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優秀)呼蘭河傳讀後感

(優秀)呼蘭河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

我讀過許多人物傳記,比如《喬丹傳》、《勒布朗詹姆斯傳》、《莫奈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842》等。我發現人物傳記都是爲大人物而寫的,例如超級明星和傑出藝術家。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主要記錄和敘述偉人的生平事蹟,往往根據口述、回憶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虛構。虛構的傳記並不是沒有,例如查爾斯?狄更斯寫的《匹克威克外傳》,還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國最著名的人物傳記應該是《史記》吧,例如《高祖本紀》和《廉頗?藺相如傳》都記載了赫赫有名的歷史故事。

我在寒假讀的《呼蘭河傳》卻很特別。作者蕭紅並不是爲某個人作傳,而是爲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城呼蘭河城作傳。她筆下的人物既不是達官顯貴,也不是英雄豪傑,而是一羣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書分爲七章。第一章描寫了小城的大致風貌。文中寫道:“城裏除了十字街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東二街,一條叫西二街。這兩條街從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長。這兩條街上沒什麼好記載的,有幾座廟,有幾家燒餅鋪,有幾家糧棧。”可見呼蘭河城的安靜和荒涼,沒有生機。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蘭河畔的人們雖然對生活本身毫無熱情,卻對神鬼保持着極大的興趣。腳步遲滯面容麻木的他們把跳大神和放河燈演繹成了地方盛事。“先說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並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後,又開始打顫。她閉着眼睛,嘴裏邊嘰裏咕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作者此處的描寫始終圍繞着“哆嗦”“打顫”,彷彿在冷眼旁觀看客們的無知和荒謬。

第三章作者細緻回憶了她在自家後院度過的那些時光。“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裏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這些有顏色、有聲音、有動感的文字已經拋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調,把她的後院變成了一個讓人行動和心靈都無比自由的國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第四章從這一句開始又轉回到沉重的基調——歡樂童年轉瞬即逝。“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着。有破罈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罈子裏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邊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作者意識到了萬事萬物之間某種特定的關係,意識到舊生命死去,新生命到來。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憶了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悲慘故事。“週三奶奶則主張給她(團圓媳婦)吃一個全毛的雞,連毛帶腿地吃下去,選一個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來,讓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雞叫,再把她從被子放出來。她吃了雞,她又出了汗,她的魂靈裏邊因此就永遠有一個雞存在着,神鬼和胡仙黃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傳說鬼是怕雞的。”團圓媳婦最終死在橋底下,殺死她的是亙古不變的愚昧。

“有一回父親打了有二伯。父親三十多歲,有二伯快六十歲了。他站起來就被父親打倒下去,他再站起來,又被父親打倒下去。最後他起不來了,他躺在院子裏邊了,而他的鼻子也許是嘴還流了一些血。”“……過了不久,有二伯又跳井了。”難道傭人就該被主人蹂躪?是什麼讓父親隨意處置另一條“低等生命”?

馮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過着烏鴉的時候,就給馮歪嘴子的女人送殯了。”馮歪嘴子要自己照顧兩個孩子,“……於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着他那份責任。於是他自己動手喂他那剛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調匙喂他。”“照常”是說他的麻木,還是說他的堅強呢?在這個時刻,或許兩者都有。“大的孩子會拉着小驢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死亡緩步離開,藤啊蔓啊花啊又光臨人間。

蕭紅在《呼蘭河傳》裏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後院,看到了她的親人和她的鄰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潑潑的小生靈,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壓迫和被壓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裏頭的一線光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

讀的是蕭紅的小說集子,不過她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呼蘭河傳》了。還記得小的時候,讀過張愛玲的小說,相比之下,我可能是更偏愛蕭紅的小說的。張愛玲的小說,顯得更加的細膩,也許形容的並不太恰當,是那種女性的細膩,而蕭紅多了分男人的冷靜,即使在她的作品中依舊滿滿裹着獨屬於女性的那種淡淡的哀傷。

上面也提到了,蕭紅的作品中,到處裹挾着哀傷的味道。並不是特別強烈,僅僅是淡淡的,不過完全能讓人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當然了,這跟時代的背景是有聯繫的,能看出來,蕭紅是支持革命的,但是對生命的,尤其是廣大平民的生命的逝去感到悲傷。這個,不細談。

說說情節吧,小時候,總是老師讓我們分析什麼文章之類的。記得初中的時候,讀的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周樹人老先生了吧。犀利的筆鋒,卻把某些東西描述的太過於,過於黑暗了。而在蕭紅的小說裏,是能看到人性的光輝的。尤其是,憨憨的馮歪嘴子,可能是除了祖父之外最讓我感到親切的角色了。因爲,畢竟祖父是個讀書人,而馮歪嘴子只是一介磨倌。從小說的細節處,可以發現,蕭紅的筆下,將馮歪嘴子營造成了一個,帶點囉嗦,待人溫柔,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形象。最是令人驚訝的估計是他身上的那份拋棄世俗的態度了,在所謂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他不顧衆人的眼光,和妻子美滿地生活在一起。碎嘴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像一把銳利的矛,即使是勇士的巨盾般堅強的內心也會被輕易擊穿,正如很久前看過的一篇小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流言蜚語,真是可怕的怪物,所以我是有點崇拜馮歪嘴子的。我本人是一個挺軟弱的人,看似裝作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可是,我知道的,別人的刻薄、蔑視、譏諷等等,都會讓我不舒服。歐美新秀洛兒,在粉絲對她男友長得太醜而表示不滿的事件中是這麼迴應的:我不在乎這些世俗的眼光,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很快樂,這就夠了,管別人怎麼說呢?對此,我也是羨慕的。俗話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能做到的能有幾個?或許夠格者中不乏是傲視他人,唯我獨尊者。可我終究還是羨慕的,能夠在別人的話語中毫無動搖的堅持己見本來就非易事。

回到之前的話題,講完了那一絲光亮,剩下的自然也只有陰暗。首先從團圓媳婦兒講起吧,一個健康的不能再健康的丫頭,被所謂的迷信活活折騰去了陰間,最可笑的是,就因爲她長得比同齡人壯實?那也只是作爲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罷了。老胡一家也是倍感委屈的,花了那麼多銀子買來的小媳婦兒,打幾下怎麼了?大家都打,憑啥我家不打?生了病又不是沒治,能買多少雞、豬、豆腐的吊錢都花了個遍,又不是不心疼,人最後還是沒保住,也只能是天意了。那麼,到底錯的是誰呢?我不知道,但是我能確定的是,那個雲遊道人心裏絕對是樂呵的,“知識”的確是能致富的`。就算是現在,我老家的算命先生,聽我爸講,小洋房都飄到三層了。不多說了,免得風水學的信徒又要罵道:你這乳臭未乾的小子懂什麼?至於,祖父這個形象,不用多說,待人謙和,又有學問,的確是挺好的一個人。我想,在蕭紅心中,還是覺得接受教育的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吧,至少不會變的愚昧。我十分地贊同蕭先生的想法,書的確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書,你可以去傾聽別的思考者的心聲,去感受別人靈魂的旋律。我的母親,從小對我的教育方針就是自由放牧型的。但是,我很感激,她買了許多的書給我看,讓我從小就喜歡看書。

