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1800字(精選21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800字(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18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國演義》有感1800字(精選21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 1

大江東去,浪淘盡。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這一百多年的歷史,由魏,蜀,吳三國封建統治者的鬥爭交織而成。全書可以明顯看出作者擁劉反曹的思想,以蜀漢爲主體,充分歌頌了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更是作者心目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相,而對曹操則極力鞭韃,描寫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奸佞梟雄。

書中劉備有仁有義,至孝至親,集古今明主聖德之大成,然而就如李宗吾著書中所述“劉玄德臉皮之厚更甚城牆轉拐之處”。我個人非常不喜歡此類人物,總覺未免造作,就如《水滸》中的宋江,手掬一把淚,無才便剩德,安得猛士爭天下,最後卻沒造出個什麼世界。羅貫中懷着對漢族復興的希望爲漢室宗親抹上一層又一層脂粉,但劉備揮灑自如的眼淚,卻使一切看起來如此狼狽可笑。據《三國志》記載,鞭打督郵者劉備是也,而且一打還打了兩百杖責,而《三國演義》卻巧妙地將一切責任推予張飛,這不僅說明羅貫中爲劉備開脫煞費苦心,更說明在作者看來劉備如此賢明仁義之人,斷不可能做如此鹵莽之事。如果說這由於作者個人喜好及信仰影響所致,那麼縱觀整本著作,最大的缺點就是人物個性描寫太過極端,人物往往超於常人,但因爲一開始就格式化,看不明人物性格是如何應時勢而變。劉備一方主要人物難找出什麼大缺點的,竟如張飛般莽撞,除非親受他醉酒一鞭,遠遠地看着也是喜他個性爽直。而一統北方的曹操,卻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但天子無能,挾天子以平天下,有何不可?青梅煮酒,能論英雄者,唯曹公而已。

曹操文武雙全,少年時即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之稱。《魏略》記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他經管渡之戰,打敗了袁紹等割據軍閥,一統北方,後又於赤壁之戰克敗孫劉盟軍,從而形成三國割據局勢。他唯纔是用,焚卻奸細暗通之書,不計前嫌,盡納謀士。軍事上靈活多變。身爲詩人的他,其詩歌勢力渾厚,胸懷廣大,雖引舊題,但自闢蹊徑,豪氣無拘。如《短歌行》“天下吐哺,天下歸心”,《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抒經世之才,喟緯地之志。而《三國演義》中敘“汝託名漢相,實爲漢賊!罪惡彌天,甚於莽、卓,乃反誣人造反耶!”,如此種種未免有惡意貶曹歪曲事實之嫌。

雖然由於作者的歷史唯心主義及封建正統觀念給《三國演義》添了些糟粕,但瑕不掩瑜,《三國演義》無愧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美名。故事結構嚴謹,鋪陳有列,環環相扣。書中戰爭此起彼伏,奇在教人看了卻不覺乏味。其對戰爭的描寫不在武,而在智。淡卻了沙場的腥血,引人入勝的是名將賢才的睿智風華。通過語言描寫展示出當時的'背景矛盾,以及諸人在鬥爭中的真性情。官渡之戰中,採用對比方式,將曹操對待謀士“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如此的求賢若渴與袁紹有奇士奇謀而不知用做了對比,並對兩軍謀臣鼎力相抗做了精彩陳敘。審配言高處放箭,劉曄“霹靂車”克之;審配言暗打地道,劉曄挖塹阻之,如此不等。而袁紹不納許攸直言,最後敗兵於曹亦是自尋,應詩一句“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爲寡謀亡”。簡約一章,卻敘事到位,人物盡顯。曹操的奸,袁紹的愚,許攸的智,沮授的忠展露無遺。

烽火硝煙固然驚心動魄,而戰爭中間的謀劃趣事猶如小夜曲一般讓人放鬆了去,當讀者心思猶鬆時則用更大的旋渦讓其沉浸在波濤洶涌中無可自拔。就如赤壁之戰前,作者先寫“宴長江曹操賦詩”,當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這不僅給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鋪墊,更是給讀者一個喘息的機會,爾後突然筆鋒一轉,又響起戰鼓隆隆了。又如五十一回中正看着周瑜如何智戰曹仁,感嘆不愧是一帥才,可最後結果卻是爲他人做嫁衣裳,一場辛苦爲誰忙,落得個“未知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難免失笑。

《三國演義》不僅對戰爭描寫主次有分,銜接得當,而且對人物的刻畫也頗有些特點。且不說其中人物性格不如《紅樓夢》豐滿立體,作者借人物語言及當時周圍的環境來表現人物性格,也是大有可取之處的。比如第四十二回,作者寫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寫其“聲如巨雷”,單純如此寫的話讀者只能很抽象地感覺到氣氛,而作者通過寫敵軍“盡皆股慄”,曹操“頗有退心” ,“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衆將一起望西奔走。”這些鏡頭襯出張飛是何等勇猛,人物躍然紙上。

《三國演義》演義三國,大江東去,人雖沒,志猶留。多少英雄,盡在那風雲亂世中浮沉掙扎,六合之地,引多少羣雄逐鹿紛伐,刀戈腐鏽,一代風流盡隨風化。

讀《三國演義》有感 2

看了《三國演義》後,一直被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弄得心神不寧,難免心生感慨:周瑜字公瑾,也是千古風流人物,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

論相貌,周瑜不比諸葛亮差,而且還是個美男子。《三國演義》裏有這樣一句話形容他的帥氣“姿質風流,儀容秀麗”。當時江南人多呼孫策爲孫郞,呼周瑜爲周郞,甚至稱“美周郎”,可見周瑜的帥一點不摻假,絕對不是現在整容整出來的。

論才氣,諸葛亮善琴,但周瑜也精通音律。就算是周瑜喝醉了酒,他也能聽出樂師在彈奏中出現的細微失誤。每次一聽到不對的.時候他就會回頭看一下,於是就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

論謀略,周瑜16歲出道,跟着孫策征戰江東。孫策平定江東6郡,周瑜就參與了其中4郡的戰爭。周瑜24歲爲中郞將,26歲成爲孫策託孤重臣,隨後幾年又扶助孫權平定賊亂和徵劉表的戰役,收服甘寧,擒鄧龍。在周瑜34歲時更是指揮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三軍。

可就是這麼個有才有貌,有勇有謀,有遠大抱負的青年,偏偏在遇上了諸葛亮時就處處受挫。交鋒三次生生讓諸葛亮氣了三次,最後年紀輕輕(36歲)就去了黃泉路。來看一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怎樣來氣周瑜的。

第一次被氣,是在周瑜大敗曹軍,準備攻打南郡時,劉備和諸葛亮駐紮江油口也想取南郡。周瑜和劉備商量好,先由周瑜攻打,若敗了再任由劉備去取南郡。爲了打贏這場戰爭,周瑜也是豁出去了,親自領兵打仗,不幸中箭。但他忍受箭瘡用計最終將曹仁打敗。就在南郡唾手可得的時候,卻被諸葛亮不聲不響把南郡佔了。周瑜辛辛苦苦忙了一場,最後被“黃雀”在後撿了便宜,這個黃雀就是諸葛亮。他哪裏咽得下這口氣,當場吐血,箭瘡裂開。

第二次被氣,是周瑜使用“美人計”騙劉備,想把劉備幹掉。因爲周瑜早就看出劉備“非池中之物”,恐對東吳不利。但諸葛亮將計就計,不但令劉備全身而回,還真的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周瑜追到江邊,岸上軍士大聲叫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二次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栽了跟頭,當場氣暈過去。

第三次被氣,是周瑜領了南郡太守一職,想報諸葛亮兩次戲弄之仇。周瑜讓魯肅去找劉備歸還借去的荊州,哪知魯肅寬仁,聽不得劉備聲淚俱下,答應從長計議。周瑜知道這是劉備不肯還荊州,便又生一計,說他們東吳願意去征討西川,到時候路過荊州時讓劉備迎接並送些糧草,其用意欲取劉備性命。卻不想諸葛亮早猜出周瑜志在取荊州之意,並將計就計,《三國演義》中有詩爲證:“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指望長江香餌穩,不知暗裏釣魚鉤。”結果周瑜中了埋伏,四面受敵,而劉備,諸葛亮還在山上飲酒作樂,這大大刺激了周瑜,讓他箭瘡復裂,墜下了馬。最後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死於巴丘。

其實一個人的能力,智慧,體現在對手是否強大。與高手過招,應該是一件快意的事,既磨練了意志,又能提高自己的才能,更會練就一顆睿智從容的心。大智若愚,心態平和贏得起也要輸得起,方能成就大業。可週瑜急功近利,縱使滿腹才華也終究被其自己貽誤。

