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通用39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通用3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通用39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

是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在孩子的先天發展機制下,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協助孩子獲得良好的發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的一段話,我一直記憶猶新:孩子在各個學習時期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不一樣,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纔是勤奮。從興趣、方法到勤奮,是個因果關係,前一項不存在,後一項就不能很好地實現。所以,在每一種學習活動中,“興趣”始終重要,呵護好了興趣,纔可能產生方法,有了興趣和方法,才能生長出勤奮。所以一直以來,我們一直抱着保持孩子學習興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學習。記得有一次書寫“心”字,那三點和斜鉤的關係,孩子怎麼寫都寫不好,寫出來的比例關係,真是讓人啼笑皆非,不知道他是故意的還是真的掌握不了,當一個特別誇張的“心”再次出現的時候,我在中間加了兩個圈和一個彎,“心”字變成了一個娃娃的頭。當時我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然後我想機會來了,就跟他說,要不來個比賽,看誰寫的“心”字讓對方沒辦法變娃娃頭,誰就贏,孩子一口答應了,他認真起來了,沒寫幾個,一個完整的“心”字出現在眼前。這時我也不忘記大力地表揚他,說他又戰勝了自己,又獲得了進步。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關於“暴力作業”的章節,我們學校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從來不會像書中提到的老師那樣佈置“暴力作業”,爲我們家長減少了不少因爲在作業上和孩子對抗糾纏的麻煩。當初讀這個章節的時候,我也曾經“幻想”着用書中教的方法來對付“暴力作業”,當“幻想”破滅的時候,迎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家長以什麼態度來陪伴孩子做作業。特別是在學習拼音階段,雖然老師已經放慢了節奏,別的學校一個月學完的課程,我們分了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來學,但孩子對拼音的認讀還是跟不上。記得那些學拼音的日子,我們天天在心中默唸是親生的,是親生的。然而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火,試過幾次,在讀拼音的時候孩子讀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讀了前面的忘了後面的,我的情緒來了,爲了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我選擇先離開,我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現在感覺得有點情緒,我需要自己待一會,讓爸爸來陪你一會,等我調整好了我再過來陪你。在調整情緒的時候,我想到了著名的“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者是對事情的詮釋。C是結果,即你的負面情緒。當你不喜歡C的時候,就去找A的茬,尤其與創造A有關的人,而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因素,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我對自己說,孩子暫時不會讀,記不住,那就給他多點時間,沒關係的,我不能因爲這樣就對他生氣,這樣對他的學習沒有任何幫助……..。等我的情緒調整好後,我對孩子說:寶貝,學這個拼音對你來說有點難度,是不是?孩子回答說:是的,媽媽你的情緒調整好了嗎?你剛纔是不是想發火?我說:是的。孩子說:媽媽,你雖然有時候是一個煩燥的媽媽,但是我還是愛你的。我抱着孩子說:媽媽有情緒,是媽媽的事情,和你沒有關係,我會處理好的,我也愛你。

無論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愛和自由》、《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正面管教》、《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等育兒書籍中,都離不開:愛、自由、傾聽。

記得幼兒園臨畢業的那個學期,孩子的狀態突然退行到剛入園的時候,每天哭着說不要上幼兒園。我當時非常焦慮,孩子到底怎麼了?幼兒園老師說,孩子心裏有一道坎過不去,他自己表達不出來,他感受到他要去面對這道坎,但是他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他調整自己情緒的時間可能會長一些,我們要給他時間,給他愛與支持,耐心地等待他跨過去的那一天,等那天到來後,他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

這種退行狀態一直持續到畢業,畢業典禮的時候,孩子拿到的是最佳進步獎,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到底是一個什麼獎項。

小學剛開學的時候,當大部分孩子懷着好奇、興奮的心情來參加新生聯誼會的時候,我的寶貝表面看着平靜,內心卻是緊張焦慮的。當大部分孩子每天高高興興地揹着小書包上學堂的時候,我的寶貝每天醒來第一句話總是說不要上學,並哭上十幾分鍾。當大部分孩子在校門口迫不及待地和家長揮手說再見的時候,我的寶貝在校門口哭泣着遲遲不肯進去。

這一切,都是我預料中的,我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和孩子一起面對。班主任鄒老師說,孩子在學校一切都很好,放心,我們老師會給他時間給他鼓勵,幫助他過渡。

我放下焦慮,每天晚上陪他聊聊學校發生的趣事,不斷地肯定孩子,只要發現他任何方面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大力地讚賞,並強調你獲得的是最佳進步獎哦。

一個學期快要結束了,現在孩子不再說不想上學了。孩子說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友好。他說:班主任鄒老師說話很大聲,震得我耳朵都快聾了,拼音很討厭,但我還是很喜歡鄒老師的,因爲她很關心我們。英語老師很年輕很漂亮,應該沒有人不喜歡吧?周爸經常給我們起外號,但是他很搞鬼很搞笑,上他的課特別開心。

我一直爲他的安靜、順從而感到擔憂,生怕他在學校會被欺負,生怕他不敢表達自己。但是就是因爲這份性格特點,讓他的內心更細膩,對人對環境的觀察更細緻。我一直嘗試着去接納他這份屬於自己的性格特點。是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在孩子的先天發展機制下,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協助孩子獲得良好的發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

前段時間,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同樣作爲媽媽,也同樣作爲教師的我,將全書通讀一遍後發現原來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

本書的尹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婷婷,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尹老師說:“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爲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爲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爲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爲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

三、對閱讀極其重視。

該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閱讀的,從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的方法,到閱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說,閱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課外閱讀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閱讀實質上構成了孩子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了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看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

最近在微博裏看到一個小男孩因不滿媽媽不給其買玩具而當街拽母親頭髮、扼住母親喉嚨的新聞,讓我大吃一驚,而後寒心不已。是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才造就了這一幕的發生。這個男孩不僅扼住了母親的喉嚨,也扼住了教育的喉嚨,更是扼住了社會的喉嚨。爲了減少這一幕悲劇的發生,我在此特別推薦一部家庭教育經典作品——《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希望能給天下的父母親帶來幫助,給孩子們一個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作者是教育專家尹建莉,她是一名教育學碩士,曾從教多年,現在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尹建莉熟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特別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和自己獨到的見解。她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她的女兒品學兼優,曾兩次跳級,2007年16歲的女兒即參加高考,成績超過當年清華錄取分數線22分。在個性方面,她女兒自主自立、自強自愛,是北京市市級三好學生。尹建莉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培育了一個優秀的女兒,還出版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和家長們分享自己的家教心得,頗受天下父母親的歡迎和喜愛。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尹建莉的教子手記,記載了她成功的教育理念和一些實用的教育方法。它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新穎成功的家庭教育原則,還給出了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它不但教你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它還教你如何指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格。它集理論和實踐於一身,是實事求是談論家庭教育的典範,更是家長們最實用的育兒工具書。

俗話說,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是孩子從小的榜樣。一個優秀的媽媽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影響着孩子們的成長。一個心地善良的母親,不太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而一對不孝敬長輩的.父母,絕不可能培育出一個大孝子。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寫道,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關注孩子的幸福感,要給孩子真正的自由。作者的一位老同學說:“我原來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間的差別。自從看了你的這些文章,才發現這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的。作爲母親,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實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4

爲了提升做母親的素養與能力,更好地尊重與理解孩子,進而陪伴兒子走過一段幸福旅程,近期我集中精力閱讀了有關家庭教育類的優秀書籍。其中致力於家庭教育研究與寫作的尹建莉女史大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家出版社,2014.10)令我愛不釋手,作爲一名懂教育的母親,她既有科學的育兒理念又有豐富的實踐精神,不僅培養愛女成功而且身體力行幫助很多有育子問題的朋友排憂解難,成功地踐行了從“一位有心媽媽”到成爲“一名兒童教育專家”的不平凡歷程!

該書自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得到著名學者、熱衷教育公益事業的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先生的首肯並引起衆多家長朋友的強烈共鳴。我也是受益者之一,讀之越深越感到做好母親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因爲孩子各自特點、性格不一,且他們在每個年齡段都會有其獨特的.心理、生理特點,家長的教養方式、素養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各有不同,所以,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學會在做父母的過程中領悟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與孩子互動之藝術。這正是我閱讀該書得到的初步體驗。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所以在衆多家教類書中脫穎而出,完全是因爲作品質量上乘!作者有思想有主見,善於發現家庭教育的細節問題,尊重事實勇於講真話,分析問題有理有據,並用智慧與經驗妥善地解決問題,令人信服。例如很多家長對孩子迷戀電子遊戲深惡痛絕,而生活中作者女兒也是如醉如癡,但作爲好媽媽的尹建莉客觀理性地分析了電遊讓孩子產生興趣的根源,不像一般家長那樣簡單粗暴地橫加干涉,而是欲擒故縱,讓孩子充分享受遊戲的樂趣,因此而造成的學業損失讓其在潛移默化的自我教育中“吃一塹長一智”,並因此得出經典結論:“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誤?”由此看出一位母親非凡的耐心、慧心與用心!

衆所周知,讓孩子進行自我管理與修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智慧的母親陪伴孩子在幸福中成長,在有心無痕中收穫成人、成才的點點滴滴!這正是需要我深入體會的科學教育理念。

閱讀篇篇內容充實的文章,深感作者爲了孩子、爲了真理不斷進取,抨擊當下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端,同時亦提供可參考的方法讓家庭教育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顯示了一位教育學者的良知與責任。通過鮮活的文字與真實的個案,作者不以自己育兒成功而唬人、蒙人;不講套話,可讀性很強;教育觀科學可信,所有引文均表明出處,不誤導人;一位優雅知性的母親與“教育專家”的內涵有機相融,給關注獨生子一代教育的家長朋友們提供了可靠的範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我啓迪最深之處、也是最佩服作者真知灼見的地方是:身爲知識分子出身的尹建莉勇於直面自己所處階層的人性弱點,“高學歷有本事的強勢家長爲什麼培養出沒出息不能自立的低能兒?”一語道破天機,“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不一定懂教育之規律”。是的,多少家長認爲自己花費心思爲什麼孩子不成材呢?原來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很多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知識分子培養出眼高手低的孩子就是實例。

任何作品都有瑕不掩瑜之處,思考之後,個人愚見如下:“有教無類”是箴言,但教育也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孩子的秉性與天賦很大一部分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而後天教育引導作用也是有限的。生活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不少家庭環境很差、父母素養低下的孩子靠自我認知、自我錘鍊最終成爲成功的典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5

書香莆田,回到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快兩年了。它與時俱進的發展速度,讓我不得不用新的目光注視着它。特別是莆陽書房的成立,在這個城市的某個角落裏,都有可能看到一幅衆人共讀聖賢書的場景。

很榮幸能跟隨學慧愛俱樂部,在博物館分館,和一羣熱愛學習的父母學習談論。自己的交流羣報名就有20個人左右,加上圖書館報名的'人。這是我參加莆陽書房活動,人數最多的一次。看來,在我們這個沿海小城市,願意爲孩子教育學習的朋友還是不少的。這個的確值得欣慰,孩子成長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那麼,與孩子一起學習進步,就是最好的教育。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永遠大於喋喋不休的說教。

讀書會創辦者花花老師。特別敬佩她,一顆公益之心,致力於傳播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希望更多的家庭受益。

花花老師跟我們分享的是書中關於古詩部分的見解。這是她的分享稿:前段時間帶孩子讀《唐詩三百首》是我以前買的簡單版本,由於認的字不多,孩子興趣不大。偶然在噹噹網上發現了這套書,安利這套書後,孩子很喜歡讀,裏面有遊戲和圖片容易理解。沒有要求他背,就是跟着念一念,然後藉着書上的圖片和遊戲講解一點。一天念一會兒,幾天下來也記住了不少。最喜歡的是《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一邊念一邊哈哈大笑,覺得好玩兒!教孩子讀古詩,不要太功利總想着讓孩子背多少,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感受古詩的美。

是啊!讀任何書都不能太功利了,不然都是得與失,怎麼會快樂。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6

在自己有小朋友之前,我就對家庭環境塑造個人成長非常認同,最近讀了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越發感覺到,一個孩子如何成長,非常大的程度取決於父母對其的教育、教養和影響。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作者自己養育了一個多麼成功的孩子,讀的目的也不是去學習如何培養一個可以考取哈佛的女兒。因爲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性格,我知道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在有了點點之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小朋友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教育她、引導她,和她建立親密而自然的親子關係。但是,如何寵愛而不成爲溺愛、如何教養而不成爲控制,卻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做到的。在讀完作者的這本書後,我更是發覺,做父母並不是簡單的順着或否定孩子,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是一個非常艱鉅的課題,需要強大的智慧,不斷的學習、反思、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父母的行爲投射在孩子身上,然後就會收穫屬於你的孩子和親子關係。

