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通用16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通用16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

聽說,人的一生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自己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無能爲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發現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會無能爲力,但還是會努力爭取的時候。

《明朝那些事兒》中,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最勤政的崇禎,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第三次長大的含義。“最後”這個詞,是多麼的悲涼。最後一位皇帝,就是亡國之君。正是因爲亡國之君,一個王朝纔會覆滅。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萬曆沉迷丹藥;嘉靖久不上朝;天啓專研木工;偏偏崇禎最爲勤政,卻無奈是亡國之君。

崇禎“盡到了一個皇帝的義務,卻沒有享受到皇帝的權利”。從登基起,他便每天勤於政務,殺奸宦,抗遼金,平叛亂,他一直在爲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盡全力着。他是一個極爲精明的政治家,優秀的帝王,否則,怎能剛登基便打敗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怎能一次次延長着這衰微王朝的壽命?

想一想崇禎當年的處境,就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悲涼。山河破敗,內憂外患,氣數已盡……但是,他卻不能像失意的文人一樣隱居山林,也不能像徐霞客一樣遊遍祖國、寄情山水,更不能像普通的官員一樣小富即安,他只能去努力爭取,去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哪怕,他明知敗局已定!

明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傳奇朝代,朱元璋軍事奇才、建立大明帝國,朱棣征戰四方、豪氣沖天,張居正十年首輔、千古名相。而我,偏偏對於崇禎這位屢戰屢敗的落魄皇帝,心生敬意!

他的一生,雖然失敗,卻敢於直面最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是當之無愧的真正的勇士!雖敗猶榮!

而今,剛剛走出象牙塔的我們,最缺乏的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奮力拼搏、不怕失敗的勇氣吧!

90後的我們,出生在新中國最好的時代,生活上的衣食無憂,學習上的順風順水,人生中的一路坦途,都讓我們習慣了去享受成功,習慣了去迎接勝利,也習慣了去選擇風險低、回報高的速成道路,卻少了一份“縱然可能無能爲力,可我偏要努力爭取”的倔強和堅持。入職至今,感觸最深的時刻,是在入職集訓時集體挑戰的“生命動力環”項目。70多名新員工,在教官的指揮下,圍坐成一個圓圈,每個人都全力向後拽緊繩子,本來柔軟的麻繩瞬間成爲了鋼鐵般堅硬的“大鐵環”,大家齊心協力同時按照上下左右的節奏同步擺動,開啓了最大規模的一次團隊合作。

七月流火,烈日當頭,“生命動力環”訓練時做到100次的時候,大家就已經胳膊痠痛、汗流浹背、口乾舌燥了,大家也很“穩妥”地爲自己設定了800次的目標。

然而,真正挑戰的時候,在教官和左老師的鼓勵下,大家縱然心理沒底,卻仍然“努力爭取了”一次,最終達成了200次這個震撼了在場所有人的最終目標。

知其不可而爲之,做好失敗準備偏偏又抵達成功彼岸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動了。決定挑戰200次目標那一刻,無論成敗如何,所有人就已經成爲了真正的勇士!思緒飄回,翻到《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頁,讀到篇尾那首詩的最後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結束了嗎?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沒有。因爲,我們每個人都將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今後獨一無二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2

隔離的這些天,讀完了本兒書——《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兒書,從小就有人誇好,忘了是小學還是初中,家裏就有那麼一摞擺在那裏,可我自始至終就沒翻過。今日讀罷,不禁讚歎——人們推崇自有其緣由。

現在回到正題。其實這本書令我驚詫的不是書中的內容,而是無意間翻到時看到的幾個字——“我十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由於看書前對作者沒有了解,不禁大吃一驚。十年前上大學,那意味着作者寫下此書時不過二十餘歲,二十餘歲便有此般歷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現在也是二十多歲,但是再給我幾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麼?作者所讀的經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時間也不是尋常的多,我決不敢妄言。

