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篇大綱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

有一本小說叫挪威的森林,有一種語言叫村上春樹。

當你孤獨的時候你就看挪威的森林,當你想不開的時候看挪威的森林,當你失去生的希望的時候你更要看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樹,日本著名作家,曾獲得日本國內外多項著作大獎,本書自發行以來銷量千萬冊,一時風靡日本。

很多人看到這本書是因爲名字叫挪威的森林,奇怪既然講的是人生的孤獨和享受孤獨的過程爲何會起這樣一個名字呢,其實他要表明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樣一個概念。也是因爲坐飛機上聽到這樣一首歌纔在旅行中寫的這樣一個故事。

本書講述了渡邊直子和綠子之間的三角戀愛關係,最終直子因爲心理疾病自殺後,渡邊找回了綠子最後他們走到了一起,終是映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個主旨。

書中涉及到的人物不多,也不復雜,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會覺得每個人都有一些病態,後來我發現這8個人當中,只有綠子是一個正常人。

《挪威的森林》整本書中瀰漫着孤獨的感覺。人是不容易被理解的,正因此,渡邊和永澤都覺得被不被人理解都無所謂。

其實,人與人之間確實是很難相互理解的,因此孤獨也是常態。我們要習慣與孤獨相伴。

蔣勳說:人跟人之間只有好奇,沒有了解。即使親如丈夫、妻子、母女,一個天天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當你仔細觀察時,你也會覺得陌生。你會發現原來有一些地方,是你完全不瞭解的。我想,人跟人的相處是不能相互理解的,每個人都是在瞭解與陌生之間遊離,不可能有絕對的看破。

無論是村上還是蔣勳,他們都習慣與孤獨相伴,他們也享受孤獨的生活。人有很多的矛盾和傷心,是由於固執地認爲對方應該理解自己,而對方卻沒有理解,因此而心生怨氣和裂痕。其實,只要心中明白彼此是很難互相理解的,也就容易釋懷,不容易產生困擾。

其實村上作品中最能讓我動心或引起自己共鳴的,是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即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大凡讀者都讀出村上文學的基調就是孤獨與無奈。但較之孤獨與無奈本身,他更着重訴求的是對待孤獨與無奈的態度。

人與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真的可能嗎?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我們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

那麼,何苦非要努力呢?既然再怎麼努力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麼不再努力就是,這樣或許會活的更好。換言之,與其勉強通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不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村上的小說有一個有趣的地方,但凡讀者打開任何一頁都可快速沉迷其中,沒有一頁讓人覺得索然無味。他的小說就像一座沒有圍牆的大觀園,從任意一角即可進入,或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或茂林修竹,庭院深深。無處不是亮點,任何一處即是出口亦是入口。

爲何會有這種寫法與讀法呢,或許這就是村上小說的出彩之處。他的小說是對情調,韻味,和氣氛的一種出神入化的經營。他不擅天衣無縫的情節設計,更不是深刻重大的主題發掘。他的作品既沾染了歐洲文學的腔調,又詮釋東方文學的內涵與古老的禪意。

村上在小說中體現出他有非常出衆的演繹,發揮和引申的才能。也因此他寫出的場景充滿詩情畫意和象徵性。筆法具有歐學痕跡,但其中蘊含的情緒十分古典和浪漫。

對這本書我總結出如下幾個結論:

1.孤獨和自戀是書中所有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點。

開始看的時候我只感覺到永澤是一個很自戀的人,因爲不贊同,所以一開始就戴着有色眼鏡看,後來覺得他似乎只是在用他的方式生活,雖然孤獨,對現實滿是失望,卻用一種遊戲人生的方式在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這是一種現實的寫照。我覺得這也是整本書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關於性的描述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在尋求溫暖,不再孤獨。

2.當你無條件的相信一個人的時候,他離開之後,你的信念會崩塌,需要溫暖。

這個是全書中圍繞死亡給我感受最深刻的。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這些都讓直子信念崩塌。綠子是給予直子溫暖的人,也是全書最正常的人。

3.人不能被某種東西所束縛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卻遲遲不能改變,這種現狀,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束縛,也來源於內心的矛盾,不想安於現狀,卻很難跨出改變的那一步。

4.過於優秀的人很難存活下去?