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的習慣

減少批評和說教尋找問題根源以引導

智慧對待學校教育保護孩子自由天性和創造力

以身作則培養良好的自控力

尊重和理解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親子關係

上面列示的內容是我讀完書籍後印象比較深刻以及認同的地方,我相信大部分的讀者也非常認可,但是難的是如何去做到,卻是需要父母花心思和心力的地方。在書裏面,作者不僅樹立了世界觀,很多問題也給出了具有參考價值的方法論,供大家去借鑑和嘗試。孩子一旦出現問題,永遠不要孤立的看問題,如同作者所表達的,一定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作爲父母需要不斷的嘗試、等待,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並且認真去反思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自己的問題,是否是導致孩子出現某些問題的根源,永遠不要懷疑作爲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

點點馬上一歲了,開始懂得大人說的話,也會咿呀咿呀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帶她從來沒有覺得辛苦或疲憊,但我知道,她的小小人生已經啓程,需要作爲爸爸媽媽的我們來保駕護航。透出作者的這本書,我的最深感觸還是做父母最需要的還是用心,保持愛心、耐心和思考的心,然後是一顆平常的心,摒棄自己是個大人,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管教小朋友的觀念,陪伴着小朋友一起成長。啊,是任重而道遠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7

拿起這支沉重的筆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說,又似乎什麼也說不出來,反正內心極其的複雜和不安。作爲一名家長,一個母親在教育這方面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不得疏忽,同時也感到自愧不如,所以在今後的日子,我想我會盡量能夠做到好一點。

看了這本書深有感觸,佩服這位作者媽媽是何其的偉大,這不是隨便一個母親可以做到的,這背後包含多少辛苦與耐力,從她女兒呱呱落地到她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打針、識字、古詩’閱讀、驚喜等等生活的習慣是那麼地真摯感人和不厭其煩。

讀了這本書,有幾點我歸納了一下很值得去學習和借鑑。

第一,培養一個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一個孩子樹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風格,就等於在他對以後做人,做事的生活習慣都有一個很好的幫助!可是說者容易,實施起來也不易,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做母親的極其耐心和正確的指導方式,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這是得從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

第二,要想改變一個孩子的一切習慣,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態度。身教重於言傳,我想這一點大家都明白,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隨時影響着孩子的行爲,自己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勝過講千萬遍道理。實在孩子不懂的就給他破解一下,如果我們的道理講得富麗堂皇,但自己又不是這樣作的,在孩子的.心裏第一反應媽媽是在撒謊,這一點我身有體會,有時哪怕是善意的謊言也要讓孩子知道爲什麼這樣作?不要讓他有太多的疑問和不解。

第三,就是不要輕易破滅孩子的希望。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但唯獨不能沒有希望。所以孩子也不例外,孩子雖小,但他也有思想,也有願望,往往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往往是沉重的負擔,所以我們能夠在己所能及的情況下儘量幫他一起完成。當然我們並不是無條件去答應他的無理要求,要什麼就給什麼,這不是愛,這是溺愛,只是要去尊重他的興趣和愛好!不要隨便破滅他的願望和否定他自己,不要老說這不是你做的,這不是你能完成的等等話語。就算不能也要讓他明白爲什麼?

第四,已退爲進的說服教育。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說服教育,當孩子做錯事時,或者和xx同學打架時,不要過分地去指責一通甚至暴力,這一點有很多家長控制不住,有時脾氣上來了,我也不例外,但沒辦法,爲了孩子我們只能收着點。遇到事多溝通以退爲進,讓他消除恐懼感和懲罰的顧慮心平氣和地去交談,讓他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他在大腦裏有一個思維的轉換,當然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聽得進,“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大多數孩子應該是能接受的,只能說特殊的孩子特殊對待。

最後一點,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和一些矛盾糾紛,有時大人的爭吵難免不讓孩子聽見或者看見,這都對孩子有不利身心發展。可是我們這些做大人的應該儘量避免,哪怕我們有再多的恩怨糾葛都不要去觸及他幼小的心靈,我們生了他,不僅要養活他長大,更有責任讓他生活得幸福!所以儘量給他一個溫暖和諧的家,讓他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

我是一名極其普通的媽媽,沒有高的學歷,對於教育我這說得遠遠不夠,在以後的教育路上真是一部深奧而又綿長的小說啊!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想我們應該更努力去做好一點,完善一點!所以我也沒有過高的期望值,只希望孩子在學習的同時養成優秀的品質和好的性格更爲重要,因爲性格決定命運!

“可憐天下父母心”,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一起爲這些小不點的未來加油吧!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8

暑期讀了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共兩本,第一本是尹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子經驗總結的育兒手記,第二本名爲《自由的孩子最自覺》,是尹老師給衆多來信家長的回信。看完這兩本書,感觸頗深,後悔沒有早點接觸這本書!該書並沒有艱澀高深的理論,卻有成熟的經驗參考,讀起來省力卻又令人不得不信服!雖然一直知道龍應臺所說的所謂父母子女的緣分,但是卻依舊想在父母的有效期內有所作爲!但是這本書卻讓所有父母警醒:教育子女根本不需要發洪荒之力,而是順應孩子自然發展的天性,不要用野蠻的鋤頭去雕琢上天賜予我們的這塊璞玉(孩子)!

確實,世界上的那麼多職業都需要學習文憑、證書,但是爸爸媽媽這個職業卻沒有經過任何證書!因此,孩子的出現正是家長提升自己的機會,做父母並非只靠本能,也並非高學歷、高文憑就可以沾沾自喜,而是要智慧,一種無以量化卻非常必要的東西。看完尹老師的書,愈發覺得只有愛而沒有智慧,甚至會阻礙孩子的發展!讀完此書,有以下幾點感觸頗深:

第一,給孩子的愛永遠不怕多!一直以來,我們都巴不得把最好的愛全部給孩子,如果問天下父母你要用什麼去澆灌孩子的成長,大家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愛”。確實,愛是成就孩子的養料。初爲父母的感覺絲毫不遜於魯侯對於“止於魯郊”的海鳥的新奇與熱愛,但是魯侯竭盡所能給予海鳥的愛並不能讓海鳥成長,乃至“三日而死”!充滿熱情的愛卻害死了自己的.心愛之物,莊子一語道破:“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於此雷同,對於心愛的孩子,我們給的愛並不少,孩子卻並無法吸收,因爲你給的不是他需要,尹建莉老師在兩本好媽媽裏用自己的育兒經驗和智慧啓迪告訴我們,順應並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以此爲基礎的愛多少麻袋都不嫌多!否則我們只是給了孩子“我們覺得的愛”,不能滋養孩子,也不能滋養我們自己。但另一方面,又怕給孩子太多愛是溺愛孩子,尹建莉老師告訴我們:只要這些愛是真正孩子需要的,永遠不嫌愛多!智慧的父母會給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養料!

在第二本書裏,尹老師通過一封封讀者回信,告訴我們“自由的孩子最自覺”,爲人父母總是容易高高在上,覺得孩子小,需要呵護,與孩子相處容易包辦,“我們確實總是爲孩子好”,可是往往好的願望卻給了孩子最差的愛,正如尹老師在扉頁中的溫馨提示“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因此第二本書就是告訴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分離,給孩子自由!正如有個笑話一隻壁虎看到一隻蜈蚣在走路,便問蜈蚣:“你走路時先賣哪條腿?”蜈蚣辮開始注意自己的走路方式,最後連路都不會走了!孩子天生有自己的內在秩序,正如蜈蚣會協調好自己的那多條腿一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只需維護尊重孩子的這種內在秩序感,給孩子秩序得以發展的自由,秩序感形成,便會一切水到渠成!

其實尹老師書中涉及的面非常多,她是一個真正思考家庭教育的人,正如資深書評人徐虹所說:一個孩子的誕生,其實也誕生了一個母親!與其說我們對孩子的陪伴是成就孩子,不如說其實是幼小的他們在洗禮着我們,在親密的親子關係中彼此成長!父母子女之間的愛應該是讓彼此成長,而不是控制,父母的陪伴應該讓孩子感到安全、溫暖,而非反抗!

最後以尹老師的話共勉:自由只有一種,其餘的都是不自由!相對應,愛也只有一種,其餘都是不愛!給孩子最真最善最美的愛和自由吧!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9

今年暑假註定是個不一樣的暑假,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暑假,也是一個轉折性的暑假。對,這話不是寫給我孩子的,而是寫給我自己。

作爲一個七週歲孩子的母親,我拿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可以說是相見恨晚,就如此書前言作者的介紹,我是帶着各種生活中教育疑問去看的,從頭到尾認認真真不敢有一絲怠慢。與其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不如說它是一本心理學,哲學的書,更多的是心理學。很慶幸,拿到它還算爲時不晚。

和往常一樣,期末家長會在班裏舉行。班主任鄢老師提起此書,和往常不一樣,我第一時間買了此書。大抵是我意識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到了瓶頸期,正需要外界的力量幫我一起尋找突破口。孩子上小學以來,很多問題排山倒海地涌來。縱使我本身不堅定的內心,如山洪般爆發。

沒看此書前,我是在各種家常理短裏,在部分教育性的文章裏,吸取些經驗,總結些教訓,做一些自認爲有幫助的事情。甚至有時候會被一些教育觀念誤導。乃不知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斷章取義。就如同一個人沒有看過三毛的作品,僅憑她的一些文字作爲自己人生標杆。於是對於教育孩子本身有很高期望值的我,卻做着恰恰相反的事情。有段時間,我還武斷地認爲,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花朵,芸芸教育類的書,只不過是框框架架,特別對於給孩子充分自由,甚至有些過於“縱容”的我。這些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就有體現。

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摻雜着虛榮心,我開始有些不淡定了。於是從所謂的“西方教育”漸漸轉變到了“中國式教育”。這樣一看,孩子身上全是毛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是從過度放鬆中突然轉變到了過度焦慮上。自然受傷的還是孩子。就這一點,媽媽要和你說對不起,真心對不起。媽媽自我本身立場不堅定,自我矛盾,纔會在教育路上一路跌跌撞撞。

看此書時,我是五味混雜的。想要總結的太多,想要表達的也很多。這裏也只能憑着感受寫一些理論性的想法。畢竟很多都要靠日積月累,在實踐生活中自我要求自我意識才能實現的。

首先來談下此書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對我的幫助。這是我一開始提到的,也是重點要表達的。

天下父母無不希望自己子女健健康康,在生活,學習中,在整一個人生路上,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我們都是這樣做的。我們深知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一個自信樂觀開朗的孩子對他(她)的人生路有巨大的幫助。一個哲人說:“一個人的命運就在他的性格中。”一個人一生是否有所作爲,是否成功,是否幸福,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性格,而不是智力。而性格的培養關鍵時期也是在幼兒時期。

我們家凱,出生在八月的最後一天。造化弄人,也就是意味着他要早一年入學。從上幼兒園小班開始,我就在不斷保護着他,也時刻保護着他的興趣。不敢過早地讓他接觸自己認爲不能接觸的事物。怕一不小心就會拔苗助長。比如當別人握起筆寫字時,我則反對過早寫字。當別人入托亦或是在各類培訓班補習時,我則讓他享受着寒暑假的快樂。和很多普通家庭一樣,我們家又是隔代帶出來的孩子。嬌縱,依賴性強,獨立性不夠,很多生活習慣不好。兩方面的原因在他學前的三年裏不斷地和別人拉開差距。我也曾篤定的說,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是那個等待的過程是煎熬的是痛苦的。到後來,我也妥協了,也被現實屈服了,漸漸變得焦慮。變得急功近利,我看着他從天真爛漫到所謂的“聽話”。中間也有我的權威,強勢和武斷。在這個明顯的差距中,我開始懷疑孩子的種種,卻不曾從自身上尋找問題,即便是尋找到了,也不知如何去解決。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消磨了興趣,自我產生懷疑,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也不願意接受的。好在孩子現在還處於正在凝固的水泥期。

有一種規律往往很奇怪,你越在意的東西,你越想要它向着自己要求的方向發展,而它卻越會往反方向發展。

我想讓凱變得自信開朗如同幼兒時期,我想讓他在校普普通通,學習輕輕鬆鬆。但事與願違。深究到底,是我們把方法用反了。這也是本書在生活上學習上一直提到的地方。那麼此刻我該如何去做呢?重重之重在於要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學習也罷生活也罷。孩子天生都是積極向上的,是真善美的。我們不能用所謂的潛臺詞,從言語上去刺激孩子亦或是給孩子下定義。(因爲家庭工作的關係,我家凱放學是被寄託在託管班的,所以很多孩子學習方面的事情,家庭作業等,我第一時間無法看到,學校裏的練習錯題,等回到家已經訂正好了,我不放心基本是重新要過一遍,這樣做,孩子累,我也累,效率又往往沒有。我甚至會反問他,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嗎?他說:是。第二天晚上放學回家同樣的問題,我還是會再犯,可謂覺悟不夠啊!)我相信我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強的。我們作爲父母的,在要求孩子進步的過程中。最好多動點腦筋,花點心思,從每一個小細節做起。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強的,我們也要時刻保護他的自尊。那麼我們做父母的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站在孩子角度考慮,以平等的身份換位思考。(這學期的期末成績報告不理想,我心知肚明。和孩子一樣,我心裏是不好受的,但是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不但沒批評,在不好的地方挑出好的地方來表揚我家凱,這使我很意外。回到家,我也這樣做了,我沒有把成績一個個讀給凱聽,而是把老師評語的部分讀給他聽,並且告訴他,他在學校裏被表揚了。他也很意外,我可以想象他心裏也是甜的。)孩子永遠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言行就是反應父母的言行。牢記這一點,我想我能一點點改變教育方式,從量變達到質變。