有句話叫人比人不如人,瞭解的事情越多便會覺得這個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蔥?疫情初的時候在家整天悶頭讀書,讀着讀着茅塞頓開,大喜,覺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書近乎白讀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還是特別高興,自己終於半隻腳邁入“讀書”二字的門檻了。

雖然我不夠強大,雖然困難很多,但我決不會妄自菲薄。這些年來還記得喜歡的網絡玄幻小說《神墓》中的一段話:登高者必自卑,行遠者必自邇,一個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麼位置,而是在向什麼方向移動。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浩浩蕩蕩通俗易懂又頗有個人見地的講完了明代這部斷代史,大明氣數已盡,崇禎景山自殺,明代滅亡。

結束了麼?也結束了,也沒結束。作者在最後又講了個故事——徐霞客遊記。我納悶,這是畫蛇添足?怎麼最後講起一個人遊東遊西了,徐霞客的確是明朝的人,但和歷史大勢,好似沒多大關係。莫不是忘掉一個人在最後添上了?敗筆吧。讀着讀着,發現非但不是畫蛇添足,還是畫龍點睛。作者透過徐霞客的故事,以史爲鑑,說出來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諦——“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徐霞客那時候的遊歷山水,可謂是歷盡艱辛,風餐露宿,要吃沒吃,要喝沒喝,沒準遇到強盜,天災,還可能丟了小命。現在的旅遊是度假,是享受,但當年只是遭罪。一個人放着好好的生活不過,去遭罪,是爲什麼呢?可能沒什麼理由,他不過是想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人生活得是什麼呢?我特喜歡杜甫的一句詩“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可不是呢,糞土當年萬戶侯,濤濤歷史長河,死了,就只是歷史了,人們期許有來生,可那卻又是未曾有人親眼目睹的存在。

那爲什麼呢?權力?財富?正義?功名?別人的期許?抑或只是單純的愛?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瞭解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3

隨着崇禎皇帝在景山上自縊殉國,《明朝那些事兒》也以第七冊終結。當年明月曆時數年,終將大明王朝的歷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不管來自廟堂江湖的各種閒言碎語,僅以普及明史這一社會效應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該結束了,《明朝那些事兒》以無數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彙集成一個王朝的興衰軌跡,大多悲劇多於喜劇,顯然不符合大衆“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歡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獨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讓讀者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扼腕嘆息。但歷史發展到最後,作者自己再也無法用幽默的方式來淡化明朝滅亡給讀者造成的悲劇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懶,我猜想面對這出最後的悲劇,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對。

從孫承宗死後,作者筆下的明朝明顯加速了滅亡的節奏。闖賊攻入北京和崇禎臨死前的種種活動均未再加以詳細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觀文字明顯增多,譬如“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因爲他(崇禎)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從中我讀到了作者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對其滅亡的憐憫與不甘。但作者隨即又自我解脫,將之歸於氣數,“嗟爾明朝,氣數已盡”!隨後作者指出了“以史爲鑑”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實質,說這決定於人性的慾望和弱點。這一觀點有些偏頗,歷史中的很多事還是可以給後人啓示的!歷史的醜陋和悲劇固然一直在重複,但也不能以此全盤否定歷史的“借鑑”作用。比如“潛規則”從封建時代盛行至今,一方面這種“醜陋”一直在重複,但也正是以史爲鑑有識之士才能得以總結和昭示天下,爲其最終根除奠定理論基礎。

在最後一章中,雖然以徐霞客生平結尾,但實則作者藉以自擬來體現一種生活態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時興的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究其本質,就是執著和堅持。

通觀全書,作者非常推崇執著和堅持,具備該精神的人都不吝給予大量筆墨,如徐階執著地打倒嚴嵩,張居正執著地改革,海瑞執著地兩袖清風,王陽明執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煥、黃道周執著地效忠抗金,崇禎執著地挽救殘局,徐霞客執著地雲遊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裏,這些人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值得稱道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榮辱沉浮,都在歷史的車輪下或塵或土,而在人世間能相對永恆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兒》寫完了,但我從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時刻鮮活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或爲憐惜憫,或爲敬仰,或爲切齒,或爲榜樣。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4

