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品]讀《邊城》有感15篇

[精品]讀《邊城》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34K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邊城》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讀《邊城》有感15篇

讀《邊城》有感1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這本書相信給大家帶來的感覺是:鄉土氣息極重,讓人沉醉在一個質樸美好的鄉村裏,讀完這本書,我心仍捨不得離開這個讓人心生羨慕的美麗的村莊。

《邊城》講述的是: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伕。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天保和儺送。一次偶然,翠翠和儺送相遇,從此兩人彼此相愛,但天保卻搶先一步讓媒人與翠翠訂婚,兩人坦白後決定用唱歌來決定勝負,天保自知比不過擅長唱歌的儺送,便自己駕船遠航做生意去了,後來出事了。儺送因天保的死怪罪老船伕,下桃源去了。,在一次雨裏,老船伕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世界,留下了翠翠,老軍人楊馬兵承擔了照顧翠翠的責任,翠翠也以渡船爲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故事很美,也有些令人感動。沈從文先生用平凡樸實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

我很喜歡《邊城》,因爲它寫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翠翠真是一個善良純真的女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純潔得如冬天的白雪一般。她與爺爺相依爲命,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翠翠與爺爺兩人之間的濃濃親情,讓人羨慕不已,爺爺離世了,她無依無靠,翠翠並沒有一味沉浸在失去爺爺的沉痛中而無法自拔,她彷彿一夜之間長大了,變得堅強勇敢,繼承了爺爺的事業,繼續渡船。她是一個讓人欽佩的女孩,我喜歡她。

而爺爺也是一個忠厚老實,重義輕利的老人,“他彷彿和錢有仇一般”,替別人擺渡卻從不收別人的錢,一副古道熱腸,讓人不由得對老人心生好感。老人又是那麼的寵愛翠翠,爲了翠翠的婚事,東奔西忙的,只爲能讓親愛的孫女得到幸福,只可惜,老人還沒有看見翠翠結婚,就在一場暴風雨中,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的寶貝孫女翠翠,我不禁嘆息一聲。

翠翠和老船伕之間的這份情,飄進了每個人的心底。

親情是這般,愛又何嘗不是呢?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又怎不叫人感到可惜呢?兩人明明相愛,最後卻不了了之,這份美妙的愛情,使我不禁感慨:愛情,真是複雜的。相愛的兩人,結果卻不如意,命運又爲何這般捉弄人呢?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句話含着憂傷,藏着期盼,又蘊含着深深的無奈。

《邊城》的文字並不華麗,但它用字裏行間的情感震懾了我。

讀《邊城》有感2

月色如洗,樹影搖曳,彷彿傳來久遠的湘西的歌聲,遙見書中一人,還有一座城。

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這樣,平靜中難以抹去淡淡的憂傷,初讀《邊城》時也是在那樣的朦朧中迷失了,沒能看透。

現在想起來,或許這個故事,講的大概就是對生命的無奈與悲憫。

一條破舊的漁船,翠翠和老船長的一生,就係在這漁船上隨風飄蕩。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條黃狗,縱使生活孤獨清貧,卻與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從小就沒有享受過父母的愛,儘管如此,生活卻沒有急着摧毀這個少女心中對未來朦朧的期待與幻想,黃昏時她坐在白塔下,心裏涌起無依的薄薄淒涼。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在夢中浮起一個茶峒青年的歌聲,讓人惋惜的是,老船伕沒能理解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想將翠翠嫁與天保,而天保與船總順順對老人的誤解又加深了船伕的自卑。儺送不願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卻又得不到老船伕的迴應,於是在哥哥天保死後棄家出走。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

每一顆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見日月,惟飛鳥與渡。其餘人皆無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談何理解?"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你看雲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那麼遠嗎?一直以爲,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溝通,完全可以在人們之間架起一座座彩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長之間有過充分的交流,結局會有所不同麼?如果我們在面對誤解時,能夠大膽的把心底的話說開,開放心裏的.城壘,人心是不是會近一些。

幾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讓俞伯牙和鍾子期心有靈犀,一介樵夫與琴師就這樣相識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憂鬱症而退出銀屏,當所有人都在爲他嘆惋時,只有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耐心地開導他,爲他的心靈打開溝通的窗子,最終崔永元又變得自信、開朗,他主持的"實話實說"又爲更多的人打開了一扇溝通的大門。