很多人發現那些過於優秀的人鬱鬱寡歡,多愁善感,有心理疾病,越到事情,也更容易想不開,甚至選擇死亡,比如直子的死。

其實,有一種語言,叫村上春樹。有一本小說,叫《挪威的森林》。我們應該趁我們還在愛,還想多愛的時候,去讀掉它。在我們愛完,回憶的愛情時候,偶爾想起它。

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們最真的感受。去讀它吧,會讓你發現孤獨是一場享受,一場相遇,一場邂逅。你會發現世界是美好的,孤獨是常有的。享受孤獨,把玩孤獨,纔是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世界裏,你是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你是迷茫在人羣的道德,還是清醒於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慾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不明白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會違揹人羣道德,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夾雜着噪音出現,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羣格格不入,爲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羣能夠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並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該是多麼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有時,位置就意味着生!人們一開始以爲自己最懼怕的是死,於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爲是“生”的方法——以爲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類型的人。

以爲放棄自己,就可以贏得世界

放棄自己,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不尊重自己”可以是“背叛”,也可以是“忽略”。細分起來,直子姐姐是想以背叛自己感覺的方式贏得外部認同;而直子和木月則想以忽略自己感覺的方式換來世界的一小塊位置。

像永澤一樣,直子姐姐確實擁有贏得世界的“資本”——“姐姐屬於無論幹什麼都拿第一那種類型。學習第一、體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領導才能。性格熱情開朗……很受老師喜愛,得的獎狀足有一百張。哪所公立學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女孩。”她似乎贏得了能夠贏得的一切,她似乎騙過了所有人。但她欺騙不了自己。在以背叛自己感覺贏得周圍世界認同的過程中,她因爲喪失了自我,而沒有價值感,不快樂。“往往兩三個月就來一次,一連兩三天悶在自己房間睡覺。學校不去,東西也幾乎不吃……只是發呆,但不是不高興。”

一開始,她還能以壓抑自己的方式再次投身於現世,“這兩三天一過,她就一下子恢復得和平時一個樣,神采飛揚地上學去”,但時間久了,她發現這樣做只會徒然增加對自己的傷害。當積攢的痛苦越來越多時,她才發現原來背叛自己比死亡更可怕,失去自己比失去世界更令自己恐慌。那麼與其用背叛自己的主式換得外部世界的認同,還不如讓自己與世界共同滅亡。於是自殺便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以死爲生的直子姐姐最終還是死了。

在本質上,直子、木月同直子姐姐是一樣的。尤其是直子——“這麼着,我從小就決心當一個可愛的女孩”。不同的是,直子、木月資質平平,既無直子姐姐的聰明、伶俐,好像連取悅於世界認同的資格都沒有了。於是,他們覺得自己更要忽略自我,委身於現世。沒有才能的自卑,始終緊緊抓住直子的心,讓她不能呼吸,感到不配投身於現實社會,也更不配躲在自己的殼裏——“只就這點來說,差不多成了一所學校。遺憾的是我沒一樣東西可教別人。”於是,在自我和現世規則之間,他們來回搖擺,觀望不止,猶猶豫豫,一會兒想躲進自己的殼裏,一會兒又想幹脆硬着頭皮,進入現實社會吧。“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這種矛盾,那份對現世社會的恐懼,在木月和直子都活着時,由於兩人的相互陪伴,而有所減弱,不那麼尖銳,“至於自我,由於可以相互吸收和分擔,也沒有特別強烈地意識到。”

但木月是男孩,又是在日本,他知道自己逃無可逃,既不能認同自我,又不想進入現世社會,那麼剩下的只有自殺了。直子是女孩,又是在日本,只要找一個好人嫁了,好像就能逃避社會,戰戰兢兢躲在自我的殼裏,可直子在直覺上認爲這根本行不通,她認爲若不能取得外部現世的認同,自我只有死亡,因爲“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賬償還回去。”所以,我想即便渡邊最後遵守等待直子的諾言,直子也還是會自殺——“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我一直認爲,直子愛的仍是木月,渡邊其實是木月的影子。所以這句話還可以換成——“如果渡邊君仍在等我,我想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直子的幸與不幸在於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覺,而不在於有沒人愛她。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

