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原來只知道《弟子規》是一本和孔子有關的,講述孝道和許多做人的道理的書。但是我從沒有拿着它好好看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我對它不瞭解,所以對這本書沒有什麼興趣。

在一節語文課上我們老師給我們說到了孝順,提到了《弟子規》這本書。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很受啓發,在之後的幾天我的心裏一直想着這本書,於是我特意去了書店買了一本《弟子規》。我認真地看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從這本書上我學到了很多的。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去孝順父母,友愛地和兄弟姐妹相處。同時做人要守信,要用一顆慈悲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後在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裏,就一頭栽進房間裏,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後的父母都隱含着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裏,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爲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爲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後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爲。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爲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並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弟子規》裏的行爲作則,就是作爲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着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於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弟子規讀後感2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爲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爲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衆、親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爲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爲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爲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裏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纔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衆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纔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纔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爲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羣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羣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 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爲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爲人子女,又爲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爲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爲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爲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爲父母最大的收益。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爲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佈。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 “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聖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裏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爲?

弟子規讀後感4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爲,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啓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後感5

工作後,整天在生活與工作間疲於應對的我,鮮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看書。家中書架上排列着的那衆多大而厚的專業書籍和包裝精美的文化類書籍,於是乎也成了擺設。只有在打掃衛生時纔會猛然發現它們,還要感慨因它們的存在而禿添了許多打掃的煩惱。日子就在這樣的狀態下悄悄地流淌,變化是從一本金色的小書開始的……

轉眼間女兒已長有三歲,上了幼兒園。忽一日回家,傳達老師的要求:家長陪同誦讀經典。我在記憶的深處搜尋了好幾遍,終於憶起似乎有這麼一本書,好一會兒翻箱倒櫃後,《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靜靜地躺在了我們的面前。從此,我們開始和這本小小的書結緣了。

我很好奇在衆多的古典書籍中,老師爲何選擇這本做爲孩子的啓蒙讀物。與女兒一起誦讀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明白其中的道理。《弟子規》總敘中寫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總敘告訴我們做爲一個人,首先應做到的就是孝順父母。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幼時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總會想象出在孟郊將要千里趕考前,深夜的油燈下,頭髮花白的孟母正凝神爲兒子縫補着衣裳,一針又一針,把對兒子無限的愛都縫進了衣裳裏。

長大後漸漸明白,我的母親何嘗不是“孟母”,深深地愛着她的兒。兒時的我是一個從不與母親分離的小家雀兒,母親走到哪兒,我都拉着她的衣角,躲在她的身影裏。長大後,離母親越來越遠,開始是求學,而後是工作。離家越遠,母親的愛,感受越深。每次回家,母親總能變戲法似的弄出一大桌子我愛吃的菜,席間再一次次的把菜夾到我的碗裏,碗裏的菜堆得似小山;母親好像每次都積攢了說不完的話,聊聊親戚們的生活,說說地裏的莊稼……時間就這樣溫馨而美好的流逝,母親就像幼時的我粘着她一樣,一直守在我身邊,看着我睡下,幫我拉一拉被子,躡手躡腳地滅了燈,帶着滿足的笑關上了門。

“養兒才知父母恩”,真是一點不假。從女兒呱呱墜地那刻起,我也榮升爲人母,頓時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每一夜每一次的哺乳,換尿片,洗澡,穿衣,直至修剪指甲……再到一粥一飯,一言一語,哪一樣都得放在心上;到了小女兒降生,事情更是成倍的增加。每每累得抓狂的時候,總會想到:要幹沉重的農活,要做無盡的家務的母親,還成功的養育了我們三兄妹,那得多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的愛,母親對我無微不的至關心,我如何能報答一二呀!

《弟子規》,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母愛,讓我更加懂得了孝順父母的重要;感恩《弟子規》,讓我找到了教育孩子的良方,找到了傳續愛的妙法。和女兒一起誦讀《弟子規》,我想在她小小的心靈,種下愛的種子:讓她學會愛父母,愛家人,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我相信有一顆善良仁慈心的女兒,一定會孝順父母,努力學習,有益於社會,成爲一個幸福的人。

爲愛而讀,讓愛傳續,我們將繼續!