孩子的教育也是雙方的,家庭教育是門學科,是建立在穩定的婚姻關係上的。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家庭的教育。還在於一個幸福的家庭。所謂幸福不僅僅是物質上給予,更是精神上給予。這點,需要我們一生去學習。

最後來談談閱讀。這塊內容其實應該要被獨立拎出來寫。我們家的閱讀可以說啓蒙有,可惜沒有堅持,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又是一年後的事情,可謂三天打魚兩天散網,甚是遺憾。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一個好老師,在教育孩子路上,也時刻教育着我們這批不用心的家長。

我們要在物質,虛榮,攀比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重心。不盲目跟隨,不急功近利,不強迫孩子。在自然而然中學習生活,共同進步。是的,生活本該是美好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0

在班主任老師的推薦下,我利用放假時間認真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看了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尹建莉老師,她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和智慧,從而使她教育出一個這麼懂事的孩子,她確實是一位成功的媽媽。但也不是說她所有的做法都適合所有的媽媽,因爲每個小孩的性格都有所不同,所以有時也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性格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不過有一點是對的,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很單純,都像是一張白紙,好比當我們手上有塊玉時,我們是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還是想把它變成一塊形狀像石頭的小玉,關鍵看我們的教育方法。

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我們要用“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還不傷他的自尊。這點我做得還不夠,比如我的孩子去上學時落了語文書之類的,放學回來我雖然也是很有耐心的和她溝通,但是我還是有點嚴肅,從她的表情裏我可以感覺得到,她有點怕。

看了第二章,我還發現自己犯了個錯,而且很嚴重。我自己很少有看書的習慣,我的孩子卻很愛看書,這點我非常欣慰,但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卻是在成爲她的絆腳石。我經常在她看書的時候告訴她,不要看這類的書,要多看作文方面的書,要把好的語句記下來,等會兒我要考考你,看進去一些什麼內容。如果我這方法一直持續下去,最後就會導致她對閱讀失去興趣。書上有句話,人最難抗拒的就是“誘惑”,最討厭的是“強迫”,所以我應該去誘惑她閱讀,應該要讓她感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其它的`目的。在給孩子選課外書時要以孩子的興趣爲核心,不以“有用”爲選擇標準。但第二章裏,其中有一節,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我覺得這個不完全正確,雖然說以後年級高了,考試時會用到很多的課外知識,但語文課本里的內容都是基礎,是必須掌握的,只有在語文課本內容按照老師進度已經學好的情況下,儘量多的,快的去看課外閱讀,這樣纔會兩不誤。

品格教育,不需要父母天天掛在嘴邊,只要用實際行動就好,小孩的模仿能力極強,父母自己不撒謊,實事求是,不虛榮,我想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孩應該也壞不到哪去。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這句話寫得很好,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纔可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我的孩子讀一年級時我差不多就是一個培讀生,天天站在她身邊,她下筆一錯,我就馬上讓她改正,有時她還會被我嚇一跳,等她讀二年級時我發現自己錯了,慢慢的讓她學會獨立,她自己做錯的,就應該自己去找,我們能做的就是稍給點提示,就從上個學期開始,我就讓她獨立做作業,偶爾給她檢查一下。

替孩子寫作業,這觀點我不怎麼贊同,如果我們真覺得老師在某些地方做得不恰當,我們可以單獨和老師溝通,但不應該和孩子說,如果經常這樣和孩子說,孩子就會對老師失去信任。現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分數,包括我,到了外面人家都會問,你們考了幾分,如果考差了我會覺得沒面子,書上就寫得很有道理,我們要引導孩子面對知識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試分數,孩子在學習上的潛力纔會慢慢噴發出來。我們要採取考好不獎勵,考壞不批評的政策。

房子有了愛才是家,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這點我就做不到,從現在開始我要儘量這麼做,多豎大拇指,珍惜孩子的榮譽感。家長如果有農人的信念和適度的管,孩子一定會長得更好,這是對的,把孩子管得太緊了,她就非常被動了,然後依賴思想也會越來越嚴重。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且最重要的榜樣,有“聽話”的父母,纔會有“聽話”的孩子。家長和學校老師溝通是一種有效瞭解孩子的途徑,老師會如實的將孩子的各種情況告訴家長,就看家長怎麼轉達給自己的孩子,這時需要付出一點理性,思考和智慧。“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樣的教育方式我最不喜歡,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但我有時也會這樣做,當然我沒書上說的這麼誇張,只是輕輕的打。

孩子的小事就是大事,小孩思想單純,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善於觀察,從細節中發現問題,書中作者如果不想方設法的去引導,不知道她女兒的隱私,估計還會給女兒帶來一定的傷害。

教育這塊我還是那句話,如果真覺得老師哪做得不好,家長應該單獨和老師溝通,不要在孩子面前直說。

總體來說,看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作者有那麼幾句話,“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最後我想說,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1

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才知道爲什麼《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本書也成功了。我覺得不外乎有兩點:

一,一個好作者。一個好的作者決定着圖書的整體質量。假如我們每天都是被一些科學家所包圍,我們的生活就變得更加地精緻,當然也變得更加地耐人尋味。對於那些爛作品來講,我們都是過眼雲煙,看看就罷了,不產生任何的迴應。但是一本好書,總是讓我們能夠更深層次地書寫。

二,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看到一本好的書就要知道它的好的點子。我看這本書的特點不外乎於以下這些。1我們的選題不錯。看來好的選題就成功了一半,但是沒有好的宣傳和推廣,我們就不能很好地達到市場的效應,不能夠營造氛圍。當然,我們的一切都是市場決定,我們要做的就是市場要的產品,我們要有能力才行。一個沒有能力的,想的法子再好,也不會成爲暢銷書,所以以後要知道市場的走向。我們如何來判斷市場的走向那?這看似不會的問題,想一想,什麼都可以清楚。就像,我們剛開始能夠讀書一樣,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但是到最終的.時候,我們總能夠找到路,這條路需要自己走,再多的人教也是教不會的。2我們看到,一個好的作家,一個好的作品,不外乎它的內容了。我們看到很多的教育類書籍,我們不難看出,很多的書都是教我們如何去做的。舉個例子,告訴我們家長們錯誤的做法,然後把正確做法舉出來,就形成了一本書,但是,我們要是用心去發現,往往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那就是才氣。我們也許知道我們遇到的問題,我們也知道應該如何去做,但是生硬地將它們說出來是多麼地掉價。我敢相信,我們有一雙能夠洞察一切的眼睛,當然,這一定要是工作上,不然,你的才能就沒有可用之地。我們看到,這本書,從點滴的生活智慧中告知我們真理。我們媽媽爸爸的生活就是這樣的,生活中總有很多不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生硬地學習又不免過猶不及,或者乾脆不幹好。我們要的是心智。我們看到,作者的生活如此生動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很可能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但是人家的生活和咱們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別,如何才能進入那?我們不是告訴大家要怎麼做,而是說,我們是怎麼做的。當然,這一定是成功的案例,若是失敗的,我們也一定能夠找到失敗的道理,這樣我們的生後就不會艱難了。我們不要教條,我們要親身體驗。我們要科學知識,但是不要生搬硬套。而現在的教育現狀就是這樣,我們必須看到了很多的要求你做的方法,但是沒告訴你你自己是如何想的,這想的深層次有着怎麼樣的正確與失誤。我們要的是最根本性的探討,而不是做表面文章,這些表面文章我們可以所處可見。

就這樣,我需要多看幾本書,才能給大家做出讓大家心悅誠服的書來。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2

聽說這本書好多年了,坊間山寨的也不少,終於抽空讀了。有了很多育兒書打底,自以爲在育兒這件事上已很有心得,爲樂小貝度身定做的育兒筆記都有不少了,看看尹建莉的育兒筆記,補補自己還沒經歷或來不及總結的,感覺也挺有收穫。

但是真正打動我的並非那些點點滴滴,而是某一章節讓我自省,真覺醍醐灌頂。作者說到一個事例,名校畢業完美主義某女,讀了很多早教書,孩子尚在襁褓就開始唐詩薰陶,早期教育也的確收效明顯,孩子表現出色,在幼兒園的智商測試中得了第一,讓她更加全力以赴育兒。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各方面表現卻越來越差。我相信,讀過這麼多書的家長肯定不會犯一些“方仲永”之類的低級錯誤,她一定比大多數的家長懂得更多,爲什麼會適得其反呢?作者說是對孩子管束太多。反思起來,我和她又有什麼兩樣?正是因爲下過很多功夫,自以爲懂得很多,價值觀正確得很,又是完美主義強勢的個性,對孩子纔會事無鉅細地高標準嚴要求,長此發展下去,樂小貝和她的孩子又有什麼兩樣?還好早早讀到這個故事,真的應該懸崖勒馬好好梳理一下育兒思路了。

按照自己的價值標準來管束孩子,處處盯着他、糾正他固然是一件辛苦的事,但相比之下,放手讓他自由發展,適時調整他的基本發展方向對我來說是更辛苦的事,因爲總是無法控制自己不去計較不去管束,擔憂他的發展、操心他的安危,覺得他沒有在我預設的'軌道上前行就不是最好的結果。爲什麼不能對孩子多一些自信呢?想想自己這樣由着性子一路走來,也沒有讀很多自我發展人生規劃的書,儘管殊多遺憾,大體還是好的,爲什麼非得要事事追求完美呢?倘若樂小貝將來像我一樣,雖然有很多事情學得不精,很多方面能力有限,但生活悠遊自在,工作穩定家庭和睦,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

想到前幾個月曾經和丁小卑探討過,以他大而化之的個性,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管教樂小貝?他說,他覺得嚴重的事情就會管。可是問下來很多事在他眼裏都沒達到嚴重的程度,諸如不學習算不算?偷家裏的錢算不算?閾值太寬泛了。丁小卑反而能從中提煉出他的優點來,簡直太淡定了。但不管束不代表不引導,只是不像我這麼上綱上線視若洪水猛獸,一定要講個清楚明白,完全可以平和地以樂小貝能夠接受的方式處理。這麼看來,大條如丁小卑或許在某些育兒方式上比我直覺更準確。

不管之管是門藝術,教育本來就不是這麼刻意的事。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而且是千變萬化沒有固定處理方式的錯,自然也不是僅僅靠多讀書就能學會的。爲了達到更好的引導效果,首先要擺正心態,平等對待他,給予他充分的自由;其次要多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他的需求和心理,關注他的優點和進步;最後纔是多讀書,不光是育兒書籍,也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學會更好的表達藝術,能以符合兒童理解和接受習慣的表達方式溝通,同時,拓寬自己的興趣面,能和孩子玩在一起,自然就全面發展了。

——甲午年讀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3

近幾天閱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心有慼慼焉。尤其是讀到教育問題上時,認字包括多種方式和方法,但是我們的小學教育好像選擇了一種最笨,最出力不討好的方式。如果把生字詞放到文章當中去學習,我相信孩子們對於詞語的意思的理解和應用會更好。因爲即使他(她)不懂什麼意思,但是可以通過語境和上下文揣摩個八九不離十。閱讀量上去了,識字的數量還有必要擔心嗎?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讀好書,對一個人的氣質、修養都是有很大幫助的。多閱讀,勤閱讀,爭取像周武王一樣“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

每每讀到好書,好的語句段落,每個讀書人都會眼前一亮,哦,這樣的事情還可以這樣寫!這個詞語還可以這樣運用。自然而然的,不用專門背誦生字詞。多讀之後,不但能掌握生字詞,下次還可以很好的`運用。

多讀書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4

“人,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的學習。”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忽然一本名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吸引了我。“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段貌似平凡、實爲哲理頗深的引子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爲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愛的質量。

2、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5、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6、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點講得都很詳細,作者通過自己接觸的實例,把教育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教我們用哪些方法去解決教育的問題,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傷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純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家長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家長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凡事讓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地學會做事,結果是不再犯錯。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我們兒時的教育,多數都受到過父輩拳腳的教育。可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孩子不該再接受20世紀父母那種煞費苦心卻失敗的教育。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長大了,真的成爲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爲他們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作爲孩子的啓蒙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5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使我受益較多,以前我總拿自已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相比較,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優點,讀過些書後,懂得教導孩子,要發現孩子的長處,應持一種表揚的態度,要懂得欣賞,表揚自已的孩子,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孩子學習就有自覺性,考試的分數不是最重的,重要的是孩子要有全面的發展,要有健康、樂觀的心理!