讀史的時候就像看武俠一樣,也有一種快意恩仇的期待,所以當誅殺劉瑾王振之流,當九千九百歲的魏公公終於在惶恐中結束了自己的罪惡時,當徐階終於熬倒嚴嵩,當戚繼光平定了倭寇,當李如鬆、麻貴打退了豐臣秀吉的朝鮮夢時,總有種正義到來的快感。我會站在歷史人物的視角,爲他搖旗吶喊,也會爲命運的轉折而神傷,爲大業轉瞬空的朱允炆默哀,也爲悲情憤懣的崇禎而嗟嘆。

但歷史也總是告訴我們,人性是複雜的,大明王朝最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張大人不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差點毀了萬曆的三觀(實際上也確實讓萬曆更加複雜了),張大人出行的轎子要32個人才能擡起來,家人也在地方作威作福;民族英雄戚繼光也是能抱大腿能拉關係的多面手。像楊繼盛、海瑞一樣純粹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同樣歷史也訴說着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往往只能取得戰術性勝利,海青天也只是嘉靖供起的一塊豐碑,看看就好了,他並不準備讓這塊碑鋪滿大明王朝的江山。

人類的劣根性總是很難消除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染缸裏的一般人。大明王朝人才濟濟,也從來不缺乏混子和王八蛋,要收拾這些人,還必須是張首輔這樣黑白通吃,有理想更有手段的人。所以我理解了那句話,“只有經歷過地獄的磨練才能鍛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經受過的苦難總會在一定時候灌注於你力量。所以我也理解了歷史總是特別欣賞那些理想堅定的人,變得是鬥爭形式,不變的是初心。我也清楚了時間總是能大浪淘沙始見金,耐心一些,別在短暫的痛苦中迷茫、迷失,才能光芒加身。

我也更看到了,歷史的巨大悲劇性,就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止是重蹈覆轍的問題,甚至是花樣翻新的創造性的悲劇。如當年明月所說,所有發生的事,因爲他有發生的理由,該犯的錯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能超越歷史的人,才能叫以史爲鑑,然而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我們有自己的慾望和弱點,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但是面對現在的每一天,世界不還是那樣有趣嗎?

我可以用魯短腿戰擼打上王者;也可以低頭思考遞延所得稅這種怪胎;我可以一個人獨自徜徉在大明王朝的熱血與悲涼;也可以悄悄放個屁讓旁邊的基友猝不及防,然後開始互相問候虎狼之詞。

不斷的自我思考,不斷的自我改進,偶爾的駐足嬉戲,偶爾的沉默放逐。到底做什麼事算珍惜時間,做什麼事算浪費時間,主流可以給你答案,但沒法給你快樂和人生。

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三十年,我還在思考自己的方式。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5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迴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癡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爲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着一聲嬰啼,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稅款的佃戶家裏,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爲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爲王者的必備品質。

朱元璋爲了活命到了皇覺寺當和尚,但好景不長。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祕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他走投無路,要麼死,要麼起義,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之後,朱元璋勢力不斷擴大,天下只有張士誠、陳友諒可與之匹敵,終於,決戰在鄱陽湖上拉開了序幕,他以十萬人對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以臨時拼湊的小漁船對戰高九米長數百米的“無敵戰艦”,不顧衆人的反對,他選擇堅守而不是退後,他明白成王敗寇但是他依舊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幾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爲王者的必備品質。

建國以後,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可見小時候多受些挫折與磨鍊是有好處的。我懂了,苦難是成爲王者的必經之路。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觀當下,我們既沒有勞筋骨、餓體膚,又沒有行拂亂所爲,比起朱元璋我們不知道幸運了多少萬倍,那我們何不嘗試把心志放在學習上苦,然後曾益吾所不能呢?