可是《邊城》卻沒有出現這樣美麗的結局,爺爺的離世,天保的死,儺送的出走。這一切將一個少女朦朧的幻想擊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她辮上紮起白繩。

一切還未開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撐着破船在江上飄蕩餘生。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讀者留下悠長的惋惜。

我們也祈願她母親的悲劇不要在女兒身上重演,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而是屬於她的那份幸福。或許,在那個年代,我們的這個願望也只能是夢想。

或許生活就是如此,不論經歷過什麼,不論曾經遺憾種種,最終還是要帶着所有的記憶向前走。不論是否受人理解,不論是否孑然一身,終究要笑着與歲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邊城》,我忽然明白,縱使人心似城,也可於城內修籬品茶,有人來也可,無人也罷。

讀《邊城》有感3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小妖是幸福的,幸福的小妖忘卻了H,忘卻了曾經受的傷,忘卻了所有,心裏滿滿的,全是林皓?氧氣。等待也是一種意境--讀《邊城》有感作文男人是一種很實際的動物,只有在追女友時才充滿浪漫情懷。900字作文雖然女孩已經快2年沒見過男孩了.但是她確定電話裏的人不是男孩!

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而文章開頭說的老人,既不是翠翠的父親也不是她的叔叔伯伯,卻是她的祖父。讀了文章後不免覺得這是一位奇怪的老頭。他是一位管渡船的老人,但是他從來不收別人的過渡費,即使有人硬塞給他,他也會用這錢買些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這是一種何等的可貴啊!翠翠對於祖父,有的是任性與嬌氣,但是這卻是她愛的表示,她的心盛得都是滿滿的“愛”。翠翠和祖父生活在這白塔之下,從沒有抱怨過,沒有憂愁過,沒有憤怒過,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得逍遙自在,充滿歡樂。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這時祖父發現了翠翠已經長大了,他明白自己遲早是要離開翠翠的,他必須讓翠翠學會獨自生活,他常常想讓翠翠一個人呆着,可是翠翠卻始終依賴着他。他一直爲這事犯愁,直到他遇見了順順的兒子——天保大老,大老十分欣賞翠翠,甘願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祖父也很欣賞大老,但是他必須徵求翠翠的意見,他不願讓翠翠重蹈她媽媽的覆轍。誰知翠翠竟也情竇初開,可是她沒有愛上天保大老,卻愛上了儺送二老,愛得那麼堅定執着。天保大老知道了翠翠愛的是儺送二老,便決定不再幹涉,獨自去了桃花源,卻在沿途中溺死了。儺送二老以爲是老船伕設下的局,在對親情與愛情上的.糾結,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親情,於是他一個人離開了茶峒。文章的最後一段: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是一個感情上的悲劇,多麼富有懸念的結尾,讓我們思考,這個人會因爲珍惜他的感情而再次回來嗎?翠翠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令他魂牽夢縈的人。

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讀《邊城》有感4

人嚮往着什麼?世界又究竟需要什麼?

一片樹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這是多完美的世界啊。但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之時,一切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開始有一間小屋,一個村莊,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個腳印,一輛自行車……可人究竟嚮往着什麼?人心究竟追求着什麼?是一棟棟大樓,一座座城鎮,一輛輛車,還是數不盡的財富,道不完的安定?

談及和諧,《邊城》所展此刻我們眼前的是那樣一幅畫面:“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姑娘,一隻黃狗。溪水潺潺流過,流入小城,溪水卻依舊清澈,彷彿滲入城裏人家的完美,連接城裏城外人們的心。”那裏的生活,彷彿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譜出和諧,那麼自然安和――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世界裏,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處處高樓大廈,一派繁榮之景;但背後,卻又是另一番景色――那裏草木不生,噪聲不斷,淨氣匱乏,飛禽走獸不在;那裏垃圾成山,泥沙入河,淨水難尋……如此環境,是和諧麼?不,根本不是。人們的身心均受到嚴重壓抑,所以他們最初從落後的鄉村奔入發展的城市,卻在最終又從發展的城市回到落後的鄉村。我們誰,也不想到最終,子孫後代,指着那突兀無林的骯髒的山,指着那泥沙堆積的污濁的河流罵自我的祖宗,責怪我們。所以我們,該念和,該譜諧。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能夠改變氣候;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能夠掀起大浪;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能夠改變社會。每一個人的努力都能夠促成社會的發展,每一個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給世界帶來變化。我想人們要的',該是美,是愛,是安,是平,是和諧。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畫面――人與人的心靈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發展的和諧……《邊城》讓我看到了人們的淳樸,勤儉,友善,和諧,那也許是我們在生活中難尋的完美,所以翠翠“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順順“大方灑脫,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裏的人兒,完美到令人嚮往,和諧得讓人們感慨,有時也會讓人憂愁,思索。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觸動人心的,一個人要和諧,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要和諧,世界處處要和諧。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並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自由與正義同在,就是肝膽相照,苦樂同在,就是衆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諧,就是善意與美德同在,發展與健康的統一。和諧,和的是心,諧的是情,和諧是真心真情的美。