比如做作業我都是讓他自已做,做完了我檢查,若做得對,我會跟他說,真棒,表現得很好,如若有錯誤給予指出,同時會用調侃的語氣跟他說,粗心了吧!小尾巴翹起來了吧!下次做作業時他就會很細心,做完了會檢查一下再給我檢查。

考試之後,考卷拿回家,我與孩子一同看試卷,如若有錯誤,我會同他共同分析,是粗心還是不會做,如若是粗心,我會叫他下次細心一點,做完了要檢查,如若是不會做,我會給他講解,然後再叫孩子講給我聽,直到孩子弄懂爲止。

對於孩子不能過於的去要求他,不要老是牽着孩子的鼻子走,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作業要他自已自覺完成,不要隨時隨地都去督促他,從而使他沒有自覺性,什麼事都要別人告訴他該做什麼事了,讓他養成自已能做的事自已做,不要依賴別人,家務事也要讓孩子適當的做一做,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責任感,還有就是家庭的和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父母是孩子的`重要榜樣………。

孩子在家做作業一般情況下是他自已自覺完成,如果有時候確實玩忘記了,我會給予提醒,我不會守着他做,讓他自已做,做完了我檢查,在家自已能做的事自已做,比如做字卡,我把卡紙給他,讓他自已裁,自已寫,上學、放學書包自已背,在家掃掃地,晾衣服等小事都會讓他做一做,培養他的責任感,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特別是母親與孩子相外的時間最多,有的母親整天迷戀麻將桌,不給孩子做飯,不管孩子的學習,對孩子沒有責任感,沒給孩子樹立好的形象,而我就不一樣,每天上班,每天接送孩子,每天晚上給孩子做飯,輔助孩子作業,盡心盡力地去把每一件事做好。

這些都是我教孩子的一些心得。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6

好媽媽,其實真的勝過好老師,因爲媽媽(監護人)對孩子的影響是遠遠大於傳統上的老師的!

通讀全書後我最深的感受是:監護人和孩子之間,良性的關係應該是彼此合作,或者監護人輔助孩子。但不少的家庭,大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容易變成服從,競爭甚至敵對,雖然打着是愛的旗號!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相信沒有哪個家庭的父母生下來就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僅僅有愛人的動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方法,和正確的行動。否則,家長不正確的但自以爲是無私的、偉大的愛,有可能會徒增孩子對你的不難,甚至怨恨。

尹建莉老師通過這本書對“愛是什麼”、“怎麼去愛”這兩個問題,給出了清晰而又易懂的回答,而且可操作性高,很多做法放下書本後就可以實際應用。有一些例子看似有些非主流,甚至難以想象,譬如替孩子寫作業,鼓勵孩子邊看電視邊寫作業等等,似乎在挑戰傳統教育的底線。但看完老師的分析就釋然了。不管外面周遭變化如何,我只執行一條戰略思想:堅決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給孩子充分的犯錯機會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家長在心底裏必須認同孩子性本善,給予尊重和自由,從長遠的`角度來思考怎麼給孩子更多的愛,讓他自身去發展,而不是依靠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書本不是爲了讓家長照搬應用,而是認同作者的育兒原則,從而生髮出適合自己家孩子的養育方法。

共勉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7

在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前,也讀過很多育兒方面的書,卻沒有一本讓我這麼震撼。以前那些書大多都是一些不實用的教條理念,告訴你遇到什麼情況應該怎樣處理,這些東西看的時候都明白,可真遇到情況了卻不好操作。而當我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後,發現書中園園媽媽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以自己女兒爲例,講述媽媽遇到各種情況是怎樣處理的。而這些事都是很小的事情,她描寫的場景甚至都跟我們現實生活中並無二樣.

書纔讀了大半,就迫不及待想寫點感想,因爲邊看邊有太多想法在心中涌動。做媽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園園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不說我們的孩子會遇到,即使是我們小時候也同樣經歷過。看看園園媽媽的做法,試問哪個孩子不希望有這樣的媽媽呢?這本書裏,我學會了不少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爲一位母親所應擁有的心態。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每當我要訓孩子的時候,會考慮改變一種方式,先表揚,後提出意見,孩子往往容易接受。

其一,孩子是自己的主人,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如此。與其強逼着孩子幹,不如讓他自己主動願意去幹。

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要讓孩子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以後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對孩子寫字有興趣,而不是每天象監工一樣督促他寫字。

其二,暴力教育是最壞的教育方法,它只是讓父母出口惡氣,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幫助。

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從不去虔誠地思考,不去理性地處理,只是憑性情做事,一遇到問題就着急,一着急就發脾氣,這隻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麼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可以說,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真正的教育,是要讓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對自己好的,這樣他纔會真正願意去做某些事。與其制止,不如讓他嘗試過後自己明白哪些是不該做的事!

我一直從心底是排斥暴力教育的,遇到問題,通過暴力鎮壓,而不是通過講道理讓孩子信服,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講道理,媽媽也只好不斷使用暴力,最後便形成了惡性循環。園園媽媽說,打罵是教育中最壞的辦法,這種野蠻的教育方式其實完全沒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讓父母出口惡氣!

拿到這本書沒幾天,我一口氣已經翻了大半,的確受益匪淺!管孩子,不如愛孩子;教育孩子,不如欣賞孩子。希望以後我能一個愛孩子的理性媽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8

這個暑假,我很高興做了兩件事,一是休息,二是讀書。讀書對老師這個職業來講似乎是理所應當,但我真正捧起課外書籍的卻不多,因爲整天面對的是電腦,心平氣和的閱讀紙質書籍真是少之又少。感謝寶貴的暑假,讓我放下浮躁和功利,拜讀了一直很想看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翻開樸實的扉頁,印象深刻的是那句:“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作者是任教十餘年、讀了北師大教育碩士、又培養了一個優秀女兒的尹建莉女士。這本書的序言中提到:她的女兒跳過兩次級,16歲參加高考,高於清華錄取線22分,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真正貫徹了素質教育,她的女兒不僅僅成績好,能力強,在個性品格上有着超越年齡的成熟,被評爲北京市三好學生。看了這樣的序言,激發了我閱讀這本書的興趣,我很好奇:尹建莉女士究竟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當讀到前言中的《當我們手中有塊玉時》,我被尹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再細讀下去,作者的育兒智慧令身爲教師和母親的我深感慚愧,書中的許多教育觀念,真讓我受益匪淺!年輕的父母也和農夫一樣得到了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而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一、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從這一章裏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的一句話:“父母的愛都深如大海,但是質量有差別”,從“打針有些疼”、“不要捉弄小孩”、“給小板凳揉揉疼”、“像牛頓一樣”我體會到了這個愛的差別與方式。

告訴孩子“打針有些疼”,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些,既能減輕痛苦,又能保護自己,也是激發了孩子的勇氣,而絕不通過哄騙或是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逗”孩子應該是兒童的快樂爲前提,其中包含着童心、快樂,甚至是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和失落。所以捉弄孩子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裏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爲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孩子在生活細節上不精明,有“像牛頓一樣”的毛病,只要不是大事,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它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像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二、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讓孩子識字不難”,我也和作者有相同的感觸,可能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喜好,添添喜歡文字遠甚於圖片,在他眼裏文字是有內容的,是有趣而生動的。因爲在公共場所裏,我們總不失時機的指給他看一些文字,比如路牌、廣告牌、車牌、提示牌、店鋪牌等等。天長日久,孩子養成一種習慣,看到字就想讀出來。但願孩子從完全專注的`閱讀中獲得樂趣,成爲愛閱讀的孩子,因爲書籍是一根魔杖,會給孩子帶來學習上的一種魔力,能讓他的智慧晉級。

另外我深有收穫的是“開小賣部”遊戲,其實就是孩子不停做“應用題”的過程。在遊戲中孩子的樂趣放在首位,學習放在第二位。數學教育不要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數字上,不要拿乾巴巴的計算來爲難孩子。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學習也可以在快樂中進行,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爲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三、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孩子是從哪裏來的”,這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問,並讓每個家長都難回答的問題。盧梭在《愛彌兒》中舉過一個例子,有位媽媽告訴兒子他“是媽媽從肚子裏把他屙出來的,屙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了”。盧梭認爲這個回答很經典,因爲它告訴孩子的是一個生孩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媽媽在“孩子是怎麼來的”後面立即跟上了“痛苦”,既給了孩子一個肯定的回答,又不會挑逗他的想象。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爲難自己。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哪怕孩子的毛病就來自他自己,也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答案是肯定的,批判意識的培養首先得讓他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始終教導孩子尊敬老師,也允許孩子對老師提出質疑,允許孩子在權威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長因爲這些事訓斥火嘲諷孩子,不但壓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時再在教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

“遇到一個‘壞小子’”,孩子在學校生活中總有可能碰到的問題,那麼愛孩子,就幫他創造一個和諧的局面,化解矛盾,而不是去報復,不要給他製造麻煩。

“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那就是——實事求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應儘可能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虛榮的家長累壞了自己,也坑了孩子。越是實事求是,孩子的人生就越是順利,他的生活纔可能更幸福,纔會讓我們更驕傲。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纔可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家長一着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家長一遇到問題就着急,一着急就發脾氣,這隻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麼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而“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這一觀點,讓我眼前一亮,深受啓發。任何事情,當它裏面包含有交換、被監督、責任等因素時,它的有趣性就會大打折扣。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麼,就不要在這方面給的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爲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的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生珍惜感。吧作業當刑具使用,還是當獎品使用,這不是個小區別,它是分水嶺,決定了你是在走向目的,還是走向目的的反面。

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在要求,是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有誰會喜歡苦呢?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纔是勤奮。

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在意孩子的成績,但絕不向孩子要分數。家長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恆的毅力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纔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

採取“考好了不獎勵”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配套政策。庸俗獎勵只能帶來庸俗動機,它使孩子不能專注於學習本身,把獎品當做目的,卻把學習當做的一個手段,真正的目的丟失了。

五、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我們努力工作原本爲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最後卻在“祖國的未來”——兒童的教育上除了麻煩,於家於國,這樣幹“事業”的意義又是什麼?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藉口。

“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也是個很好的辦法。物質獎勵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纔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家長給孩子記錄的“功績”越多,你就給了他越多的快樂與自信,這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有個錯誤假設,即如果自己不說,不經常提醒,孩子就不會改正缺點。其實,反覆的批評會把孩子的缺點固化下來,更加使孩子難以和那個缺點剝離開來。

還有非常新穎觀點的是“做‘聽話’的父母”。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做聽話的父母,實質是理解孩子,平等對待孩子,而絕對不是言聽計從,縱容只是溺愛。作爲強勢者和主導方的家長,想有個聽話的好孩子,一定要記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個“聽話”的家長。

“不做穿西裝的野人”,打孩子是一種惡習,它只是讓父母出惡氣。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承認,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的最大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爲,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孩子稱不稱心,不是抓彩票碰運氣得來的,孩子是教育出來的。

六、小事就是大事

“睡覺不怕吵,學習不怕吵”這個觀點也甚是贊同。無菌艙裏培養不出體格健壯的人,靠消滅周圍正常聲音來成全學習的做法也沒有道理。在一個正常環境中備受打擾的孩子,他在安靜的環境中同樣容易受到打擾,真正打擾他的不是那個聲音,是他尋找聲音的習慣。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不可能爲孩子營造出每一種理想的生長條件。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等於爲他提供了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

“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平時在家裏,家長少看或不看電視,如果連家長們做起來都有難度,爲什麼要求孩子能做到呢?要儘可能減少環境中的誘惑,而不是勸說孩子去抵抗誘惑;要用“人性”來體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來要求孩子。

“小小獨行俠”章節中,強調了“給孩子機會,讓他獨立去做事”的教育理念,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種種機會留給孩子。愛孩子,就勇敢地放開手,讓這個小小獨行俠去“瀟灑走天下”吧!

七、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河流不可以是粉色的、上學前班、做暴力作業,看似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事實卻是孩子的雙腿在起跑線上就被捆得開始發麻了,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是致命的。科學良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小小的身體像顆核彈頭一樣儲備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卻是把孩子造成一隻花炮,只能炫目一時!

