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共15篇】

《活着》讀後感【共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K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讀後感【共15篇】

《活着》讀後感1

閱讀《活着》其實就是隨着福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於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嗎?盡是人生。有很多的讀者都把《活着》奉爲最好看的書,甚至於定義爲“最好看,沒有之一”。

這並非沒有道理,年少輕狂時的放縱不羈到家產敗光之後的落魄悽慘,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失望吧。

更爲失望的啊,父親是在接受不了風光無限的`家一夜之間淪落,自殺而死,失望吧。一個家的支柱沒了。

然後,母親一生幾乎未下地幹活,就因爲福貴的作孽,在年老遲暮之際邁着顫顫巍巍的步子一點一點地做活,然後患病,卻是沒有錢,失望吧。

然後,因爲女兒生病去城內請醫生卻被抓去充兵,幾年未歸,生活在隨時被從天而降戰場上,失望吧。

好不容易回到家了,兒女不識。女兒因生病再也無法開口說話,絕望吧。

聽話懂事的女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好人家,卻是因爲難產死在了醫院中,福貴還是連夜埋掉了自己的女兒,絕望吧。

然後,出門前還是活蹦亂跳的兒子到晚上就變成了躺在姐姐死的那家醫院裏的屍體,又是親手埋掉,還得想着怎麼安撫重病的妻子,絕望吧。

然後,從小嬌貴的妻子患病了卻爲了幾個可憐的工分堅持下地,到最後又在兒女死的那家醫院,還是福貴親手埋掉,絕望吧。

女婿帶着外孫艱難生活,但是女婿在工地上被意外致死,還是他親手埋掉,看着還不懂世事的外孫失去雙親,絕望吧。

帶着外孫回到了鄉下,卻被福貴煮的過多的豆子撐死,親手埋掉了自己的外孫,絕望吧。

蒼涼難耐的人生,淒涼悲愴的經歷,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人的心靈,可是這真的也就是人生啊。

這本書會讓我們用同情的目光看待這世界,會讓我們珍惜當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會讓我們明白人生是在猛獸隨時出沒的荊棘之路上走完的。

《活着》讀後感2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題記

讀完餘華的《活着》,我得到了一個人生感悟——爲活着而活着。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民國時期一個地主家的富少爺徐福貴,年輕時由於嗜賭放蕩,輸盡家財。父親被氣死後,徐福貴一家淪爲佃農,並很快因爲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着內戰、三反五反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遭受磨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或許讀完這篇小說你會感慨主人公徐福貴的悲慘人生,但是於此使我們收穫最大的應該是徐福貴在奢靡生活後的轉變,在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後,依舊堅強樂觀地活着。

作者餘華自序中說自己創作《活着》的'原因是聽到了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個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舊有好的對待這個世界。他深受打動,決定寫下一篇改樣小說。而他在寫作中得到了這樣的啓示——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

我個人認爲餘華的《活着》在當今社會中仍具有獨特的意義。現如今生活中的誘惑太多,人們被矇蔽了雙眼,在利益的驅使下忙碌着。或是爲了金錢,爲了地位,或是爲了別的什麼東西。但是,人不應該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嗎?

我們的一生中定會經歷很多磨難,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對於那些磨難,在你第一次面對它的時候或許它很困難,但當你咬緊牙關挺過去,人到暮年,再回首時,這些磨難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從某個角度看,主人公徐福貴未必不能稱作英雄,他看透了世間冷暖,仍樂觀地生活。我想當我們都能做到這些時,我們亦可以成爲自己的英雄。

這世間磨難雖多,你我未必不可一笑而過。

所以,爲活着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3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死去。

作者餘華用他那冷冰冰的筆調讓我們親眼目睹少爺福貴的荒唐,導致家族被破產後和艱難的過程。又給了我們美好的希望,讓有慶長跑比賽獲得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讓某些時刻充滿着快樂與溫情。可就在結束之時,餘華毫不猶豫,讓角色迅速死去,毫無徵兆,只留下一個錯愕的神情。

有慶是第一個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堅強的母親說道,大多數人在這時候一定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完全喪失希望,但福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使有慶難堪。他喜愛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長跑第一名。我本以爲悲劇即將結束,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正當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觸手可及時,有慶卻突然死去。就像我們知道的很多社會底層人們一樣,有慶的血型不幸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謬,活活把血抽乾至死。可那又如何?誰又會理睬一個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從有慶死後,他家中的所有人一個接着一個死去,就如同一個說不清永遠解不了的詛咒。最終只留下孤獨的.福貴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餘華作者寫這本書不禁讓我有些戰慄,薄薄20萬字,卻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一時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忍受的苦難,還要學會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艱難和幸福,富貴與貧困。又像電影《我的姐姐》裏的姐姐述說的人遲早都會變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將會帶來的節日,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貴一樣伴隨着死亡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4