亂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門,寒門多苦難,苦難煉人心,人心但煉成,必縱橫於天下之間,無所匹敵!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6

有幸已閱讀整套明朝那些事。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爲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比如,在這本書裏,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裏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又比如,在這本書裏,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裏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捨生取義。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爲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爲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爲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在書裏,自始至終都蘊含這一股力量。

這股力量支持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持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爲,如果我們想要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說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7

在2021年緊張而百無聊賴的春節期間,我偶然在小姨家翻到了這套書,一口氣走馬觀花讀了前六本(家裏只找到了六本)。此爲背景。

對於一個靠死記硬背上位的不稱職文科生來說,明朝在腦海裏是神祕、可怕的,標籤也只有朱元璋、東廠、陰謀和畫質模糊、背景音樂瘮人的港臺電視劇。感謝當年明月,把一個能讓人看懂的大明朝清楚、全面、完整地展現在我面前。

我認爲,明朝的特點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各種“沒想到”。從雄才大略的太祖成祖,到仁宣之治,再到英宗代宗,再到沒存在感的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再到大名鼎鼎的嘉靖萬曆,最後是嘉靖。太祖定下的規矩,本以爲可以限制太監的權利,沒想到宦官專權數諸朝之最;本以爲廢了丞相皇上就能高枕無憂,沒想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竟能把萬曆噎個半死;本以爲永遠把商人壓下一頭,沒想到培育出了資本主義萌芽;本以爲明朝能永續漢族統治之潮流,沒想到又被女真奪了江山(雖然嚴格來講不算)。加之老朱家人擅長內鬥,而且越到後面基因越奇怪,英年早逝者、木匠、被藏着長大者不一而足,導致執政水平和效果千差萬別,以及文人勢力格外強盛,也上演了一幕幕君臣之間的鬥爭,導致整個大明朝真的是故事性極強,難怪可以寫成如此精彩的小說。

整體看,明朝的皇帝們水平不如清朝,但也從1368到1644維持了近三百年,其中文人功不可沒。明朝歷史上涌現出了太多忠臣、能臣,他們靠勇氣扛起大任,靠智慧挽救危局,雖敗猶榮。讓我印象深刻的有靖難之役裏拼死抗燕的鐵鉉、盛庸,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土木堡之變中起死回生的于謙,和萬曆年間智慧得令人折服的張居正。明朝給了知識分子一個絕佳的舞臺,能力超羣者自有揚名立萬的機會,時代和英雄互相成就,這些人真的是歷史最寶貴的財富。

另外,這本書讓我對歷史上的各個地區也有了粗淺的認識。比如,才知道之前從沒注意過的江西,是古代能人輩出的地方,也作爲重要戰略地爆發過數場戰爭;還有北京城外的錦州、寧遠(興城)是守衛山海關、進而拱衛京城的戰略要地;山東也是從北打到南的必經之地。

明朝,凝聚了太多的權謀、智慧,放在整個歷史上看,作爲一個漢族王朝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也發展了經濟,都是很了不起的。對自己而言,這套書完成了基本的知識普及,當年明月也是很厲害的,能把那麼多難啃的古書啃出來,轉化成如此通俗的小說形式娓娓道來,絕非無能之爲。

希望這樣的文學能多一些,畢竟讀者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能完成對廣大羣體的知識普及已數難得,想進一步研究者,再去翻史書就好。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8

最近,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這本書,感觸很深。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極不平凡,雖然出身皇家貴族,但因爲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標差了一截,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問題上。太子朱標有開國功臣李善長和徐達這兩位天下最優秀的文臣武者擔任老師,而朱棣從小整日見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劍,殘酷的戰場讓他認識到:強者生存。這造就了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

可以講,燕王朱棣是一戰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將部隊的指揮權授予燕王和晉王,遠征蒙古。朱棣知道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試,所以好好準備,先偵查對手的具體位置,再做好保密工作,在雪夜中堅持前行,發現敵人並沒有進攻,而是勸降。這是很讓我驚訝的,在沙漠中遠征多天的軍隊碰上了敵人,誰不想大砍大殺一把。但朱棣沒有理會部下的催促,他剋制了自己,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得到了榮譽。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這可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啊!