以上是我閱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文後的部分收穫。其實一口氣讀完整本書,感觸良多,我深深感到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都不應有任何功利思想。功利心太強,其實是自私的極端表現,嘴上總是說這都是爲你好等冠冕堂皇的話,難道真的是爲孩子好嗎?不一定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爲孩子的將來好好想想,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無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19

很早之前就聽說這本書了,拖拖拉拉的到現在纔看了三章,僅僅的這三章就讓我感觸很深,這本書不僅媽媽要看,作爲老師也是需要看的,老師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是教學生如何擁有一個好的品格。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孩子會因爲沒寫作業而撒謊;會因爲成績沒考好而撒謊,作者尹老師說: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模仿大人,一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裏來的。許多家長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的出錯,其實我們老師也很多是這樣的,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事實上。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須課,家長和老師都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用不着一發現孩子哪裏做得不好,就批評教育一頓。尹老師說,在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裏已經很難過了,家長或老師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用“理解”都解決不了的毛病,用“批評”一般來說也解決不了。

尹老師說,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的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哪怕你認爲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

其實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都不應有任何功利思想。看了這本書後,發現這位媽媽是如此的用心,如此的.有耐心。如果功利心太強,其實是自私的極端表現,嘴上總是說這都是爲你好等冠冕堂皇的話,難道真的是爲孩子好嗎?不一定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爲孩子的將來好好想想,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無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0

前一段時間在對教育7歲的兒子時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小傢伙很難管教。在我感覺到頭痛時,我徘徊於書店想找一本教育方面的書。無意中看到了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拿回家讀起來,方覺得如獲至寶。

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本書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記。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

本書分七個章節分別是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家長應有的智慧、小事兒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每一章節觀點的闡述都是結合一些小案例,把一些好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就這樣如同在對面聊天中娓娓道來。其中第一章《如何提高愛的質量》、第二章《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讀後讓我感觸挺深。下面我就分別談一談。

第一章中有這樣兩個小故事《打針有些疼》、《給小板凳揉揉疼》。這是孩子小的時候最爲常見的事情。我們作爲父母的也知道往正確的方向引導,也明白鼓勵孩子要堅強,但往往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比如:在面對打針的問題時,我們習慣性的邊哄孩子邊說“一點都不疼,不怕、不怕”。其實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打針哪有不疼的,可我們爲了哄孩子就隨口說了一句錯話。孩子聽了這句話,如果相信的話,等真正打上針才發覺疼,那麼在孩子的內心裏他們還能相信大人的話嗎?在《打針有些疼》的案例中,老師提倡要把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實的告訴孩子,不要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然後激發孩子的勇氣。在《給小板凳揉揉疼》的案例中老師提到了培養孩子善良和豁達品質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養成對別人有更多的愛心和理解,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是終身受益的。

第二章中提到了很多培養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小方法、小技巧。其中提到了如何教孩子識字、學數學和閱讀。這些好的學習品質都是要從2、3歲開始培養的。看了這些再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以前存在迷惑的地方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對於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很大的啓發。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提到關於培養孩子優秀品質的問題。對於孩子說謊的問題,書中明確提出“孩子天生不會說謊”。那麼說謊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於壓力。所以我們大人千萬不要給孩子製造說謊的條件。在《可不可以批評老師?》這個小案例中提到了要鼓勵孩子有獨到的見解,在任何事情上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真誠的、儘量有高度的看待問題。注意培養孩子的批判的意識。我們當下的素質教育提倡發展孩子的個性,但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大一部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主見,這讓很多家長很頭痛,擔心孩子走入社會之後會怎麼辦。無論作爲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在這方面深入思考一番,畢竟我們擔負着教育祖國未來的重任,祖國的未來如何,掌握在我們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師手中。

最後,把本書序言中的一則寓言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實際上他是在告誡父母們當孩子來到身邊時就如同手捧一塊美玉,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可以讓美玉成爲無價之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鋤頭,只能讓美玉失去原有的價值。引申到我們老師身上,我覺得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一把精美的刻刀,雕琢好自己手中這塊美玉的同時,還要雕琢自己的學生,讓他們也儘可能的成爲無價之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1

在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向家長推薦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套書,我也第一時間買了回來,從頭到尾認真的讀了一遍,書中的許多教育理念和方法都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尹建莉老師以一個母親的角度,結合自已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話語爲我們闡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着多麼重要的角色。作者講述的許多案例,在我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熟悉,因爲這些場景我和孩子也都曾經碰到過或經歷過,所以也引起我更多的共鳴和思考。

作爲父母,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總是用自己認爲最好的方式去表達對孩子的愛,給予他細緻的照顧,恨不得幫他解決所有的困難。可一旦孩子做了讓我們不滿意的事,我們又總是忍不住大發脾氣,給予他嚴厲的批評或責罰。我們甚至會抱怨爲孩子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卻還是不聽話,不懂事。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我們爲孩子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他所需要的嗎,對他的成長有幫助嗎。

書中有一段話說的讓我特別有感觸:如果生怕孩有什麼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一點不落地盯着他,從眼前看是在幫他,但從長遠來看,這是幫孩子倒忙。凡事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我覺得我就是那個什麼都喜歡幫孩子考慮周全的媽媽,總是會忍不住幫他安排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但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對我的`安排有時會非常牴觸甚至會反抗。

有一段時間我們總是爲他早上穿什麼發生爭執,我爲他準備好的衣服他有時並不喜歡,他自己選的我認爲不合適,擔心他會在學校熱了涼了。雖然最後他都在我的強迫下屈服了,但我能感受到他的不情不願。後來孩子開始自己在睡覺前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我認爲這是對我一種無聲的抗議。我也忍着不再去管他穿什麼,即使他穿的不合適也只是提醒一下他,不再強迫他換掉。

有一次天氣很冷,我覺得他穿的有點少,但他覺得不冷,我也沒有多說,只是告訴他如果在學校覺得冷了可以讓老師給我打電話送衣服,後來我確實也接到了送衣服的電話。但從那以後他準備衣服的時候更願意主動問問我天氣,並聽從我的建議,我們也再也沒有爲這類事情產生過爭吵。從這件小事我發現只有當家長真正學會了放手,去尊重孩子的意願的時候,孩子才能學會成長,也能夠減少與孩子之間不必要的摩擦。

在培養孩子的品行方面,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值得我們去思考:很多人習慣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爲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我們在面對孩子撒謊的問題上,很多時候都是生氣地批評、指責甚至恐嚇,卻很少去思考孩子撒謊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書中總結了撒謊的兩個原因,模仿大人和迫於壓力,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其實並不明白撒謊是什麼,更多的是大人曾經用假話騙過他們,所以他們也學會了說假話;當孩子懂事後,他知道自己犯錯將會得到批評時,爲了避免被責罵和處罰,也會選擇去說假話。所以我們要學會體察孩子的謊言,找出癥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爲孩子天生是不會說謊的。

也許有一些家長認爲尹建莉老師的理念和方法對自己的孩子不適用,因爲自己沒有一個像圓圓那樣的孩子。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這本書裏是這樣回答的,沒有人專門爲你家孩子量身定做寫本書,讀書如果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改變,只是生搬硬套,那麼一切知識和智慧都是無效的。所以我們讀這套書需要把握的是教育的原則和理念,“因材施教”,學會去理解和靈活運用書中的方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正因爲我們永遠找不到一本適用我家孩子的書,所以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去總結和反思,並進行自我改變。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2

在孩子1歲的時候,讀完了這本書。假期又讀此書讀到最後的時候,有種感覺,,對孩子以後將會出現的狀況有了一個大概的預期。明顯感覺養孩子真是不容易,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光是對孩子,對大人也是一種挑戰。

以我原來的想法,教育孩子只要給她們無限的愛,以理性的態度教育她們,孩子自然地會健康成長。我也不要求他成爲優秀的人,只要他能追隨自己的內心,健康快樂的成長就行了。直到讀到這本書才知道,養孩子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不光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態度,其他的,比如周圍的環境、接觸到的人、一些突發的狀況等等都會給孩子在成長中造成困擾。

本書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啓發性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閱讀。作者非常強調從小要養成孩子的良好閱讀習慣,可以說是在書中不遺餘力的宣傳。最開始階段是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跟孩子一起讀書,給孩子講故事。在家中的時候,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地讓孩子感覺到讀書是有樂趣的。如果家長都不願意讀書,孩子又怎麼會喜歡上讀書呢。孩子在剛開始接觸到閱讀的時候,作者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一邊查字典一邊讀書,那樣做會破壞閱讀的連貫性和讀書的樂趣。如果碰到不認識的字,家長要儘量的告訴孩子,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當孩子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後,作者還鼓勵家長放手讓孩子讀大部頭的書,即使當時讀的有困難,但是隻要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作者還強調了閱讀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長時間的堅持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學到的知識,也對孩子以後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這對今後的學習將大有幫助。閱讀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性格形成影響,因爲既然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的話,以後在做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也可以不受打擾。

第二是保護孩子學習興趣。這方面作者提出了幾個比較有效的建議。其一是,當孩子碰到目前基礎教育中的“暴力作業”的時候,家長的做法。作者提出的方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具體的做法是代替孩子去完成,而給孩子留出業餘時間去閱讀。姑且不論這種方法的正確與否,起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第二個是,不要拿學習作爲懲戒孩子的手段。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把不良的嗜好當懲戒手段,比如:長時間的玩電腦遊戲、無節制的看電視等。這麼做既不會讓孩子感覺學習是不好的,只會讓她們覺得學習應當從始至終都是讓人快樂的。

第三是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作者主要介紹了這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首要的前提是家長要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信心,不要包辦孩子所有事情。這在當前的社會尤爲重要。現在的家庭中的'孩子都可以說是家庭的中心,家長本來就都是獨生子女,摘生了這麼一個孩子,她(他)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在這樣的家庭中,普遍的情況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輩人全都圍着孫子、孫女轉,害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可以說是拿在手裏怕飛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家長也是,深知道現在的社會壓力和學習壓力大。一方面想讓孩子多學點,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太辛苦。所以爲了讓孩子輕鬆一些,往往把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全部包辦了。但是這麼做,久而久之的就造成了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其他能力就越來越差,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技能一點也沒有學會。針對這些情況,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鼓勵讓家長勇敢的“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相信孩子有完成的能力。作者之後舉了一個讓自己孩子獨自坐火車回老家的例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看出孩子的能力有些方面已經很強了,只是有些家長不捨得“放手”,造成了孩子的信心越來越差,到最後就真的什麼都不行了。這就像嬰兒學習走路一樣,到了能走的時候,家長越早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走,孩子就會越早地學會走路。但是有的家長怕孩子磕到碰到,孩子也就遲遲地學不會走路。這方面就需要家長有兩方面的智慧了,一個是準確的把握孩子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能力,另一個是勇敢的“放手”的勇氣,兩者缺一不可。

書中還介紹了一些發生其他情況的應對技巧。比如應對教師的“冷暴力”,作者建議家長要及時的跟教師溝通,甚至可以去“賄賂”教師,目的無非是不給孩子造成潛在的傷害源。又比如如何對待老欺負自己孩子的“壞孩子”,一方面是要做到對對方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加強溝通。諸如此類的情況,作者都提出了許多親身使用過的方法。核心的原則就只有一個:不給孩子造成干擾,不能因爲大人的干涉,給孩子帶來麻煩。

以上皆爲本書的一些主要內容,瞭解了這些,對我的啓發相當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對作者孩子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對我的孩子也管用,作者能應用的方法不一定我也能很好的應用。還是得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周圍的實際環境,合理的做出判斷,明智的選擇應對手段,來解決遇到的情況。但是原則肯定都是作者所寫的,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概莫如是。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3

近日我讀了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頗受啓發,相比許多家教圖書,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以下特點:第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第二,書中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第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但告訴你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你怎麼教孩子做人,教你怎麼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被文中樸實的語言、作者的育兒智慧深深的打動。使身爲教師和母親的我深感慚愧,受益匪淺。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因此這本書可以說是作者從事教育工作,以及身爲人母教育女兒的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之談。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4

近期我讀了朋友爲我強力推薦的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說是一本適合準媽媽看的書,也是一本適合老師看的書。本書作者尹建麗既是一位母親,又是一位老師、教育學者、更是一位好作家。本書採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軌跡。作者的女兒,本書案例的主角——品學兼優,北京市三好學生,曾兩次跳級,16歲參加高考,取得超過當年清華錄取分數線22分的優異成績,2013年獲得美國常春藤盟校碩士學位。也許你會跟我問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優秀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帶着這樣的問題我開始對本書的認真閱讀。書中講到了“媽媽是朋友,是老師,更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每一點都講得很詳細,讓人感覺是那麼的親切感人,樸素生動;讓我們看的心服口服,而且把自己接觸的實例,教育的問題一一擺在我們眼前,教我們用哪些方法去解決教育的實際問題,使孩子更好地受到教育而又不受到自尊心的傷害,更重要的是完美的保持孩子那份純真的樂觀、健康自信、聰明活潑、富有愛心的好孩子!