弟子規讀後感6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裏的內容蘊藏着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纔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裏,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裏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於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纔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爲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爲我的學習操心。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爲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爲;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爲;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爲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爲,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纔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爲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爲事小而可以擅爲,也不要應爲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來到河曲項目部兩個多月了,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裏,項目部多次組織了對《弟子規》的學習,通過學習,收穫良多,感觸良多。

“首孝悌,次謹信”。把“孝道”和“弟道”放在首要位置。毫無疑問,“孝”在自古以來都居傳統美德首位,可是“弟”爲什麼也如此重要?

“入則孝,出則悌”。“入則孝”告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哪些基本要求才算是“孝”。“出則悌”就說的是我們社會交往的“弟道”,那麼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怎麼處理與同事之間、與領導之間的關係纔算是合符“弟道”要求呢。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說兄弟之間應該相敬相愛、和睦相處,孝也體現在裏面了。換言之,在項目部這個大家庭中,同事之間應該像兄弟一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像兄弟一樣和和睦睦,這纔是美德,項目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公司給多少工資我就幹多少事”,“做這些事,領導又不給錢,那麼賣力幹嘛”,“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太過於看重錢財,以至於纔會有各種抱怨和不滿。同事間溝通時言語要柔和,不要去否認同事的工作價值,不要去貶低同事的工作能力和態度,不要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去責備或者故意挑三揀四;不能因三言兩語就火冒三丈、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裏能撐船”,“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同事之間要相互容忍彼此不經意間的過激言辭,相互體諒彼此因繁雜的工作帶來的暴躁情緒,彼此之間不斤斤計較,心理的不滿就自然而然消除掉了,同事之間的矛盾也就淡化了。一次又一次的遷徙強大了我們的內心,一回又一回的學習教育而帶來的頓悟幫助我們超越狹隘的自我,如同蚌之容沙,將痛苦和折磨錘鍊成一顆顆生命裏純美的珍珠,爲美化我們的人生增添色澤。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就是要求我們在面對長輩時,要懂得長幼有序,要尊重長輩。公司領導和老師傅就跟家裏的長輩一樣,他們進入公司比我們早,對公司做出的貢獻也比我們大,因此我們日常工作中也要像對長輩一樣對待領導和前輩,要對領導和長輩抱有尊敬和謙卑的心態。“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我們日常的工作,都是定人定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因此很多人就養成了“各人自掃門前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工作態度,在領導安排工作時,對與自己無關的莫不關心。《弟子規》卻要求我們在領導找某個同事安排工作的時候應該幫着領導找,如果不在,則應該告知領導,同時看自己能否代勞,在領導需要幫忙的時候主動幫忙。

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論長幼,不論是在家裏或項目部,還是出門在外,都要尊重別人。因爲出門在外,我們一言一行都代表企業形象;而在公司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受到了傳統教育與企業文化的洗禮和薰陶,員工守則行爲規範還有《弟子規》告訴我們,只有相互尊重、謙虛禮讓,才能和睦相處,共創和諧的環境。

弟子規讀後感8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孝〉,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纔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爲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纔會有感恩,纔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爲。

至於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當然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再說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最後來談〈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雖然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爲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孝親尊師,與人爲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於此。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9

因爲院系舉辦《弟子規》演講比賽,我接觸到《弟子規》這本書,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感觸良多,尤其是對“孝”的理解。我認爲學習《弟子規》應該把《弟子規》的真諦貫徹到實際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規》開篇中這樣教育我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首孝悌”從中可以看出“孝”對於一個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古語有云:“百善孝爲先”。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生養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這個人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到底要怎樣做纔算是“孝”呢?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總是在忙碌的追求自己的目標,對房子、車子的追求熱衷竟讓我們忘記了孤孤單單在家裏惦記着我們的父母。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老人一人在家,子女告訴家裏的老人要回家吃飯,老人開開心心的準備了一桌好菜,耐心地等待子女們的到來,可是老人左等右等,都等到睡着了,醒來時,屋子裏冷冷清清的,只有老人一人,正在這時,電話鈴響了,是老人子女的,他們告訴老人不回來了,在電話中老人的孫女叫了老人一聲奶奶,老人心裏有些安慰,正準備和孫女說話時,電話掛斷了,老人很失望很無奈地說了句:你們都忙。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內心震撼了,有人曾說過:人越老越害怕孤獨。你讓你家中的老人孤獨了嗎?一個再華麗的房子沒有家人,那只是一個房子不能稱之爲家;一個有家人的房子,即使房子再破舊那也是家。老人要的不是金錢不是住華麗的房子,而是一個有家人的家。老人爲子女傾其所有,而老人的希望只是子女能多多陪陪他們,多關心關心他們,能在一起享受人世間最平常天倫之樂。