仗是打贏了,可太子的位置還是沒拿到。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兒子,只有十五歲的朱允炆爲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駕崩後,朱棣起兵造反。憑藉着朱棣的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當然,他還是醉心於沙場,數次遠征蒙古,打得那幫人幾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終朱棣也病死在沙場上,或許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了。

應該說朱棣不是個好人,但是個好皇帝。他日夜操勞,關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書——《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互通有無;南下討伐平安南等等,實現了國家的真正富強。

總結一下:朱棣好像擁有雙重性格。對擋他道的人,根據暴力原則,毫不手軟地:殺!但對這個國家,對百姓,他竭盡全力,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利國利民,國家強盛。

應該說,朱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成爲今人的一面鏡子。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9

歷史是一部精彩的書,在這些書裏,記載着無數傳奇的人物——千古帝王,他們中或明治,或英明,或清廉,或貪婪,或昏庸,或暴虐…但有一人,是與衆不同的,是獨一無二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朱元璋(朱重八)。當很多人聽到‘朱元璋’這個名字時,會說:“哦,是明朝的高祖皇帝啊,是一個和尚。”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瞭解朱元璋,這個和尚的辛酸經歷呢?我們要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吃苦耐勞。在元末時期,皇帝昏庸,政府腐敗,導致百姓叫苦不堪,朱元璋的親人被活活餓死,萬般無奈之下,他出家當和尚,靠乞討爲生。在這顛沛流離的日子當中,朱元璋吃過了常人從未吃過的苦,受過了常人從未受過的磨難。這就是朱元璋同志成功的第一步。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智勇雙全。他懷着必死的決心,參加了起義軍,這證明了他的勇氣;他在打仗中幾乎戰無不勝,這證明了他的智慧。遠征戰場,他既有匹夫之勇,又有才子之謀。朱元璋同志成功的第二步是:有勇有謀,方可攻天下。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奮鬥拼搏。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當他沿街乞討遭到別人的白眼,唾罵,嫌棄時,他追求理想的慾望就更加強烈。不是報效朝廷,亦不是報效國家,而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它不僅要爲自己報仇,還要爲中華大地伸冤!他忘我的奮鬥,不懈的努力,無數次的摔倒,爬起,爬起,摔倒,他用那一雙手,拼搏出一片新天地!這就是他成功的第三步。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堅持到底。十五年的努力,十五年的奮鬥,十五年的追求,他走出了一條人生的血路啊!那條路,他走得太辛苦,太疲憊。十五年前,他還是一個血氣方剛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十五年後的他,彷彿已是風濁殘燭,白髮蒼蒼的老人。十五年前,他帶着幾十個紀律渙散的農民起義軍,十五年後,他率領的是浩浩蕩蕩的精銳部隊。十五年前,他威風凜凜地走進戰場,十五年後,他疲憊不堪的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他沒有倒下,因爲他堅持到底了。這也是他成功的第四步。所謂:成之道,唯以恆。歷史也因他而精彩了!朱元璋同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偉人!這一生,他品嚐過苦澀和辛酸,經歷過汗水和血水的洗禮,挫折磨練他的頑強,苦難磨練他的意志。因此他就如鳳凰浴火重生般的築成一個大寫的人!朱元璋亦是一本好書,“書”裏記載了他受過的所有磨難,所有痛楚,所有的精彩戰役,那是他的奮鬥史啊!是他用他的青春換來的明朝的輝煌!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如何吃苦耐勞,學習他爲理想奮鬥,學習他堅持到底的作風,學習他的忍辱負重,學習他的成功之路……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0

靜靜的夜晚,只有窗外的明月與身旁的孤燈與我爲伴,而我卻不感到孤獨;清茶一杯,手捧書卷,這是一種莫大的快慰,莫大的幸福。尤其我手中捧着的是我最愛看的書—《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歷史,從而迷上了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主要講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這300年間明朝的那段歷史。這套書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索,用小說的方式娓娓道來。更加讓我興奮的是,作者當年明月用麻辣的寫作手法,把那麼枯燥的久遠的歷史,活靈活現的的展現在我眼前,讓我彷彿置身於那段歷史,事事都參與其中。