《邊城》或許就是展現了那樣一幅人與自然相互接觸,完美和諧的畫面,但畢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啓發着每一位讀者。到底是讓《邊城》告訴我們,還是我們告訴我們自我――轉念一想,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該有所調整。和諧,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念和,譜諧,念每個人心,譜世界完美。

讀《邊城》有感5

初讀《邊城》,還是在初中那會兒,由於一個偶然的契機,我有幸得以在07年寒假隨家人去到那個民風淳樸的湘西小鎮。初聞沈從文先生的名字也是那個時候,竟而知道了《邊城》,知道了鳳凰,知道了翠翠和那段與她有關的青澀愛情。

當我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小說時,就被封頁上邊城特有的湘西風韻所深深打動着,心想着原來這就是我即將踏上的旅途。就這樣,懷着一份美好的憧憬走遍了鳳凰。不知道是否因爲這種先入爲主的人文情懷的沁潤,抑或是湘西秀美的邊城小鎮的景緻之美實在讓人難以抗拒,我對邊城的印象依舊是清晰的秀麗,時至今日,我彷佛仍能夠想象到煙雨朦朧的小巷裏,雨滴淅淅瀝瀝打落石板的輕脆;餘輝斜照的渡河邊,年老的風車靜聽時光裏細水的長流。守着這樣的澄澈純靜,人性也會變得美好善良,難怪沈先生筆下的《邊城》給人的感覺亦是如此細膩真實。

是的,小說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篇散文。閱讀小說的感受,就像品味一杯回味清醇香甜的美酒,讓人從頭到腳都散發着那麼一股醉人的氣息。沈先生的筆觸如玉的溫柔,感情充沛而濃郁,不矯飾,不冷漠,就是以一種有溫度的口吻把故事娓娓道來。開始兩章的環境設計就美得讓人不忍錯過任何一小段,“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蓬船。”每每讀到這樣的文字,腦海中就會不停地編織邊城的.環境,一面編織,一面想象,想象有關那裏的一切人和事。

在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裏,似乎不能指責誰是誰非,更多的悲劇,源於善良樸實的湘西人民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讀完《邊城》,會有一種淡淡憂傷的氣味縈繞,“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不知道儺送的回與不回,這個等待的結局,有心的留白,作者留給讀者的,關於團聚或離散的思索,似乎在每個人心裏都會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正如沈先生最後寫道的:“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媽媽一點懷古的幽情,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邊城》也許就是這樣一部小說,它以湘西的美麗風貌爲背景描寫了一段純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沈先生用純簡的筆觸,直達人心的句子,平靜溫婉的描述,觸及着不單單是讀者的感觀,更觸及到了讀者心中最敏感溫柔的地方。

讀《邊城》有感6

沈從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記》將我們帶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祕的湘西,而他的《邊城》讓我們認識了生活在那片熱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讀《邊城》一書時,書的內容似乎只是一個發生在湘西苗族異地略帶悽美的愛情故事,但當我再次細讀兩遍之後,其實沈從文還在全書中表達了些更深層的東西,除了愛情,更反映了當時湘西的一個社會。

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文化的眷戀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正如這位“對於農民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的沈從文先生所說,“我將把這個民族爲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敘述。”,也正是在這“樸素的敘述”和《邊城》中的幾個普通角色中,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漪瀾萬狀,莫可方物。在全書中既有湘西溫婉矯健的民俗風韻,更有着深入骨髓肌裏的東方神韻,同時也不乏作者對於潛藏憂患的`深層思考。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麋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現了沈從文先生髮自心底的對於湘西苗族人民的熱愛。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麋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裏,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裏,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關係,以及這種權利關係在苗、漢文化關係上的歷史衝突和歷史悲劇。

