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5篇)

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爲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爲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讀後感2

當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已經讓我接觸過三字經。那時候,我還是很無知的。我不知道“做人子,方紹史”。親朋好友,學習禮儀。”我不知道“不切玉,就不能做工具”的意思。如果你不學習,你就不知道你的意思。”的內涵。只知道它三個字一句話,讀起來,容易背誦。直到現在,當我再次打開《三字經》仔細閱讀。感受文化的魅力,沐浴在文化的甘露中,我受益匪淺,見識廣。

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項九齡,能溫暖餐桌。孝順親人,應該堅持。”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黃襄,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寒冷的冬天,黃香用身體給父親的被子保暖,這樣睡覺時就能感覺到溫暖。每一個尊重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和效仿。”看到這些,我不禁感到羞愧。通常,我吃飯時總是把手放在衣服上,張嘴。我父母讓我做一些小事,我不願意做。

就拿幾天前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媽媽讓我去拿碗和筷子。我津津有味地看電視。我要去哪裏?媽媽不得不站起來拿筷子。看完黃翔的故事,我感到很慚愧和慚愧。當我們談論我們的父母時,我們總是說我們應該孝順父母。但事實上,有些人總是給父母更多的負擔和擔憂。與古人相比,差別很大。我們的父母爲我們努力工作,付出了太多。黃翔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盡最大努力尊重我們的父母。從我們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我們應該尊重和關心我們的父母。

“孟母,擇鄰而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可以打破織機。”戰國時期,爲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先後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了,他的'母親打破織布機來教育他。”孟子能夠理解古今,博大精深,與孟母的嚴苛密不可分,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讀到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們不僅給了我一個單獨的房間,讓我安靜地學習,還給我買了一個寫字檯和檯燈,試圖改善我的學習環境,但我總是不知道父母的好意,我的學習也總是不認真。讀完這一段,我意識到我的父母爲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傷心。我父母對我期望很高,我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

三字經讀後感3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以來,我一直堅持背誦《三字經》。每每讀過幾句話以後,我還要仔細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母親。今天早上我讀到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年齡僅僅四歲就懂得謙讓的故事。當母親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讓孩子吃時,孔融主動拿起了一個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讓給了哥哥,他說:”我應該吃小梨。“我當時真是吃驚,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讓,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覺得臉紅。

在家裏,我總是和弟弟搶着吃,搶着玩,從沒有想着弟弟小,我應該有個姐姐的樣子,爲這事父親母親也沒少跟我講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氣。現在我讀了這幾句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懂得謙讓。再想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我臉紅了。今天母親用面蒸了一條小魚,非常漂亮,當時吃飯的時候我還在屋裏躺着,跟母親慪氣呢,弟弟敲門說:”姐姐快來吃飯,有小魚。“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給我吃完了,後來弟弟又來喊我,唉,再不出來估計母親又要生氣了,算了,吃飯吧。我出來一看,那條小魚一動也沒動,我看看母親,母親說:”弟弟本來已經拿到手裏了,想了想還有你呢,說等你呢。“我二話不說幾口就吃沒了,弟弟端菜來了一看說:”你怎麼這樣啊你!“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覺得羞愧不已,弟弟還知道讓着自己,而我卻從來不體會弟弟的感受,真的不應該。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以後,我不僅要堅持背誦《三字經》,我還要堅持學習主人公們良好的行爲習慣,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三字經讀後感4

我是一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山娃子,從小沒有機會接觸到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心中一直充滿了期待和幻想。上學後第一次聽老師讀《三字經》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告訴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方面的知識。古人常說:“熟讀三字經,便可以知天下事、通聖人禮”,對此我感觸比較深。

《三字經》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它的每一句話都包含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比如:“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尊重兄長,會謙讓他人。學會謙讓說來容易,要做到卻有些困難。