說實話,以前從未覺得歷史如此精彩。總覺得歷史無非就是一段繞口的文字;一片破碎的城池;生鏽的兵器;就是衰敗、戰亂、新的王朝雄起,鼎盛;然後再衰敗,再雄起,再鼎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而復始,簡直可以化成公式,甚至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滋味。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歷史真的就是那些殘骸斷瓦、古廟荒冢嗎?真的就是那些泛黃的書頁嗎?當年明月告訴我:不是的,真的不是的。

"歷史原來很精彩啊!"有人大聲說。聲音在空氣中消失,那人踽踽而行,曠野上一片寂靜。

"很精彩啊,很精彩!很精彩啊,很精彩!"遠遠地,傳來一陣陣回聲。聲音漸漸消失,山野又歸於寂靜。

遠處的古廟有點動靜,走近一瞧,原來那個小和尚是朱元璋小的時候。他抖了抖身上的灰塵又呼呼大睡起來。達達達達的馬蹄聲越來越近,一個得意洋洋的將軍來到了眼前。定睛一看,這不是平定北元的大功臣—藍玉嗎?!再看那邊,一個書生模樣的人,緊緊地拉住一位穿着龍袍,走路搖搖晃晃的皇帝,嗯,想起來了,這是方孝孺和朱允炆啊!呀,那是誰啊?是朱棣嗎?難道他就是當年的永樂大帝?那邊還有------

這些,都是明朝歷史中響噹噹的人物。歷史原來很精彩:那噴出的鮮血可以譜寫出驚心動魄的文字;那看似無奇的和平卻飽含着一位帝王的心血;那和藹可親的善面後面卻隱藏着一顆陰險毒辣的心------這一切的一切,有血有肉,真實而自然。

原來歷史不只是那些空泛的文字啊!

歷史,猶如蒙上面紗的美麗少女,讓人想近前一睹芳澤;歷史,猶如冷峻瀟灑的青年俠客,讓人想不離不棄的永遠追隨;歷史,猶如年老的智者,讓人茅塞頓開;歷史,猶如一面古銅鏡,讓人看到了滄桑,也看到了自己------

如此精彩的歷史畫面,若不是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那套書,有可能就要失之交臂了吧!什麼?什麼?你說根本不可能像我說的那麼精彩?我不和你爭,只是建議你,強烈的建議你,趕快買來讀一讀。對,跑步去買!要快哈!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1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寫的,語言幽默,內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說實在的讀完了第二本之後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有趣,但是卻又很無奈。這本書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獨與無奈。我們就從朱元璋同志開始吧。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的死裏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前進,繼續戰鬥。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鬥智鬥勇,機關算盡,終於朱元璋勝。朱元璋終於坐上了屬於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後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後,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就十分鬱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爲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並不怎麼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後又是朱祁鎮即位,但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後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後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後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後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於是朱祁鎮開始了他的統治。

讀到這裏,我已經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築起於是朱祁鎮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後,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爲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麼?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鬥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裏,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慾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2

《明朝那些事兒》看了幾個章節,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隨後酣暢淋漓的讀完了整套書。當合上最後一頁時,不禁慨嘆:中華數千年朝代更替哪家優?世界幾萬裏邦國興衰何國雄?

該書語言風趣,情節生動。作者—當年明月採用了流行文學手法,如幽默、推理、懸疑等,關注人物命運,介入個人情感。雖然一樣是說史,但他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作者似乎在寫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真可謂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好幾次動容變色,淚流滿面,因爲被感動。大明王朝,是專制到極致、黑暗到極致、殘暴到極致、腐敗到極致、墮落到極致的集權政治的標本,但是,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專制、黑暗、殘暴、腐敗、墮落的夜空下,仍不乏有埋頭苦幹的人,不乏有爲民請命的人,不乏有捨身求法的人,魯迅先生稱這些人爲中國的脊樑。這些人在《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筆下,給予了極高的尊重和禮敬,作者讓他們身上的人性的光輝在黑暗中熠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我讀到了許多人的死亡,這些人有爲知己者死、有爲氣節者死、有爲信念者死、有爲尊嚴者死,這些人的死亡或許對挽救大明王朝的滅亡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對於挽救我們這個民族不斷墮落的靈魂卻有着無限深遠和重大的意義,他們讓我們這個民族有了一種可以值得傳承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文天祥所謂的“正氣”吧。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文筆幽默而生動、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點和缺陷,對於歷史人物的行爲有自己的善惡評判,他沒有爲自己喜歡的人物潤色修飾張揚其善,也沒有把自己討厭的人物刻意貶低舒展其惡,他講給我們聽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兒。