恍然間,我才發現,身邊的人,喜歡讀書的越來越少了。大學,我加入了所謂的文學社,剛加入的時候,是帶着一些天真的幻想的。即使我當上了部長,我才發現,所謂的文學社也只不過是某些有心計的傢伙爲了讓自己更快地踏上仕途之旅而縫製的外衣罷了。除了名字帶有文學二字之外,絲毫感受不到一點點文學的溫度。想到這兒,我發覺之前說的錯了,蕭先生所希望的,是多讀書,讀書和接受教育應該是不等的吧。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傢伙,雖然他初中就不上了,但是和他交流,我是快樂的。我身邊也有許多的人,上過大學又怎麼樣呢?對此,我並不想多費口舌,說多了,就會把我骯髒的一面露出來了,沒有人喜歡把自己的陰暗面展現給別人看。

說到底,蕭先生感到惋惜的幾件事情。時代雖然變了,可惜本質似乎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魯迅的書是上學必看的,因爲結結實實地印刷在課本上。有多少人記得姑且不談,可是蕭先生的碎碎念能有幾人去拿張凳子,坐下來好好聽聽呢?也只有我這種怪胎了吧,因爲,還是時文對聰明人的吸引力更大些罷。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3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大氣。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呼蘭河。

書中,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爲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非常歧視她。書中有一處情節最是我難忘,蕭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說:“這季節的玫瑰真香啊!”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

讀到這裏,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同時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興,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爲蕭紅感到惋惜,因爲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麼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樣,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蘭河畔的生活,故事裏充滿了那時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麼海龍王啊,什麼叫魂啊的,說來說去還不是爲了個大泥坑。那裏人是蕭紅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小市民的身份,爲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的一個寂寞的世界。迷信還是迷信,跳了大神,給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雖然這麼愚昧,這麼這個樣卻在這麼個家庭還有這麼個溫馨,點點的那種,好像炊煙一樣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蘭河傳》裏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但見之於全書的情調,也見之於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呼蘭河傳》讀後感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因爲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爲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爲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裏,在這座城市裏,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一個團圓媳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裏,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4

因着寫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臉》的小詩,意外獲獎並得了一張六百元的購書卡。故而無比興奮地走進了書店。一本《呼蘭河傳》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過有關這本書的簡介。知道它是由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著的。心儀已久。便毫不猶豫的買了。

整日裏匆促無爲卻又忙忙碌碌,於前日終纔看完全本。雖是膚淺閱讀,卻極其欣賞蕭紅細膩平實有趣的文筆。更是被她文字中所傳遞出的那種寂寞感所驚歎。在《呼蘭河傳》裏,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筆下塑造的那些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觸動我內心深處柔軟的地方。每每讀到悲憤動人處,也曾好幾次哽咽失聲。聯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運多舛,歷經磨難,不禁唏噓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紅顏薄命。

可以說,整本《呼蘭河傳》的基調,是孤獨和寂寞。

蕭紅,最大的人生悲哀則是因爲她是個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親情與關愛。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親不喜歡她。後來,她的繼母更不喜歡她。所以蕭紅便懷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識地反抗着這幾千年傳下來的封建傳統思想。

幸而,蕭紅有一個對她疼愛有加的祖父。有一個她童年時光裏最美好的“天堂”後花園。在後花園,有祖父種的嫩綠的大倭瓜、小黃瓜、韭菜、有飛舞着的蜻蜓、五顏六色的蝴蝶、有鮮豔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黃泥巴包起來烤熟的小豬、掉進井裏的鴨子,還有跟在祖父身後的大黃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誦的那一首首詩句。這些無不成爲慰藉蕭紅孤寂心靈的溫暖回憶。故而,蕭紅將兒童和成人雙視角寫法運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裏行間的寂寥與悽清。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讓她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創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說體式。

蕭紅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涼寂寞。這本書中的人物,除了疼愛她的祖父,於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更是將這一“孤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團圓媳婦,一個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有着一根油黑的長辮子,皮膚黑黑的,臉上總是笑呵呵,走路帶風的天真小姑娘。卻被一羣封建思想束縛着頭腦的大人們議論成“頭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飯!”“總是笑也不知羞!”“纔到家,一定要給個下馬威。”最後,竟因長期受婆婆欺負瘧待,在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社會環境裏,導致精神失常,後又遭受各種非人的殘忍折磨,最終悲慘而死。這其中,所有的圍觀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團圓媳婦慘死的幕後推手。當那可憐的小姑娘,被強迫淹進滾水中“治病”時,一夥衆人先是圍觀新奇,後又是盼着死看熱鬧,再又驚訝於沒有死,再又慫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殘折磨,直到最終屈辱死去,方纔罷休。無疑,蕭紅在寫這段文字時,內心一定是悲愴的,是憤怒的,而又是無助的。

《呼蘭河傳》裏,也有似乎在寒冬陽光穿透雲層,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的文字。例如“馮歪嘴子”這個人物的命運。他是個小磨倌。他住在破舊不堪的小磨坊裏,卑微的拉磨,認真地做黏糕,卻勇敢的.追求愛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過着雖苦猶甜的小日子。後來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難和悲痛卻沒有擊垮這個偉大的父親。當所有的圍觀者都以爲他會上吊時,蕭紅這樣寫“可馮歪嘴子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中那樣絕望。好像他活着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洞穿了他。因爲他看到了他的兩個兒子,他反而鎮定了下來。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於是,他照常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者他那份責任。……喂着小的,帶着大的,他該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大的孩子會拉着小驢到井邊上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這些文字是溫暖堅韌的,卻又透露出那個國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裏,人們之間的冷漠,和蕭紅自己內心的寂寞。

在蕭紅的文字裏,呼蘭河城裏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蕭紅的筆,是那樣沉重和平和。這表現在《呼蘭河傳》中的人們愚昧、平庸,對生、老、病、死之事都沒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老,這也沒有什麼辦法;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後,那活着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人們就在這座消息閉塞的小城裏,千年如一日的過活。