書中關於孩子的教育觀點新穎但細細琢磨發現很有道理,她的觀點之一是:學習不要“刻苦努力”。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所以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也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尹老師說:“學習爲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本書在36頁,標題爲“修的一支生花筆”中寫到了孩子閱讀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作者的女兒,本書案例的主角在高考時考出了超出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22分的好成績,期中語文得了140分,據媒體報道,當年北京市文理科近12萬考生中,語文成績達到140分以上的只有12人,可想而知,她的女兒在當年的高考作文也是拿了高分的,當被問到怎麼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時,作者的回答是:閱讀。尹老師在孩子一歲左右就開始讀故事個孩子聽,很早就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孩子二年級的時候就能夠獨立閱讀長篇小說,自此之後一直未間斷閱讀,哪怕是在高考期間她也沒放棄了閱讀,在她看來閱讀已經成了放鬆和補充。尹老師用自己女兒的真實案例告訴各位讀者,大量閱讀賦予孩子的,不僅是正確的表述能力,還有創作才華,並非自己的女兒有驚人的天賦,她告訴我們要是別的孩子達到她這個閱讀量,也會有良好的文筆。

關於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培養以及性格的塑造方面,尹老師設立了“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爲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爲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爲重要的品行的培養。其實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爲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對於小學課堂,好的獎勵機制的建立以及不吝嗇鼓勵性的語言,對於學生的影響力也是極大的,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好勝心的特點,激勵學生主動學習,這樣我們老師會輕鬆很多。

此外,在此書中我除了看到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還隱約看到了一位偉大父親的身影。儘管作者着墨不多,但從文中提到的好些事例來看,我得知作者有一位好先生,孩子圓圓有位好父親。他很好地扮演着父親的角色,積極與妻子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當自己有錯時願意低頭向孩子認錯。從這一點看來,一位開明公平的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極大的。

本書作者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寫了這本書,對於我們教師而言,很多時候我們豈不是在充當母親的角色?因此一方面對我們教師是一種借鑑;而對於一位媽媽而言,孩子的家庭教育,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生活中任何一個母親同樣也是在充當老師的角色,本書的另一方面也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往往現在很多家庭對家庭教育是忽視也是不得法的。真正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一,任何一項都不能忽視,相比之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品格塑造與形成、良好習慣的培養上可能佔得教育比重更爲重要些。

好的東西值得分享,希望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能給更多的教育同仁以及各位家長好的借鑑與學習。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5

看了尹建莉老師撰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真是受益

匪淺!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不同,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正確的教育方法像一把精美的刻刀,將璞玉化爲無價之寶;錯誤的教育方法如一柄鋤頭,讓美玉變成石頭。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體會主動學習的樂趣。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讓我們知道了一個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他。

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佈置的作文,我們常常爲此而頭疼,給他買了很多優秀作文集,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同時,孩子寫作業時,我總喜歡坐旁邊陪着,愛指指點點,嫌她丟三落四,對她嚴格要求,總認爲嚴師出高徒,這樣一直到小學畢業。現在孩子初中住校了,陪的時間少了,課程也多了很多,總是讓自己放心不下,擔心她在學校裏不能認真學習,不能主動學習,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不能好好照顧自己。讀了尹老師的書,看着她週末回到家認真、主動的完成自己的事,關注她每次都能較好的完成她自己的目標,讓我終於明白和放心了,孩子應該擁有,也已經擁有處理獨立自己的事務能力,只有這樣,他纔會在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時,享受自己成長和成功的'喜悅,促使她更加主動、持續地去獲得這種快樂。

尹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我們學到了很多處理引導孩子走向成功方法和技巧,努力做一個好媽媽好爸爸,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展示一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給孩子提供一個快樂的成長空間,那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鼓舞和幫助。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6

前幾天爸爸去沁陽開會帶回來了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一位教育專家的教女手記。我在這短短的幾天內看了大半本,實在是受益匪淺。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不禁想到,如果天下的父母都像這位媽媽一樣的話,那多好呀。好老師固然重要,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如果沒有溫馨的書香家庭環境,那老師做多少努力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一章是“如何提高愛的質量”,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而愛不同的質量會直接改變孩子的人生。愛不是隻是打罵、溺愛可以解釋的,而是指在生活中用心地去體會、琢磨孩子的心理變化等。我不得不說,本書作者是一個很好的媽媽。

第二章則是“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說的是閱讀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會有怎樣的好處。這一點我十分贊同,因爲我就很喜歡讀書,而且會一直堅持下去。其實,孩子原本不需要爲學習而苦惱,凡是因爲學習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爲他遇到了不正確的`引導。家長只需把觀念和方法改一改,就會讓孩子愛上學習。

其他的章節我就不再說了,給你們吊個胃口。鼎力推薦給做父母的,希望可以把以前的一些錯誤觀念改一改,可以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也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希望可以從頭開始,和孩子做朋友,做孩子的引路人。如果有興趣可以買來讀一讀哦,絕對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別光看不實踐。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7

“人,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的學習。”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當參加工作、結婚、生子這一系列的事情都相繼發生後,我敢說我從沒有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書。假期又要完成讀書任務,該讀一本什麼書呢?我煞有介事地跑到書店。選選本專業的吧,說實在的,教學那類的專業性與理論性很強的書,我真的沒有勇氣去選,因爲我真的是不喜歡,怎麼辦呢?忽然一本名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吸引了我。我只翻看了幾頁,這本書就帶給我不小的震撼。“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段貌似平凡、實爲哲理頗深的引子,驅使我下定決心把它買回家並作爲我假期必讀數目之一。接下來的幾天,我幾乎是廢寢忘食地讀完了作者尹建莉的'這篇大作。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愛的質量。

2、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5、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6、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點講得都很詳細,作者通過自己接觸的實例,把教育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教我們用哪些方法去解決教育的問題,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傷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純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家長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家長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凡事讓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地學會做事,結果是不再犯錯。

作者在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爲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線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爲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有時,我的脾氣略顯暴躁,失控時總是對孩子施以拳腳。我們兒時的教育,多數都受到過父輩拳腳的教育。可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孩子不該再接受20世紀父母那種煞費苦心卻失敗的教育。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爲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爲他們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作爲孩子的啓蒙老師——家長,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纔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當我們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是否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是否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

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定有一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兒經驗無私地奉獻給讀者,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瞭解瞭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從而培育出聰明、健康、活潑、富有愛心的好孩子。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8

作爲一名普通人,我已走過三十年的人生路,而作爲一位母親,我與孩子初相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與孩子相知,共同成長;作爲孩子的母親與朋友,我與孩子的性格不斷磨合,相依相守一生。

人生路很漫長,可以精緻生活也可以潦草度過,可以鋒芒畢露也可以隱忍深藏,可以嚴苛自律也可以放縱恣睢,可是因爲有了孩子,成爲了一位母親,我必須讓一切回到正軌,給孩子做一個大衆普遍認可的榜樣。但是,什麼是大衆普遍認可的人?作爲一名普通人我本身就不是那種能說會道八面玲瓏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一直在探索,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育兒方法讓我不知如何抉擇,老一輩憑着自身經驗教育出的孩子似乎不見得比現在所謂的“專業育兒”差,我迷茫了,該不該將那些理論強加到孩子身上,那麼多的方法真的有用嗎,如果按照書本教育出的孩子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該如何,我真的迷茫了。

當初訂閱《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未抱有多大的希望,僅僅是想作爲參考,說不定能夠集思廣益、另闢蹊徑,創作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值得慶幸的是,這本書讓我有種豁然開朗之感,我不能做到將孩子教育成什麼樣子,卻能夠引導孩子形成有益於一生的好習慣。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感悟:

父母性格的影響:從小我是個害羞、自卑的人,一直害怕面對社會,面對陌生環境。歸根究底,我的父母便不是那種開朗幽默的人,他們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等到他們發現這個社會讚賞陽光樂觀幽默有趣的人的時候,我的性格已經形成了。蒙臺梭利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正如書中說的,父母暗示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如今我找到了一個出口——我討厭自己什麼,就一定要引導孩子向反方向走,卻不是極端方向。因爲我不能承認自己一無是處,我的優點,比如沉穩、內斂在某種程度上是這個社會認可的性格,可以適當滲透到孩子身上,但是凡事有兩面,我的所謂優點太過便會向另一個極端發展,所以這個“度”如何把握,我也需要慢慢摸索。其實要讓孩子有一個好性格,父母的性格也需要跟隨着改變,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只有父母改掉壞習慣纔會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真正的去尊重孩子: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有些自私,不會溺愛孩子,標榜着讓孩子獨立自主,卻往往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因爲在平日教高中生,從來都是直來直去,學生因年齡和智商到了接近成人的程度,與他們交流並不費勁,溝通暢快,所以回家後看到孩子反而不懂如何開口,心情好時溫言軟語、循循善誘,煩躁時動輒訓斥、耐心不再。雖然過後我時不時會悔恨愧疚,卻免不了下一次的重複悲劇。尊重孩子的`第一步便是耐心,耐心傾聽、耐心陪伴、耐心教導。如何做到耐心,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輕視孩子,要將孩子放在與大人平等的地位,蹲下身子平視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大人對他的尊重,孩子心底便會產生一種“我長大了”的自豪感。尊重並非縱容,孩子太小,自制力差,容易受誤導,有的家庭給與孩子所謂的“尊重”,孩子在大人談話的時候隨意插話,任意干擾大人的工作,大人不僅不制止還讓孩子任意發揮,這樣容易養成孩子張揚跋扈的性格,而非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關於學習興趣的問題:孩子讓我感到欣慰的一點便是學習興趣。我很少去幹預他的學習過程,只要他在專心學習時,我不會去打擾他,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偷懶的嫌疑,但是效果不錯,孩子兩歲時便能背誦50幾首詩歌,包括長篇的《木蘭辭》與《短歌行》,三歲時便能認識日常的漢字,四歲時便能背默《三字經》與《弟子規》。有的人說孩子從小太早懂得太多容易導致今後不願意重複性學習,但是我家孩子的學習都是屬於自學,家長很少參與,只要他願意學,我便教他,他不問我不會去逼迫他。在這個基礎上,孩子學習方面是屬於自身產生的興趣,而非家長灌輸的學習理念。

有關時間與自制力:我認爲自制力是一個人在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關鍵性能力,自制力強的人能夠控制好時間,而不是讓時間限制他的一舉一動。因此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引導孩子去認識鐘錶,教他如何看時間,稍微大一些,孩子變自覺地養成了根據時間來安排遊戲與學習的習慣,他會自己提條件,說玩到鐘錶的大針到了哪個數字就停下,因爲是自己定的標準,他會很準時很有誠信,到了時間他變乾脆果斷的停下游戲,這也在無形中讓他形成了說話算數的好習慣,同時鐘錶中的數字也激發了他在數字方面的興趣,一舉三得。

我與孩子已經經歷了相遇與相知的階段,剩下的時間我會認真去履行母親的職責,與孩子磨合相守,孩子在追趕我的腳步的時候放慢速度,將來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時候我努力去嘗試不落伍,做到與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並肩前行。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29

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對一本書如此的喜歡啦!剛開始還不以爲然,經過同事的推薦,我到網上看了一小部分,這一看,竟將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寶庫,外表看起來也許很平常,只要走進去了,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值得反覆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穫,都讓我感動和欣喜。事實上本書不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動了我自身作爲家長、作爲一個普通人的成長!

孩子只能成長一次,是不可逆轉的。很多事情一旦錯過,就沒有彌補的機會,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全程參與,媽媽更是當中最重要的一角。本書作者既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寫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於家庭教育的被忽視與不得法,而取名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儘管教子方法各有不同,關鍵點在於能把孩子當朋友,這拉近了孩子和我的關係,使我和孩子之間更加平等和自主。教育要從尊重開始。我是媽媽,因此我深有感想。

第一,家長別扮演孩子的“監工”角色,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當我讀到第四章時,內容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者在章節開頭寫道“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就如作者所說的,對於孩子寫作業的問題,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爲,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我個人也有同感,家長陪寫作業或者經常檢查作業,無形中時在剝奪孩子的自覺性,讓孩子覺得非要“陪”才能寫;作業做完有家長檢查,自己就不會自覺檢查,而且家長檢查後,發現有錯,孩子改正了,老師就不知道孩子錯在哪裏,講課的時候就抓不到重點和難點,對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不夠了解,影響了教學質量,這對學生和老師都不利的,特別是數學課的練習,老師更加要及時瞭解學生的錯題,重點評講。我覺得這樣不是家長不管,而是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自己去做,因爲畢竟讀書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長不可能一直陪着。要靠孩子的自覺性,愛讀書的孩子才能讀好書。我覺得作者在處理女兒忘記做作業這個事情上,做的很好,我們不少當媽媽的都做不到,就如作者說的:“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纔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纔能有機會主動調整。”是的,父母不是警察,孩子也不是罪犯,沒必要時刻監督着孩子。孩子在過度的監督中會形成對父母的依賴。父母重要的職責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監督自己。

讀到這裏,我就深深地感到自己教育的失敗,我常常在處理孩子這些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責備。還好,讓我讀到了這本書,讓我及時能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第二,家長要當孩子的“拉拉隊員”與孩子建立“朋友式關係”。本書的第五章主要講“做家長應有的智慧”,文中提到:我們創造了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而且有責任讓他幸福。是的,父母要做孩子永遠的支持者。孩子就像在空中翱翔的風箏,媽媽的支持就如牽着風箏的線,永遠牽繫着孩子,讓孩子在天空隨風飛翔,而且有足夠的安全感。而當孩子每一個進步,媽媽都會爲孩子鼓掌,因爲我認爲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讚美和掌聲、是媽媽的擁抱。這會使孩子更自信。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每有一點點進步,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點點,我都爲他送上掌聲和鼓勵,送上一個擁抱,孩子從中受到感染,他會用更大的進步來回應我的鼓勵。

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將影響孩子的成長。與孩子做朋友,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將考驗着每個家長的智慧。我認爲要時刻將孩子當成朋友,分享着孩子成長中的喜怒哀樂,不說傷害孩子的話,還有就是要“大耳朵,小嘴巴”,就是跟孩子交流要多聽少說。我家的小男孩就喜歡跟媽媽說這說那,有時我根本就不想聽,但還是很高興的回答:“哦,是啊,這樣啊!”孩子也很高興,他每天都會把學校裏的新鮮事兒跟我說。我覺得這是好事,增進溝通。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思想路程,心靈變化,媽媽都與他共同分享,全程參與,這是很幸福的事兒。

第三,家長當好孩子品格養成的引路人。作者在第三章中講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我覺得不管孩子將來能不能讀好書,但是良好的品格卻是受用一生的,是伴隨孩子整個人生的。如何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獎懲,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裏。品格決定命運,童年決定一生。