隨着我們漸漸長大,我們的父母不在年輕,當你拎着大包小包東西回家時,爸爸媽媽都會顯得異常激動、開心,可是他們的激動、開心並不是因爲你拎了那麼多的東西,而僅僅只是因爲你,因爲你回來看他們了。

或許作爲學生的同學們會說,現在我們還是學生,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遙遠的。真的遙遠嗎?一點也不遙遠。我想問一句:身爲學生的我們,除了向父母要錢,你一個月還會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問候父母,問候家裏的一切呢?不要省幾塊錢的電話費,不要以爲父母並不在意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電話回家關心他們時,他們是很欣慰的。只是我們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嗇了關心父母的話。你還在等什麼,馬上拿起自己的手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吧。

孝,並不是要讓你爲父母做上什麼驚人動地的事,實際上最平常最基本的關心、問候又何嘗不是孝道的表現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世間最遺憾的事。雖然我們不能像《弟子規》書中寫的那樣“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孝敬父母,但起碼不要讓這樣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爲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啓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爲《弟子規》,是一本教育兒童如何做人做事的書籍。《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進行了高度概括。通過淺讀,使我意識到《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好教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爲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對我們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與《弟子規》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弟子規》用簡單明瞭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身養性、尊老愛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從小處着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維護集體的形象。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與單位同志團結友愛。

《弟子規》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我們學習《弟子規》,目的是要紮好中國文化的根。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爲,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啓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一個人負責的態度,讓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紮根。“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講的就是我們的要養成良好的六常工作習慣。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倫理道德淪喪,成風,道德水準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與沒學《弟子規》有很大關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環顧全球,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人民,特別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規》教育,纔是出路。

總之,只有學好《弟子規》,才能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

弟子規讀後感11

第一次聽到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時,我立即被那朗朗上口的語句所吸引。當第一次雙手捧着《弟子規》用心去讀的時候,我立刻被書中博大精深的學問深深震撼折服,甚至背上發涼,感覺自己很無知。原來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連很多最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更別說做到。“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書中聖人的教導一遍又一遍激勵着我用心去讀,隨着讀書次數的增多,我感到越來越充實,心胸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幸福。每讀一遍《弟子規》等於聆聽一次聖人的訓導,多一次聖人的指點。特別是當我反覆讀“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時,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有一種大夢初醒的感覺。一個人進步首先要敢於、勇於、樂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具備“容、納”的品質,才能很好的吸取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我終於悟出了這個道理。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冬去春來,生生不息。日月無私照,灑向人間皆是愛。字字如珠的教導,讓我逐漸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仁的內涵應是人敬人,人愛人,人助人。感悟出了知福福長有,惜福福長久,造福福無窮的道理。也正是在一遍遍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漸漸喜歡上了思考和寫作。

平時喜歡寫“三字經”式文體,主要就得益於讀《弟子規》。現在,教育孩子時就經常用到《弟子規》。每當孩子犯錯時,就讓她們背《弟子規》,然後對照書中所說問孩子該怎麼做?慢慢發現,其教育效果遠比其他責罰好的多。讀書爲明理,明理好做人,做好人就要讀好書,《弟子規》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決衣食住行的最好教材。

目前,我們的企業正全面打響“精細化、補短板、降成本”攻堅戰。在我們賴以生存的企業大家庭正處在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刻,如何快速提升全體員工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成本意識,精品意識、自主管理意識等是企業目前亟待解決而又棘手的課題。企業需要忠誠的高素養的員工一起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員工需要在溫馨和諧的企業中愉悅工作,展示才華,奉獻力量,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弟子規》中爲我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想,只要我們大家都將《弟子規》中的要義學習,學習的人都會心存感恩,努力工作,會發自內心的幹好本職工作,愛護和建設我們共同的家。