但話又說回來,周瑜只是《三國演義》中的千古風流人物之一,他在羅貫中老先生筆下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而後人從他身上能學到什麼,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蘇軾有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的就是周瑜。此時我也正是這種心情,借這首“古今絕唱”來懷念一下週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讀《三國演義》有感 3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關羽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爲值得我們學習。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可能是因爲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衆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樑,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我總想着,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爲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爲鬥爭的工具。他們爲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爲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啓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爲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與滲透着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 4

對於中國人來說,《三國演義》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其中的三國故事,也是大家茶前飯後所津津樂道的,我在小學的時候,看了一遍《三國演義》,那時我記得是看簡化版的,就被它那引人入勝的故事所吸引,常常是媽媽來叫我吃飯,我才把書放下,我發現那時的我早已被它吸引了。

後來到了初中,我才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學名著,也是我們瞭解三國曆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三國演義》寫到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作者把諸葛亮的智慧寫到了極致,把曹操的奸詐寫到了極致,把關羽的俠義寫到了極致,把劉備的.求賢若渴寫到了極致。是的,《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時的我對它有了一定的瞭解了,開始把它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

高中的時候,由於忙着高考,就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書了,所以我很少看課外書,所以就沒再看三國。

今年放寒假,我想在充實一下我的寒假生活,所以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幾本課外書,其中就包括了《三國演義》,我相信我現在從中還能受益匪淺,我可以去體會體會關羽的“膽”,諸葛亮的“識”。

《三國演義》作爲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他裏面有大量的引人入勝的故事,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爲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就像發生在你的身邊,就像身臨其境,使我記憶深刻,它常常讓我

還記得那“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看過之餘,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試想,諸葛亮不講究“策略”能行嗎?

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應講究方法,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讓大了大腦得到調節,爲下一節課積蓄精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是這樣,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裏來客人,媽媽讓我給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燒開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葉。燒開水約十分鐘,洗杯子約要五分鐘,分放茶葉約三分鐘,這樣一來,就要共花將近二十分鐘的時間。可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條妙法:在燒開水的同時,就洗杯子,分放茶葉,等水燒開後,其餘兩項工作早已完成了。這樣一來,我不僅節約了時間去做其它事情,還讓客人在短時間裏感受到了主人的熱情。

做事情不僅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雲的“膽”。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讓我們練習跳高。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就像猴子一樣一躍而過。輪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額頭直冒冷汗,膽卻的內心使我的動作變得縮手縮腳,最後落得個“嘴肯泥”的下場。體育老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跳高的要領,在老師和同學們地鼓勵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於成功了!漂亮的動作還博得同學們地歡呼,齊聲叫好。唉沒有膽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雲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 5

在爲期短暫的假期中,我讀了我國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講的是漢末時期天下大亂羣雄並起爭王稱霸的故事,主要人物有蜀國的劉備,趙雲,諸葛亮,關羽……魏國的曹操,司馬懿,夏侯兄弟……吳國的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等等。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徵,作者運用靈活的筆法將每一個人物描寫得十分到位,彷彿回到了當時的時代一個紅面長髯的美髯公關羽和黑臉大嗓門燕人張飛就在你身邊一起喝酒吃肉一般。

我讀完這部作品後深有感觸。用兵如神的曹操,諸葛亮,司馬懿,武藝高強但有勇無謀的呂布,十萬軍中七進七出的常山趙子龍無一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都說曹操是個奸雄,是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我再看完這部作品之後對曹操卻有了另一種看法。我認爲,曹操也能稱得上是一個英雄。雖然他多疑善妒,但卻十分有軍事才能,也有識人慧眼,所屬從將無一不是一代豪傑。爲了籠絡關武聖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開恩,倘若曹操沒有這份大度與識人慧眼,想必魏國也不會有當時那般規模成就,而且他還是一位詩人,所作詩中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再如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佳句。可惜只是惜於他的天性多疑,將華佗處死在牢房裏後無人再能治他的病,一代梟雄就這麼死於自己的多疑心中。

除了曹操這個最具有爭議性的角色外,諸葛亮也是前百年來人們討論不休的話題。諸葛亮是否那麼神,我認爲諸葛亮神不是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神在他對人心的把控和了解,通過分析人心來設置計謀,敢問有這樣的人作爲對手,誰有能不膽顫心驚呢?

而與他對敵的魏國軍事司馬懿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兩人在戰場上的而屢我詐你來我往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具有思考價值和空間的地方。

諸葛亮因用錯馬謖錯失街亭,面臨敗軍死亡之際一手空城計天下皆知諸葛戲司馬,而出師表又是千古絕唱。諸葛亮似乎已經成爲了我國智慧的代表人物。但品讀完三國演義後我卻有了另一種想法,這大膽的想法將諸葛亮更加清晰和人性化的呈現在每一位讀者面前。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的危機不慌不忙在城上彈琴,用一計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這令我不得其解。我反覆看着這段空城計,後來總結出了幾個問題。諸葛亮身處城池之上彈琴,司馬懿率領幾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司馬懿竟然恐懼伏兵便撤走了自己近百萬人馬。先不說有沒有伏兵,就算真的'是有,那麼亦可派出一隻分隊伍進去探探虛實,爲何琴絃一斷就嚇得全軍撤退,我想來想去得出了一個答案。他是故意撤退的!

大家都明白在幾十萬大軍的噪音下司馬懿是不可能聽得到諸葛亮的琴聲的,我相信諸葛亮也深知這點。但是諸葛亮爲什麼還要彈琴呢?原因就是彈給司馬懿看。與其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宿敵,倒不如說他們兩個是知音啊。彈琴正是暗示他們之間的知音關係。司馬懿也明白這一點,於是不顧兒子勸阻強行帶走了整隻大軍。不是他抓不到諸葛亮,是抓了諸葛亮之後自己也就失去了價值。

戰國時期的猛將韓信就是好例子,一生專心聽命於劉邦,幫助劉邦取得了皇帝之位,然而劉邦皇帝位子坐穩了之後,韓信就成了犧牲品,被劉邦暗殺了……司馬懿和諸葛亮正是知道這種狐死狗烹的道理,所以纔會有空城計一說。如果他抓住了諸葛亮獻給了曹家,那麼自己也就沒有用了,甚至是對曹家最大的威脅所在,自己不被剷除纔怪!有才華他會留你?楊修怎麼死的?正是諸葛和司馬兩人都想到這點,所以諸葛彈琴暗示兩人知音關係併合作上演了一計空城計。

到了最後時光變遷,還是司馬氏笑到了最後,統一了三國。這就是司馬懿的睿智之處。也正好符合開篇所講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理。

三國演義交給了我許多道理,也讓我有很多的思考。做人要學習關羽的忠心,劉備的仁德,趙雲的勇敢,陸遜的謙虛。而多疑的曹操,自負的楊修,魯莽的呂布和貪婪的董卓最後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一次戰爭的勝利與失敗,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去細細發掘品味,領會其中奧妙和道理,三國演義當中所包含的內涵十分龐大,是一部經得起反反覆覆閱讀的好書,陪伴着我們的成長,帶給我們自主的思考。

讀《三國演義》有感 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是楊慎對《三國演義》的讚詞。讀完此書後,一些有意思的想法也躍上了我的心頭。在我看來,如果說《三國演義》它只是一本小說,根本是侮辱它。我覺得它,更恰似一部有着一些複雜人情世故、場面恢弘的英雄紀錄片。在片中,少不了施陷計害、英勇搏殺、兄弟情深這些經典場面,而這正爲小說增色不少。所以,觀《三國演義》,便使人有一種蕩氣迴腸,拍手稱奇的感覺。讀着它的時候,那一個個性張揚的人物鮮活得彷彿他們跳出了書本,盡現眼前。那種真實感,真得妙不可言。甚至在書中,我覺得最重要人物莫過於奸雄、梟雄還有英雄這三類。

說到奸雄,最經典當然要數董卓。他簡直就是奸雄中的“傑出代表”。第一次面聖之時,他便心懷鬼胎。此後還膽大包天的幹出了慫恿大臣廢帝立協、派人入宮弒殺君主、濫殺無辜忠良大臣、決意遷都長安、焚燬舊都洛陽等一系列的荒唐事。對於老百姓,更是蠻橫至極,目中無人。這樣一個人,最終還不是中了貂蟬的美人計,死於他最信任的義子呂布手中。所以當我瞭解完董卓這一生,我才明白到什麼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古話說的好:人在做,天在看。任憑董卓掌權後如何呼風喚雨。他的驕橫無比、不忠不義,始終都爲他招來殺生之禍。所以待人謙厚,心存善念,多做好事始終是王道啊。