是的,童年的教育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同樣影響孩子的一生。感謝《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她將自己成功的經驗與衆分享,讓我們從中學習,從中收穫爲人父母,教育後代的喜悅。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0

“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爲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激發了我讀這本書的興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一個教育專家尹建莉16年的教子手記,作者既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既敢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地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還有無所不在的愛心。還未讀完整本書,就已收穫頗豐。

第一章的第一個故事“打針有些疼”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爲我的孩子還不到1歲,正是每月都去打預防針,每次都嚎啕大哭的時候。看到這個標題,我如飢似渴般一口氣讀完這個故事。故事中用對話的方式介紹了媽媽是如何引導圓圓,讓圓圓主動接受打針的。不僅有語言的心理疏導,還有親情動作的“親親臉蛋”,加油打氣、及時鼓勵,最後還給了孩子退路“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沒事。”作者談到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按照她的方法,我也這樣引導自己的女兒,效果確實出乎意料。文中總結到:對於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應用的幾個原則。一是平靜自若,不要表現出焦慮。二是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三是對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儘量不要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四是激發孩子的勇氣。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

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最感興趣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是我們想知道的,家長想知道的。作者神奇的命名爲“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這一充滿魅力的標題吸引我仔細閱讀,原來作者認爲閱讀是需要誘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讓孩子本身對閱讀有興趣,從閱讀中得到快樂。閱讀不僅應該開始得早,而且應該讀得足夠多。文中還提出了“好閱讀”與“壞閱讀”,好閱讀儘量用書面語,壞閱讀拋開書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語;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好;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好閱讀讀字,壞閱讀讀圖;我想學校的閱覽室的工作也是要達到讓學生品味閱讀本身的興趣,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會愛上閱讀。依據此觀念,我對閱讀也有了新的瞭解,我要給孩子按照書一字一字讀故事,我要引導孩子多讀書,快讀書。

書還未讀完,相信每一章節都會讓我有收穫,讀有所獲,學有所獲。我願帶着美好心情多讀書,樂讀書。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1

在我做媽媽之前,我的家長就很熱情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當我拿到學生媽媽印好的用A4紙裝訂起來的這本“書”,那種馬上就要做媽媽,要準備好爲一個孩子的一生負責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了。

帶着這種強烈的期待和憧憬,我認真地拜讀了好幾遍,尤其是女兒出生後這4年的時間裏感覺受益匪淺。作者尹建麗同我一樣,是一位老師、教育學者,與我不同的是,她還是一位作家,一位成功的作家,她把自己的教育實踐細細地揉進自己的筆尖下,讓一段段生動又鮮活的育兒小故事,絹絹細流般潤澤着每個捧起這本書的人。這本書中我最傾心的,不是作者培養了一位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的女兒,而是,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的那位小主角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而她身上的出色,要歸功於這位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對她實施的有愛心又充智慧的教育。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爲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爲優秀的人才。

例如書中提到的家長和老師無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錯,日積月累,會慢慢形成一個嚴重困擾孩子的大問題,給孩子帶來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靈,這不是我們的愛心不夠,確實是有些做法欠妥。這個觀點再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們常在孩子學習不認真或犯了錯的時候,會罰他把課業重寫一遍,還習慣將學生的錯誤向家長告狀,其實,當我們用這種做法我們可能在那個瞬間取得了勝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應允,卻在他們內心埋下了厭惡寫字的種子。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認真,一方面又把學習作爲懲罰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當孩子書寫的時候,想到老師懲罰的情景,不反感纔怪呢。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而不是讓學生討厭上學習的同時,還要他去學好它。“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也是作者的一個觀點之一。

我們人爲地把學習過程變成苦,卻只把結果設想成甜,試想要孩子天天吃着苦來暢想着有一天有可能會嚐到甜——過程天天具體而真實地陪伴着孩子,目標卻遙遠得虛無縹緲。當他吞嚥苦澀而感到厭倦時,如何自發地以那想象中的“甜”來壓抑這真實的“苦”呢?正象作者說的,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記得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講過,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麼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麼程度,並使活動成爲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他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許多人以爲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實是他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作者還提出了“不考100分”的建議。過分重視考試結果,經常以分數衡量一個學生的好與壞,其實這樣是庸俗的,錯誤是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沒去關注。這樣的行爲看似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實質是在追求作爲家長和老師的滿足感。“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完全對等,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於成績。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纔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2

利用放假的時間,我讀了尹建莉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只感到相見恨晚。看了這本書,身爲人母又身爲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使我在今後的日子裏,無論是做家長還是做老師都有了更新的思路,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心態。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要想有一個又乖又聰明的孩子,除了先天條件以外,最最重要的是媽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素質。孩子就是一張純潔的白紙,他的人格,智力,情感等等都是在周遭的環境中慢慢建立和培養起來的。如果小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做出讓大人們認爲不好的行爲,其實那些都稱不上是錯誤,只不過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小事。硬是歸結爲錯誤的話,也應該先尋找錯誤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先從大人們身上去找問題的根源。大人們的一句話,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說好媽媽是個關鍵。那如何成爲一個好媽媽呢?這是一個很難很重大的課題。每個媽媽都想當好媽媽的。可是往往到最後總是會抱怨“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爲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爲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爲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作爲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爲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爲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爲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爲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再實踐,願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來越融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3

在聽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後,有一句話深入我心:我原來只看到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之間的差別,自從看了你的文章,才發覺這差別在你我之間,作爲母親,你把孩子教育大,我只是把孩子養活大。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介紹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其中最關鍵的三個詞就是:信任、自由、愛。但是,正如書中所說,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不是信任,而是控制,強迫他考試必須第一名,強迫他必須彈鋼琴一個小時,打着爲孩子好的名義,變相地傷害孩子。愛,其實也是需要方式的。書中有一個故事特別吸引我,文中用對話的方式,介紹了媽媽是如何引導圓圓,讓圓圓主動接受打針的案例。最後作者談到,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家長要想真正地爲學生指引前進的方向,必須先觸摸到孩子的心靈,俯下身子把教育送進孩子的`心裏。

對於我們班的學困生,在聽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後,我找到了問題背後的原因。孩子母親幾乎不管他,而父親是一個急性子,平時動輒對孩子大呼小叫,久而久之,孩子有了逆反心理,越來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電視、遊戲,成績一落千丈。後來父親用打代替了罵,可這孩子並沒有被打服變乖,而是徹底不想讀書了。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和信任空間,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家長跟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都來自於孩子的學業成績。《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孩子學習落後的原因,常在於他們沒有學會思考……而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就是課外閱讀。誰不善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麼也不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其實,我們從日常的微信讀物中已然發現,每年高考的學霸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量閱讀。孩子的個性未定型,我們不可輕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與其劈頭蓋臉地批判,不如付出至誠之心陪伴孩子多讀幾本書,讓孩子在閱讀中養成好習慣,好性格。

對於我自己,聽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也是感慨良多,每天下班回來,正常扒在手機上忙着未完成的工作,甚至週末帶孩子出去玩,我也時不時地低頭刷刷朋友圈。每天我面對班級的學生會滔滔不絕地講解着知識,耐心細緻地爲他們排憂解難,而面對自己23個月大的女兒,似乎失去了耐心。“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所以,如果父母放下身段,把看手機的時間花在陪伴孩子身上,培養他看書,帶着他鍛鍊體魄。孩子會更加懂得生活。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個天才。父母的責任是發現他是個什麼天才。你只有具備把孩子引導成天才的能力,他纔能有成爲天才的可能。所以,教育孩子,要先從改變和調整自我做起。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4

今天依然在學校加班,各項就緒之後,靜靜地讀了一會兒《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享受了國慶假日裏難得的悠閒。

這本書久聞大名,經常可以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卻並沒有系統閱讀。最近手邊有了現成的書,才找時間開始看起來。接着昨天的,兩個小時內,又看完了八篇文章:《像牛頓一樣》、《古詩滋養的孩子》、《給孩子“犯錯誤權”》、《讓孩子識字並不難》、《開“小賣鋪”》、《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修得一支生花筆》、《“好閱”讀與“壞閱讀”》。看完後心裏有美滋滋的感覺。

尹建莉老師對孩子寬容,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允許孩子犯錯誤、並給孩子愛和自由。

她年年堅持給孩子精心準備聖誕禮物,讓孩子體驗童話一樣做天使的經歷。

她說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她對孩子無意中犯得一些小錯誤,用“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化解爲一句玩笑,既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又暗含了對孩子的理解與“褒獎”,實在值得我學習和借鑑。

她的開“小賣鋪”的方法真是妙,把孩子游戲的興趣和數學學習完美結合在一起,願意陪孩子不厭其煩地買東西和賣東西。我現在理解天天長大了要做賣東西的人了,對孩子來講,這是多麼有誘惑力的一件事啊!

同時,作爲一名孩子的媽媽和教過六次一年級語文的小學老師,我對尹老師關於語文學習的觀點深表認同。古詩的.滋養和閱讀的積累是孩子形成語文素養的種子。

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家長們更願意看到那些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早期閱讀做沒做,暫時看不出什麼差異。從學前到小學畢業,甚至到初中,課外閱讀少的同學如果只針對各種考試學習,也能常常表現出成績方面的優越。這給不少家長帶來幻覺,以爲課外閱讀可有可無,甚至覺得會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不重視兒童閱讀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爲之一。

孩子的閱讀就是他最好的修煉過程,潤物細無聲地滋潤着他的潛能。

應該讓孩子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情,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堅持,和孩子一起閱讀,享受那妙不可言樂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5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

第二,書中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

第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但告訴你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你怎麼教孩子做人,教你怎麼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作爲孩子的媽媽,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一個各方面做得優秀的媽媽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單位,媽媽是這個教育單位裏的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爲孩子的效仿源。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爲習慣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因此,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爲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尹建莉老師總結自己多年來的育兒經驗、育兒理念孕育出的這本手記,能在很大地程度上給我們的育兒之路指明方向。或許有部分家長說遇到相同的問題可以照着書中處理,但是遇到書中沒提及到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呢?我不是尹建莉,不是教育專家,遇到問題我不會處理。

其實,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不會存在一模一樣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百位父母可能會有一百種方法。有些父母很容易聽信其他人的各種建議,而讓孩子照着這些“成功案例”或“專家意見”行事。但並不是所有建議都要聽入耳,有些可以作爲參考,有些則要考量一下是否合適。

“沒人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家庭治療師、心理學家邁克爾·古裏安如此說道。你可以憑藉對孩子的瞭解程度,找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加強家長自身的素質、重視家庭教育,我想這纔是學校讓每位家長讀這本書的意義。

只有學校教育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沒有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育人這一複雜而又艱鉅的任務。只有家校合作,及時溝通,共同育人,才能共同促進,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樂園!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6

小班開學的時候,谷老師給大家推薦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當時急急的買回來,也曾認認真真的讀過,只是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1、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從德昌1歲半開始,我堅持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給他講3—4本繪本,從未間斷,甚至外出旅遊時,我們也都帶着繪本走。所以,德昌也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繪本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時候孩子頑皮,不肯安靜下來時,只要說一聲“講故事了”,德昌肯定會過來認真地聽故事。睡前念故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孩子總是不喜歡睡覺,所以告訴孩子如果講故事就可以晚一點睡覺,孩子一般都會很樂意接受。我們前一陣子買了一套《不一樣的卡梅拉》,這套書成了德昌點讀率最高的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這套書每個故事都很長,他可以在睡前聽更久的故事。

2、念故事的時候,如果可以,父母應儘可能帶着感情去念。

像我自己,講繪本的時候,如果故事裏有多個角色,我都會盡量想象着他們應有的語氣和聲音去念,這樣孩子會對故事更感興趣。現在有的時候,講過的故事,如果我再講時角色語氣不對,德昌都會說:“媽媽,這裏應該是這樣的。”然後,自己裝出很兇的或是很溫柔的聲音重新來一遍。不過,也正是因爲這樣,可把我給害慘了,因爲德昌爸爸每次念故事時,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所以德昌一般都不聽爸爸講的故事。但每次只要爸爸真正開始講了,德昌還是會認真地聽。這又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只要故事好,簡簡單單的念也沒有問題,照樣能吸引孩子。

3、個人認爲,孩子不一定要過早的認字。

繪本上的圖畫,可以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媽媽王培珽在《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一書中是這樣講的:“有經驗的父母應該都知道,對於同一本故事書,孩子往往可以一聽再聽,一看在看,好像永不厭倦。就是因爲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閱讀文字,所以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賞繪圖。繪圖的欣賞應該比閱讀文字更爲優先,因爲在整個人生中,閱讀的機會非常豐富,但只有這個年紀的孩子由此能力和興趣,可以只用耳朵聽我們朗讀,眼睛則能盯着繪圖看個不停。”

我在德昌小的時候也曾經買了杜曼閃卡,並且在很短時間內讓德昌認識了不少字。在我讀到上面的這段文字後,我就沒有再有意識的教德昌認過字。因爲我覺得,學會欣賞美、懂得欣賞圖畫對幼兒來說是比認字更重要的。而且我發現,德昌雖然不認識字,哪怕是很長的故事,在聽過兩三遍後就幾乎能一字不差的自己講一遍。這樣的能力,我們做父母的恐怕都沒有。

