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1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 ……

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裏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裏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着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佈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爲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裏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佔有慾。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着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 ……

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着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着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溫、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着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爲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

這就是山居筆記帶給我的思考和認識。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2

“老去悲長劍,胡爲獨遠征?半生戎馬換,片語玉關行。!“念着書中丁澎的詩句,我不知道,自己需要懷着怎樣的心情繼續去閱讀。

在流放者的這片雜草不勝的東北土地上,餘秋雨踏上了他的旅程。蒼涼、浩茫。我想對清朝稍有了解的人們,多少總會聯想到判決書上的流放寧古塔!

小時候便學過宋代詩人的那首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座繁華的都城突然小時的無影無蹤,這樣的事情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於不管相隔多少年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西方古老、輝煌的龐貝古城、柬埔寨吳哥窟的殞落地,千年之謎的古城門消失在世界,但寧古塔的不遠——渤海國,卻應徵前面詩句中的訴說。消失,是在無數百姓的淚水、心酸中漸消的。

嗅着這本書的文字,是國家盛衰的哀怨,是流放無可奈何的淚水,給我留下了深深地印痕。

唯美、華麗的辭藻,質樸的語言直至清代那些不願張揚的歷史暗角,也給我亮起了一面鏡子:對於政治工業和文化情節的互相探視;對於文化的流放、靈魂的毀滅與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羣體和人格和禍害。太多的對於讓我深深的體味到清朝那些事兒,那些人,那些痕跡。

面對康乾省市的清代皇帝,我更理性的看待他的功與過。但《山居筆記》並滅有批判他的過,到底有多糟糕,辯證的評價,理性的評論,讓我深深地吸引其中。

我對與《山居筆記》中”天涯故事““十萬進士”。一遍又一邊地讀者這段美麗的創說。“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淒涼”的鹿的目光和對閃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鏡,這種震撼讓我頓悟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望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後的境界,那麼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場景就不會那麼深刻。

縱觀海南,從戰國到當今,那些歷史片段深深吸引着我,在餘秋雨筆下的文字,以一個非歷史學家的眼光,讓我讀懂了厚重歷史的光影,讓我最在黑暗摸索不見的靈魂重塑,我尋找着,摸索着,剎時,故事的結尾讓我徘徊,我久久深埋其中。

《一個王朝的背影》,擺在眼前,讓我看到的是這個王朝創造過許多文明,他細數清初皇帝的功績包裹他們奮鬥以及治理國家的高明手段,當然,也有它的衰落,原來象徵康熙功績與驕傲的避暑山莊後咯哎竟成了鹹都的避難所。是一個朝代的'悲哀還是一個民族?除了嘆息與通信,又該如何面對一種老去的輝煌?

中國文化史上一直是個奇怪的現象,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被他們所處的年代想包容。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點。於是《流放者的土地》《蘇東坡東圍》中寂寞與孤獨更多的是悲哀。由此也讓我們接觸到了許多歷史暗角的小人。 看着這些,我不禁關注他們,痛心與漫漫無際的孤獨,並觸摸到中國歷史文化中不願張揚的暗角。而蘇東坡,正是由於過於出色而被圍攻。貧瘠愚昧的土地上,蘇東坡,這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示衆,而我們呢?“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席,”“小人順手把手繩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變得黑暗。”而這些令人心痛的歷史也成就了不少驚世作品,一切始於苦難亦止於苦難。

我在書中,在遙遠的歷史,狹路相逢並擦肩而過,無論一個王朝,一個都城,一羣文人亦或是一個流放者,都在我心中,用震撼來形容。 餘秋雨的文字,使我在眺望歷史的時候不再僅僅侷限於過去單薄的理解。望着自己祖國的歷史。觸摸她的喜悅,她的悲涼,她的過去,我不禁讓心靈悄悄融化在文字的世界。

也許當鉛華褪去時,當繁塵落定時,我的心靈與她的故事靠的最近,看盡歷史喧囂,不禁又想起餘秋雨先生的那句話:“堂皇轉眼凋零,喧囂之是短暫的別。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3

幾個月後,買的書讀完了,也沒有找到新的閱讀方向,就拿來這本書,細細品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現在餘秋雨的文字裏,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裏,隨着他的文字,遊走在各地,遊走在各朝各代,遊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餘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淒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於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爲血液裏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幹,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着這個人羣的智慧。但隨着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後,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着這裏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爲這裏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範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遍佈全國,支撐着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餘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餘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着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爲心底裏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餘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並不想它曾經爲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爲衆多書生枷鎖。而餘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爲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裏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範的框架裏生活。我註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4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爲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餘秋雨先生領着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着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着歷史的興衰,他帶着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着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着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着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着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悽楚。

一切的一切,餘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佈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着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歎爲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餘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衆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餘秋雨先生在書後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爲什麼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隻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範!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是當代作家餘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種創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創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其內容以文化爲主,涉及地理、軍事、教育、政治、交通、園林建築等多個方面,並對此做出一定的闡述以及總結了獨特的觀點。

