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山居筆記》有感

讀《山居筆記》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讀完《千年一嘆》,感覺真的意猶未盡,捕捉到了喜歡的一種氣息,繼續在餘秋雨老師的《山居筆記》中盡情徜徉,幾乎是一氣讀完,竟然可以清晰地記得每一篇的名字,心底裏涌起一個執着的聲音,這樣的思索,這樣的文筆怎麼沒有問鼎諾貝爾?甚至有些爲他憤憤不平了,我覺得,他真的可以代表我們當代文學的水平,是一個真正的有思想有才華的文化人。

讀《山居筆記》有感

對於酷愛讀書的我來說,熟悉他的名字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了,也曾經在書店裏徘徊在他的一部部作品前,只是那時好像還沒有足夠的閱讀興趣,也許正是隨着歲月的積澱,才愈發感覺到他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才慢慢咀嚼出其中的深厚底蘊。

五千年的悠悠文化,在他的筆下凝聚成一個個主題,一個個呼之欲出的人物,一段段鮮爲人知的故事,一句句深入骨髓的剖析,使你走進歷史,又以歷史的眼光審視着我們的現實,你不由得爲他精準的刻畫,深刻的剖析所折服,那是一種心靈上的一種溝通、潤澤和和諧共振,讀到妙處,甚至讓人擁有拍案叫絕的衝動。

《一個王朝的背影》中的載體承德避暑山莊我曾經去過,也只不過是感慨它的奢侈、遼闊,尤其是木蘭圍場的騎馬經歷,至今歷歷在目,可是隨着餘老師的筆觸,我好像又一次回到那個美麗的地方,只是心裏擁有了厚重的歷史,才終於明白承德避暑山莊實際上就是康熙所修建的另一座無形的“長城”,他的“守國之道,唯在修得民心”使他擁有了幾十年的帝國輝煌,圍繞着避暑山莊,他深刻地剖析了清朝的崛起,它的文化,對於大學者王國維投入頤和園的死去,他認爲不是死於政治,而是死於文化,清王朝雖然已經敗落,可是文化嗎、並沒有隨之消散,王國維就以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後的祭奠,文化和生命緊緊纏繞融合在一體,也許這正是文化在餘老師心中真正的位置吧,尤其喜歡它的結束語,“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羣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

《蘇東坡突圍》也是我喜歡的篇章,蘇東坡的《赤壁懷古》以它磅礴的氣勢和曠達的胸襟深得後人的喜愛,而對於這篇曠古奇篇產生的背景卻僅僅瞭解一些皮毛,在餘老師的筆下,再現了當年蘇東坡來到黃州時的歷史,他是如何被一羣小人潑髒水,進行肆無忌憚的污衊,清晰地記得蘇東坡面對毫無理由的毒打,餘老師用了極其詼諧幽默的語言,“你寫那麼美麗的詩就已荒唐透頂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讀到此處,感覺有一種憤憤然的情緒在滋長,同時又感覺這樣的表達精妙絕頂,酣暢漓淋,蘇東坡,一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面對這些的困窘和無奈,以流放者的身份來到黃州後,卻以傷痕累累的突圍者的身份與黃州進行了一番壯麗的對話,這該是何等博大的胸襟纔可以到達的境界,那些流於筆端的優美的詩文,是對悽苦的掙扎和超越。

看過很多寫故鄉的文字,可《山居筆記》中的《鄉關何處》依然可以撥動心中那根弦,無論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作者心中餘姚的那片樹林,那條小河,河水裏那些陶瓷片,還是艾蕪老人《南行記》中暮年呼喊媽媽的動人情景,冰心老人《我的家在哪裏》中始終縈繞於夢端的少女的家園,對故鄉和家的眷戀是每一個遠行者心目中最深情凝重的一角,而更多的人的故鄉成爲了記憶中的那一抹動人的畫面和一縷溫暖的牽掛,遊子總是匆匆告別家鄉,身在異鄉卻又魂牽夢繞,可是真正回到故鄉卻又一片茫然,對於故鄉的矛盾和糾結在這樣的文字描摹得淋漓盡致,唯一不變的是那一種刻入骨髓的熱愛,永遠也無法湮沒在歲月的風塵中。

《流放者的土地》中對寧古塔等流放地的描寫,對流放人的悲涼的解析,《千年庭院》中嶽麓書院對於學校和文化的傳遞,《十萬進士》中對於人們一貫批駁的科舉制度有了更爲客觀精準的分析和定位,《遙遠的絕響》中魏晉瀟灑之十那一聲長嘯和悠遠綿長的《廣陵散》樂曲至今依然在耳邊迴響,《抱愧山西》讓你在平遙和喬家大院等耳熟能詳的古蹟中尋找山西商人蓬勃的根基之所在,《歷史的暗角》卻是對於“小人”一場犀利的解剖,就像是莫里哀的《吝嗇鬼》一樣,讓那些小人在這樣的“鼓譟”中反思收斂自己。

讀餘秋雨老師的作品,彷彿進入到了一個博物館一樣,歷史地理民俗等等逐一清晰地展現在你的眼前,讓你在他優美奇絕的語言裏接受一番心靈的震撼和洗禮,也許對於餘秋雨老師這樣的真正文人,諾貝爾已經不再是聒噪心靈的事情了吧,擁有衆多的讀者和追隨者纔是他們存在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