4、讓孩子隨意塗鴉、天馬行空的講故事。

德昌很喜歡講故事,他故事裏的小動物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事情,汽車、輪船、小草、大樹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神奇。我很喜歡聽他講故事,有的時候,我會接着他的故事講一段,於是他又會受到新的啓發,想出新的內容來。個人覺得,多鼓勵孩子講講故事非常好,有時候孩子故事裏各種語言的應用會讓父母大吃一驚,你會很驚訝的發現他們的用詞竟然會那麼準確,有的詞會用得那麼精彩。而且,講故事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聯想能力都非常好。

塗鴉也是,這麼小的孩子不應該要求他畫的`東西像不像,而是要問一問他畫的是什麼。有很多次,德昌畫得亂亂的一張紙,當我問他畫的是什麼時,往往可以聽到一個非常棒的故事。孩子能畫出自己心中想畫的東西,會很有滿足感。還有一點是,父母千萬不要隨意否定孩子的塗鴉,哪怕只是看上去亂七八糟的幾根線。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我現在仍記憶猶新。那時候德昌大概兩歲半,我帶德昌到一家藝術早教機構去上體驗課,整堂課都上得非常好,每個孩子都有一張大大的紙貼在牆上供他們塗上自己的畫作。課程結束後,兩個清掃垃圾的工作人員進來了,問也不問就把孩子們的畫揉成一團要掃走(大概他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工作的)。就在這時,德昌突然就哇哇大哭,我一看就明白了,趕緊過去把德昌的畫救下來,再拉拉平整。德昌止住了哭,可還是很不高興,因爲他覺得自己一個小時的勞動就這樣被當作垃圾破壞掉了,很難過。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勞動和想法。

最後,要感謝谷老師、傅老師和娟娟老師,你們在德昌心中的地位可高了。家校聯繫本上,你們爲孩子們貼上了精彩的照片,並用文字寫出了孩子們的可愛,從字裏行間都能看出你們的用心,讓我們做家長的感到慚愧。很多生活常識,都是你們教給了孩子們,讓孩子們終身受益。上個週末的時候,我帶德昌出去玩,德昌上完洗手間出來,自己洗手,先捏住每個手指洗洗,再把五指併攏在手心裏揉揉,洗得很好,很乾淨,順帶還按摩了勞宮穴。德昌告訴我,是老師教他這樣洗的。還有每週一個主題的教學方式我也覺得非常好。上週的一天,德昌回家來告訴我,“今天老師讓我們保護蛋,可偏偏有一個蛋被打破了。”

我問他是誰打破的。他說:“很多小朋友說是傅江鵬打破的,我覺得不一定是他打破的,他們爲什麼不說是陳龍德昌打破的呢?”我聽後覺得很有意思。一是孩子懂得了蛋會被打破,要保護蛋;二是因爲傅江鵬是德昌最好的朋友,德昌想到了要維護朋友。這個星期,德昌又告訴我,每個小朋友都裝飾雞蛋妹妹了,裝飾好了,雞蛋妹妹要去參加舞會。我知道孩子們這周要裝飾雞蛋,但沒想到老師會用這麼快樂的故事來引導孩子們。所以,借這個機會,要感謝每一位老師,感謝你們爲孩子們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和勞動。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儘自己的所能,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7

暑假在讀書方面讀得最多的就是繪本和古詩,這是因爲我有個兩歲多的孩子。孩子從7月15日開始正式背誦詩歌到今天已經背了75首,在繪本閱讀方面孩子現在也養成了每日必讀書的習慣,讓我覺得我的暑假沒白過。

特別是8月18號聽了常作印老師的講座,跟這本書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常作印提到了6-12歲是兒童閱讀的黃金時期,而不閱讀的孩子便是潛在的差生。而尹建莉在書中也寫到“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裏,內化爲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爲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這讓我想到了常作印老師對某些小學教材的評價,說某些小學學習“小公雞咕咕叫”之類的兒歌,其實是對兒童記憶力的浪費。提到兒歌,尹建莉也寫到“兒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取代古詩。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如果家長拿出讀兒歌的輕鬆和愉快來教孩子讀古詩,孩子是感受不到這兩種文字在愉悅感和美感上的差別的`。”

尹建莉在書中寫到了很多具體的育兒案例,僅就讀書就有好多個小節提到,比如“古詩滋養的孩子”“讓孩子識字不難”“修得一支生花筆”“好閱讀”與“壞閱讀”“閱讀需要誘惑”“不看‘有用’的書”“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當然裏面還提供了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通過一個暑假跟孩子的相處,這本書裏的方法幫了我很大的忙,我和孩子相處地很愉快。其實孩子一歲以後我就有意識地給孩子播放三字經啊唐詩啊等經典,我和老公還經常跟着朗誦。孩子兩歲前都已經背會《詠鵝》《靜夜思》《春曉》等簡單的詩歌了。真正開始給她記錄就是從7月15日開始,孩子愛上了看小豬佩奇,不讓看就哭,因爲這個弄得孩子和我都很難過。就這樣持續了大概一週,有一天孩子又鬧着看小豬佩奇,老公突然說:“你給我背一首詩吧,背完我們就看一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啊,這不是一個好辦法嗎。從7月15號開始,孩子就背兩首詩看兩集小豬佩奇。剛開始對她來說很簡單,因爲他腦子裏大概儲備了十幾首唐詩,前幾天,他甚至一天能背六首,好啊,那就可以看三次,一次兩集,看完兩集後,還可以聽兩三首簡短的英語兒歌,現在還在已經能說一些英語單詞唱幾句簡單的英語了。堅持的力量真是偉大,到今天爲止,孩子已經背了75首古詩了。她也養成了習慣,比如有時我問她“想看小豬佩奇嗎?”她會說“我還沒背詩呢”然後我會說“好啊,那我們找個背吧。”我會拿出她的古詩書,先念給她聽,問她“要背這首嗎?”如果他同意了,我們就一起吟誦,如果她覺得不好,就再換一首。我很驚訝孩子的辨別力和鑑賞力,她喜歡背的那些確實是像尹建莉所寫的“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好”的詩。她記得非常快,有時候三五遍就記住了。當然這也得益於我平時經常給她磨耳朵播放古詩詞。同時我也很佩服中國古詩的魅力,短短几言,意蘊無窮。

暑假天氣炎熱,而圖書館無疑是個好去處。我經常帶孩子乘地鐵去回聲館,孩子慢慢也有了自己的閱讀品味,從最開始我給她選擇讀書到後來她非要自己選書。自己拿來的的書,聽一兩句不對胃口就直接合上,說:“這個不好聽,不好聽,換一本。”而她選的大部分書都很好,我每次都會很興奮,說“寶寶選的書真好,媽媽也很喜歡讀呢,我們一起來讀吧!”我也很佩服那些創作繪本的作者,他們真是研究透了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好像知道兩歲多的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封面和插圖,孩子選書只看封面,而孩子拿來的書恰恰就是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我專門查了百度,確實孩子拿的這本書就是推薦給兩三歲的孩子讀的。

今年暑假,我和孩子都嚐到了閱讀的樂趣。新學期,我會從學生的閱讀習慣入手,把圖書角好好建起來,定期組織讀書交流會,唱歌時間讓學生跟唱經典詠流傳,新聞時間多讓學生觀看《朗讀者》《大國崛起》等優質節目。希望書籍古詩可以滋養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靜氣,打造有文化的班級。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8

學會如何愛孩子

家有小兒初長成,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爲我生活的重中之重,孩子的思想、品格,孩子的行爲、習慣,孩子的學習等一系列問題時常困擾着我。也許是着這種過度地關注,卻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知如何去愛孩子了。

我曾有過這樣的疑惑,我的孩子怎麼就不如別人的孩子優秀呢?

暑假裏我讓自己沉下心來,閱讀了一些書籍,尤其是重讀了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家庭教育讀本,我終於明白:原來我只看見我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之間的差別,卻沒看見這是作爲母親之間的差別,別人是精心把孩子教育大了,我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當下凡事需“持證上崗”。教師上崗需教師證,駕駛員上路需駕駛證,唯獨父母是“無證上崗”。不是穿了西服就變成紳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做父母也需要學習,需要學會如何去愛孩子。

在以往教育中許多看似司空見慣的做法,背後其實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錯誤。

1、給小板凳揉揉疼

孩子小時候,磕傷碰疼的事經常發生。這時,家長爲了安慰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怪”它爲什麼碰疼了孩子,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樣子。

其實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是一種“復仇行爲”。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怪別人,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反觀自己的育兒過程,我也是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爲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作爲家長平時對此要用心,讓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爲砌築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石。

“教育即風格之培養”。作爲家長一定要注意所有的言行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和諧統一,只有前後統一的東西,才能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併成爲他們做事的風格。

當孩子不小心磕碰了,我們能友好的.採用“給小板凳揉揉疼”的方法處理,教給孩子的則是寬容和理解,而當“給小板凳揉揉疼”成爲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他將獲得的是善良和豁達。他對別人會有更多的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他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他一輩子不吃大虧。

2、學做“聽話”的父母

要求孩子“聽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聽不聽話,乖不乖,已成爲人們評價孩子的一個基本標準。多年來,人們習慣於要求孩子“聽話”,這彷彿是爲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這是成人和孩子之間的不平等。

兒童的意識發育和語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東西想到了,但說不出來,或者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距離。他們用得最多的表達方式就是聽話或不聽話,順從或反抗,歡笑或哭泣。如果家長不問青紅皁白地讓孩子“聽話”,孩子就會產生反抗,就會不聽話,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長請蹲下身來,想方設法弄明白孩子的需求,做一個“聽話”的父母,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然,做“聽話”的家長絕不是言聽計從,不能突破道德底線,不能“縱容”孩子。

無論家長們多麼愛自己的孩子,如果經常向孩子提出“聽話”要求,並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他骨子裏就是個權威主義者。這樣的人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潛意識裏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

想有一個聽話的孩子,一定要記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個“聽話”的家長。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 39

近期我閱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最早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是在一個熱銷榜上,起初很不以爲然,自己本就是教師,教育孩子的道理應該都明白。後來在網上買書爲了湊單,纔買了這本書。可一翻便不能釋手,再細看內容,便有了沒有早早看這本書的懊悔。

做父母,是我們每個成年人的職責,但我們是否都能扮演好爲人父母的角色呢?會生孩子不等於會當父母,第一次爲人父母,我們應該需要虔誠地學習如何做合格的父母。當我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我也常常會問自己,我的教育在哪裏出現了問題?但常常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卻沒有持之以恆地堅持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爲。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也常常會因爲學生出現的習慣問題而發出感慨:這個孩子到底怎麼了?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了嗎?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教育方法,使做父母的我們會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

本書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啓發性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閱讀。作者強調要養成孩子從小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跟孩子一起讀書,給孩子講故事。在家中的時候,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地讓孩子感覺到讀書是有樂趣的。如果家長都不願意讀書,孩子又怎麼會喜歡上讀書呢。作者建議在孩子剛開始接觸閱讀的時候,家長不要讓孩子一邊查字典一邊讀書,那樣做會破壞閱讀的連貫性和讀書的樂趣。如果碰到不認識的字,家長要儘量的告訴孩子,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當孩子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後,作者還鼓勵家長放手讓孩子讀大部頭的書,即使當時讀的有困難,但是隻要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作者還強調了閱讀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長時間的堅持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學到的知識,也對孩子以後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這對今後的學習將大有幫助。閱讀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性格形成影響,因爲既然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的話,以後在做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也可以不受打擾。

第二是不要拿學習作爲懲戒孩子的手段。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把不良的嗜好當懲戒手段,比如:禁止長時間的玩電腦遊戲、無節制的看電視等。

第三是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首要的前提是家長要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信心,不要包辦孩子所有事情。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相信孩子有完成的能力。作者之後舉了一個讓自己孩子獨自坐火車回老家的例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看出孩子的能力有些方面已經很強了,只是有些家長不捨得“放手”,造成了孩子的信心越來越差,到最後就真的什麼都不行了。這就像嬰兒學習走路一樣,到了能走的時候,家長越早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走,孩子就會越早地學會走路。但是有的家長怕孩子磕到碰到,孩子也就遲遲地學不會走路。這方面就需要家長有兩方面的智慧了,一個是準確的把握孩子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能力,另一個是勇敢的“放手”的勇氣,兩者缺一不可。

第四是品格教育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本書的作者認爲品格決定命運,童年決定一生,而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其實都體現在日常生活裏。這一觀點我認爲運用在教育教學中也十分必要。都說什麼樣的班主任帶出什麼樣的班級,這其實就反映了班主任或老師的品格對學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我認爲要“樹人”首先要先“樹己”,老師更應該注重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學生的品格教育,用自身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雖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家庭教育方面的書,但我認爲如果作爲一位教育工作者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能受到許多啓發,掌握更多的教育智慧,思考更多的教育問題,從而不僅成爲好媽媽,而且成爲好老師。(張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