對於現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設身處地地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可以親自感受千姿百態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蹟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爲其感染。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5

先前我並不曾聽聞餘秋雨這位在當今文壇中頗有地位的作家,接觸他的xx是一次機緣巧合。一個同學向一向對歷史有着濃厚興趣的我推薦了《千年一嘆》。我雖然在文學上的造詣不深,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絕對是能讓我產生共鳴,書中的一字一句對我都是強烈的震撼。這本書絕對是真實的感受,經過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踐履,他走過了充裕着異域風情的埃及,希臘,土耳其,穿過了戰亂連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爾欣賞着常年冰封的喜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顯出的雄威。感受着一個文明從興盛到衰敗。按理說一箇中國人應該從瞭解自己的家鄉開始,從而瞭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可是我認爲餘秋雨他從中國出發,最後又回到中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是對一種文明的認識,更多的是在與本土文化做比較,這樣也使隨後所寫的《山居筆記》就有其一定的客觀性,是對我們文化的一次較爲正確的評價。而不是一再的強調我們擁有着上下5000年的歷史,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國。

畢竟我們的文化也曾經遭遇過“焚書坑儒”、也曾掀起過令人髮指的“文字獄”,不論是以前的文人墨客還是現在的知識分子,我想誰都不願意用八股文來禁錮自己的思想。我們並不希望“獨尊儒術”,哪怕是孔聖人也不願意這樣,否則怎會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說。我們希望的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在這世紀交接的時刻,是不是應該回頭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筆一張一本。作爲前車之鑑,給後人留下的又豈止是精神財富,對一種文化的反思,恰恰能創造出另一種更適合現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並不能讀懂餘秋雨的散文,因爲他的思想內涵還不能讓我這個小孩所理解,但是我就是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是他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他通過他的筆,通過從他筆尖劃過的字,把這種感受真真切切地傳達給了他的讀者。我很感謝他,是他使我這個年幼的“學者”學習到了文明的內在,一種文明常常是由一羣意識朦朧的人創造出的,而它的發展可能是經過幾個或是幾十個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從遠古文明衍變,推敲,再由幾個在某幾方面有着極其重要貢獻的人將他推上顛峯。而文明的衰敗往往是毀在戰爭中,我們不需要討論爲什麼而戰爭,但是確實是戰爭加快了文明頹敗的速度。更或者就只是這種文明不在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總是會有一些人走出來,推翻它。那些保守守舊的人不願改變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那些激進的人卻試圖改變現狀。於是乎,在激烈的爭論過後,無論贏得勝利的是哪一方,對這種文明的摧毀是必然存在的,有時候往往一條極小的裂縫就會導致一座大廈的坍塌。一種文明也是一樣脆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武將也許可以以武力解決一些爭端,但是這一文明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的精神本質和思想。魯迅先生當初棄醫從文,也是想能從精神上診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虛的人。文人能留下讓人精神振奮的作品,但是許多文人不論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都生活艱難,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有這樣一句話“吃飯是爲了活着,但活着不是爲了吃飯”。可是又有多少文人能擺脫生活的負擔呢?他們有着足夠的精神食糧,卻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那些只能作爲他們豐富自己,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餘秋雨在他的書中寫到“越是熱鬧的東西越是脆弱,這是中國老莊哲學早就闡述過的,然而都市的熱鬧去是人性的匯聚,人性匯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還依然脆弱,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悲劇”。

我喜歡餘秋雨對文明的闡述,也喜歡他的散文,喜歡他寫散文的形式,個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他的'xx中。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以前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神聚,而從他的xx中我才知道“詩”和“藝”纔是散文的“正本形態”。有些批評者也許會輕巧地說:只要隨手翻翻哪本書,就可避免這種常識錯誤。其實在散文中即便說自己不太喜歡楊萬里的詩、王羲之的字、歐陽修的xx也是允許的,這正是散文寫作的自由之處。如果每個細節都寫得準確無誤,“那就只能寫論文了”。我有時覺得他的xx也有幽默之處,不是如此嚴肅。也許他在寫這些時,有的只是無奈,但是我感到的是他對那些並不能完全理解他的xx或是不能體會散文真正內涵的人的惋惜。我不能說那些人是無知的,但他們卻過於苛刻,他們不是在欣賞散文,不是在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識性問題,那是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是可笑之處。他們放棄了xx的精髓,甚至可以說放棄了心靈中人類共有的東西。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我現在還不能說自己已經讀懂了餘秋雨,但是我確實是感受到了從他xx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觀的、是真正寫出了人們的內心感受,但xx是他寫出來的,而不是我們,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卻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贊同。我喜歡他的xx,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沙發上,一邊慢慢咀嚼他的xx,一邊喝着咖啡,和他的xx一起歡笑、一起悲哀、一起憂慮。然後就去寫一篇充滿同感的讀後感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書心得範文6

看完《山居筆記》之後,倒是自認爲感覺有些奇怪,因爲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裏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爲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啓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瞭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着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爲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一切的一切,餘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佈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着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歎爲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餘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衆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着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