在董卓的橫行霸道之下,仁人義士自然就想除去他。當中最勇敢要數驚世梟雄曹操了。曹操一直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實在讓人厭惡。而且在他心裏竟還有這樣一句狂妄的信條“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我想這些都應該是他致命的弱點吧。要不然,他怎麼會與諸葛亮對戰時總是大敗呢?儘管這樣,曹操還是有一些讓人敬佩他的品質——忠君愛國,英勇無畏。在董卓橫行霸道,手握重權時,就是他,毅然決然地提出要組織義軍來反抗董卓。爲此,他還放下身段,深入敵軍,對董卓俯首稱臣,來獲得董卓信任。隨後更冒着性命危險,身藏短匕來伺機殺掉董卓。他的這些舉動都是至真至誠的。所以,我想有擔當應該是曹操的另一面吧。所以,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能有太多的主觀情緒,我們既要看到他的短處,也應發現他優良的一面。就如孔夫子所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評價一個人客觀理智纔是真理啊。

除了梟雄以外,就只剩下英雄了。文章中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其中就有性情寬和、有勇有謀的劉備,不畏強權、敢於直言的盧植還有忠心耿耿、竭力護主的曹洪等等。但在我心中,要數英雄中的`英雄,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出關羽這個名字。其實,關羽真得有許多值得我爲他吶喊的理由。首先這位髯長二尺、面如重棗的關東大漢的出身不過是一個屠戶。可當他揮舞那青龍偃月刀時,大將之風便盡顯無遺了。除此之外,我喜歡他還有兩個簡單的原因。其一,他英勇善戰,舉世無雙。面對敵方華雄屢屢殺死自己盟友的緊急情況下,關羽他面無怯色,還當仁不讓。就在大家都還將信將疑之時,他早已提着華雄的人頭凱旋而歸,速度快得連袁紹戰前倒給他的酒還是溫涼的。所以文中有這麼一首詩讚美他,我覺得一點都不爲過“威震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咚咚。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其二,他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爲護送劉備二妻,他過五關斬六將,淌險受難,在所不辭。其情其義之深堪比阿里亞納海溝。

所以綜上所述,無論是奸雄,梟雄還是英雄,只要爲正義之戰,雨後總會天晴。而那些一心想幹一些不法勾當的人最終面臨的只有失敗。讀完此書後,我決心要做像關羽那樣正義而且有情有義的人。而對於英雄,我也躍躍欲試當一回,況且我覺得自己讀完以後,胸襟亦如那些英雄豪傑般寬廣。最後,無論如何也要感謝羅貫中先生,他爲我帶來這麼豐富的視覺盛宴還有教懂我這麼多的人生哲理。因此我一定會好好地以此來警戒自己,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

讀《三國演義》有感 7

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受了箭傷。劉備陸續取得南郡、荊州、襄陽等州郡,並收了黃忠、魏延兩名大將。周瑜知道自己被諸葛亮算計了,氣得口吐鮮血,箭傷迸發。讀到這裏,我再次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周瑜的聰明過人、驕傲自大。

《草船借箭》的故事已經充分流露出這一點,諸葛亮的厲害之處讓我由衷佩服,與此同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我曾經是那麼羨慕自己班裏的“小飛人”小昕。記得有一次賽跑,我和她同一個組,當老師發令起跑後,我和她齊頭並進,衝在前面。我心想:我這麼靈巧,一定能超過她。只見她跨着大大的腳步,和我的小腳步剛好形成對比,我只能儘量加快步伐追趕她的大步伐。但是,明顯我的小步伐吃虧了,才一會功夫,我就體力不支了,心跳明顯加快,身體也不聽使喚,腳步再也提不快了,逐漸慢了下來。我聽到同學們在一旁使勁地喊着:“加油!加油!”。我奮力地跑着,可是,我覺得小昕一點也不吃力,反而加快速度超過了我。我終於眼巴巴地看着她超過我,遠遠地甩掉了我,而我卻無可奈何,怎麼也追趕不上去。快到終點了,她反而像離弦的箭一樣更快了,衝刺的速度真令我傻眼了。過了終點線,同學們紛紛爲她歡呼。我被冷落了,失望透頂,心生妒忌,心想:有什麼了不起的,這次算你運氣好。我撅着嘴巴,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了,媽媽問:“鐺鐺,怎麼了?”我生氣地說:“今天跑步比賽不小心輸給了小昕,我不服氣,她怎麼可能比我快呢?”媽媽笑着安慰我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很正常啊!她比你優秀,你就要向她學習,而不能嫉妒她,這樣你才能進步,總有一天,你會比她還出色啊!”聽了媽媽的話,我猛然醒悟:對呀!比我厲害,比她厲害的人多的是,我又何必耿耿於懷,我應該改變自己,取長補短,才能變得更厲害。

二氣周瑜

孫權和周瑜得知甘夫人病逝,便派呂範前去說媒,說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實際上是想把劉備騙來殺掉。諸葛亮巧妙安排,劉備娶到了孫夫人,帶她準備回荊州。周瑜親自帶水軍追趕,卻被諸葛亮事先埋伏的關栩、黃忠、魏延三支人馬打得大敗,他氣得又一次口吐鮮血,昏死在地。

周瑜的自以爲是讓他再一次敗在諸葛亮的手裏,面對強大的敵人,周瑜顯得分外渺小,他的一次次陰謀最終都被諸葛亮識破,以失敗告終。相反,我又想起了我的`跑步對手——小昕。自從和媽媽的對話後,我就拼命練習跑步,把她當作前進的動力。每天一有空,我就去學校操場練習跑步,有時候,我和同學賽跑;有時候,和小狗小貓比賽;有時候,我還和西北風比賽……終於,在一次學校運動會山,我居然全力以赴超過了她,穩拿第一。在後來的每一次比賽中,我都能超過同年級的選手,獲得冠軍。其實,我要感謝小昕這個對手,她讓我一步一步努力前進,讓我化妒忌爲力量,獲得了成功。

三氣周瑜

孫權派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但是,被假意拒絕了。周瑜想利用“假途滅虢”之計殺了劉備,卻被諸葛亮識破了。他讓趙雲不要開城門,守住荊州,讓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從四個方向殺來,說要活捉周瑜。周瑜聽了,氣得大叫一聲,箭瘡復裂,一頭墜於馬下,當他收到諸葛亮的來信,看完後,長嘆一聲,爲自己不能再輔佐孫權,完成大業而痛心疾首,就昏死過去了。

周瑜因爲自己狹窄的心胸而氣絕身亡,他一心想戰勝諸葛亮,把他當成敵人,矇蔽的心智,於是,永遠成不了朋友。相比之下,我是幸運的,因爲我沒有把對手小昕當成敵人,那次運動會後,我雖然贏了她,但是沒有自高自大,我和她友好相處,一起練習,成了好朋友。有一次,我的筆袋忘帶了,這時,小昕走過來,不假思索就借給我一些文具,我擔心地問她:“你還有嗎?”她微笑着回答:“我還有呢,你用吧!”當我有困難的時候,她能主動幫助我,這纔是真正的朋友。

話說周瑜,他的嫉妒之心、害人之心,讓他至死都不甘心,他雖盡忠報國,但再也無法力攬狂瀾,施展英雄才華了,太可惜了。生活中,人只有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多一個敵人還不如多一個朋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我卸下所有的偏見和傲慢時,收穫的是一份美好的友誼。

讀《三國演義》有感 8

空城計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決中的重彩戲,諸葛亮通過這一場大戰,被奉爲三國最有謀略的人。而司馬懿則成了膽小如鼠,蠢笨如牛的人。

《三國演義》中寫道,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失掉了街亭後,蜀軍兵力大減,只能轉攻爲守。諸葛亮率領5000兵去西城搬運糧草,準備在漢中休養生息。可是魏國怎麼會放過他呢,他們“宜將利勇追窮寇”,於是司馬懿便率領15萬大軍進攻蜀軍。

一聽到司馬懿,諸葛亮就慌了,因爲在當時,真正能做他對手的只有司馬懿。就連毛主席也說過: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諸葛亮對司馬懿不僅僅是擔心,更是恐懼。

和曹魏相比,不管是地域、經濟,還是軍事,蜀國都是遠遠不如的。之前,憑藉諸葛亮的智謀,還可以彌補蜀軍軍事和經濟上的不足,最終“智取三城”,有了一定的基業。但是遇上司馬懿後,諸葛亮的厄運就開始了,他的智謀在司馬懿那裏被一一看破,如透明人,實在是無計可施了。