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讓我對謙讓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學校是個缺水比較嚴重的地方,平時喝的水都是我們早上用瓶子從家裏背來的,因此水對每個孩子來說都很珍貴。記得一次上體育課後,同學們口喝了來教室喝水,同桌小科的水被他不小心全灑到地上。他當時急得大哭起來,轉身向旁邊的同學求助,大家雖然都表示同情,卻沒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那天我因爲上廁所來晚了,小科看到我像見到救星一樣,用懇求的語氣問我:“能讓我喝點水解解渴嗎?我只喝一點就好!”看着瓶子裏僅有的一點水,心想兩個人喝真的是太少了。我剛想拒絕,看到小科在不停地抿着乾乾的嘴脣,又有點不忍心。正當我猶豫不決時,腦海中聯想到三字經裏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啊!我爲什麼不能向孔融一樣把自己需要的東西謙讓給別人?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他人,還可以從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何樂不爲呢。隨後我和小科一起喝光了瓶裏的水,雖意猶未盡但心裏美滋滋的。

《三字經》是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博學多才的老師時刻指導着我,並將伴隨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5

《三字經》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它教育了我們從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今天,我也認真地回顧了這本書。

這本書出自南宋宋元的王應麟,它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用三字詞簡練、生動的寫出了一些爲人處事和歷史故事,教育我們、培養我們。如:“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這些故事使我學到了不少東西,領悟了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當我讀到這裏時,感到十分羞愧,對於已經上六年級的我竟還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正所謂“一心不可二用”。現在仔細回想,對於平常的學習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課餘時間也花心思學習了,我是否做到對學習專心到志,一絲不苟了呢?想到這裏我深表慚愧,決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做到在課餘時間也專心致志地學習。

當然,作爲一名六年級的學習,我們也不能只注重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在於孝敬父母,正所謂“百善孝爲先”。在書中有一句話更是深深打動了我:“香九齡,能溫席,孝子親,所當執”。我記得在小時候,父母經常講這個故事我聽,說得是黃香在幾歲的`時候,母親離世,他和父親相依爲命,他待父親十分孝順。酷夏時,他爲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他爲父親溫暖被褥。回想起這篇故事時,我不禁淚如泉涌,對於長年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不僅沒爲他們端過一次水,盛過一碗飯,洗過一次腳,相反,我還總是埋怨他們不回來照顧我,現在正是我們回報父母,報效祖國之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祖國的棟樑之才,報效祖國,回報父母!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許多生動的故事,更是告訴了我許多道理,它讓我明白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奮好學,誠實守信,能夠讀到如此好的名著,何樂而不爲?

三字經讀後感6

今日我讀了《三字經》最終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爲國。、爲民、爲自我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爲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能夠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此刻我才明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僅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日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一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歡樂只是暫時性的歡樂,並且這種歡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能夠享受一下這種歡樂,可是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我,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歡樂是永久性的歡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終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歡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可是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歡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讀後感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看,這就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的《三字經》。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我自從讀了《三字經》,受益匪淺。我知道了仁、義、禮、信、德、倫理道德觀念與爲人處事的道理。《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啓蒙讀物。我讀了它,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也提高了許多。

從前我總是討厭學習,覺得學習只是給家長和老師學的,總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自從讀了《三字經》,它裏面所講述的.故事真是太讓我爲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我真是太慚愧了!我現在知道學習好了,長大才能爲自己找一條出路。今後我一定要發憤讀書,好好學習。

我是一個生性好強的人,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總是認爲自己什麼都是對的,不可能有錯,誰都拿我沒辦法,常暗地裏議論我。自從我讀了《三字經》,看了裏面的民間故事,知道了周處改過自新,做錯了事情主動承認,痛改前非,成爲了一個大官。我也要做錯了事情就改,再一、再二、不再三,一定要做一個品德優秀的人。

我以前和同學相處不和睦,不是挑這個的毛病,就是挑那個的缺點,做起事情不團結,哪個同學都不想和我一塊學習玩耍。自從讀了《三字經》,我知道爲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自從讀了《三字經》,我收穫很多,我的人生信條,道德觀念,爲人處世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我愛《三字經》,更愛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8