春節過了,斷斷續續在休息的時候,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幾年前就聽文友們談起過這本書和這本書的作者。因爲不是太喜歡村上,村上抑鬱得厲害,我同樣也偶爾抑鬱,不願意自己抑鬱得厲害,所以就儘量避免閱讀那些孤獨一類的文字。過了春節,去成都圖書批發市場轉,挑選了兩本工筆牡丹和荷花的畫冊,看見老哥挑選了餘華老師的文集,這時,我的目光正巧就落在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因此,突然有了想閱讀他的想法。買回來放下並沒有想要迫不及待的看,手裏還有那曲文化局的洛扎老師讓我修改校對的書稿,每天不能坐太久了,坐久了脊背痛。起身來,就順手拿起《挪威的森林》,——我就是這樣把這本書看完的。有一些不得不記下一些感受,把自己粗淺的種種感受寫出來,算是讀後感吧。雖然現在日本人有點看不起中國人,說不定日本人連中國的文學也是不屑一顧都有可能呢,日本人城府太深,日本人經歷的太多。

如果這是中國的作者寫的書,絕對沒有哪個出版社敢出版。——太不陽光了嘛!太沒有正能量了嘛!有些人永遠都不會有正能量的。讀了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真實,只有一個真實的作者纔可以寫出這樣的書和書裏面如此頹廢如此真誠的大學生。書的開始就寫一口隱藏在草地裏的井,那隱藏着的井是一個年輕女子意識裏充滿危險的地方,是個生命的陷阱。可以說這是一本很自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只寫自己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在村上的筆下,看似潑辣的綠子的生活卻有那麼多了不如意,看似溫柔的直子卻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看似連皺紋都笑起來美麗的玲子,受過的傷害竟然那麼嚴重。不知道是先憐憫這些女子,還是先憐憫那個渡邊君和自殺了的木月。村上對人物的刻畫上,給了我內心很大的震撼。因爲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並不是文字閱讀上的感覺,而是文字激發了很多作者那個不爲人知的泛黃的想法。從別人覺得的黃裏,我閱讀到是青春的迷茫和絕望,那個地域的年輕人,在那個特定時期的 幾個大學生的愛情、友情和性糾結,在友誼的遮掩之下相互吸引糜爛,後來是在生活的痛苦之中衝突掙扎,讓讀者不得不繼續閱讀的情節此起彼伏,這些情節裏無不充斥着憂鬱、痛苦的掙扎和孤注一鄭的解脫。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在不正常的生活中終於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一個年輕人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的大學生活跟着也就結束。 究竟是那個時代不正常?還是這些年輕的生命不正常?——渡邊君害怕聽見那首《挪威的森林》的曲子。

人爲什麼要活着?爲了愛情而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等待(希望)而活着?

男主角渡邊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嚮往的真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裏和可愛的小熊打滾,一個大男孩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尋歡作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和愛分開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他憋不住的時候想着遠在精神病院的直子的身子藉以完成宣泄。但是,綠子讓渡邊可以想着她一邊宣泄,渡邊甚至告訴綠子,自己只有想着直子纔可以,想着其她女子不可以把憋在身體裏的東西宣泄出來。我比較喜歡綠子這個人物。綠子在渡邊在這裏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她的堅強和果敢的性格,她對生活的無所畏懼,她的樸實的真性情給她帶來了看似還在等待着的結局。從綠子身上使我感覺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怎麼去形容這樣一個叫渡邊的男孩子呢?這絕不是用一個“黃”或者是“污穢”就說得清的。如果說《挪威的林》充滿污穢的話,那麼,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道德里《紅樓夢》這本書是不是更加污穢不堪,既然污穢不堪,爲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村上描述的是年輕生命無法迴避的痛苦失去和無奈接受的現實生活。誰的青春都是從煩惱與失落中度過的。