《活着》是我邊哭邊讀完的,書中主人公悽苦的命運觸動我那脆弱的神經,加之當時自身的心情非常低落,整個人泣不成聲,這可能就是讀者和作者產生的共鳴。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悲慘的故事,但總覺得所有的故事在現實中都有原形可尋,只是作品經過了人爲的加工而已。應該有好多人都曾問過自己:“活着究竟爲了什麼?”包括我自己!當然,不同心境下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人生在世,漫長而短暫的幾十年,活着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形形色色的人選擇林林種.種的生存方式,也就產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結局。有的人碌碌無爲,甘願平庸;有的人不懈奮鬥,終獲輝煌;有的人貪圖享受,家道敗落。記得有人對我說過:“要是能快樂的.死去該多好!”說實話我也想,面且會有很多人這麼想過。可是冷靜下來,這又是多麼不負責任的想法,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給予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自己擅自決定生命的去留呢!看看《活着》吧,再重新審視一下生命的意義,也再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必須爲活着而活着!

活着的路上充滿挑戰,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些痛苦、挫折很容易把弱者打敗,喪失活着的勇氣,所以會有一部分人選擇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每個選擇都有存在的道理,但我要說的是這些人太自私,他們心裏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人,把痛苦與悲傷留給了親人和朋友!除了自身的原因,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假的東西太多,真的東西太少,人心裏沒有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更多的是猜疑,惶惶恐恐中越來越懷疑活着的意義。

活着還是要真實的好,最起碼自己心裏踏踏實實。對人待事得容人處且容人該是活着的一個境界,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爲很傻,換個角度,傻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呢。只有經歷了纔會知道真實的感受,即使被欺騙,痛徹心扉後纔會更懂得珍惜。若沒有了悲歡離合、苦痛掙雜,人生會少了些許色彩,有句歌詞唱的好“風雨過後總會見彩虹!”活着應該就是哭着、笑着吧,有淚水也有笑容!

《活着》讀後感5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讀後感6

幾番周折,《活着》終於捧在了我的手中。看着這黑底兒白字的封面,這書中的福貴,活得也像這黑底兒上面的白字吧,一片漆黑中,茫然失措。

年輕時,爲了享樂而活着;中年時,爲了生存而活着;老年時,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終於有一次,爲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年老後,買回一頭老牛,取名叫福貴。這老頭兒一生的名字,記錄了年少時的無知,中年時的無望,以及老年時的無慾。如今給了這頭老牛,也許是爲了紀念自己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亂,人人都謀劃着自己的出路。而福貴,卻整天花天酒地,敗光了所有家產。沒想到卻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種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類。我看到這兒,想想,也許這就是禍害遺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發,已經失去了有慶的福貴,變了很多,不再擺那莫須有的架子莫須有的腔。老老實實務着農顧着家,因爲,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兒鳳霞受了小半輩子的'苦,最後嫁了個好人二喜。本以爲能活得平安了,可因爲醫生的一個耳誤,留下了苦根丟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貴家裏是“松柏冢累累”,最後只剩下這麼一個老頭兒。福貴,這個老頭兒,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獨,處處碰壁。他嚐盡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生,也迎來了太平盛世。可他,依然是那個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舊無依無靠。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活着》讀後感7

書中淚點很多,剛開始看福貴回憶自己如何嫖賭,如何輕藐父母家人時,我恨不得他馬上就死了,就在想怎麼會有這樣的敗家子,他的妻子爲何還能容忍着和他過下去,也許這就是當時婦女的可貴與可悲吧。看到他真的敗家了,自己的老爹最後用自己的死來教育他的時候,我真的好心痛,心想,肯定該成熟了,人如果經歷鉅變之後,不能蛻變,就只能退化了。想着他日後會從一隻雞變成一隻鵝,然後變成羊變成牛等等,如何像祖宗一樣,白手起家,然後光宗耀祖。事實證明,我還是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不能體會舊中國的苦。當我還抱着希望生活對這位曾經我恨不得讓他死的男人溫柔些時,卻換來了勤勞善良的`鳳霞,死於難產,死於醫療技術的落後。之後送走親人的速度之快,也是我實在無法承受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上天到底對這個可憐的男人做了什麼啊……