面對司馬懿的15萬大軍,該怎麼辦呢?諸葛亮絞盡腦汁想:跑吧,2500人在15萬大軍中,踏都被踏死了,怎麼跑?戰吧,這不明擺着是雞蛋碰石頭,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嗎?投降吧,先帝奮鬥一生建立的蜀漢政權就這樣白白葬送掉,這怎麼可以?那該怎麼辦呢?裝,諸葛亮最後把主意打在這個字上,使用空城計吧。

於是他讓士兵大開城門,讓百餘士兵打扮成百姓的模樣,灑掃街道。自己卻端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旁邊只有兩個小童站着。

這是諸葛亮的一次“豪賭”,也是一次攻心術,因爲司馬懿非常瞭解諸葛亮,他行軍謹小慎微,不敢鋌而走險,今天城門洞開,必定有埋伏。於是就趕快退兵了。

讀到這裏,空城計的勝敗原因似乎很明顯了。可是再一深究,好像另有隱情。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是一個智謀高深而又多經戰事的人,即使一般的將領,也會使人去探虛實,他難道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諸葛亮再有定性,難道他的琴聲中就沒有弦外之音嗎?諸葛亮身旁只有兩個小童,司馬懿爲什麼不射死諸葛亮呢?即使有伏兵,也是快不過箭的呀,何況是“攻其不備”,殺了諸葛亮,不就一了百了嗎?可是司馬懿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領着15萬大軍撤退15裏,還一再強調: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

這到底是爲什麼呢?我們來回顧一下司馬懿進曹營以來的事,曹操初次見到司馬懿是就看出他有“鷹視狼顧”之性,他不重用司馬懿,也不敢重用司馬懿,他看得出司馬懿有扶邦安家之才,卻甘願做一教書匠。他一再叮囑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正因爲這樣,司馬懿在魏國做事一直是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曹丕即位後,雖然對他重用,但是也處處對他設防,所以他不敢有大動作,不敢鋒芒太露,只能捲縮着做人。曹叡即位後,更是對司馬懿多加猜忌,不重用他。

諸葛亮早知司馬懿的能力,爲了替北伐掃除障礙,他利用魏王對司馬懿的猜忌,煽風點火,使反間計,把司馬懿趕回宛城養老去了。

然後他一次又一次地攻打曹魏,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抵達魏國都城,曹魏集團無人能夠抵擋,曹叡纔不得不起用司馬懿,封他爲“平西將軍”。由此可見,司馬懿的“平西將軍”是專門爲對付諸葛亮而封的。

司馬懿心裏很清楚,如果滅了諸葛亮,他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在曹魏集團中,便無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一定要諸葛亮活着,這樣他纔有可用之處,即使在宛城困住,被猜忌打壓,還能苟活在世上,養老歸終。如果諸葛亮死了,他就會像一隻狗一樣被拋棄,自古就有“天下已定,你固當烹”的說法。何況他是曹魏集團共同的猜忌者、排斥者。不想被烹,就要留下諸葛亮這隻兔子,養寇自重啊!

因此,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就像走獨木橋,必須要捏拉準確,否則,要麼因爲失敗慘重而被魏王廢棄,要麼因爲全勝而被魏王“狗烹”。

於是,在西城,司馬懿不是不想進城,也不是不敢進城,而是不能進城,那是一座空城,一進去就只有“被烹”這個結果。諸葛亮也是深知司馬懿的心裏。所以,這兩位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謀略家,暗通心裏,一個在城樓上撫琴,一個聽懂了弦外之音,完美地表演了這場空城計。

諸葛亮和司馬懿真是棋逢對手,他們的較量既驚險,又精彩。人生難得一知己,有了彼此,他們足矣。

讀《三國演義》有感 9

古有四大名著,但我獨愛三國。

少時讀三國,覺得好深奧(對於看慣了童話的我來說),初讀三國心裏是懷着好奇而看的,因爲我四大名著除此之外都看過了,想看看三國是怎麼個演義法。看的時候,記得第一句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現在看來也是很有道理,只不過當時看的時候就不能理解了。

我那時極度崇拜劉備劉玄德,覺得他就是三國最偉大,最好的人了,而曹操曹孟德卻被我想做了無惡不作的大boss。現在想起來,頗爲好笑,看來羅老先生對我看待三國人物有很大的‘功’勞啊,他使我在一段時間內,對劉備的失敗耿耿於懷,那時認爲劉備的結局太慘了,於是就把怒火發泄到可憐的司馬懿上去了,呵呵,很幼稚吧。於是,在那段時間裏我對三國的`看法是:褒劉、貶曹、中吳。

而到初中後,吧三國演義又仔細看了一遍,覺得這本書有些地方太過誇張了,有結合歷史想了想——這本書太過褒劉了,不公平!所以我去了書店淘來了另一本改變我對三國看法的書:《三國志》。

這本書對我後來閱讀三國曆史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翻開書,看到的一章是《三國志·魏書·曹操傳》。我看了以後,竟佩服起他來了。曹操乃宦官之後,他心裏何不是忍辱負重?自從他刺董卓失敗後,就有人說他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所以劉協帝就對他心存猜疑了。

後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成了衆諸侯討伐的對象,我想,曹操有可能本義是想‘邀天子以命諸侯’的,心裏還是想着復興漢室,但經過一些有心人改了之後,曹操便揹負了惡名,而他也不是說了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嗎?所以,應該是從那時候起,曹操便知道漢室復興基本上不可能了,既然不可能,那就自己來做!

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極多,文有荀攸、郭嘉更有司馬懿,武有典韋、夏侯淳、張遼等人,有怎麼多的人才,本因是他結束亂世的,可是曹操還是有些狂妄自大和冷血,做事太過偏激,竟把徐州屠城,以至於他一直不得人心,在這一點上他往往不如劉備。可惜天下最後竟是被他的首席軍師司馬懿奪去了,可惜了一代梟雄!

拋開其他的不說,曹操亦是一名詩人,精通兵法,寫下無數詩詞,這也是我所佩服的地方之一,可惜他生於亂世,若是生在盛世,那他也不會被世人所唾棄,而是名留青史,真是命運弄人!

另一位讓我佩服的,則是張角了,本來我是很討厭他的,因爲是他的黃巾軍挑起了亂世,三國演義上也只有寥寥幾字描述他。不過深思,大漢已衰,民心早已不存,若他不起義,歷史上肯定也會有人代替他的,只不過他做了第一人罷,

我佩服他的號召力,也佩服他爲推翻腐朽漢朝而作出的努力,還佩服他的黃巾軍的戰鬥力,裏面大多是窮苦人民,所以,他們爲了在亂世中生存下去,就只有推翻漢王朝,視死如歸!所以說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戰鬥隊伍。我相信,張角的本義是想推翻黑暗的漢王朝,給廣大農民百姓帶來幸福,+也正是因爲如此,他可以借信仰之力快速召集大規模的軍隊!

但他總歸還是失敗了,被朝廷軍隊和諸侯羣起而誅之。由於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由於他太小看了漢朝,他小看了漢朝的賢士良將,最重要的是他小看了天下所有的野心家!

也正因爲他,天下的諸侯都坐不住了,大丈夫在世,誰不想坐擁一地之主?何況朝廷也是腐朽無能,所以,亂世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拉開了序幕:諸侯爭霸!以至於張角死前,大呼:‘吾必找天譴,大漢亦不遠矣!’

張角這個人,我打從心裏是佩服他的,別的諸侯都不敢動,只有他爲了中國廣大的窮苦百姓而揭竿而起!所以結果雖然是敗了,但從某方面來講,卻是勝利了!