結尾是渡邊與玲子無愛的性而結束。玲子在渡邊這裏得到了友情和性。因爲玲子這個人到中年的女子從沒有奢望渡邊的愛情,她知道渡邊的愛情已經隨着直子的自殺而消失。所以,書的結尾是離開精神療養院的玲子獲得了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其實,任何一個人有那麼一個時期精神都要經歷困惑和扭曲,她們自己把自己束縛在一個逃不出的空間裏,或者是她們家人強制性的把她們關進一個不正常的空間裏,或者是現實的一些約束把人們的精神關在一個逃不脫的空間裏。直子最終就死在了自我的精神折磨中,對於她來說,死才能解脫;玲子是個歷盡生活滄桑看破紅塵超凡脫俗的女子,她已經可以坦然面對生活了。

人性之中本來就充斥着這些殘酷的內容。寫這句話的時候,不禁使我想起閱讀過的另外那些書,想起《一個世紀的懺悔》,想起《德伯家的苔絲》,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想起《百年孤獨》。這些書的主題都沉重,都是既荒誕又悲傷。單純的願望開始,悲劇的結局終了。

讀後感僅是自己的一點點感受,哪位博友看了,僅做參考。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

夏日午後,站在舊式的衚衕中透過交錯的電線杆,望着並不太藍的天空,兩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卻聽不到糟雜的聲音,就連呼吸的聲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這種靜,心靈的靜,真想投入於靜中不再回來,這實在是很享受呀。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爲終結,這裏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纔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爲直子把渡邊暫時託賦給了玲子。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們價值觀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異的。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爲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這傢伙最強扞的也就是這種逆來順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雖然他也並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裏或將要去哪裏。不過渡邊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直到渡邊見到玲子,玲子說“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此時應該說渡邊解到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直子本書的女主角之一,很執着於完美。本書一開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邊緣的井,一口深的並且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爲墜入井中便與現世隔絕,她也明白這是危險的,但這纔是她真正想要的,這就是直子的無奈了。這口井也是直子後來生活的寫照,所不同的是渡邊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療養院的直子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邊的渡邊才能確定自己還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與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後玲子幾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綠子本書的另一位女主角,應該說是森林裏一棵非常奇異的樹,她似乎可以衝破黑暗享受到陽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說她是一棵樹是因爲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親人一位接一位在經歷了非常的痛苦後慢慢死去,應該說她是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堅持了下來(這是綠子的無奈了)。她也想逃避,也許逃到那個被她稱做驢糞蛋的烏拉圭去,也許是藉助性幻想(其實從這點看她的道德觀遠比看起來要嚴格得多)。她也很想有個依靠,就像她對渡過說的那段關於買餅的任性的話。綠子從心理上表現得相當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確的向渡邊表白,因爲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邊的選擇。當渡邊因爲陷入對直子的思念而忽視了她時,她選擇告訴渡邊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並選擇暫時離開讓大家可以冷靜的思考。

永澤註定會成爲這個社會“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這個社會成爲“精英”的規則,“紳士就是做他應該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這是永澤的無奈),雖然他也看不慣這個社會。他也期待和初美獲得愛情,但他清楚這樣做就會被排除在“精英”這個圈子之外,在他的價值觀裏除了成爲“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這座城堡的鋪路石而已。社會的壓力,家族的壓力以及周圍人對他的看法都註定了他永遠都無法做一個隨心所欲真實的自己,他在爲這些看法活着,爲別人活着。

初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並不多,但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人物。應該說初美很純美童真式的夢想會讓每一個讀者動容吧,初美的夢想是用自己的愛來改變永澤,使他獲得真正的自己,把他帶回到那個純美的世界中去,即便爲此賦出再大的代價也無怨無悔,即初美可以一定程度的接受永澤的放縱。可是在永澤卻不想放棄“精英”這個社會賦予他的頭銜(這是初美的無奈),因爲如果放棄了他可能除了初美就真的一無所有了,永澤選擇了戒色,而初美在純美的夢想破碎後選擇了自殺。