作者在書的最後談到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其實在整部書中,在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的人生歷程中,他都表達了自己的這一感悟,他說,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會丟失許許多多珍貴的東西,但是,唯有理想和良心不能丟。讀《明朝那些事兒》,可以看到一羣堅守理想和良心的古人,可以看到一個堅守理想和良心的青年作者。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3

在這個暑假裏,《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00年到1600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爲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後,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爲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並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後,後控制徐壽輝統領其隊伍,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 在萬曆那個時代,嚴嵩鬥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鬥倒,又被張居正鬥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爲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鬥倒之後,還想將其致死。 無論別人多麼強大、多麼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

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淒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衆,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爲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曆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後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麼說,怎麼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爲對於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纔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總結:

1、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2、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4、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

5、相信自己的直覺。

6、一步失算,全盤皆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4

我從小就熱愛閱讀,從天文到地理,從古代到現代,從文學到科學……其中令我受益匪淺的一套書莫過於耐人尋味、百看不厭的《明朝那些事兒》。

每每看到這套書,我總會想起朱元璋勤奮工作時的場景;每每想到這套書,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永樂大帝金戈鐵馬的日子;每每回憶起這套書,我的心中總會出現萬曆帝運籌帷幄的場面……朱元璋,朱棣,劉基,胡惟庸,常遇春,藍玉,張玉,郭子興,湯和,李善長,陳友諒,宋濂,王保保,徐達……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可是翻開這套書,我彷彿身臨其境,那已遠去八百多年的人物和事情又鮮活地在我的面前上演着屬於大明的是非成敗。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和歷史溝通的橋樑,也是我認識大明的解說員。這套書一共九本,每一本都記載着一段時間裏的要事。整套書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講述了大明“公司”裏各個“領導”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讓一個個黑白不分、奸詐虛僞而又國強民富的大明場面躍然紙上。其間,有許多複雜、紛亂的人物關係,作者都巧妙地用圖表、插圖清晰明瞭地展現出來了,讓讀者一目瞭然。由此我不得不佩服起書的作者。

這套書的作者的確非同凡響,他就是中國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曆史學者——當年明月。他不僅是一位史學者,而且是一名才富五斗的作家!

每次讀這套書,我總會被作者那幽默風趣、自由豪放的筆調所吸引。作者拋棄了以往老套、拘泥的寫法,以爐火純青的手法,自由自在地描繪着明朝那些事兒,把歷史這種本是枯燥無味的東西敘述得生動有趣;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把歷史的本質突顯得淋漓盡致!讓死板、枯燥的史書變得通俗易懂,可謂“妙筆生花”啊!

合上《明朝那些事兒》,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書中的人物多是在不停地鬥爭中,這是封建社會的殘酷。哪怕是朱元璋,這開國皇帝,他也是以其疾風怒濤之勢,用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國皇帝的偉大轉變,統一了泱泱天朝,終成那個時代的超人,傳奇由此開始。俗話說:“自古人生多磨難”,正是明朝那些事兒蘊藏的精神,才鑄就了那些年輝煌的歷史。那些年,每個名人輝煌的歷史背後,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血淚史。他們或受人誣陷、鋃鐺入獄;或受人嫉妒,脫離官場。在溝溝壑壑中幾進幾齣!只有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守得住自己的理想,才能反敗爲勝,立於不敗之地!他們在悽風冷雨中磨鍊自己的意志,終究攻成名就!