以上也就是我對三國的淺讀了,也許再讀一兩遍後,有會有新的體悟了。不過,我還是要感嘆三國時期有多少人才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又有多少人抓住了這亂世而名留青史。

一首詩正好詮釋了這段曲折的三國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也許就是三國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 10

這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是一個皇權更替的年代,這裏涌現出無數馳騁四方的兒郎,這裏孕育着無數足智多謀的英才,這裏有舌戰羣儒的智慧,這裏有割須斷袍的狼狽,這裏是爾虞我詐和赤膽忠心匯聚的世界,這就是——三國。無數英雄豪傑,幾多愛恨情仇,血與火的戰歌,笑與淚的絕唱,共同匯成了這部千古流傳聲名遠揚的經典名著,這本凝聚無數人畢生心血與追求的不朽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翻開書,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昏庸無能的漢獻帝、樂不思蜀的劉禪,見利忘義的呂布、無能之輩袁術、優柔寡斷的袁紹、虛名無實的劉表、性格懦弱的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萬夫莫當的張飛、護主心切的許楮與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最後因三國各位皇帝昏庸無能,三國版圖被“能屈能縮”的司馬氏吞併,建立了西晉王朝。

我覺得刀光劍影,英傑出世,戰火紛飛的三國年代。我,覺得曹操是英雄,在書中作者卻把曹操寫成一個揹負罵名的“奸雄”,爲的是突出劉備的“仁義”,因爲當時有一種正統觀念,所以書中主要內容都是在“尊劉抑曹,貶魏揚蜀”,但如果置身其字裏行間,不難發現曹魏光輝難以掩蓋,而劉蜀冠冕堂皇之外總能讓人覺察到背後的陰暗。曹操敗而大笑,劉備痛哭流涕,曹魏的人才濟濟,蜀漢的將寡兵微都在暗示着無論以人格魅力還是人心所向上,曹魏是要遠遠超越於劉蜀。寫孔明足智多謀而近妖,正反映出蜀漢人才匱乏,需靠人力挽救,相對的曹營謀臣如雲,任誰都能提出真知灼見,人力之重顯而易見;寫勇冠三軍的關羽在兵精糧足情況下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透視出蜀漢政權人才的片面性,而相應的張遼一孤軍數次迫退孫權幾十萬大軍,人才的全面性不言而喻。好,拐回正道,需說曹操。曹操,是東漢末年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曹操求賢若渴,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後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並未加害於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後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爲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說後來他劍上也沾上了許多人命,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於一人之上。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漫步於歷史的書頁,穿越歷史的風雲。 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幅幅驚心肉跳的畫面陳現在我的眼前,漸漸地,翻過的頁的也變多了,也受益匪淺,最終在司馬氏一族統治了天下,完結了一個歷史。歷史就是歷史,那是一個特定時期、特定人物的一場表演。是表演就終要走下舞臺,終要回歸生活。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去經歷歷史,然而這也是我們的幸運。歷史,爲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懸念,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正是有了這些懸念和遺憾,才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

讀《三國演義》有感 11

暑假裏,我開始看《三國演義》,書中插圖中的呂布,身材高大,身穿鎧甲,擡頭挺胸,威風凜凜。被稱爲“劉皇叔”的劉備,則身着長袍,身材矮小,常常低頭含胸。我感覺這位皇叔的確是年逾古稀了。爸爸卻對我說,你知道嗎,呂布的年紀可要比劉備大呦。我有點疑惑了,是該相信爸爸的話,還是相信插圖呢?

於是,我開始在原著中尋找答案。

《三國演義》裏劉備是稱呂布爲兄長,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轅門射戟”中劉備對陣呂布其中寫道:“玄德出馬曰:‘兄長何故領兵到此?’”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紀靈曰:“主公不可造次。呂布勇力過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與備首尾相連,不易圖也。靈聞布妻嚴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親於布,布若嫁女於主公,必殺劉備:此乃疏不間親之計也。”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爲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可以推測,呂布的年齡是比劉備要大。那插圖中爲什麼要這麼畫呢?我還是再去看原著。

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見此人,身高七尺開外,細腰扎背膀,雙肩抱攏,面似傅粉,寶劍眉合入天蒼插額入鬟,一雙俊目皁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懷;頭戴一頂亮銀冠,二龍鬥寶,頂門嵌珍珠,光華四射,雉雞尾,腦後飄灑;身穿粉綾色百花戰袍,插金邊,走金線,團花朵朵,腰扎寶藍色絲蠻大帶,鑲珍珠,嵌異寶,粉綾色兜檔滾褲,足下蹬一雙粉綾色飛雲戰靴,肋下佩劍,站在那兒是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正虎視眈眈對董卓。

從作者對呂布的穿着的描寫,“銀冠,插金邊,走金線,鑲珍珠,嵌異寶粉綾色百花戰袍,粉綾色兜檔滾褲,粉綾色飛雲戰靴”這些色彩豔麗的詞語,可以看出,作者把呂布塑造成了一位年少氣盛的少年將軍,這位三國第一猛將就一直以這樣一位英氣逼人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中了。

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斬黃力英雄首立功。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從作者對劉備的描寫,“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可以看出,作者是想突出劉備不是一個普通人,雖然他現在家境貧寒,以賣草鞋爲生,但他不凡的性格與外貌預示他會幹出一番不朽的事業。

原來,作者羅貫中在塑造這兩位人物時,是有他自己的意圖的。像呂布這樣的三姓家奴,只有年少輕狂之人才能做出的,而劉備最終能創建蜀國,這樣的人物必定是老謀深算的。

這讓我聯想到了三國中的另外兩位人物——周瑜與諸葛亮。

赤壁之戰中,周瑜幾次想害諸葛亮,但諸葛亮料事如神,每次都能早一步,讓自己化險爲夷。最後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在憤怒、嫉妒、不甘心之中離開了人世。

在三國中的`周瑜,就是如此的易衝動,好感情用事,器量狹小,忌才妒能。諸葛亮則是胸有成竹,沉着冷靜,深謀遠慮。於是,周瑜就是一個面如冠玉的少年將軍,而諸葛亮則是手拿羽扇的老年丞相。

周瑜一生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可見,作者塑造周瑜就是爲了襯托諸葛亮的英明神武。

而實際上,周瑜(175—210)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統帥。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所以周郎要比諸葛亮大六歲。

這次有趣考證的經歷,讓我再次感受到,疑問是最好的老師,而讀書百遍則會其義自現。

讀《三國演義》有感 12

曹操是一個飽受歷史議論的人物,褒貶不一,但需承認的是,能於亂世之中開闢一番霸業,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聲明,曹操絕對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一個嫉賢妒能的人,是絕對不可能稱霸於衆諸侯之林。之前讀課文中的《楊修之死》,那只是片面的曹操。

先分析一下楊修,在三國之中,楊修所佔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雖然屢屢猜透曹操的心思,那畢竟是小聰明,作爲一個文官,文不能勝孔融,智不能敗賈詡,謀不能過程昱,計不能贏郭嘉,此人處於三國衆豪傑之中,徒一庸夫爾。曹操殺掉楊修,並不會有多少損失,但這並不能就說曹操嫉賢妒能,相反,廣納人才是其無人能及的長處。

舉一例子,龐統,道號鳳雛,與臥龍並稱,是一位名揚三國的名士,臥龍亦稱其才十倍於自己,然而,這樣一位名士,先投孫權,孫權見其醜陋,拒絕收納,轉投劉備,劉備亦以貌取人,只叫他當一個小縣令,受到冷落。然而赤壁之時,他投曹操的時候,曹操“親自出帳迎入”,而且虛心請教,求他指點。後還“置酒共飲,同說兵機,殷勤相待”可見曹操愛才之極。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欲討曹操,令陳琳草檄,陳琳數盡曹操之惡,罵盡曹操祖輩。官渡兵敗後,曹操捕獲陳琳,大家都勸曹操殺之,獨曹操憐其才,不忍殺之,後得以進建安七子之列。

劉備,仁德之士也。統領徐州,後歸於曹操。曹一眼就看出劉備是英雄,衆諸侯都不入眼,獨贊劉備之德。不少人都勸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絕後患,曹操不捨,也許是曹操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但也足見其愛才之極。

關羽,世之虎將也。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以讓他名聲大振。後曹操攻破徐州,欲降關羽,關羽約法三章,曹操欲的良將,一口答應,之後“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關羽,直至之後過五關,斬了曹操六將,曹操大肚能容,放關羽頭劉備。所謂君子成人之美,正是如此。

曹操的愛才也給他帶來不少好處,若無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曹操不一定能贏袁紹,華容道也不可能保住性命。

說曹操陰險,狡詐,也不爲過。三國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戰袁術時,兵17萬,糧食卻極少,糧官王*入稟曹操,曹操令其以小斛分散,後祕招王*入,欲借其人頭一用,誣告其以盜竊官糧行小斛,以壓軍心,足見其奸險。

蔡瑁,張允總領水軍,周瑜用反間計,讓曹操殺了他們。事後曹操知道中計,但不肯承認,說其二人怠慢軍法,故斬之。亦其奸險之證也。

徐庶,是一名很厲害的謀士,願效忠於劉備。曹操知道她的才能後,先挾其母,欲讓她叫她的兒子歸順,卻遭到徐母的.破口大罵,而曹操卻模仿她的筆跡,致信徐庶,徐庶無奈,只得歸順。用計奸險,是其本性也。

西涼一戰最令人咬牙切齒。馬超,韓遂進兵長安,連續大敗曹操兩場。曹操卻用反間計,令他叔侄二人不和,使他們自相殘殺,不戰自潰。奸邪之極,正是如此。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曹操的卻有過人之處。三國中,有勇無謀者,徒一莽夫爾;有謀者,纔是立國之要。劉備雖有關張趙馬黃之勇,若無孔明,不可能開闢蜀之基業。而孫權,若無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爲他把持戰局,不可能穩坐江東。相反,曹操雖說是謀士極多,但是很少見他們表現過。百家講壇把賈詡誇得多厲害,可是赤壁慘敗,渭水三戰,奪船避箭,割須棄袍時,都不知道他躲哪去了。郭嘉說得似乎很有大謀,只是英年早逝,只在最後爲剷除袁紹的苟延殘力立了點功,不可稱強。在早期北方戰場,破袁術,擒呂布,攻徐州,敗袁紹,運用外部勢力爲自己創造優勢,可都是他自己的謀略呀!