玲子,雖然作者賦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時候還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現的,替直子寫信,以至在直子死後和渡邊發生了關係,我們似乎看到的是直子。關於玲子來到療養院的原因到是有點要說的,在我看來玲子相對於對事件本身的打擊來說,似乎更看重玲子丈夫對此事的冷靜處理,應該是這件事在玲子價值觀裏這件事是重大事件,解決方法只有馬上離開換個新環境,而從玲子丈夫的價值觀看首先是家庭本身的穩定,這件事應該是排在第二的位置,玲子感到自己沒有被重視於是崩潰了。

完美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行駛的船,而是暴風雨過後灑在甲板上眩目的陽光,完美不是來自由我們對它的執着追求,而是源於勇於面對磨難的堅強的心。

還沒看完,這是轉的,喜歡,放在這裏……多年以後,再捧起這本書,也許會嘲笑此時的自己——區區皮毛。那時候,我大概將越來越多世事看明白,也與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後感可能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永澤和初美在文中筆墨並不是很多,但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初美喚醒了渡邊身上的一部分,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一種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實現的憧憬;永澤或許是渡邊在潛意識中有些羨慕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屑一顧的人物。

兩個孩子,一個愛放風箏,一個愛追風箏。正如他們的社會地位一樣,一個高高在上,一個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也因爲這種緣由,決定了他們差異甚大的性格。

提筆之際,《挪威的森林》還置於我桌子的左邊。最初趨使我去閱讀它,是它的不可忽視般的知名度。名著名作,大多都得經過時間的洗禮,沉澱下來的,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裏,仍能被人所稱頌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過人之處。

花開了四次,落了四次,樹葉綠了四次,又黃了四次。當我重新翻開這本書至後記時,腦子裏勾畫出人與人之間若即若離的又欲罷不能彼此依偎的不完全的人性的善與惡,並且忍不住拿來對照自己。 按照正常的思路,下一步應該把我生命裏的每一個女孩以回憶錄的格式寫下來。可我不會那樣做,因爲我不是在寫言情小說,況且我還沒有缺心眼到那個地步。 每一個不管以什麼樣的方式進入我生命的女孩,也不管咱們是不歡而散還是逐漸平淡還是你只是路過或者說是現在還持續着持續着。我都要深深的感謝你,感謝你能陪伴着我的生活不寂寞這感謝是真心的且不矯情, 好了,煽情到此爲止。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世界裏,你是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是迷茫在人羣的道德還是清醒於內心的呼喚? 內心的感覺經常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幾乎會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慾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會認爲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羣格格不入,爲社會所不容。

在瑞秋.卡森的著作中,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實,希望喚醒無知、愚昧的人們,不要再用使用蠻力,來對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蟲、植物。也呼籲我們,要尊重生命,謙卑爲上,不要自以爲是。否則將有一天,會爲人類帶來無可挽救的災難,毀滅性的滅亡。

木月以爲放棄自己就可以贏得世界,於是他把管子一頭接到了汽車排氣筒上,另一頭接入汽車,然後發動汽車,以忽略自己感覺的方式換來世界的一小塊位置。 渡邊尊重自己的感覺愛上了直子,他遵循等待直子的諾言,而直子卻自殺了。“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渡邊只是木月的影子。所以這句話可以換成“如果渡邊君仍在等我,我想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直子的幸與不幸在於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覺,而不在於有沒有人愛她。 那些不尊重自己感覺的人,經常會戴着面具和另一羣戴着面具的人交換污穢混濁的髒空氣。尊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事關生命和輪迴。《挪威的森林》裏,人物可以分爲兩類:死者和生者。村上春樹讓不尊重自己感覺的人都選擇了自殺。可能他認爲不尊重自己感覺-失去自我的人只有死路一條,或者說失去自我的人雖生猶死。 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沒有客觀,只有主觀,因爲只有自己才能讓客觀世界存在有意義,除卻自己,世界再怎麼精彩怎麼無聊都與你無關。

反思當今社會那些好吃懶做的年輕人,實在是慚愧。官二代,富二代,啃老族,這些人實在令人痛心。一些人遇到一點困難就自暴自棄,輕視生命,絲毫經不起生活的小小考驗,典型的溫室裏的花朵,實在可悲。因此我們應該學習那種自立自強,奮鬥進取的精神,做一個有價值的人。最後,以路遙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永無休止的奮鬥,只有認定了目標,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纔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我記得有位哲人說過:如果你不能成爲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爲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