“衆人皆醉”,唯蕭紅獨醒,她必然是寂寞的。

有一種寂寞,耐人尋味。那便是才女蕭紅的文字。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5

無意中在書店的一個小角落看到了這本蕭紅的《呼蘭河傳》,就深深的被她吸引,在書店裏轉了一個大圈,兜兜轉轉了好一陣子,出來時手裏終是多了一本書,《呼蘭河傳》。

深夜裏,一盞孤燈相伴,等身邊的人兒都進入了酣眠,將這本書悄悄拿出來細細讀。

如果把白落梅、雪小禪的文字比作一襲華麗的袍子,在夜色中熠熠生輝,那蕭紅的文字無疑是一件破舊的衣衫,上面落滿了時光的塵埃,隱隱散發着一股歲月苦澀的味道。

初讀時,詼諧,幽默,常常會忍俊不禁。而後,卻是越看越悲涼。心底升起絲絲疼痛,猶如一隻只小蟲在噬,麻麻的痛,悲傷梗在咽喉,眼淚在眼中打轉,又硬生生給咽回去的感覺。

蕭紅的文字是樸素的,書中沒有主角配角,每個人都是主角,一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擁有良善、勤勞但卻愚昧的可憐人們。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王寡婦一年一年地賣着豆芽菜,平靜無事,過着安祥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這事情似乎轟動了一時,家傳戶曉,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了。不但鄰人、街坊,就是她的親戚朋友也都把這回事情忘記了。再說那王寡婦,雖然她從此以後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着,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臺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着。”

讀到這裏,心裏一陣刺痛。雖然獨子死了,王寡婦瘋了,但是日子並沒有因爲她的哀痛而停止,小溪還在流淌,日子還在前行,生活還是照舊。雖然喪子之痛會在某一個時間觸動她的心絃,她並沒有尋死覓活,還是平平靜靜的活着。黑暗的社會裏,人們只是隨波逐流,沒有任何的依託,如寒風中一支枯蒿,隨風搖曳,流離失所,只要極少的水份,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光,就能夠生存了。

呼蘭河的人們是良善的,可是他們在黑暗而殘酷的社會裏,又是那麼無辜的愚昧着,蠻橫着。

小團圓媳婦,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出嫁到老胡家。就因爲街坊鄰居無知的罔評:“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而且“十四歲就長得那麼高”。就遭到了婆婆的嚴加管教,狠狠毒打,吊懸樑,燒的紅紅的烙鐵烙腳心。十二歲的小女孩,在將近一個月的折磨下,奄奄一息。卻是被這羣無知的人們,請騙子云遊道士來跳大神。到最後,用五千吊錢(一吊錢可以買二十塊豆腐,可是老胡家的婆婆平時卻是不捨得掏一吊錢買豆腐的人),終於將這個只有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送回了”自己的老家。

讀到這裏,我心底的悲傷已被另一種情緒所取代,恐怖。黑暗落後的年代,愚昧而無知的人們,真的是很恐怖。

大概蕭紅在寫這一羣活靈活現人們的同時,亦是將自己的那份苦痛賦予了筆端。

蕭紅出生於一個當時條件還是上等的'地主家庭,初看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家庭。母親,多麼溫馨的字眼,應該是偉大和崇高的化身,滿心憐愛的護着自己翅膀下的小雛鳥。而蕭紅筆下的母親則是將罩在身上那一層華麗的光輝撕碎,暴露出了華麗掩蓋下的醜陋、冷酷和殘暴。所以,蕭紅的童年沒有母愛。有潔癖的祖母亦是同樣的冰冷。同樣令蕭紅討厭的人物。

所幸,蕭紅的祖父,一位如向日葵般陽光溫暖慈祥的老人。他是蕭紅童年冬季裏的那一抹暖陽,將蕭紅暖暖的擁在懷裏,百般的戀愛着。春夏秋三季,草長鶯飛的日子裏,只有祖父陪着寂寞的蕭紅,在僅有的小院子裏,玩耍嬉戲。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後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裏會溜得準,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爲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着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裏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着。”

然而,孫女的一系列荒唐行爲並沒有引來祖父的呵斥或埋怨。祖父只是站在那裏哈哈大笑,孫女也哈哈大笑,大小兩個人兒站在院子裏笑的如同兩個開心的孩子,笑聲在寂寞的童年裏歡快的灑落。雖然這樣的生活是單調刻板的,猶如一幅黑白的圖畫,沒有五顏六色,就只有冷冷的白和寂寂的黑,但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祖父,後園,童年的蕭紅,他們如同一個連體兒,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雖然童年生活單調,可是祖父的離去,唯一一個可以給自己帶來溫暖的人的離去,無疑讓顛沛流離的蕭紅更加的哀痛、孤單。從此,世上唯一疼愛自己的親人逝去了,永遠。

《呼蘭河傳》,一曲悽婉的歌謠,一個寂寞的童年,一段可怕的回憶,一抹無法釋懷的痛。

此刻,我真的無語,心裏縱有萬千心事,亦是無法賦予筆端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6

《呼蘭河傳》是一部怎樣的書啊?

它斷斷續續,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個片段跳入另一個片段,讓人摸不到脈絡。

它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一個小鎮上世態人情,繼續自我童年生活的點滴。開始讀有簡單的趣事,可愈讀愈會感到心頭一點點沉重苦悶起來,直到最後情感波瀾而久久不能平復。它是一篇敘述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作者的眼裏處處是新奇。春天。拔一個白菜,摘一個黃瓜,採一個倭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一個大蜻蜒從旁飛過,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蘭河的火燒雲是很好看的,變化極多,一轉眼,一低頭,那天空的東西就變了。秋天。偏偏這後園每年都要封閉一次的,秋雨之後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冬天。儲物室隨便打開那一隻箱子,裏邊必須有一些好看的東西,從而來消遣冬日漫長凝滯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帶給作者性命最初的期冀和夢幻,童年的歌盡情流淌迴盪在後園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純真、未被世俗侵擾玷污的年華。

但是,不幸,童年的樂趣總共加起來就這麼多了吧。儘管還有唯一的一個玩伴,祖父。祖父慈祥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拉着作者。一天到晚,門裏門外,寸步不離,祖父授她唐詩,講實在聽厭了的故事。

但是,小小的一點樂趣,怎樣耐得住孩童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慾望。在第四章,每節開頭都是一句:“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院中擺着的破舊物,沒有緣由,任其自然,更沒什麼樂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資料空虛;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鄰居們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單調,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作者描述童年生活是爲了給在呼蘭河的人的生活反襯和預示。

呼蘭河的人是寂寞的。他們都是像作者這樣由小長到大的,但他們也已經習慣了,覺得理所當然。因此他們抓住一切看熱鬧的機會,不放過呆板單調生活中極少有的樂趣,哪怕只是一個時常淹牲畜的大泥坑也是盛舉,是令人窒息的。家長裏短,柴米油鹽,也能讓那些精神極度貧乏的人爭吵上三天三夜。他們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冷了穿棉衣,天熱了穿大褂,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這是精神上的盛舉。