而其後,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同時愛上只與那象徵着苗族古老歷史的爺爺相依爲命的翠翠,更是沈從文先生對於湘西苗族文化應有的未來進行的第一次更深層的審視。

很顯然,大老代表的是依舊固我的傳統苗族文化,而二老則代表着超越傳統,逐漸發展的文化。他們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爲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衝突。沈從文先生深刻地認識到了當時世界的處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樣面臨是保持現狀或是發展進步的問題。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與二老之間,自始至終未作出抉擇。最終,爺爺死了,大老死了,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堅自守?而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二老最終會回來嗎?這也許也是沈從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吧!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這樣一部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讀《邊城》有感7

每一個人都會愛上《邊城》,青春時愛上它是因爲翠翠的活潑可愛,因爲大老天保的率真豁達,因爲二老儺送的癡情與遺憾;長大後愛上它是爲那有着自然靈性的山城茶峒,那裏的混雜着風土人情的邊城小鎮。每次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都會久久沉浸在他所描繪的山城茶峒中,在小溪邊,在吊腳樓上,在白塔旁爲翠翠的愛情故事而默默地哀傷。《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述說了山城茶峒守河擺渡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和掌水碼頭的龍頭大哥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故事,同時展現了湘西鳳凰的風土人情。有人通過《邊城》描繪極富詩意的自然環境和具有牧歌情調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了邊城人完美的生命形式;有人通過邊城幻境解讀出沈從文對人類生存的理想境界的嚮往。

邊城中的山城茶峒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茶峒憑水依山建城,青山上佈滿着翠綠的竹林,河水清澈可見河底青石。白河之水自四川流經湖南,作爲湖南境界的最後一個水碼頭,茶峒城外成爲川東商業接頭處,行船來往的商人帶動了小城的貿易發展,好不熱鬧。小城內則是安靜和平,漿洗衣服的婦人,劈柴的男子,門前晾曬的衣服和青菜以及屋檐下懸掛的紅薯。一切總是那麼的靜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靜寂中過去。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純靜寂日子又是每一個異鄉人心中的'嚮往。

在茶峒山水中成長起來的翠翠,觸目爲綠水青山,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天真活潑如小獸物,乖巧伶俐如山頭黃廘,陪伴翠翠生活的只有爺爺和一條黃狗。翠翠在一次端午節看賽船過程中與爺爺走散了,在着急等待爺爺的過程中偶遇了捉住最後一隻鴨子的儺送,在平凡的日子中增加了甜而美的夢。第二年再次去看賽龍舟時,二老在清浪灘過端午,在家的大老天保對翠翠一見鍾情。兩位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翠翠,雖然兄弟之間情感深厚,但是知道彼此的心意後決定公平競爭,大老走車路由爹爹做主請媒人上門提親,二老走馬路決定在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翠翠在夢中靈魂爲這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了,飛到了對溪懸崖上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大老得知翠翠心意後坐下水船遇難出了事,二老內心雖然歡喜翠翠但也責怪老船伕猶猶豫豫的態度害死了大老,在大老去世後接替哥哥的工作繼續外出謀生了。老船伕因爲內心苦悶,最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從此陪伴翠翠的只有一隻黃狗。

金聖嘆先生曾說過年少不讀水滸,年老不讀三國,只因爲水滸英雄莽撞少年血氣方剛,三國權謀算計追憶豪情壯志卻悲情於英雄遲暮。邊城藉助現實風俗構建起精神烏托邦,在任何時候讀起都可以體會到依山傍水山城的秀美,飽含歷史底蘊風俗的熱鬧。翠翠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由父母包辦婚姻的封建禮俗衰落的背景下,翠翠卻沒有因爲大老的提親而妥協,單純地執着於對二老愛情的追求。儘管殘缺的結局卻喚起人們無限想象----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讀《邊城》有感8

初讀《邊城》,不由得感嘆茶峒的淳樸民風,老船伕堅持不要過渡的錢,還爲渡客準備香菸和菸草,這裏的人如這裏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地淌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地探入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這座古城居住的苗族茶峒,自古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是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苗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瞭解認識對方,直到分手或結親,這就是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衆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俗風物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仙女,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對儺送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裏,她聽到一種悅耳的歌聲,柔軟而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飛到溪邊懸崖半山腰……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甜美的愛情。可現實卻似乎遠離了她。於是,她只能癡癡地坐在溪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少女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爲她的淳樸,她無法拒絕天保,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句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惋惜和悠長的牽掛期盼,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來還是要自己去爭取,翠翠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也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都在這裏呈現,翠翠與爺爺的至深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我總在想,爲何這個小說叫“邊城”,在人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沈先生心靈深處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