結束語

讓我們在學習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同時,感恩《弟子規》,感恩聖人教誨,感恩我們的企業,感恩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感恩身邊的每一位同事,感恩企業提供給我們的平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學習,踐行,學習,踐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在百度上輸入“錢文忠”,看看復旦大學歷史系學教授錢文忠做客百家講壇的視頻《解讀弟子規》。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後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是兒童閱讀的經典之一。這是古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引導人們在無邊的歷史中前進。這是教育孩子培養忠誠和家庭風格的最佳讀物。如果你能仔細閱讀《弟子規》,真正理解《弟子規》的含義,你會受益匪淺。以下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些經歷。

生活中,行爲不是天生的,必須從小培養。《弟子規》要求我們首先糾正我們的道德品質。這些包括孝、孝、禮、仁、忠等。這樣做之後,它還教會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練習,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讀好書,成爲有用的人才。讀完《弟子規》後,我會重新衡量我的行爲。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道方面,現在我想起了我的過去。雖然我沒有做任何與父母不在一起的大事,但我也沒有對他們盡孝。相反,他們用各種各樣的衣服來對待我,照顧我,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我的需求。父母覺得他們應該爲自己做一切。有時候,父母過於關心自己,會顫抖幾句。相反,他們責罵他們,憎恨他們。真可惜!我家有許多兄弟姐妹。我經常忽視父母的感受,爲一些小問題爭論不休。我旁邊的父母看到這件事非常難過。既然我既是孩子又是父母,我該怎麼辦?一方面,作爲一個孩子,我們不應該像《弟子規》中所說的那樣推遲父母的召喚。父母的命令,不要懶惰。父母應該尊重並傾聽他們的教導。父母必須接受他們的責任。“至少,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勇敢地面對成年後撫養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作爲孩子的母親,她應該正確引導孩子閱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體會到它的真正含義,從小就巧妙地培養良好的品行,爲將來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對父母來說也是最大的好處。

此外,我在書中提到“寬限制,努力工作”。到時候,延遲就停止了。我的心充滿疑慮,所以跟着筆記走。當被問到時,要問實話。”這幾句話最打動我,也讓我受益匪淺。因爲這些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少的地方。例如,領導者有時會拖延分配給他們的任務,直到最後一刻纔想去做。即使他們做了,他們也是一般的。有時我會遇到我不理解的問題。我不僅沒有記錄它們,沒有深入研究它們,也沒有查閱數據,而且我也沒有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做了一些含糊不清的事情。這兩種錯誤經常是我犯的。這種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受到領導的批評。讀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缺點。如果將來我能按照上面所說的去做,我相信我的工作效率將會是上一層樓梯。

我認爲,一個人活着的時候必須講一些道德,有一些品味。只有這樣,他才能贏得別人的讚賞。然而,《弟子規》中陳述的真理是倫理學教學中最基本的常識。將來,我會在心裏一遍又一遍地念誦《弟子規》,從中學習做人做事的原則,真正培養紳士的品格。這不僅能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還能增強自身修養。爲什麼不呢?

弟子規讀後感13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弟子規。裏面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發現,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規矩,懂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剛開始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通過仔細閱讀解釋才明白這段話的含義,我感受到做兒女的應該尊敬父母,只有這樣才能報答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同時也真正瞭解了古代小朋友是多麼孝敬父母,我心裏也暗暗下定決心向他們學習,要在生活中踐行《弟子規》。於是我便馬上行動起來,我先做到了父母叫我時,我立即回答;許多事情都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不惹父母生氣;外出時告訴父母自己到哪裏去;回家後,告訴父母回來了;父母所討厭的,我都不去做……這些我都一一做到了,慢慢地我發現父母越來越喜歡我了,不斷地誇我長大了、懂事了、知道關心人了,我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以前有好多次,我做作業時總是磨磨蹭蹭,邊玩邊寫,父母批評時還頂撞父母。可自從我學了“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我深深感受到這就是聖人的教海。

當我認真讀完《弟子規》,想到裏面讓我們要從小學會自強自立的話語,我也決定利用假期充分鍛鍊一下自己。於是就讓媽媽在深圳給我報了一個“新東方少兒英語夏令營”,這樣即能強化學習英語,又能鍛鍊我的綜合能力。8月上旬爸爸把我送到了遙遠的深圳,開始了爲期十天的全封閉夏令營生活。