呼蘭河的人是愚昧的。節日的盛舉,都是爲鬼而做的,並非爲人而做的。至於人去看戲、逛廟,也但是是揩油借光的意思。有的說,此刻的學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萬上不得學堂的。一上了學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說他要到學堂把他的兒子領回來,不讓他念書了。有的說孩子在學堂裏唸書,是越念越壞,比方嚇掉了魂,他娘給他叫魂的時候,你聽他說什麼?他說這叫迷信。你說再念下去那還了得嗎?相比起來,作者沒有魯迅那樣強烈的一針見血的批評和嘲諷,而是以點滴的筆墨,緩緩地滲透作者對封建惡習的厭惡和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呼蘭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團圓媳婦是書中被封建觀點迫害最深的,在那個沒有一點人性一點溫暖的非人間。“大缸裏邊,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之後她連動也不動,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湯一次昏一次”;而周圍人呢:“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沒有白看一場熱鬧,到底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於是人心大爲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他們眼見如此殘忍的行爲卻大聲叫好,一個人的死若是能帶來點樂趣的話那就是好的,因此他們樂於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買票,而且趣味無窮”。作者滿含悲痛地描述了這種踐踏性命,蔑視性命的行爲,鞭撻又同情他們。是啊,這能怪他們嗎?這能恨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嗎?他們其實還是善良的,實在沒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們同是被幾千年傳下來的思維、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終成爲一個個犧牲品。

呼蘭河的人是消極的。那些漏粉的人一向唱着歌,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淚在笑似的。逆來順受,你說我的性命可惜,我自我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我以爲得意。不得意怎樣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都是這樣。

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馮歪嘴子,他本該絕望,卻鎮靜下來,照常生活着。他不似小團圓媳婦和王大姐那樣無意的反抗,而是雖受限制,卻寄寓着期望。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本書,風格明朗,笑裏含着沉痛。以一個孩子的小視角,反映出中國的一個大時代。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7

安靜的呼蘭城,生死寂寞,單調卻不乏美麗。總有那麼一點溫馨來自我與祖父,來自樂趣無窮的後花園。濃濃的溫情似春意瀰漫,溫暖了呼蘭河的秋冬。後花園是我的樂土,在這片自由天地,我與祖父曾共享着天倫之樂。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是屬於我的奇珍異寶;櫻桃樹,李子樹,大榆樹,有我最純真的童年寄託。小小的我總是跟在祖父的身後,栽花,拔草,溜土,享受着細微卻無窮的童年樂趣,玩得不亦樂乎。“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裏會溜得準,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好一個“瞎鬧”,也許童年就是由無數個瞎鬧組成的,那纔是最真切的。“其實哪裏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讀着這些,是否想到我們那些逝去的童年,也曾這樣玩着,無所謂結果,因爲那是最單純的快樂,來自於過程的快樂,本能地享受着身邊屬於你的“珍寶”,那樣已足矣。當然,品味着如此美麗的童年,不免傷感起來,現在的孩子還有這樣的福氣,享受如此美好快樂的童年嗎?恐怕是越來越少了吧。可喜亦或可悲,嘆一聲爲何,歡樂正悄然逝去。

祖父是最愛我,最關心我的人,只有與祖父在一起,我纔會感受到無邊的愛與快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我跟着祖父學詩,全憑着感覺去欣賞,碰到喜歡的,就大聲地亂讀一氣。也許,弄懂了詩意,倒平添無限憂愁,不如稀裏糊塗,倒有幸品嚐起一份快樂的詩意。這也是因着懵懂而有的福氣吧。

即使會有冬季,即使會有冰凍,我感受到的這份溫情在我眼裏是呼蘭河傳奇般的春意。

夏鬧

夏季,“蒿草長沒大人的腰了,在風吹中,刷拉拉地響了,雨後的'蒿草冒了煙,朦朦朧朧的,混混沌沌的一切。”夏是熱鬧的,不僅是瘋長的樹草,更有瘋狂的人事。看看呼蘭城熱鬧在哪裏呢?且看那不少的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搭臺看戲,逛廟拜神,無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先看那放河燈之境,“這燈一下來的時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河燈之多,有數不過來的數目,大概是幾千百隻。兩岸上的小孩子,拍手叫絕,跳腳歡呼。”好一片繁華的景況。再看那搭臺唱戲,三姨二姑,姐姐妹妹,聚在一起,家長裏短,鬧個不停。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可是爲何,這一切的熱鬧背後,讀來竟有無限的涼意?“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嘆的多好啊,是愚昧無知的快樂,還是真實無比的幸福?也許,因着愚昧麻木,呼蘭河才顯示着最初的簡單,最悲涼的美,呼蘭河的百姓,在平凡中快樂。

當然,最熱鬧的莫過於爲團圓媳婦看病,跳大神,趕鬼等等。“自古沒有這樣跳的,跳得花樣翻新,左鄰右舍,不顧一切地來看熱鬧,”可看的到的是熱鬧,有誰看到了其中的悲涼,只有祖父會嘆一句“好好的人快被他們折磨死了”,除此之外,有誰意識到了一個生命的可貴,一個生命的逝去?好好的一個年輕生命,竟被這樣活活地折磨死了,可愛的呼蘭城,你如何能不悲涼?

熱的只是表,涼的卻是裏。

秋落

秋季,本該是收穫的季節,可是呼蘭城好像沒有收穫到什麼,只是仍舊飄着無盡的落葉。“秋雨之後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黃的黃,敗的敗,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滅了。好像有人把他們摧殘了似的。”不只那落葉歸根,也有生命歸了土,起初是寂寞地來到這世間,如今靜靜地迴歸土地,不管一生喜怒哀樂,終是歸了土。呼蘭河的百姓,對待生命是堅強的,生老病死,沒有什麼可怕的,就算房子塌下來也無所畏懼的,也許,他們對生命早已麻木了吧,也就無所畏懼了。

秋意蕭瑟,呼蘭城的很多角落也是悽悽慘慘的。有祖母孤獨地走了,有花樣的年華被摧殘後淒涼地去了,有曾經年壯的婦女留下孩子安靜地入了土。沒有什麼制止得了這一切,制止得了這呼蘭河淒涼卻最真切的面貌。

冬寂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着口。”

“嚴寒把大地凍裂了。”

呼蘭城的人快被凍僵了,手凍裂了。一切被凍成死寂一片。可苦難的人們還得照樣生活着啊,兩條大街上各店招牌依舊掛着,油鹽店,茶莊,藥店,依舊演繹着屬於呼蘭城的繁華。一切都很安寂。印象很深的是那個大泥坑子,它可是帶出了多少故事啊。有人掉下去過,有馬掉下去過,有時虛驚一場,更多時候卻是一場悲劇。人們彷彿對它無能爲力,可是又彷彿有沒有它都一樣,人們依舊過着,誰管呢,反正一塌糊塗去了吧。再冷再凍,也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呼蘭河的冷,冷的特別,呼蘭城的人,活得頑強。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着自然的結果。那自然地結果不太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着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

有人走了,有人繼續風吹雨打着。

很動人的小城故事。

這是呼蘭河的一年四季,這是春去春來的呼蘭河,真實平凡的美麗小城。自有它的一番喜怒哀樂。一切是默默的,沒有驚天動地,卻細水長流,安然地庇佑着這些或喜或悲的人。故事寧靜,讀者心也靜,只願死者安息,生者能度過更多一個春去春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8