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特別是在古代。有人說得很對,政治家,軍事家,說到底就是陰謀家。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爲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讀《三國演義》有感 13

《三國演義》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

還有我比較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名篇。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啓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其無情無義已到了極致,曹操給我的啓示就是,人固然有才能很重要,但還要講"德"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爲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實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爲了保護曹操,曹操失了呂韋和兒子,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爲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纔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爲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力量不如他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爲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爲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啓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 就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爲他的驕傲,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爲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剛正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成敗原因。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的,好的名著可以伴人一生成長。

讀《三國演義》有感 14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爲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爲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爲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僞”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 15

讀完三國演義,心中激動不已,對於書中每個角色都充滿好奇,於是又去查尋了許多相關書籍,之後瞭解到書中每個人物都有其特點、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孔明、曹操、周瑜,孔明一足智多謀、穩重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一猜疑心重、爲人機警又有謀略,雄且多疑。周瑜─擅長於用兵、聰明絕頂,自視甚高。

我喜歡書中孔明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這種充滿智慧的作戰方式,實在令人激賞,也讓我們學習到遇到緊急事件之時,不可驚慌,冷靜的用智慧去思考,明辨是非、凡事三思而行、秉持忠義之心幫助劉邦打天下,奠定了蜀國日後大業。並於出師表一文中,道盡了他的一片忠心,是三國演義一書中讓我非常感動之處。

“熟能生巧”,是讀完三國演義後另一個啓發,那時期的諸侯們個個對於打仗技巧都非常熟練,並不是他們天生善戰,而是時代迫使他們將一代代的經驗慢慢累積與傳承,且經過不斷的努力,最後才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和朝代,由此得知─凡事只要有心,肯花時間不斷努力練習就會慢慢熟練,再加上冷靜而明確的判斷,終會有成功之日。

三國演義是一本流傳二千多年的歷史鉅作,看完《三國演義》之後可以從裏面學到了不少歷史教訓,也從裏面認識了很多的歷史人物,且書中所闡述的忠誠、禮義、仁德也是我們必須效法的。

小時候,我看的是插畫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眼中僅僅只是如同漫畫一般的小人書,單槍匹馬,衝鋒陷陣,只記住了一些驍勇善戰的虎將,忠肝義膽的關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張飛,百步穿楊的黃忠,這僅僅是對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膚淺而無味。

書中的200多個人物構成了《三國演義》的靈魂。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爲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量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樑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但在《三國》裏,我印象最深的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爲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集歷史與倫理於一體,他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但《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爲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爲的英雄爲之出頭,張飛纔會由溫文儒雅的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爲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

我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天下三分,各國你徵我伐、用盡千軍良策,爲的是統一天下。可嘆的是相爭了六十餘年的三國、最後卻並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內政變故、慢慢衰弱、讓野心勃勃的司馬氏族輕鬆吞併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句來安慰自己罷了。

不看四大名著,枉爲中國人!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瞭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經典。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峯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讀《三國演義》有感 16

書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歡看書,對於我來說,讀童謠,讓我想象力豐富;讀歷史,讓我明白社會發展的規律;讀科學,讓我產生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以如梭之筆,運用章回體小說的形式,記敘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社會發展歷史,感動塑造了智傑、諸葛亮、義傑、關羽、奸傑、曹操等衆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爲後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驚心動魄比比皆是,曹操煮酒論英雄談笑間留下了“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如孫仲碟”的佳話,火燒赤壁曹操統率八十萬大軍南下,來勢是何等之兇,可又在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讓人扼腕·······

智勇雙全,謙虛謹慎——趙雲

我最敬佩的還是長阪坡趙雲孤身救幼子。你想一想,當年趙雲孤身一人,卻敢衝進曹軍幾十萬大軍之中,儘管他驍勇善戰,可換作別人,有這麼大的膽量嗎?這一場殺,趙雲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他衝進曹營找到了劉備的夫人,讓出自己的馬讓她騎,反又殺死夏候嬰,奪得青缸劍,最後才救出小主人阿斗。又衝出敵陣,終於保證了劉備唯一一個兒子的生命安全。而當趙雲拼死救回阿斗,見到劉備時,不表有功,卻言有過,他的謙遜之心,一至於此,着實令人欽佩。英勇善戰、謙虛謹慎、赤膽忠心是對趙雲最好的寫照。難怪讚頌趙雲的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之龍。

曠世奇才——諸葛亮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更讓我羨慕。隆中對簡短話語中,體現出他對天下大勢的精闢分析,洞察未來,奠定鼎足天下的基礎。借東西,將氣象知識靈活應用於軍事之中,創立了典範。空城計更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在那時候,諸葛亮手下只有五千士兵,其中的一半還運糧去了,手中只有不到三千的士兵,但他不慌不忙,從容地應對司馬懿帶領的十萬大軍,利用司馬懿的弱點,虛虛實實,無兵勝似有兵,直接用氣勢嚇走了司馬懿的十萬大軍。真是非一般人能有的膽識和智慧!在他爲劉備爭天下的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其超凡的智慧。從“博望城火攻李典”,“火燒新野拒曹軍”,到“智激周瑜”,“智處華容”,“智取漢中”再到穩定漢中,出師南征和兩次出師伐魏。就連作者,在字裏行間也對諸葛亮充滿了深深的敬佩。

徐庶讚歎諸葛亮時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出神鬼沒守計”,而諸葛亮在今早已成爲智慧化身,聰明的代名詞。

義薄雲天——關羽

關羽的'“義絕”對我啓發也很深,他武藝高強,神勇蓋世,同時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他義釋黃忠這件事上,他的“義”對我感觸很深。在即將可以取下長沙時,放回了黃忠,讓他換馬來戰。這不正說明服人更要讓人心服,義薄雲天。

三個歷史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勇有謀、謙虛謹慎不也正是這個時代對我們的呼喚嗎?在《三國演義》中我體會到了戰馬奔騰與士兵奮戰之聲,感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壯懷激烈,我還聆聽到了劉關張他們桃園結義的誓言。風雲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鬥,英傑輩出,那一幅幅蕩人心絃的畫面凝固遠去,成爲歷史的瞬間。

不僅如此,我還從書中還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的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和兵法韜略。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和推敲的,《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人物和歷史使我百讀不厭!只要有時間,我一定會再次捧起《三國演義》,進入三國這個亂世英雄的舞臺。

讀《三國演義》有感 17

《三國演義》作爲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無論是就其在民間的流傳範圍還是對人們的影響程度來說,在古代歷史小說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曾經這樣說到:“因爲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代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的底材料”。前段時間機緣巧合之下,我再次拜讀了《三國演義》,仍是感觸頗深的,下面就看後的一點新的體會分享給大家。

“智者不惑,勇者無懼”——這是來自《論語憲問》的一句話,相信也是爲大家所熟知的。《三國演義》作爲一本成就極高的古代歷史小說,其反應的思想和意義都是多方面的,書中分別就“智者、勇者”的行爲和意義也同樣做了詳盡的闡述和表現,這裏我即是針對這點談一些簡單體會。“智、勇”是我國傳統的優秀品質,這也是泱泱華夏、中華民族所巍然佇立於世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在工作中抑或是在生活中,擁有這些優秀品質的人往往都能夠更容易收穫成功。