這就是令我感動、令我終生難忘的大明。他是偉大的、神奇的、特別的。這套書猶如浩瀚書海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也猶如我人生道路上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前進的路。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5

放假第一天,在家實在閒着無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兒》。這也許就是他讀史讀出得感慨,卻讓我豁然開朗,尤其是那句“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這是一種人生態度,看透了一切的豁達,既不盲目的樂觀,也不放棄的悲觀,帶着知道結局的心情去努力讓過程更有意義一些,這不正是我所要尋找的“活着的意義”麼。

年少時總是着急,急着出人頭地,急着自己的未來怎麼還沒來,萬一不來了怎麼辦。越長大越覺得人生的悲哀,經過了這麼多年,自己依舊如此渺小,依舊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何時才能變成閃光的金子呢?還是這一輩子就如此了,命運早已註定了?果真如此的話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曾經是那麼的焦急,那麼的急不可耐,於是一事無成,於是更加着急,甚至悲觀。歷史用嘲諷的眼神望着我這個曾經癡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讓你活蹦幾年,你就開始做夢!連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夢做的多了總要醒的,醒了才發現,原來我們最終都是要“做了糞土”的,何必那麼糾結。

也許很多人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頑冥不化的腦袋始終在糾結,自己到底爲什麼活着,總想着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總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下一份不朽功業,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應該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顧,還很輕蔑的說“沒意義”,於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塗,完全置之不顧,甚至不解周圍人的指責,還很理直氣壯的說:“做這些事有什麼意義?你要能說出它的意義我就做!”現在想來實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爲既然活着就應該好好活着。開頭和結局早已註定,所有人都是一樣,無論你是貴爲天子還是撿破爛的,無一例外,“先化作糞,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經有多輝煌結局都會很悲慘,甚至越輝煌結局越悲慘,因爲爬的高所以摔的慘。我們的起點與終點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中間的過程就在這兩點之間起起落落,把所有點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函數,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函數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變量都有一定的取值範圍,起點與終點的函數值也都是一樣的,於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個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做好該做的事,做一個平凡的人,過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簡單的幸福,勿動貪念。這也並不是消極,如果在能力範圍內能做好所有該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從中也定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人生無常,事事無休,興衰交替,聰明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自己都要充滿希望的活着,去尋找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6

當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兒》,整部小說非常宏大,跨越300多年的時間,通俗易懂,可以把歷史當小說看,我推薦這本書,很多人不理解,說是投資書單,爲什麼讀起了歷史,看了便會明白,從歷史中能學到很多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分享這篇讀書感,對書中的精華理解、總結很到位。

這本小說感觸最深的只有一條:找到正確的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今天的時代與明朝完全不同,拋開厚黑學的成分,可以理解爲“對目標極度明確、對戰略乃至戰術極度認真、極度一絲不苟、極度精益求精、極度熱情及極度自信(堅強)”,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專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確,如果目標左搖右擺,總是瞻前顧後,抱着試試看的態度,那麼結果一定是普普通通,不會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變後,二十萬精兵毀於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圍攻,且明顯強於明軍,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擊,大明王朝陷於絕境。很多人傾向南遷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衛戰”主帥于謙認爲只有戰勝敵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國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所以他收編整頓軍隊以後,決戰前下達了以下幾個命令。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大軍開戰之日,衆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就是這幾條,“要麼勝、要麼死”,讓所有人放棄幻想,忘記對蒙古人的恐懼,全力作戰,加之有效的戰術謀略,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聰明證明事情難以辦到,而是總能從不能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京城保衛戰”中,通州的糧食很多,然而很難運到京城,因爲沒有多餘的人保護糧食,爲了不讓糧食落入敵手大臣甚至主張燒掉。于謙通過一個公告就解決了:“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調兵、運糧、安全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當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主帥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結果軍士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擔心萬一打死朱棣落個滿門抄斬的結局,朱棣利用這個保命符多次化險爲夷,並取得皇位。

“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書,感覺像是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一起歷練,與一個個名人對話,瞭解他們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收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