這些天我讀了《三字經》,從書中的許多信息中獲益良多。在這些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和流動。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教養孩子或不教導孩子是父親的過錯。教學不嚴格,但教師懶惰。孩子不學習是不合適的。如果你年輕時不學習,那就永遠不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懂得公正。作爲一個人的兒子,方少時。親戚,老師和朋友,學習禮儀。這是我在《三字經》裏讀到的一句話。這些話很好。他們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孩子管教不好,那是父母的錯。如果老師在教學上不嚴格,那是他的懶惰。如果你小時候不學習,你就不會長大想學習。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必須更努力地學習,報答我的父母和老師當我長大了。

孟子的母親選擇了她的鄰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就永遠學不會。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讓孟子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有一次逃學,母親就剪下織布機上的布來教他。孟子之所以能成爲歷史上著名的'大學提問者,與他母親嚴格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三字經》不僅是一本書,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瑰寶,是永恆的經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種道德吸引所有人。來和我一起讀這本好書吧。

我相信你一定讀過三字經的歷史書。但這是一本很長的古書。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讀過三字經之後,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它們的含義,這樣才能完美!

三字經讀後感9

記得當年《百家講壇》預告要播出《錢文忠解讀三字經》時挺納悶的,《三字經》?這有什麼好講的?不就是給小孩看的嗎?還值得解讀?

節目播出時看了幾期,才明白錢文忠是以《三字經》爲依託,解讀埋藏在淺顯的《三字經》背後的中華文化。

後來買到了這套《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課餘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到今天總算讀完了。

我覺得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淺顯易懂。沒有生僻的學術名詞,沒有晦澀的古文徵引,也沒有難明的考證與論述。以《三字經》爲引,通過一個個歷史故事,以最平實淺近的語言講述古典文化,並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作用。

這個講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簡單明瞭,通俗易懂。由於一些原因使得我們現代人閱讀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礙,使得普通大衆在瞭解和繼承傳統文化上產生一定不便。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文化傳承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在今天我們就是要將原本在衆人眼中深奧,難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讀,使人們更好的瞭解傳統文化,繼承我們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別是面對文化衝擊時,弘揚本民族文化就更顯得重要。文化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而我也覺得這套書最大的缺點也恰恰在於它的“通俗”。所以在書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個小故事,卻看不到多少錢文忠先生個人的看法與意見,學術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講述《玄奘西遊記》時的那個錢文忠,顯得專業,精明,自信,得心應手。

我最大的認識是明白了原來小小的《三字經》也蘊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與知識,可見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認爲再小不過的事,只要你順着一定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無窮大。

向所有中小學生,向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們推薦這本《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它是瞭解中華文化的一部很不錯的啓蒙讀物。

三字經讀後感10

對三字經最早的記憶,停留在小時候父親的口頭禪人之初,性本善上。那會少讀私塾的父親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後來上學,在學校裏學習過許多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文,感覺很枯燥。雖然也能從中收穫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淺薄見識的'制約下,很難體會到古文學習的深遠意義和其中樂趣。

我讀三字經時,是在爲人母親自覺父母學習是硬道理爲教兒子知書明理才跑到書店看到了各種各樣版本的三字經。靜下心來字斟句酌時,才禁不住爲中國古代的語言而讚歎

《三字經》確實是一本千古奇書。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教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和經典傳說故事,廣泛生動又言簡意核。

三字經"開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蘊意深刻,發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關鍵在於父母和老師怎麼引導。昔孟母,擇鄰處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曾經看過一個博友的文章春來草自青。他說春是學生的身心和學習成績;春,則是家長和老師們給孩子釀造的寬鬆、溫馨、和諧、宜人的心理環境。自古就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說法,其實說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環境。苟不教,性乃遷如果孩子生下來父母給不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本來是善的性也就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見聞。寫出了要孝敬父母。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學習,從尊敬身邊的朋友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歡迎。知某數,識某文寫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書,可謂字字珠璣,蘊義深刻,早讀早獲益!

