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萬古江河》讀後感範文

關於《萬古江河》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萬古江河》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萬古江河》讀後感範文

記得特朗普訪華時參觀故宮,特朗普問到中華文明沒有斷過嗎?一邊手指着故宮的地面,好像在提示這是外族清朝的皇宮,不是你們漢族政權的皇宮。

其實國人中也有崖山之後無華夏這樣的論調。

中國一向以來的正史多是基於漢民族的文化觀和歷史觀,所以我以前讀中國歷史也只喜歡看諸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景之治這類盛世華章,這是漢民族作爲天朝上國的高光時刻,我們看到了文化的輸出,漢文化主導的普世價值和社會秩序在國際社會確立傳播,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這樣的歷史片段上的。而對於漢民族盛極而衰的那些低谷時期,諸如五胡亂華,靖康之恥,安史之亂,土木堡之變這些則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說清末以來的苦難歷史。

但是萬古江河的作者卻提醒我們,看中華文化不能站在漢文化的單一角度,而且漢文化本身也是一直變化發展的。雖在先秦時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爲我們奠定基礎,但是中華文化始終處於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比如後來佛教加入,儒釋道的融合成爲中華文化的內核,比如胡服騎射我們向北方民族學習,如此等等。北狄西戎東夷南蠻,這些最開始並非蔑稱。戰爭是交流融合的一個極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漢人的低谷時刻恰恰是文化對撞最激烈象揉麪一樣產生新的變局時刻。這種吸納和融合在盛世輸出的時候往往很少,沒有這些變局,中華文化不會象今天這麼豐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嚴重的中國北方反而因爲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養了數學,醫學等等科學的發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沒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畫反而空前發展。

中原向東和南的融合較爲溫和因爲都是農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則存在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斷反覆。到了近古時期的明,專業化的手工業生產和外貿海運在南方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將南北經濟差距拉大,日後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異的格局。近代工業的'開展又進一步帶來了巨大城鄉的差異。

北魏,元,清這些朝代看到的統治階級漢化的過程也伴隨着中華文化和人口結構有了改變和新的成分加入,單純的只講漢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漢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漢文化在漢化別人的同時也一直在吸納變化。

我們不但要正視正史中北魏,元,清這些在漢民族看來是異族的統治時代作爲中華的一部分。本書在講明朝時期的時候提出一個讓我耳目一新的觀點。正史大紀年表元之後是明,此時元統治者的後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後元我們一般都不關注,我們通常不把遼,金,後元這些草原民族政權納入中華正統歷史,但這是狹隘的,和崖山之後無華夏一樣是狹隘的。作者認爲這個時期其實可以被看成是中國近古時期的又一次南北朝,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歷史的一部分。雖然後來反清復明或者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樣的口號有其歷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對於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如果不把這些北方草原政權納入正史,那麼就還是以漢民族的眼光在看歷史,這個不符合多民族的價值觀。

本書最後一章對晚清以來中國的社會發展和變革這些寫的很客觀,有不少我以前沒有想過的視角。爲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夠成功,我們的戊戌變法會失敗?爲什麼我們在西方啓蒙運動蓬勃發展的歷史環境下會錯失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遇?這些以前在學歷史的時候都討論過,許先生則給我帶來了新的反思。

感謝許倬雲先生,爲我帶來很多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