在一個午後,享受着慵懶的陽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書——《呼蘭河傳》。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首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東北邊遠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中,“我”是個不諳世事、天真無邪的孩童,用一雙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後花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說的開端。在這小小的縣城裏,有着淳樸的居民和純淨的鄉村生活,雖不如大城市那般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了童年時最愛的花園,我特別喜歡那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般的語言,簡單又活潑,寫得多好!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現在,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然而,我們卻不曾想到,在家中長輩的那一個年代,是那麼貧苦。記得小時候,在我吃晚飯時,總愛是把米粒飯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裏還有大半碗飯菜沒吃就倒進了泔水桶。每每這時,媽媽便像唐僧一樣的來教育我。我雖然表面上很不耐煩,但卻牢牢的把媽媽的話記在了心裏。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那麼困苦,媽媽很小的時候便要去田裏幹農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餓得肚子咕咕叫卻還是吃不上一頓飽飯,僅有的那一點食物還不夠塞牙縫的,卻要分給一家五口人吃。在我們奢侈的揮霍水果時,你可曾想到,在那個年代,被說新鮮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爛的都沒有。冬天,在我們穿着厚厚的羽絨服卻還嚷嚷着冷時,那時候的人們卻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風霜雨雪中不停的幹活。

而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詩,像一幅畫,沒有煩惱,沒有紛爭。

但文中小團圓媳婦的童年也是那麼悲慘,她短暫的生命讓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個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貧苦,被千里迢迢送去當童養媳。她剛入門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錯事情時,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樑上,用燒得通紅的.鐵塊烙她的腳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紂爲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時,婆家人給她用開水洗澡。當時的人們因爲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來看熱鬧。看着她在水裏痛苦地掙扎,沒有人來救她。當她昏死過去時,人們才跑過去,有人還留下了眼淚。也許是因爲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學,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來“救人”。當他們看到昏死的小團圓媳婦,心裏掩埋的良知,憐憫之心才被喚醒。可最終,她還是難逃悲慘的結局。每每讀到這裏,我總會義憤鷹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復了心情,合上書本,天邊已燃起了火燒雲,我閉上雙眼,細細地回憶着書中的每一個字眼兒。整篇小說既樸素又流暢,讀着它,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不論是小城的扎彩鋪、放河燈、跳大神、野合子戲,還是北方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作者蕭紅筆下充滿生機的圖畫,令人讀後掩卷長思,滿口餘香,回味無窮……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最近,我喜歡上了被作家茅盾這樣評價的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隨着它,我慢慢走進了蕭紅小時候眼裏的家鄉,位於黑龍江省的一個邊遠小城——呼蘭河。

女作家蕭紅就出生在黑龍江的呼蘭河畔。她半生漂泊,命運多舛,年僅31歲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場》、《小城三月》和《呼蘭河傳》等。寫於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說《呼蘭河傳》,是她的最後一部著作。

在這本書中,蕭紅介紹了家鄉呼蘭河的景色、習俗和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呼蘭河的景色優美,習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都讓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蕭紅的童年生活雖苦多樂少,每天都要忍受父親的冷漠、母親的惡言惡色,還被外祖母用針扎過手指,卻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像後花園和儲藏室,都是小蕭紅的“天堂”。在後花園,她把玫瑰摘下來,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怕也聞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裏人笑,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在儲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鋸,便椅子腿上鋸一鋸,牀沿上鋸一鋸。吃飯時,她還用這小鋸鋸饅頭;睡覺時,做起夢來也會喊:“我的小鋸哪裏去了?”在這裏,我們能感受到小蕭紅的活潑、淘氣和快樂,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對她的愛。在她不幸的童年中,這種溫暖十分可貴。

當然,這本書也諷刺了當地人的無知、迷信和各種陋習。像老胡家的童養媳,天天被婆婆打罵,變得神志不清,瘋瘋癲癲。婆婆卻以爲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貼、跳大神一類的辦法來治她,還把她按進滾燙的開水裏洗澡,結果反而把她給“治”死了。這些描寫不禁讓我們對這位童養媳,以及書中其他遭受陋習迫害的人,增加了無限的同情。

《呼蘭河傳》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呼蘭河一帶的風土人情,“看”到了可愛的小蕭紅,更讓我瞭解了偏遠地區人們的迷信以及各種陋習的可怕之處。我喜愛這本書——《呼蘭河傳》,我喜歡小蕭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家鄉人的回憶與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親自去呼蘭河看一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9

曾有人說過,想起張愛玲,那是一個泛着華美微光的蒼涼手勢。而讀蕭紅的文字,則感受一種迴盪在荒野上的寂寞低吟。 蕭紅的呼蘭河是她童年的家園。“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着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這樣一個東北小城,風土人情,來往婚嫁,平常起居,蕭紅淡淡的敘述,精心地刻畫。她寫賣饅頭的老頭、東二道街上的扎彩鋪、一個提籃子賣燒餅的,又一個賣涼粉的,“賣涼粉的一過去了,一天也就快黑了。打着撥浪鼓的貨郎,一到太陽偏西,就再不進到小巷子裏來,就連僻靜的街他也不去了,他擔着擔子從大街口走回家去。賣瓦盆的,也早都收市了。揀繩頭的,換破爛的也都回家去了。只有賣豆腐的則又出來了。” 偌大的一個城,來來往往的人,能幹的就那麼幾件事,能過得就那麼一種生活。這兒的人最熱衷於乾的事就是看熱鬧,甚至只是一個女人追趕孩子的鬧劇,就可以讓周圍的人看的興趣盎然,全然忘記了自己。甚至由此還會發出今天過得真有趣的感慨。

沒有一個外來的人打破這死寂的生活。這樣的小城,一點點把你拉進時間靜止的暗域,掙扎不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茅盾說:“讀蕭紅的作品,開始有輕鬆之感,然而越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

蕭紅以犀利的.筆鋒剖析了人們靈魂中哪種可怕的惰性。比如那個泥坑子,“老頭走在泥坑子沿上,兩條腿打顫,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嚇得狼哭鬼叫。”然而“一年之中擡車擡馬,在泥坑子上,不知擡了多少次,可沒有一個人說把泥坑子用土填起來不就好了嗎?沒有一個!”呼蘭河的歷史,小人物的悲歡,都在冷靜的筆調下娓娓道來。既有畫卷般的鄉土風情,也有壓抑的矇昧人性。她愛這座小城,卻決不苟同。一直逃離命運的把握,卻又一直想回到那個溫暖的掌心。矛盾、衝突、現實與童心,交織着呼蘭河城的氣息,像有些發黴的棉絮暴露在陽光下,氣味陰溼,但你絕無法拋棄它的舊日溫暖。

呼蘭河的寂寞,蕭紅明白,蕭紅的寂寞,又有誰明白? 蕭紅父親殘暴,母親早逝,幼年生活裏僅存的溫暖是祖父的疼愛。後來她受逼婚離家,隻身到北平。再後來爲逃避敵人追捕,流亡關內,及至晚年因肺結核死亡,年僅31歲。