書名《活着》,不禁讓人追問,主人公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最開始,奢華靡醉的時候,可能就是享受了,享受嫖賭的快感,然後破敗了,活着是爲了家人,但當他先後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再無一個親人時,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餘華說,活着本身就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當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時,我們是否也能,爲了活着而活着。

21世紀的我們,生活變好了,卻出現了各種心理承受力極低,心理變態的人。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卻低了。我們說活着爲了家人,爲了爭口氣,爲了做貢獻等等諸多意義,但也許活着真的只是爲了活着,活着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近期習得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他的,我可以自修,還希望命運爲我多安排一些良師益友,助我成長。

《活着》讀後感8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活着》

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給人們一種極大的感染力和震撼性。

破舊的茅草屋、有慶飛奔餵羊、臥病在牀做針線的家珍、鳳霞和喜子手牽手站在遠處的模樣、苦根拿着小鐮刀割稻子、福貴和老牛相依爲命的背影..…每每讀到哽咽之處突然體會生活的苦難是難以預料又無法避免的,

人是需要苦難才能真正直面自己,對於命運而言,很多事情是人無法改變的,人在命運面前沙小的就像不會游泳的人掉入深海只能撲騰幾下就沉落下去一樣,也許苦難的意義就在於讓人能一直懷着總會好起來的"信念再繼續和命運抗爭下去。正如餘華所說的,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本身就是艱難的,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卻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

福貴,無福亦無貴。家珍,一輩子也沒有過過作爲珍寶的一天。有慶,實在無餘年可慶。鳳霞,鳳冠霞帔之後便香魂一縷隨風而逝。二喜,生命中只有一喜。春生,如野草般一次次躲過戰爭,卻還是倒在了野火中。活着實苦。但活着的意志又是富貴身上唯一不可被剝奪的東西。

看到福貴送鳳霞來回那部分的時候,淚水直在眼眶裏打轉,一直到有慶去世的時候真的`是崩不住了,淚眼婆娑,一直哭到小說結尾,身體發顫,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家珍對春生說“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得好好活着”,看到這我心裏真是說不出的滋味。“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內心有很深的感觸,人這一輩子,能活着就已經是多麼不容易了,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的風景,珍惜身邊的家人、朋友。生活很難,但只有活着,纔有新的期待。

《活着》讀後感9

世界上每分鐘都有很多人死去,什麼名,什麼利,都會成棺材上的一縷塵埃。而更多的人還活着,過着摧枯拉朽的生活。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對於這個問題,能堅定且自信地回道的,莫過於唐僧了“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往西天取經去。”唐僧活着就是爲了真經,爲了大乘佛法,他身上,有普渡衆生的擔子,背後,則是一位君王對他的期望,我們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我們還在日復一日的苟活,在柴米油鹽間忙碌,可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大衆的.活着?

人羣中誰認識我?

俗話說,前二十年看父養子,後二十年看子敬父。我們尚處於第一個階級,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退去全部,人羣中誰認識你,又有誰稀罕去認識你。你,不過是樹蔭下,泥土中一顆卑微的種子,在黑暗中能靠的只有自己,你的未來,也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你想成爲什麼人?

你能成爲什麼人?往日,坐在窗前,看飛鳥掠過黃昏,心生一種莫名的悲涼,我能成爲什麼樣的人?從前談天說地的老表們,一個個墮落,有的去了技校,有的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只爲生活的柴米油鹽,再見面,早己沒有當年的坦誠與感動,代替的只有客套、虛僞,可能這就是這個社會,慢慢地,慢慢地,我瞭解到所謂童真童趣,不過是步入社會前老天爺給人最後一點溫存的回憶。

這裏沒有末路你從不曾孤獨

這是韓寒對青春的詮釋,也是我想對所有老表以及和我一樣迷惘的人所說,無論處境如何,未來如何,我們要永遠自行,永遠不被現實擊敗,永遠扼住命運的咽喉。我個人覺得,生活就是攀爬高山,就是深潛海溝。它不是在一張標配的牀上睡出你的身形,歲月是把雕刻刀,但我們要拼盡全力在它讓我們臉上留下皺紋之前,雕刻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這纔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多少年以後,我垂垂老矣,倘若有人問我“你將如何祭奠你的青春?”我會忘卻身上所有的傷痕與皺紋,或以沉默,或以微笑。

《活着》讀後感10

特別喜歡《活着》中的一句話,“生的終止不過是一場死亡,死亡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感同身受,所以,我也無法真正體會福貴眼睜睜的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一個桀驁不馴,嗜賭成性的富二代,彷彿從他輸掉家中那一百畝地起,悲劇就開始了。經歷四次時代變遷,對於福貴來說,活着就是一場場磨難,滿目瘡痍,失無所失。好好活着成了他活着的意義。

回憶起兒子有慶他說:“他望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再也看不到兒子赤腳跑回來,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是啊,曾經最熟悉的路,成了最無聲的悲涼。

時間教會了福貴很多,而他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青春。現在不知悔改,將來後悔莫及!