讀《邊城》有感9

這是一個夢,是沈從文在都市裏的夢,夢幻這邊城的寧靜,安詳。哪裏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沒有都市裏冰冷的現代科技的氣息,有的,只是一羣淳樸的人。

邊城淳樸,淳樸到不用日曆來記錄時間的流逝,而靠莊稼的成熟,民間的節日,人們的紀念日。而翠翠,就是隨着一年一度的端陽節成長,蛻變。她的感情隨着龍舟的飄蕩而成熟,在湘西的山水滋養下,她如山,堅強,如水,溫婉,在湘西的小城裏,她像一隻百靈鳥,穿梭在白河的水上,她的情竇也在這裏初開。她淳樸,然她的淳樸卻讓她膽小,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達愛慕。一切因善而起,因善而終,總也躲不過那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初讀時,我以爲這是一個完美的鄉野愛情故事,卻沒想到她的悽婉,沈從文殘忍的剝去了這份愛情裏的美,卻用這份不完美的愛情成就了《邊城》的完美。

一切的悽美讓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樣的',但兩情相悅卻未能善終讓人不忍。我只記得儺送說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條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現在決定要碾坊吧。說的那麼淡,那麼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遺憾,有些事,要說出纔會有結果。翠翠得愛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滅,她的命運,就如同一片在波濤上的羽毛,本以爲靠岸時會有溫暖,但卻在到岸時零落,母親的悲慘命運烙印在了她的身上,這彷彿是一種必然。

我以爲,所謂的“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過是一句安慰罷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屬,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淚。

等待不是悲劇,翠翠至少還有期盼,這樣的結局,終究不是完全的破滅。

讀《邊城》有感10

當指尖穿梭於絲絲入扣的靜逸時,眼前,便會有一滴晶瑩的露珠,透着流年的玲瓏剔透,攜着悠遠而又綿長的傳說,望向我……

讀《邊城》,像聽一個說書人,倚在河邊,以泠泠流水般的節律和充滿鄉音的口吻,講一個很遠的故事……這個故事,隨遠處的雲飄來,和着雨水滴落,正好浸潤一個人的枯喉,滋養一顆滿懷鄉愁的心。從文先生把他的故鄉變成了每個人的故鄉,即便生長在黃沙飛揚的西北,鍛造成一株堅韌的胡楊,心裏流淌過這份綿軟,也不能不想起家鄉同有的淳樸與自然。無論是擊碎了空氣的一陣鼓聲,是延長了天際線的一句號子,還是溼潤了清晨的一闋鳥鳴,滴落在心湖,都是溫柔的。

《邊城》是一滴在草葉邊沿滾動的露珠,澄澈明淨。茶峒的情很醇,是長案上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是脣齒邊緣的硃紅筷子;是爺爺手裏搖晃的遇誰都要給啜一口的酒葫蘆;甚至是風塵女子於愛憎得失間揉進生命裏的眼淚與歡笑。因爲民風的淳樸,沒有妄加的指摘與輕視,比起充滿現代文明的地域,鄉人的情懷更博大,愛意更真切。

情醇厚卻不沉重,而是極輕盈雅緻。是翠翠眼裏流轉的秋波和漸而浮現紅色的臉頰,是黃狗撒脫的歡吠,是讓靈魂隨着夜霧浮起的歌聲。始終記得這樣一段:當春水漲進河口人家,人們就搬上梯子,順着圍牆與屋檐入城去,相互扶持,待水退了再回去。艱苦的環境讓他們貼近自然,返璞歸真,造就契合藍天碧波的平淡從容,即便是苦難也被他們的真情熔鑄成一枚星,鑲嵌在夢裏。

儺送與翠翠,沒有卿卿我我,沒有駭俗之舉,更無關金錢名利,那古樸村莊孕育的愛情,融化在四目對接處,盪漾在月光下的情歌裏,儘管最後剩下一場不知盡頭的等待,希望卻未曾消磨,沅水和着淡淡的哀愁,不覺壓抑,恰沖淡了現實中的黑暗苦痛,自願在心裏闢出一塊淨土,容下一處叫茶峒的地方,清甜的風自會吹拂在心底的各個角落。先生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他搭建起座座吊腳樓,賦予神聖的靈性,讓泥土一樣厚實的民俗有剔透的光澤,是抒情詩,是風俗畫,在這片土地上實現了雅與俗的統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先生晚年做夢常呼喚翠翠,只有同懷一顆赤誠無邪之心的人才能與茶峒的流水相依偎,才能上得了那條渡船。先生的心,想必也常常受那風的吹拂。