在蕭紅的作品中,她從不迴避殘酷現實中的苦難和不幸,她描寫貧困、飢餓、疾病、災難,展現出一幅幅驚心動魄的人生。但在《呼蘭河傳》裏,她依然傾注了愛意與童心,不乏詩意與抒情的筆調。那是因爲有祖父,有他的後花園。書中也寫過:“祖父不怎樣會理財,一切家務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閒着;我想,幸好我長大了,我三歲了,不然祖父該多寂寞。”

這樣的一個花園,“這花園裏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 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說也奇怪,我家裏的東西都是成對的,成雙的。沒有單個的。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着。有破罈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 小主人公,和她和藹的祖父,使得這死灰般的生活底布上顯現了一抹亮麗的色彩。與祖父在一起的日子讓人看得興致勃勃,無端地豔羨,“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裏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並不往菜上澆,而是拿着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裏一揚,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看到這兒,不由得會心一笑,可親可愛的祖父,童真童趣的“我”,即使有“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麼。”他們過着桃源般的生活,無憂無慮。 這兒,是存在蕭紅心中的唯一想念,恐慌境遇中的祥和之地。就是在夢中,看到漫天無際飛舞的蝴蝶、蜻蜓,也會同樣開心地笑出來,好像回到了童年的花園。

她一遍遍地重複,絮絮地講述曾經的歲月,生活過的地方,放花燈的、唱臺戲的、跳大神的,人們湊熱鬧,談天說地,睡覺,吃飯,探親……一切的細節,都是對祖父一起生活的深刻想念,對故園的渴求。 但,逃也逃不開的,是漂泊、遊離、終苦一生的命運。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

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蕭紅的文字,一以貫之地清淡平靜、一以貫之地荒涼寂寞。她將命運的起伏不定都向內斂化,讓世事的荒涼和悲壯都隱忍在文字後,如同種子般,深埋地下而包含巨大力量,開出一朵寂寞之花。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0

讀了蕭紅的《呼蘭河轉》感觸頗深,她用小時候的視角,譜寫了一方水土的風俗人情,一部悽婉的歌謠。文中幾個章節中的幾句話感覺很精彩,忍不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個扎彩鋪,扎出的房子、廚子、騾子、大白馬、車子活靈活現。大至噴錢獸、聚寶盆、大金山、大銀山,小至花盆、茶壺、茶杯雞鴨鵝犬樣樣不缺。看着窮人都覺得活着沒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話,細嚼起來,人世間的辛酸苦澀,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還有,胡家的團圓媳婦婆婆,雞鴨、豬、狗貓不捨得打,打貓怕把貓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把豬掉了斤兩,打雞怕不雞不下蛋。唯獨打小團圓媳婦一點毛病沒有,她又不會跑掉又不會丟了,又不會下蛋,又不是豬,掉了近兩也不要緊又不上秤!

她來到我家,我從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的媳婦不受氣,我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她一個月,打的是狠了點,不狠哪能規矩好一個好人來……

婆婆的算計和愚昧無知,封建世襲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婦是想當然。就因爲小團圓媳婦僅僅有十二歲,長得卻像十四那麼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飯吃三碗,要給小團圓媳婦一個下馬威,不打規範不出一個好人來。小團圓媳婦還不如雞狗貓,雞狗貓是不可以打得。小團圓婆婆沒有覺着打媳婦有什麼不妥。打傷了,打病了,找來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錢給雲遊真人來醫一醫,破一破。這還捨得。自己手鬧了事,三吊錢的紅花都不捨得買。生活在她看來就該這樣,沒有什麼不對。打傷了,醫。醫好了,再打。可憐小團圓媳婦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團圓婆婆竟沒有覺着有什麼不妥,只是被雲遊真人嚇一嚇,怕了怕,想了想,還不想過早的下地獄……讓人覺着又可憐又可氣又可恨又可悲。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

這樣的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裏行間卻在鞭撻着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淒涼麻疲了的生活狀態。

一個個悽婉故事,宛如一個大磨盤,將你的心,壓着、碾着……

還有馮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馮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覺着馮歪嘴算完了,扔下來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剛生下來。可是馮歪嘴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裏那樣絕望。他看見兩個孩子反而鎮定下來。他覺着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

於是他照樣活在這個世界上,照樣負起那份責。馮歪嘴的小兒子,在別人眼裏非死不可,這孩子卻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長大,小的都會笑了。

這又是一個悲慘的家庭,好在馮歪嘴子看着別人怎樣做,他也要怎樣做。不管他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能力,他要負起養活孩子的責任。這是書中最給力的一個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樣難熬,該怎樣就怎樣!

蕭紅奇思妙想好似神來之筆。

比如:這缸渣爲什麼不扔掉,大概是爲了養潮蟲的。有缸渣就有破罈子陪着,有磚頭就有泥土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們好像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這世界上來,比方破罈子裏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面的潮蟲,豬槽上的蘑菇。

寫的都是最髒最不屑東西,作者卻那麼生動地賦予了每個物件於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愛的童真,讓人忍俊不禁。

還有節婦坊爲什麼沒有寫女子跳井跳的勇敢這樣的讚譽?是那些修節婦坊的人故意刪去的,因爲修節婦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裏也有女人,他怕他寫上了,他家裏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羣孩子怎麼辦?於是一律不寫,只寫文溫文爾雅,孝順公婆……

從古至今男權主義一刻也沒有離開過社會。節婦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樣寫就怎樣寫,他想讓你怎樣做就怎樣做。女人從來就是附屬和被歧視的。我通過蕭紅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這麼的可憐,男尊女卑世襲了幾千年,我們依然無助的看着男人玩花樣養小三,三妻四妾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女人只配獨自流淚,暗自神傷。情感不可以出軌,身體更不可以出軌,不然就是不守婦道的壞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號,是未來。

總之,這是一本很難得散文敘事大作,又像一首敘事詩,懷揣着童年難以忘懷的往事,娓娓道來。蝴蝶、小蟲、黃瓜,倭瓜、和玫瑰的後花園子,還有那絢麗變幻莫測的火燒雲是那麼的美。而後幾章故事又是那麼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馮歪嘴的兒子依然活着又給人帶來了希望。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1

最近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記述了作者小時候與祖父在一起的天真無暇的童年生活以及左鄰右里發生的事。作者的童年是被祖父寵愛着的,她是一個有點小淘氣、小任性的小姑娘,家裏的後花園載着她全部的童年記憶。

整部小說,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作者講團圓媳婦那一段,我不知道迷信和無知竟活活把人害死。

作者家附近的小偏房裏住着一家趕車的,姓胡,團圓媳婦是老胡家招來的孫媳婦。團圓媳婦剛剛到時,鄰里鄰外都擠破了頭去老胡家看,小作者當然也不例外。作者第一次看到團圓媳婦時,說“原來不是什麼媳婦,是一個小姑娘”。第二天,作者看到團圓媳婦出來倒水,“她的頭髮又黑又長,梳着很大的辮子,普通姑娘們的辮子都是到腰間那麼長,而她的辮子竟快到膝間了。她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由於她長得高,12歲的年齡被硬說成14歲。

團圓媳婦到了老胡家過得如何?過了沒有幾天,小作者就聽到團圓媳婦的哭聲,老胡家開始打起團圓媳婦了,打得還特別厲害。一開始只是晚上打,後來不分晝夜地打,作者家的西南角就一直有哭聲,直到冬天。團圓媳婦的婆婆認爲,打是爲了團圓媳婦着想,不打得狠一點,她就不能夠中用。於是,擰團圓媳婦的大腿,大腿被擰成梅花鹿似的青一塊、紫一塊;把團圓媳婦吊在大梁上,用皮鞭狠狠地抽她;更甚者,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這真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呀!