一、“智”——諸葛亮

作爲古往今來享譽最高的“第一智者”,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和事蹟對諸葛亮進行描繪。無論是其未出茅廬已道“天下三分”的高瞻遠矚,博望坡初出大捷的設計巧妙,火燒赤壁的精巧計算,還是其於江東“舌戰羣儒”和“智激周瑜”的睿智都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了諸葛亮的“智”。另外有“七擒七縱南蠻孟獲”、“木牛流馬巧運糧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都將諸葛亮“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大智慧展現的淋漓盡致。諸葛亮於劉備漢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諸葛亮的智慧,也就沒有劉備三分天下的一席之地,也正是這種智慧對漢軍勢力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作者將智的作用展現到了極致,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了智慧所予人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博學的基礎上,對其深入研究而產生的一種明悟和透徹目光,它不同於天生的聰穎卻是可以後天養成的,這一點在“舌戰羣儒”中又深有體現,正是諸葛亮的博覽羣書纔有了舌戰羣儒的大成功。就現今社會來說,物慾橫流的生活中人們越發的注重追求物質和名利,對於處世智慧往往是關注較少甚至是不屑一顧的',書中對“智”的作用展現到了極致。其實就現今社會來看,智慧無論是對於處世心態抑或是解決問題能力而言,都有着相當積極的意義,這種“智”的品質養成,也就有待於我們對物慾的控制和精神的追求,通過閱讀、探究等多種方式實現這種智慧的鍛鍊和培養,從而實現在現世生活中的“不惑”。

二、“勇”——趙子龍

有別於呂布的武勇無敵於天下,趙雲的“勇”更多的是指一種一往無前的勇氣而非匹夫之勇,這種勇氣同樣是我們現世處世所極需的優良品質之一。面對困難,是望而生畏,還是一往無前,這些都極大程度的決定了事情的結果。最爲著名的莫過於“長阪坡七進七出”一役了,當趙雲已經散盡士兵孤身一人的時候,他發現阿斗和主母丟失,面對這樣的困難,仍然是選擇了隻身進入萬軍從中尋找,這種“勇”顯然已經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也正是這種勇氣得到了曹操的敬佩而下令道“不許放箭,只可活捉”,方讓趙雲在十死無生的局面下,有了一線生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如此,往往許多人擁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機會,但在巨大的困難面前卻望而生畏,致使機會錯失,這種“勇”是同樣是我們現今生活中所必須的一種品質。“狹路相逢,勇者勝”唯有心懷這種一往無前的勇氣方能在生活中排除萬難,收穫巨大的成功。

其實不僅是智慧和勇氣,還有劉備的仁義、曹操的用人不疑、孫權的待人以誠等等品質對現世來說都有着相當積極的意義。《三國演義》於我們的意義也絕不僅僅如此,這就有待於大家更多、更深入的探究了,這裏僅將書中對智和勇這兩種品質的描繪和自身體會做了一些簡單介紹。

讀《三國演義》有感 18

書者,述也,以載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讀《三國》,可載道,可明智。

明朝雖驅逐胡元,把中國恢復過來。然而元末明初之際,用兵頗甚,不免有人感嘆民生之凋蔽,於是平地一聲炮響,出現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105年的歷史。這之間戰爭極多,場面也是極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勝枚舉。所以要寫感悟的話,怕是一輩子也寫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權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諮嗟。

《三國》全書大可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分歸晉”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羣雄逐鹿”“三國鼎立”最爲精彩。”羣雄逐鹿奠定了日後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礎:董卓死後,中原大亂。軍閥混戰之中,青州黃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討,勢力再次擴大。並趁李傕、郭汜內訌,劫獻帝至武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孫策也借來袁術之兵,奠定吳國基業。劉備本佔了徐州,但呂布卻趁劉備與袁術相爭之際,襲了徐州,劉備暫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殺呂布。可謂“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關羽一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關羽一生是極重情義的`。當初與曹操在土山三約,第三約最使曹操頭疼。果然,斬顏良、誅文丑之後,聽劉備在彼,便“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關雲長自幼熟讀《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負。這爲他後來敗走麥城,痛失荊州埋下伏筆。

再說劉備,《三國演義》將劉備描繪成忠義仁德之士,觀其正史,實則不然。不過通俗小說,本就七分實、三分虛。魯肅本非老實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賢妒才之輩。劉備前半生漂泊孤苦,謀士中竟無一人可指望者,實在是到躍馬檀溪之後,得水鏡先生之言,聞臥龍鳳雛之說,才明白自己實無一智人。明日便得單福,即徐庶徐元直,頗爲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賺取。不過,劉備確實禮賢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對徐庶臨別言曰:“先生既去,劉備亦將遠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盡伐阻其望元直之樹木。其禮賢下士,可見一斑。所以纔有後來“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諸葛既出,《三國》的氣象爲之一新。孔明不愧爲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後又火燒新野。自赤壁戰後,輔佐劉備,竟成大業。司馬徽言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聽孔明之言,執意進寇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敗退回白帝城,鬱鬱而終。諸葛亮鎮守西川,內修政治,把個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亂,次出師北伐,和中國相抗衡。當初諸葛亮將出草廬之時,便有歸隱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真乃千秋萬代之典範。

諸葛亮說曹操“名託漢相,實爲漢賊”,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懷着匡漢興劉的願望進仕,歷經四朝,可時漢帝多柔弱,乃後漢之“阿斗”也。漢末軍事家,首推孟德,於是蕩平北方,縱橫天下三十餘年,平黃巾、戰官渡、滅袁紹、誅呂布、徵烏桓、定涼州。位極人臣卻不思篡漢,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爲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說,似“建安風骨”何如?其《觀滄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膾炙人口。《三國志》中也稱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死後,後人有《鄴中歌》一篇嘆曹操: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

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爲羣?橫流築臺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爲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然而漢朝人也有漢朝人的好處。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時代之士,一種慷慨之風。和後世的人,唯利是視,全都化成漢人所謂商賈者不同。漢代之士,讓爵讓產的極多,這便是封建時代,輕財仗義的美德。至於武士,尤有慷慨殉國之風,當時不論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習氣。我們觀於三國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讀《三國演義》有感 19

爾虞我詐是三國,分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題記

從小到大,讀過最多次的書就是《三國演義》了。從小時候看的畫冊一直到長大後閱讀的書籍,再到後來,學了些文言文,就一直在讀它的原著了。因爲它任何一個版本都不及原著來得讓人震撼和感動。

說起對《三國演義》的看法,或許只能用“殘酷”二字去形容。畢竟在我們這個極力抵抗戰爭的國家和社會中,是永遠無法體會到那個時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和痛苦。

我記得我從小就是從拜諸葛亮先生的,儘管他沒有那些武將所擁有的強大戰鬥力,但他擁有許多人所沒有的智慧和謀略。但隨着年齡的逐漸增長,對人物的看法發生了改變。所以我選擇了閱讀原著。在閱讀原著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不曾發現的人物的優秀品質。我原本是非常不喜歡孫權這個人的,但後來我明白了,其實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兄弟,一個柔情的硬漢。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和手足大去之後,也忍不住眼淚哭泣。那時候的他就像個孩子,不像在戰場上那樣威風凜凜,而只是一個失去最喜歡玩具的孩子一樣大哭着。

那時,我才知道,那長年戰爭的時代,也是有感情的。五虎將的兄弟之情,諸葛亮和黃月英之間的夫妻之情,以及王允對貂蟬那視如己出的父女之情。只是,在那個年代,即使有再多的“情”,也終會破滅,因爲在那個紛爭的時代,有野心的人實在太多,也有許多的責任需要去承擔和揹負。孫權的`這種對兄弟的感情卻讓我想起了曹丕因爲擔心自己的弟弟曹植會威脅到他的王位而故意刁難他,甚至險些害死他。我始終不明白,這種身上流着相同血液的人,爲什麼不惜手足之情,他們爲了什麼?是金錢?還是地位!

在《三國演義》中,給我留下相當深印象的人,是周瑜。過去的我一直認爲周瑜不過是一個才謀輸給諸葛亮的失敗者,他一次次的失敗只會讓我對他的印象變差,而我,卻一直忽略了他每次失敗後的感情,他畢竟作爲一個國家的軍師,三番五次的讓自己的國家輸了戰鬥,想必他一定肩負了非常大的壓力。他在死之前喊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讓人忍不住落淚。他讓人覺得悲哀,因爲他覺得自己的命運很可悲,只能怨天不對自己好些,卻不懂命運只能有自己去改變。但我們又能批判些什麼呢?我們畢竟不曾經歷過這樣的戰爭。那個時代的傷與痛,我們有了解了些什麼呢?

周瑜死後,諸葛亮明明非常高興,在周瑜的墓前,卻裝作十分悲傷的樣子。讀到那裏,我第一次覺得諸葛亮其實也很虛僞,但,這怪得了他嗎?一旦你投入百分之百的真心,收回的可能就是背叛、謊言。真心的付出能得到多少回報?我不知道,可能只能得到一個支離破碎的江山吧,大家用獻血守護的國家,最終不還是被侵佔了嗎?我只能慶幸,我沒有活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用一句話說就是:“我不殺你,那刀上滴的血,就是我的。”

南派三叔曾在他的著作《沙海》中寫到過這麼一句話:“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對我所應該面對的一切,而他們卻以最深的城府揣測我的一切。變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有些仇恨就如同一個圓圈,冤冤相報又怎樣在何時才能瞭解?而在這時代中的是與非,正與邪,又有誰能做到和平地去化解這一切?答案是沒有。滿腔的熱血換來的只是傷與亡,是知道誰是對的,而誰又是錯的呢?