《邊城》如一滴折射太陽光芒的露珠,小小的光芒攜着夜的黑,讓困惑被星星讀懂,被窗戶看見。一片世外桃源,一朵因等待無法結果卻永不枯萎的愛情之花,不只訴說了作者思鄉的情意,更是對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思考。他讚賞鄉人牧歌式的靈魂相接,用心交談的生活方式,熱愛他們以“心安”爲原始本真的精神追求。身處繁華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曾說“美在生命”,美在靈動,更美在實在與頑強。正是這份執念,產生了關乎古樸文化的隱痛。一情一景都與都市文明產生了鮮明對比,從鄉人逃避發春水,到天保闖灘遇難,一次次遭受自然侵襲,始終守住對自然的虔誠與熱愛,我們慨嘆溫婉之下隱藏的強大生命,更感到鄉人不得已的生存方式和人生足跡在歷史命運前的徘徊。對人生的隱憂,對至美的不捨,他選擇在“人與自然”至高理想的燭照下完成對生命的剖析,即便湘西世界不被都市文化驚擾是場夢,至少把那個夢留在一叢書香裏。

史鐵生曾描述過露珠落地金花四濺的場景,《邊城》便是那顆露珠,惟寧靜的.人才能等到它的奇美。《邊城》裏有一段話:“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我們還有多少這樣的單純寂寞呢?一顆浮動的心難以咀嚼《邊城》裏的淡香,更不會有翠翠一樣翩躚在雲端的美夢。現在的人多追求濃烈,而不能靜享一寸時光。關於一片葉打旋的姿勢,一朵雲散開的情狀,一條河被驚醒的神態多半是不懂的。

我很幸運,讀《邊城》是坐在一輛大巴上,周圍的人都睡去,疲憊的他們在此時終於了無心事,放下了習慣的焦灼神情,他們的臉上透出關乎初心的絲絲安詳。微雨過後,正值天氣漸涼,這份溫軟足以與湘西小鎮接連,帶着我的思緒走入了從文先生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11

獨守空船,相思閨情,最終的悲劇結尾,是那麼的哀婉,但那麼自然。

易挑錦婦機下字,難識閨房玉女心。爺爺,儺送,天保,或許都知道,或許都不。這寧靜和煦的生活,並不能使他們心靜如水,因爲一個女孩,因爲一份感情。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在現在惡俗一般的三角關係,卻那麼的天真,淳樸,自然。只是他們不懂,這懵懂的少女心,這迷惘的前途,會使他們跌入深淵,但我相信,就算跌入,也帶着笑容。憩靜的夜晚,灑下一滴月光,照亮了翠翠的如棉絮的`心,她想,那段不長但卻佔據她心靈的對話,那俏皮似得回答,看不清的朦朧郎君,彷彿激起了她心中自然地少女情懷,不禁留意住他,那種清淨純澈的思念慢慢包裹住她,好似沐浴在春光中,她不懂,這種感覺就是喜歡,是一種道不明的體驗。

懷念與他的第二次相遇,她看清了那個摸得到卻好似摸不到的人,她呆住了,這個她認識卻又不認識的人,給了他一種無形的威嚴和親和力,她找到了夢裏的另一個主角,她搶着渡船,無非是一種心思的表露,她愛上了他。愛情的魔力,不在相見,而在相思。夜晚會不自覺的微擡額頭,看看那似水的月亮,想念着兩次不長的相遇,記掛着對方的一切,彷彿世界都消失了,兩人面對面站在一起,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就那樣望着,就擁有了世界。那無奈的變故,打亂了這種相思,天保的離去,深深觸及了儺送的心,他對這種相思產生了厭情,內疚,不敢面對所有人,從此,他不敢再踏入那個空間,一個只屬於兩個人的空間,他選擇了逃避,逃出這個不敢留戀的地方。