後來爲什麼不哭了?因爲,團圓媳婦病倒了。她的婆婆給她找來跳大繩的,夜夜跳起大繩來。這時候,作者去看團圓媳婦時,“那小團圓媳婦,有點黃,沒有夏天她剛一來的時候那麼黑了。不過還是笑呵呵的。”這時候的小團圓媳婦可能是有點營養不良了!

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硬說她是胡仙旁邊的,胡仙要帶走她,所以繼續請大神,一請請來好幾個,繼續鼓聲連天地跳着。不僅跳大繩,還吃各種偏方,比如豬肉黃連一起烘,壓成面,服用。這時候的小團圓媳婦,病得越來越重,夜裏睡覺,她要忽然做起來,看了人她會害怕。她的眼睛裏老是充滿淚水。可憐的小團圓媳婦,一定是被跳大繩、各種偏方折騰怕了。

最不可思議的是,老胡家跳大神,還要用大缸給團圓媳婦洗澡,而且是當衆洗澡。小團圓媳婦躺在炕上,還是黑乎乎,笑呵呵的。當作者給她玻璃球時,她試着用手指甲去彈,甚至想坐起來彈這玻璃球。可是緊接着,大神敲着鼓,命令團圓媳婦當衆脫衣服,她不肯脫,她婆婆就抱住她,請幾個人幫忙把她衣裳撕掉了。作者寫到,“大缸裏滿是熱水,是滾熱的熱水。她在大缸裏邊,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邊站着三四個人從缸裏攪起熱水來往她的頭上澆。不一會,澆得滿臉通紅,她再也不能掙扎了,她安穩地在大缸裏邊站着,她再不往外邊跳了,大概她覺得跳也跳不出來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裏邊僅僅露着一個頭。”沒多久,她暈倒在大缸裏。當天晚上,小團圓媳婦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可憐的小團圓媳婦,這是遭了多大的罪呀!

後來,小團圓媳婦的病一直沒有好轉,“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睜非睜,留着一條小縫,從小縫裏邊露着白眼珠。”又過了不久,在一個晚上,小團圓媳婦死了。

沒有文化再相信迷信,真就活活把一個好人給折磨死了。爲什麼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如此殘忍地對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呢?也許,小團圓媳婦就是他們一家人,尤其是婆婆的撒氣桶,作者寫到,“做婆婆的打了一隻飯碗,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丟了一根針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跌了一個洞,她也抓過來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反正沒有人爲小團圓媳婦撐腰,想打想罵都隨意,那麼如果婆婆或誰遇到不如意的事想發泄出來,不打她,還能打誰?這種打法忍心打在自己孩子身上嗎?還有誰讓她這樣打?也許,迷信給了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一家可以荒誕地對待她的'理由,反正她是鬼神身邊的,這樣給她驅邪,還是幫她呢,再說,跳大神也是要花好多銀子呢。

小團圓媳婦不過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可憐孩子,她到了老胡家就沒有人心疼她,沒有人真心關愛她了!我對她最大的印象還是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齊膝間的長辮子”,她是那麼的生機勃勃,那麼的充滿朝氣,卻被婆婆虐待,又被迷信害死了。

在整個敘述過程中,作者好像一個outsider(局外人),就像上帝在冷眼注視着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作者淡淡地說,“呼蘭河這地方,到底是太閉塞,文化是不大有的”。

我之前也動手打過我家老大,我說,她把我內心中的惡都激發出來了。現在我不動手,每次想動手,我都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把她當作我的泄憤工具了,因爲自己的憤怒無處化解,而她又比自己弱小,正好可以打她?如果是,那麼我應該找地方化解自己心中的怒氣纔是!孩子是要人愛和疼的!

希望小團圓媳婦的故事不要在現實生活中重現,人要讀書、學習,瞭解自己,也要了解這個世界。努力做一個明白人!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2

蒼涼中蘊含熱情,歌頌時不忘批判,這是一幅舊中國東北小縣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風情圖,更是濃縮了的20世紀初舊中國下層勞動人民的辛酸與苦澀,無奈與掙扎,苦痛與麻木,愚昧與可笑。《呼蘭河傳》飽含了女作者的血淚,用回憶性的文字爲我們展開了一幀真實無比卻又生動形象的舊中國東北人民的命運畫卷。寫這部小說的原因是:"只因爲他們充滿了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那裏了。"寫得之所以深刻、真實,是因爲難以忘記,之所以難以忘記,是因爲太過於熟悉,之所以太過於熟悉,是因爲這些往事早已經刻進了腦海裏,揮之不去,掃之不去,趕之不去,轟之不去。

儘管她寫起來似乎很得心應手,並不吃力,可是我讀起來卻頗感勞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讀起來不是那麼簡便,雖說寫得很流暢、平實,資料很樸實、充實、真實,可是小說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斷的敲擊着我的內心,使我的心爲之打動,爲之感動,爲之顫動,爲之激動。蕭紅用寫散文的筆法來寫小說,並且還是這種鄉土題材的小說,讀起來令人絲毫感覺不到有隔閡,而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親切,那麼的自然。

她出生在這個小城裏,童年的生活並不完美,盡她的父母皆在她身邊,可是父母的愛對她來說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父親的暴躁,母親的冷漠,奶奶的兇悍,這些家人的愛她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愛,這愛從她一出生就伴隨着她,直至十幾年後因祖父的去世而遠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樂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齊,他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異常是在他們家裏的園子裏,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憶。這個園子裏,有各種小動物和植物,爺爺種菜她也種,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討好,勞而無功,白忙活一場。雖然如此,但他們都得到了千金難買的東西——歡樂。在園子裏的這段童年記憶是刻骨銘心的,也是頗讓人難以忘懷的,寫得很投入,很不錯,已被選入小學課本。在這個園子裏,她慢慢長大,爺爺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親、可愛、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對她的漠視,祖母對她的兇狠,祖父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對她很熱情,天天與她玩,有好吃的給她吃,有好玩的給她玩,想着法子逗她玩,教她識字,讀詩,認識事物。她也喜歡和這個老爺爺開玩笑,用玩笑來愉悅彼此的心境。祖父還是個很正直的人,見胡家的團圓媳婦幾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說:"好好的孩子快讓他們捉弄死了。"並且還決定讓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給這樣的人家。馮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後,一家人沒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讓出了一間房子讓他們住。由此可見,祖父是個對外人也很熱心的人,與其他一味壓榨盤剝農民的地主還是有所不一樣的。