在這戰場上,孰是孰非,又有誰會在意呢,將領和士兵一心想着戰爭的勝利、國家的榮耀,以至於後來都不知道再爲誰賣命,而賣這命,又是否值得。所以我認爲《三國演義》是殘忍的,卻也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那戰爭所帶來的悲哀。

我想了許多問題,只是無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忍不住將書又讀了一遍又一遍。在每次讀書的過程中,我又會提出新的疑問,也會去思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是因爲年紀尚輕的緣故,許多事我還無法解答,我想着就是《三國演義》廣爲流傳的原因了,因爲它暴露了太多過去社會的混亂以及戰爭帶來的傷害,讓人不禁去想:爲什麼世上會有戰爭?爲什麼人們不能和平共處?爲什麼好好的生命不去珍惜反而要去被白白踐踏?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只是再一次慶幸,我沒有活在那個紛擾的時代。

讀《三國演義》有感 20

中國人在評論曹操、劉備以及另外一位君主孫權的時候,總喜歡使用天時地利人和(RightTiming,RightPlace,Rightpeople)來形容各自的風格。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則被公認是籠絡人心的高手。他的團隊幾乎薈萃了同時代的精英人物,除去諸葛亮,還短時間擁有智商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的徐庶、龐統,這幾位都是軍隊參謀長人選。

除此之外,劉備還擁有非常擅長決鬥的五位騎士,號稱“五虎上將”(FiveTiger—likeGenerals),其中前兩個騎士關羽、張飛一開始就和劉備創建兄弟會,另一個叫趙雲也加入了劉備的兄弟會。兄弟會是中國古老的一項傳統,任意數量的人可以通過“結拜”的儀式加入,並宣誓對其他成員保持永恆的忠誠。儘管在法律上這種關係並不被承認,但卻可以得到絕大多數民衆的認同。

“五虎上將”的前四名成員毫無爭議,除了關張趙,馬超也是一名擅長決鬥的騎士,還差一點殺了曹操。但一些朋友卻堅持認爲第五名成員是魏延而非黃忠,他們宣稱黃忠的年紀太老了,也許能夠勝任一位決鬥導師,可能他還非常擅長弓箭一類暗器,但絕不適合成爲五虎將的成員。反覆查考資料,並分別諮詢了幾名互無關聯的華裔人士,他們一致認爲黃忠纔是第五名成員,魏延不過是一名懷有野心的戰爭狂罷了。

劉備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一個同性戀者,這是一個廣泛的誤解,但他對男性的關懷確實勝過對女性。劉備和曹操的表現完全不同:在曹操對女人——尤其是其他人的妻子——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時,劉備卻極少去關心自己的妻子。

他有三名妻子,其中一名還是吳國皇帝孫權的妹妹。但劉備的每一次戰敗潰逃,都將自己的妻子拋下自己先戰略撤退,直到富有騎士精神的敵人把她們交還給劉備。

當他的第三名妻子——也就是孫權的妹妹孫尚香——企圖逃回吳國的時候,他只是簡單地要求將自己的兒子留下,放任自己的妻子私奔;甚至在有些時候,他的兒子也顯得不那麼重要。在長阪坡的大撤退中,趙雲將他的兒子劉禪救回到大本營,劉備卻把無辜的嬰兒摔在地上,說這不值得用我騎士的性命去交換。

與劉備對妻子兒子漠不關心的態度相對照,他對兄弟卻十分關心,當他的兄弟關羽被背叛聯盟的吳國殺死後,他的反應是狂暴的,“潛伏的恐龍”(諸葛亮)也無法說服他。他不惜動員蜀國的全部兵力去懲罰吳國,這一災難性的決策導致蜀國的精銳部隊全軍覆沒。順帶一提的是,五虎上將中有三個人死在了這一事件中。

這位君主在臨死前變成了一位哲學家,說了許多富有哲學性的話,卻對自己的失敗隻字未提。“潛伏的恐龍”諸葛亮擔任攝政大臣,並把這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維持到了四十年後。

關於這名與曹操、劉備齊名的君主,值得一提的話題並不多。當曹操和劉備在爲各自目標奮鬥不已的時候,孫權卻似乎在混日子——吳國實際上是他的父親與哥哥的產業,他只是順理成章地繼承下來罷了。

需要重視的是他的“青訓營”,不僅不似皇馬、曼聯那麼低效,還幾乎達到巴薩的高度,出產了像呂蒙、陸遜、陸抗這樣的年輕優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潘璋、馬忠,這是孫權“青訓營”培養的.可以逮住關羽的新一代騎士。

根據歷史記錄,孫權的相貌和他的家族完全不同,綠色眼珠、紫色鬍鬚,這樣的生理特徵很容易讓人懷疑他血統的純粹性。考慮到那時候中國與中亞地區已經具有廣泛的接觸,我們不能排除孫堅的一名寵妃來自波斯帝國的可能性。

毫無疑問在中國,異國血統並非一件不能被皇室接受的事,所以孫權的登基沒有受到任何種族主義者的干擾。更何況中國人很喜歡生個兒子長成混血兒的模樣,是否長得像父親不重要,他們喜歡兒子長得另類一些。

中國人非常喜歡孫權,中國宋代一個詩人,同時也是填寫歌詞的能手,寫過一段歌詞說:“我們生個兒子一定要像孫仲謀”(辛棄疾“生子當如孫仲謀”)。仲謀就是孫權,中國人如果不喜歡父親改的名字,到十八歲就可以自己改一個名字。孫權自己改的名字就是“仲謀”,這其實是一個人,就是吳國皇帝孫權。

孫權是三國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他除了在早期遭受過曹操和劉備的兩次威脅之外,其他時間都一帆風順。孫權運氣極好,可能也是中國人喜歡他的原因。

讀《三國演義》有感 21

三國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就像蘇東坡寫的那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無論是成者爲王,還是敗者爲寇,都抹滅不了那些熠熠生輝的燦爛恆星。就算是那些身首異處、功敗垂成的羣雄們,也有他們自身獨特的亮點。

如果說一本好書,每一次品讀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話,那麼三國演義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在它描寫的人物裏,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啦,寫諸葛亮出山的過程,先借司馬徽、徐庶之口,影影綽綽地虛寫他的非凡才能;繼而是三顧茅廬,仍是從劉備等三人的眼光中虛寫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圍和一種神祕色彩,逗引讀者的興趣。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這個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裏,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演義》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無論何種複雜的情況下,都能審時度勢,掌握大局;在無論多麼危急的情況下,都能運用巧思,轉危爲安。雖然三國演義已經神化了諸葛亮,但還是可以從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學。我想他應該是一位儒將,至少有着儒將的風範,儘管古代十大儒將中並沒有他。這就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第一印象,但當我再次拿起着本書,看到他在五丈原時,在寒風中視察軍營時,面對長天的無力嘆息,我更加的敬佩這位偉人。這是諸葛亮臨終時的.一句話“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意思就是,再也不能爲復興漢室、酬恩先主而上陣討伐叛賊,浩淼蒼天,永恆不朽,爲何卻對我如此苛刻,讓我在此走到盡頭,也不願再多給我哪怕一點點時間,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風徹骨生寒,命運對這位壯志未酬的老人確實是過於苛刻了,他走得極爲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對手司馬懿前面。也許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他就已經覺察到復興漢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厚禮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來了,但他並不後悔。司馬徽當初就說,“孔明雖得其主,然不得其時。”想必諸葛亮也清楚這一點。也許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並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對劉備的忠誠。但三國演義就是如此恰到好處的塑造了這麼一位英雄,一個知其不可而爲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就是三國演義要告訴我們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個敢於面對挑戰,在困境中奮起,毅然決然的人,一定是以爲英雄。明知不可爲而爲之者,雖敗猶榮。試想這樣一位小說人物,如何不能扣動讀者的心絃呢?

有一句話是《出師表》裏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也許你覺得沒什麼,也許是你不明白。在這功名利祿的世界裏,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這個道理是不會變的。所以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諸葛亮九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幼年飽受失親之痛。對於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認識,所以奉命於危難之間也是他人生觀的一種表現,更是知恩圖報的一種形式。

《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爲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裏,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這也許是諸葛亮對自己人生觀的詮釋。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