當離去的灰塵化作空中的霧靄,有個女孩,輕靠在船上,用腳有意無意的玩着水,望着遠方,好似看到了如意情郎的背影,偉岸,堅實,卻又帶有一絲縹緲,她又露出了一絲笑容,還是如此淳透,微風一吹,吹落了一滴露水,打到了她的手背,她擡起手背,過了一會,多了一滴一樣的“露水”。

讀《邊城》有感12

邊城的讀後感不是第一次寫,但是說到讀書,邊城確實是我高中到現在讀的最有感觸的書。沈從文當初寫這本書,一天只寫一點點,追求一日凝聚而成的恬淡來映射出田園筆法囊括的致樸的世界,以平淡生活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寫出了繁華盡頭的足夠品嚐一生的從簡追求。而今我一小時寫完這800字的讀後感,不說能否寫出邊城的真正內在美,只說我在這種追求美的過程中體悟的人生哲理。

常言哀兵必勝,悽美的故事更能賺取讀者的眼淚。然而美好的田園爲何要添上最後悲傷的一筆呢,我想是因爲本爲虛構的故事,美好不足以警示人心,只有破壞的美,過去的美,纔可以給人更多的緬懷與警示。也讓自己的追求直達雲端,畢竟,能碰到的就不叫追求了。

儺送和翠翠是明面上的主角,田園的美好本來更適合老人去體會,但沈從文寫玩這本書的時候才30出頭,所以愛情元素便是在美好田園氣氛之下的突出點綴。這也是導致邊城受衆跨度大大增加,佛儒釋的思想都是可以從中體悟的`,但是我覺得強加的思想總是不如本來的思想香甜,寫的就是生活,美的也是生活。在我看來,這本書的每個人都是主角,偶爾跳出來的挑擔老頭,都有一種爺爺般的親切感。不論怎麼插入突兀的角色,在此等已經構造好的田園氛圍下,一切的是那麼美好,巧妙。

邊城是一本寫美的書,湘川邊境的環境美,但真正寫出來的是那種人性之美,或者說是沈從文對他的鄉里鄉親的讚美,或者說是沈從文對自己曾經的生活的懷念。然而那種簡單而淳樸的人性之美確實讓新時代的人們深深沉醉於窮苦年代的人心之善,之美。

風吹過樹與石的夾縫,留下了花的芬芳。然而氣味永遠代替不了花。

當人的思想,遠離身邊時,那麼往日的一切將帶着滄桑歸來。我們的過去總會碰到只能碰到一次的人。像極了滿目瘡痍的古堡在夕陽下,石頭泛着金紅的模樣。那些人,就像古堡牆上掛着的昏黃蠟畫,掉着渣渣的古老,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依舊是未乾的油蠟。。在我們生活裏死掉的東西,會在他們自己的生活裏,永泛生機。

我記得的美好與微笑,讓時間拉長了距離。陌生不曾有,滄桑遍地生。該謝謝的,只是存在。只要邊城裏的故事曾經存在,這也就夠了。畢竟,美是不可能永久的。但美給人的啓迪,是永久的。

讀《邊城》有感13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見底。深潭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這便是《邊城》裏的湘西,這便是湘西的山和水,清爽爽,秀幽幽。

《邊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麗的鄉土山水畫。山水唯美,鄉土中孕生的故事純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瀰漫始終的悲涼氣氛,悠悠散發於美得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兩個青年的愛情爲主線,貫穿了沅水邊小城茶峒裏的種種人事和自然。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文字淡雅而釋然,卻在字裏行間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溼潤的景色,那是傳統價值尚存,人與人之間保持着恰當好處的距離,純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劇便是將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於是沈從文用極美的文筆寫下了一個極大的悲哀。所以能讓翠翠夢中漂浮起來的歌聲在那一夜之後再也沒有響起,大佬落入漩渦後再也沒有回來,二佬下了桃園踏上了一條不知歸期的路,爺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鬱郁離開人世,藏在翠翠心頭的愛終究只是陷入了也許永遠沒有盡頭的等待——"也許那個人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小山城裏衆人的悲劇在於他們是自然的,他們只能有一種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髮展模式。因爲愛而導致的自然與人的衝突的命運悲劇,有一種淡然而深刻的悲劇美。"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倘若這黃昏不美也罷,可偏偏由於它是美的,卻已是黃昏,稍縱即逝。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從文讚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時,就已包容着他獨特的悲劇意蘊,傳達出這位湘西之子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最本真的.審美和藝術關照。簡樸的受偶然的命運支配的人生形式儘管帶有悲劇性,但仍不失爲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美與悲的交融纏綿展現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們的生活,總有一些美好的瞬間,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於這種不完美,才顯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熱愛生活,積極對待生命中的美,也用樂觀的心態看待遺憾,這纔是生命的意義。