小說最溫情的地方,就在於那頭叫“福貴”的老牛。在市集上被福貴買下來,這頭老牛像極了自己,所以取了和自己一樣的名字。這是福貴第一次可以主動決定自己的人生。到老了,有它陪着。他曾對老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累了的時候還可以坐在田坎邊,發發呆,看看那時的.自己,以及彷彿沒有失去的親人。

文末他欣慰的說:“親人們先我而去,讓我最後能了無牽掛的死去。”,這時的福貴彷彿比任何時候都堅強、淡然。

於無聲中聽驚雷,於無色中看繁花。經歷確實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看盡人世百態,嚐遍世間冷暖,好好活着,勇敢的活下去,做一個太陽一樣的人,溫暖而又充滿希望!

《活着》讀後感11

利用了一週睡前的時間又重讀了一遍餘華老師的《活着》,餘華老師用他哲學的思考爲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着的意義。

年輕時的福貴是紈絝、不羈公子哥兒,從家財萬貫到輸光所有的家產,到送走了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孤苦的走完一生的他,艱難的選擇着“活着”,做一個繼續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人。

文章最後,寫到了福貴老人與老耕牛“福貴”相依生活。從此,兩個老人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全書的境界也在這微妙的刻畫中得到進一步昇華,在給了人們更多思考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嚐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後終將歸於平靜,就像暴風在洶涌過後終會變平靜而祥和。

初次讀完福貴的故事時感覺他是平庸的`更許是悲慘的,待重讀之時細細體味,其實他不平庸,因爲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是擁有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昇華了他的價值,活着,就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其實,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希望,它們就是鞭笞我們的動力,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需要在最低谷的時候去抓住每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堅強,變成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

《活着》讀後感12

最近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我也在思考活着的意義,所以打開了這本書。

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他父親本來有三百多畝地,因爲賭博輸掉了一百多畝,而福貴也是吃喝嫖賭,把剩下的一百多畝也輸光了。後來父親死了,母親病危,福貴在進城給母親請醫生的路上,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打仗,被解放軍俘虜後,獲得釋放回了家,母親在他被抓壯丁後不久就病死了。妻子家珍本是城裏富人家的小姐,他富貴的時候經常去外面風花雪月,他落魄了,妻子仍然不離不棄,爲他生育了一對兒女。曾經出老千贏走他錢的地主,在解放後被拉去槍斃(槍斃原因是地主)。到這裏,我覺得他從富到窮都是自己作的,但也是因爲非地主的身份撿回一條命,可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縣長夫人因生產大出血需要輸血,兒子有慶好心獻血,卻被醫生抽乾血死了。女兒鳳霞嫁給了一個不錯的老實人二喜,卻在生兒子苦根時大出血死了。老婆家珍多年前就患了軟骨病,再加上一雙兒女死在前面的打擊,不久也死了。女婿二喜在工地幹活時出了意外死了,外孫苦根,因爲生病時福貴餵了太多的豆子,也死了。最後就剩下福貴一人。最後福貴買了一頭老牛耕地,給老牛取名福貴。在耕地時經常騙老牛說還有別的牛在耕地,別的`牛是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全是他家人的名字。最後的最後,就只剩福貴和老牛福貴了。

看完了,大概活着的意義就只是活着吧!人就是世間的過客,活着體驗酸甜苦辣的人生。生有何喜,死又何憂。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活着》讀後感13

說下最近在看的書《活着》。寫法很棒,其實總共也沒有多少字。但竟然就這樣一篇小說。做成一個電影,改編成了電視劇。然後影響力也是特別的廣。

原因可能就在於書名——活着吧。可能現代人感受不到當時的那種狀況。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個概念。你沒經歷過,你一定是體會不到那種感受的。

但是,就算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生活對於富貴的殘忍。從最開始的一個富家子弟到忽然破產,然後身邊的親人,不斷的經歷磨難,一個一個的.都離開他了。到最後甚至她的外孫也走了。

只有他自己。然後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在好好的活着。爲了解悶,或者說爲了完成田地的工作。他買了一頭老牛,而且是一頭馬上就要被殺的老牛。