讀完這部小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少。比如說有二伯,無父無母,無子無女,六十多的人了,跟隨"我"祖父三十多年了,也自恃資歷老,常對別人頤指氣使,還好發牢騷。並且之後經學會了偷盜,偷起了"我"家的.東西拿出去換錢,被"我"發現了就想收買"我".之後,他被"我"爸爸揍了一頓。馮歪嘴子,本是個磨倌,卻與王大姐好上了,還生下來私生子,所以,他們,尤其是王大姐沒少遭人白眼,受盡了冷嘲熱諷。可是他們還是歷盡艱辛,挺過來了,當日子一步步好過來時,王大姐卻因產後風而死,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與他相依爲命。胡家的團圓媳婦,只是一個12歲的女孩子,或許是因爲年紀小的原因吧,見人愛笑,可是而這笑竟然也被人當做缺點。因爲在大家的潛意識裏,做媳婦的見人就笑是不妥當的,所以大家就當她是病了,不正常了。於是,就請來跳大神來給團圓媳婦治"病",不行又請來了一個所謂的雲遊真人來治,結果"病"沒治好,倒是被騙走了一大把錢。最終把她弄到熱水裏,當衆脫完她的衣服,用熱水澆她的頭,昏了停下,醒來之後澆,之後又用針刺、鞭打,把她"治"的奄奄一息,最終最終死去了。愚昧無知而又殘忍的人,把這個年僅12歲的小女孩給活活折騰死了,到底是她病了,還是這一幫子人不正常了?

蕭紅用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用一個孩子的語氣來敘述這些個故事,用一個孩子的獨特方式來解讀這些問題,雖不免幼稚,甚至異想天開,畢竟童言無忌,說出了許多的"大人"說不出來的真話,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爲對這方土地愛的執着,愛的深沉,愛的無法自拔,所以下起筆來很容易,寫下的東西很厚重,很耐讀。聯繫到作者苦難的一生,再來讀這些文字,心中翻騰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苦痛,是無奈,是唏噓,還有在淚水裏浸泡許久的溫暖。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3

以冬天開始,以死亡結束,讓人不由自主地疑惑,這部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童年往事的作品爲什麼會如此蒼涼?《呼蘭河傳》雖然是在以兒童的角度看世界,卻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女性立場與生命悲劇意識。

首先,這部作品中蕭紅選擇了一種童年視角表現出一種對苦難的直視,尤其是女性的苦難,對女性坎坷遭遇的關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無常的命運經常將一些作爲弱者的女性推入絕境。這些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磨難多種多樣,而作品集中體現了三種,首先便是失子。像《呼蘭河傳》中的王寡婦,因爲十月懷胎和生育的過程,無論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對孩子有更多的牽念,失子之痛成爲了已爲人母的女性的一種噩夢。其次還有受虐,無論是女兒還是媳婦,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筆下都是屢見不鮮的,就像妞兒玩久了就要被她父親毆打,然而可悲的是,雖然女性一生幾乎都要經歷一些殘暴的對待,在很多時候她們卻要把這些傳遞下去,所以才十二歲得團圓媳婦纔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對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對團圓媳婦所謂的下馬威實際上是一種非人的.折磨。這樣受虐的直接結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呼蘭河傳》中團圓媳婦的死幾乎成了全書最喧鬧卻最悲哀的一個場景,在大家的圍觀之下,被開水燙得死去活來的小女孩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馮歪嘴子的媳婦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和痛苦的生產也是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然而“傳說上這樣的女人死了,大廟不收,小廟不留,是將要成爲遊魂的” 。作者雖然以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卻有意無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並加以毫不掩飾的呈現。

其次,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體現出了一種對男權社會秩序的恐懼和迴避。在《呼蘭河傳》中作者提到了自己與父親關係的疏離,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大風氣下,女兒總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照顧。在《呼蘭河傳》中作者寫道,“正在這喊之間,父親一腳把我踢翻了,差點沒把我踢到竈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敘述中沒有流露過多的感情,然而最悲涼的地方正是對這樣不公平對待的習以爲常與理所當然,在衆多親屬中小說中的“我”只和祖父親近,因爲在祖父那裏能感受到這個冷漠喧囂的社會中唯一的人性關懷。“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唸着: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類似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對童年的留戀。對作者來說不只有自身經歷的一種關愛的殘缺,在看過那些關於女性的人間慘劇,女性作爲弱者所遭受的種種不幸之後,小說中的“我”總會不由自主的迴避這種社會秩序。而作者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說明了對童年一種無憂無慮的心境的懷念,對這種社會文化形態的控訴與無奈。

另外,這種對秩序的恐懼與迴避直接導致了小說主人公的一種自我隔離,體現在作品中就是一種揮繞不去的孤獨感。一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愛,小說中作者並沒有記錄主人公與同齡玩伴自由自在的遊戲,而是讓她們都呈現出一種孑然一身的孤獨狀態。雖然《呼蘭河傳》中的“我”經常賴在祖父身邊,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會感到異常的寂寞無聊。作者反覆寫道,“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然而這樣的荒涼也存在於精神層面。

蕭紅由於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纏身的曲折命運和戰亂頻仍,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都使《呼蘭河傳》這部作品雖然採用童年視角,卻表達出無限蒼涼。在《呼蘭河傳》中不難發現,作者將在知敘事與限知敘事中自由轉換,由於《呼蘭河傳》是一篇自傳體小說,在這樣的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的轉換中可以發現體驗自我與回憶自我同時存在於作品之中,使兒童視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呼蘭河傳》無疑關注了更多更復雜的社會現象。小說中的“我”雖然年齡很小,卻對當地的婚喪嫁娶風俗禮節都瞭若指掌,蕭紅在作品中想要集中體現的是這個病態的民族和社會。作者將跳大繩說成這個地方精神上的盛舉並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在廟會上人們想拜娘娘廟卻一定要先拜拜老爺廟更表現出了一種在迷信思想中也無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維,還有放河燈,看大戲,對這種種現象的描寫都體現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場上對這個病態社會的揭露與諷刺。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悲涼” ,不同於一種溫馨童趣,蕭紅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當年在呼蘭河城的生活卻像是一首餘音繞樑的時代悲歌。究竟是怎樣莫測的命運,殘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腦海中使整部小說如此蒼涼?而在祖國的不知道多少個角落,曾經或是現在,那些貧苦的人們、弱勢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掙扎卻不自知。蕭紅自身的生命歷程彷彿也在詮釋着她筆下悲哀無奈的女性命運,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卻超越了時代至今仍深深撞擊着人們的心靈。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4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爲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後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爲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豔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這個小小的縣城裏,有着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淨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裏當童養媳,因爲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爲了讓她懂規矩!後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着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爲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裏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裏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後園裏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後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後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裏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裏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牆,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後園裏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後園裏一起玩,一起幹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麼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