讀《邊城》有感14

在一座憑水依山的小城,有一段悽婉的愛情故事。當初不曉世事的少女遇到健壯俊美的少年,當相依爲命的兄弟嚮往着同一條渡船,當家庭的壓力與心愛的姑娘交織相錯。愛情就像是牽絲戲,千絲萬縷的難捨難分,懵懵懂懂的心意相連,而這一切的伊始,不過只是橋頭上的驚鴻一瞥。

小說家筆下的愛情永遠是曲折的,總是因爲各種各樣的巧合而使人心急如焚。金庸筆下的小龍女和楊過二人,曾使我一度不忍卒讀,但還是抱着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想法看完結尾。《神鵰》如此,《邊城》亦然。我不止一次的想過,倘若大老沒有也向往着渡船;倘若那幾次二老來時翠翠沒有恰好不在;倘若大老下江沒有出事;倘若順順父子對祖父沒有誤會……那將會是怎樣的光景!我們可愛的翠翠也將妝其紅顏,邁進銀鈴清脆,飛蘇流丹的花轎,歡歡喜喜地嫁了人。然而,事與願違。

茶桐是一個很美的集鎮,湘西人是一羣淳樸善良的人。可偏卻是這樣的人,在這樣的地方,經歷了一段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發生了一件件讓人揪心碎心的事。也許這纔是世間的常態,兩情相悅且一帆風順的愛情,就像是神話傳說中的鳳麟,美麗至極,卻難得一見。

但美到令人心碎的,卻並不是鳳麟,而是翠翠泛舟在水邊,等待儺送二老歸來的那一刻。如同《九歌》中的湘君,“目眇眇兮愁予”。蜿蜒的流水旁,老舊的渡船上,少女的.身影被陽光深情地雕琢,白衣隨風輕舞,蘋薠映滿她被思念佔據的眼眶,那麼孤寂,那麼惆悵。當全文收束定格在這一瞬間的畫面,美的令人心醉,也美得令人心碎。

許多人說《邊城》中的愛情是以悲劇結束,但我並不認同,因爲我堅信二老會回來,翠翠也是,因爲這裏有一個他一見鍾情的人,有一顆與他相印相連的心。直到有一天,會有一個青年的剪影從夕陽的餘暉中緩緩漂來。她會在此等待,一瞬,或者地老天荒。

讀《邊城》有感15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山峒的大河。這大約是夢開始的地方罷,沈老的筆下,湘西獨特之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開篇我便如癡如醉地汲取這文字的甘霖。

深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水中的小小遊魚,兩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裏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長。擺渡的船兒輕輕蕩,女兒家的歌聲慢慢飄,小小的人兒也吟吟笑。一切都是萬般靜好,這座小城裏的人們又何似在人間。

老船伕家的孫女翠翠在風日裏長着,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頭黃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懷繞了心頭,解不開那“大魚咬了你”的結。翠翠純樸善良,天真靈動,那個有關歌聲和虎耳草的祕密讓她悸動。日子還在過,渡船還在

飄,翠翠、儺送、祖父、大老的緣分也就這麼平淡而奇妙地接續,彷彿風雨前的寧靜。但風雨總歸會來,但正如老船伕所言:“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翠翠在經歷風雨後卻變得更加堅強,彷彿一株不低頭的紅玫瑰。

翠翠至善,從風雨中走來,風雨沒有洗去她心中的純真,澄澈的心靈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儺送至善,他堅毅勇敢,有着一顆赤誠熱烈的心靈,骨子裏洶涌的熱血,無不在顯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動人形象。祖父至善,身爲擺渡人,不收擺渡錢,在那條大河之間,架起了生命的橋樑,對於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於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業千斤,懂得擔當;他眼裏有山河萬里,知道責任。他也會柔情似水,但對於儺送和翠翠,他也願意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徒留一場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順順、楊馬兵、陳四四……茶峒鄰里親切,相互幫扶,純樸的民風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彷彿一場香甜卻又苦澀的夢。爺爺離開了,思戀的少年離開了,渡船也沒有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翠翠頭上的白繩總有一天會取下來,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渡船也會重新飄蕩在水中。

因爲她是至善之人,這裏是至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