在夏令營期間,我是非常獨立的,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按照《弟子規》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自己洗衣服、洗頭、洗澡、刷牙、洗臉……每天準時起牀、認真早讀、專心學習、積極發言、快樂遊戲、按時作息。營地生活對我來說每天都是新奇的,都是井然有序、豐富多彩、充滿着無限的樂趣。按照“泛愛衆”裏面所要求的去做,我與同學們相處得特別好,很快就跟大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我們每天一起吃飯、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一起睡覺。在宿舍裏空閒的時候,由於想家,很多小夥伴都哭了,看到他們哭的那麼傷心,我也忍不住想哭,但最終我沒有掉一滴眼淚,因爲我不想讓媽媽爲我擔心。營員們大部分都來自深圳、廣州,只有我是來自遙遠的山東,也只有我自己沒有哭,老師們也爲我的堅強所感動,紛紛豎起大拇指。共同度過了十天的營地生活,我和小夥伴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了夏令營第十天,當我和同學們即將分別的時候,我跟所有的小夥伴每人都擁抱了一次,此刻大家哭聲一片,我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真捨不得他們,捨不得老師啊!但是最後還是不情願的說了一聲“再見”,就這樣我們依依不捨的揮手告別,心中期待着下次相逢。

學習《弟子規》就是把聖人孔子的教誨融入到生活中,我今後一定做到努力學習,自強自立!我相信我一定比現在做的更好!

弟子規讀後感14

我們小學時熟讀《三字經》,中學時背誦《論語》。但我們卻只限於把那些文字背下來,並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義和教育意義。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傳統道德,現在的我們又做到了哪些?讀《弟子規》後,我感觸很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在尊師敬長,孝敬父母方面,我們真的做到嗎?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否想過媽媽在懷胎十月的辛苦,她爲了不壓着我們,不能睡一個囫圇覺;是否想過媽媽在分娩時期的痛;是否想過父母把我們從嬰兒培育到現在的辛苦。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外出掙錢,供我們讀書識字,但我們是否真正關心過他們,是否爲他們做過什麼,哪怕是很小的一件可以讓他們感動的事。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長大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叛逆,在父母教導我們時,我們早已厭倦了他們的嘮叨,囉嗦。但是我們卻不能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反而對他們產生反感。

現在的社會上,大多數父母都很溺愛自己的小孩,從而導致孩子嬌生慣養,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也許我們認爲:父母爲我做的,都是應該的,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不斷索取。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溫室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遲早有一天我們要長大,因爲現實社會必須要學會獨立,這樣你才能立足於社會,不會被淘汰。要時刻銘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關心長輩,在日常生活中,給父母多分擔一些,讓他們在辛苦的同時,更多一份欣慰。

在與朋友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方面,我們是怎麼樣對待的?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每個人生活交際圈內,除了父母,就是朋友同學。但是,年少時期的我們,只知道爲朋友兩肋插刀,這就是我們所認爲的哥們義氣,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允許我們這麼做,而且我們也不能這麼做,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當他發現你做錯事時,他會即時阻住你,在與好朋友相處時,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如果你想別人尊重你,幫助你,那你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將心比心。當朋友身處困境的時候,你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幫助好朋友走出困境。在與朋友同學相處中,凡事不要太斤斤計較,這樣會讓彼此產生隔閡,失去知心的朋友。好好珍惜眼前青澀寶貴的友情。

是否在誠實守信,嚴於律己方面,做到了問心無愧?

小時候,我們就聽膩了“狼來了”的故事,我們知道了說謊話的後果;聽過黃生借書的故事,我們懂了守信用的重要性;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焉。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這樣你纔會有更多夥伴朋友。現實社會中,我們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環境下,避免不了不了說一些無謂的謊言,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避免犯錯誤。

等我們步入社會後,就會明白一諾千金的真正含義,當你在事業上需要與別人合作時,別人首先關心的是你的誠信度。因爲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連最根本的誠信都沒有,那你只能是失敗的一個人。

讀《弟子規》後,令我受益匪淺,認識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自己真的應該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要做優秀的子女,優秀的學生,別人優秀的朋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15

如果說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說《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衆,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爲本。我認爲,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爲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爲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爲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消息稱,中國自恢復高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高考狀元成爲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爲什麼呢?我認爲

,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因爲成績只能說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爲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爲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纔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纔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爲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爲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我認爲,要讓中國成爲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爲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衆素質高,不愁國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