三字經讀後感11

寒假裏,我看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字叫巜三字經》。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等寫成的。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釋義是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兄弟,他們剛出生,一個哭了,另一個也哭了但是,他們辦滿月酒算卦的時候,一個孩子是狀元命,另一個是乞丐命。那個乞丐命的媽媽不信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後變成了狀元。而另一個算卦是狀元命的孩子,媽媽忽視教育,結果則成了乞丐。他哥倆相遇的時,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沒有命中註定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爲孩子從小都是一樣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不過是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才使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釋義是戰國時期,孟子母親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斷織機的布來教子。我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學方面有許多格言。學問之道,最貴用心,用心思索纔能有所收穫,不然就不會有所得。

這本書讓我懂了許多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能認命,要改變環境,主動找人學習,我以後學習會持之以恆,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12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我在《三字經》裏閱讀到的晉朝的一首詩。這首詩歌講述了一個故事:“晉朝有個人叫車胤少年時家裏貧苦。夜晚讀書常常沒有油點燈。有一次,車胤和好朋友在捉螢火蟲,發現紗囊包着螢火蟲會發光。就對朋友說讓自己來保管,說完就拿着紗囊回家,用它來照明,讓自己晚上可以讀書。”讀完這個故事,我感覺非常感動。是呀,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已經是21世紀的 “e時代” 沒有油點燈的那種滋味我們已經很難去體會。但是我們身邊卻還有很多不懂珍惜的人。整天埋頭不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就是追求名牌。沒有心思讀書,在家要父母傷心,在學校使老師生氣。我雖然年紀只有9歲,但是我知道:青春無價。短短的幾年時光置於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是微不足道的,轉瞬即逝。我們也許還未懂得青春的珍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也許只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珍惜時間,沒有幾個人真正去做。殊不知“江無回頭浪,人無再少年”,“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不知埋沒了多少英雄豪傑的事蹟。要知道世界上可是沒有賣後悔藥!與其晚年悲嘆,不如青春努力。睜開惺忪的睡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許你會發現那份遺失已久的美好!年輕就是資本,就是財富。爲何不趁早拿起你的筆竿,努力發奮呢?青春的腳步如行雲流水,青春的歲月容不得半點浪費。莫要爲年華嘆息。當你爲虛擲年華而嘆息的時候,年華又在嘆息中虛擲。珍惜時間,珍惜青春,從眼前開始。

書可以讓我們找到心靈的港灣,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特別是作爲學生的我們,應該對於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我們要適應自己的角色,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仍然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努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追求上進的人。要勤奮好學,時刻準備着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三字經讀後感13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以後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苟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裏面蘊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爲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就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爲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於是父親就一天到晚帶着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作文

三字經讀後感14

在誦讀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三字經》,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我覺得它太有趣了,每句話都只有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請媽媽陪着我,再一次津津有味地讀完了這本書,並且懂得了其中的含義。原來《三字經》裏面包含了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經典故事,它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事和學習的方法等等。

《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黃香九歲就知道孝順父母,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母睡;而孔融年僅四歲,就懂得尊敬兄長,把大梨讓給哥哥,自己吃最小的梨。讀到這裏,我就想起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家裏做小皇帝、小霸王,爸爸媽媽把什麼最好的都給我,我卻覺得理所當然,還一不順心就哇哇大哭威脅他們。想到這,我的臉又紅又燙,心裏真慚愧啊!

有一次,我自己定了計劃,每天自覺地練兩頁字,剛開始幾天都是工工整整地寫,慢慢地就沒有耐心了,寫出來的字好像在跳舞,正自欺欺人地想着:“兩頁太多了吧,要不還是改練一頁好了!”這時,我讀到了《三字經》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通過寫一塊沒有雕琢的玉石,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細琢,是不能成爲一塊美玉的,教育我們人也是這樣,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最終才能成功。我也應該學習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啊!

《三字經》教了我們善、惡、學、孝、禮、儀,我每天都要背誦它,還可以不時地提醒自己呢!

讓我們人人都讀懂《三字經》,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傳承一代又一代!

三字經讀後感15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