能看出來他依然是一個這樣有善意,而且樂觀的一個老人。在這個小說中,我們其實能學到的,可能說他在找一種活着的意義。

但其實,活着就是爲了活着。你不是爲了你的家人活着,不是爲了你的孩子,也不是爲了你的配偶。你單純就是爲活着而活着。

人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也可以說是個奇蹟。一個生命在地球上能生存下來,其實也挺奇妙的。從這個角度來想的話,生活中的壓力,勾心鬥角,競爭都不是事兒。

就做好自己就行了嘛,努力工作,和家人,朋友,親戚,好好相處,就已經足夠了。沒必要整天被壓力,不要沉迷在無盡的享受享樂。和這個看不見盡頭的這個互聯網信息裏面。

出去走走,多認識一些人。找到這個更多的可能性,就像白巖鬆說的,30歲之前不斷的去尋找、去發現、去感受、去嘗試。甚至把這30給忽略你隨時都會都應該去找自己喜歡的東西。找到這個世界美好的存在。

或許就在你身旁,比如說你每天下班的時候在路上你會看到的風景!

《活着》讀後感14

說實話,這個讀後感我不想寫,爲了和兒子的約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進餘華的世界。四個小時,八萬字的《活着》從我心底平靜地流過,不起一絲波瀾,我開始分析自己平靜的原因,那種初讀的感慨萬千,仰天無語去哪裏了?

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次讀《活着》,是在瀋陽出差,邊吃飯邊讀書,我一下子走進了主人公富貴的世界,跟隨他經歷一個個親人離去,看一會兒便仰頭望望星空,讓思緒任意的流淌,一種無言的沉重壓的我無法釋懷,一杯酒下去,接着感傷無限。

這次閱讀後的平靜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是我的內心麻木了嗎?沒有。”我回答自己。現在的我已經走過了通過富貴的悲慘來彰顯自己幸福生活的階段。如果第一次閱讀我寫讀後感,一定聲情並茂,情感滿腔,對富貴的遭遇給予最大的同情,對富貴在所有親人離去後的淡然給予最大的肯定和敬仰,並感同身受。這也是大部分讀者的情感。

富貴的`人生沒有波瀾壯闊,如果用筆調去描繪,它一定是黑白的,任何其他顏色都無法添加進去,如果是一碗湯,它一定是苦的,餘華吝嗇地加一點滋味進去,也是爲了發酵過後有更多澀的味道。

富貴的經歷是那一代底層人民共同的回憶,經歷解放戰爭,大躍進,,那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啊,作爲底層人民的富貴,在歷史的大潮中隨波逐流,哪有資格和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除了承受,忍受,無奈的面對還能做什麼。所以我不會去讚揚富貴失去所有親人後的淡然,我只是哀傷那一段苦難的歷史。

《活着》無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訴我們,人對苦難的承受力是無限的,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我們沒有經歷更多的苦難之前,無論感覺自己有多麼深刻,也是沒有資格討論如此一個廣大而沉重的話題,在真正的苦難來臨時,一切都會煙消雲散,我們要做的,除了無法逃避地面對,哪怕有一絲的坦然自若,便無愧此生了。

《活着》讀後感15

翻開冊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着欣喜。作者近乎嚴寒的筆調洋溢着達觀,一起印證一個時代的艱苦、崎嶇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含蓄卻蒼涼,展示着生命的藐小與短暫。家道中落的悲痛,強徵兵役的慘痛,雙親去世的痛楚接二連三,在爲“活着”而“活着”的信仰的支撐下,次次衝擊後福貴仍舊持續堅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裏,他只能與一頭相同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憶從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隨同下活着。”他用他的終身告訴我:活着是一種歷練,活着是一種夸姣。

“活着的大街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賦予咱們的職責。”活着是任何人也無法確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義,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久。可是有的人活着,失掉了尋找的方向,活得蒼茫;失掉了的鬥爭的抱負,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艱苦;失掉了腳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實活着,並非要流芳百世,轟轟烈烈。過火尋求聲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平平纔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鳥,漠然面臨,活躍掌握,愛惜當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廣大的郊野,而磨難亦是一種遺言的耕種。它在落寞時潤澤乾涸的.心靈,在悵惘時指引行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動失落的現實,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剛強,在普通中非凡。

這樣一句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確實,人們總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質與活着的意義,以爲人活着是爲了抱負、貢獻、芳華、鬥爭,諸如此類,卻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着”,不論境況怎麼,不論堅持着是爲了什麼,咱們都應該爲“活着”而好好活着,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愈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們銖積寸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走運或是不幸,生命僅僅靜靜地、平平地活着。善待自己,愛惜生命,掌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