少平與少安兩兄弟同爲黃土地的兒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說是作家傾注了畢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寫作的焦點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達了強烈的平民意識與抗爭意識。少平與少安都不是輕易向命運妥協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雙手可能改變命運,他們在一次次苦難中得到錘鍊與昇華,表現出當代農民的頑強與堅韌。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6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爲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爲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於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溼漉漉的枯井裏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着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裏化爲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鬆,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於內。

於是只能自己壓抑着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着它,我愛是因爲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麼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着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爲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

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爲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爲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於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溼漉漉的枯井裏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着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裏化爲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鬆,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於內。

於是只能自己壓抑着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着它,我愛是因爲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麼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着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爲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

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7

幾年前拿到這本作爲生日禮物的書,懷着對送書者輕描淡寫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開扉頁--輕快而不失格調的文筆,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與欲、生與死的隱晦闡述,讀來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爲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裏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開始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東京街頭,逐漸相戀。不料兩人同牀之後,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休學。與此同時,學潮迭起,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讀起這本書,1969年日本繁華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鳴得意的路人,氣氛壓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學,彷彿爲我所經歷一般,一一於腦海中呈現,人物所感彷彿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飾的潛意識。這部被譽爲“純愛”的長篇小說,完完全全稱得上是一部“心靈巨史”。

初次讀罷,有太多共鳴,陰暗面的共鳴,合頁只覺無奈。書中人物的心境與我不謀而合,“在隔了許久後重新觀望這光景的時間裏,我驀然注意到一個事實:每個人無不顯得很幸福。至於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僅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無從得知了。但無論如何,在九月間這個令人心神盪漾的下午,每個人看來都自得其樂,而我則因此而感到了平時所沒有感到過的孤寂,覺得唯獨我自己與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細節描寫,讀來不禁怦然心動。作者一向不將陰暗面視爲羞恥而避而不談,相反,這樣不遺餘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尋求心靈出口的必經之路。

共鳴催促着我將此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幾年過去,我的心境風雲變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運,痛苦與平淡讓我更加懂得了堅守,漸漸地,那個心靈出口也浮現出愈加清晰的形狀:

在繁雜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隨波逐流使自己忘記孤獨的人終將淪爲碎片。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反思之人對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纔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

綠子作爲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爲什麼男人偏偏以爲長頭髮女孩纔有教養,才心地善良?頭髮長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個。”鄙視空洞無聊的貴族學校,“因爲我討厭學校討厭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課都沒曠過,心想怎麼能敗下陣去!一旦敗下陣豈不一生都報銷了!”看透了虛僞的口舌,“討論的時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個個無不擺出無所不通的架勢,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詞句。我莫名其妙,就接連發問說:”帝國主義剝削是怎麼回事?同東印度公司有什麼關係?“”粉碎產學協同體是不是必須走出大學去公司工作?“可是誰也不解釋,不僅不解釋,還煞有介事地大發脾氣。那情形,你能信?”……這個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佈、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着。她言語粗俗、行爲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綠子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與綠子相似,渡邊自知與環境格格不入,而若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地墮落下去,不斷爲空虛折磨。

渡邊與綠子的相互吸引來源於一份共性,即他們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內心古怪、骯髒、自私的感覺並不爲他們所刻意壓抑,()而是用於抗拒虛僞片面的現世道德。他們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們內心強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我們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帳償還回去,償還成長的艱辛……”直子的悲劇與綠子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這麼一本小說,1987年在日本出版後長居銷售榜首,並介譯到各個國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讀越覺得餘韻無窮。

其主題不關乎政治,不關乎勵志,直抵人心。村上說:“這部小說具有極重的私人性質,喜歡的自是喜歡,討厭的也大有人在。”

其語言明快而優雅,正如譯者林少華所說,“一種優雅的饒舌,一種有節制的故弄玄虛”。這一點也要歸功於同爲村上迷的林少華,他中日融合的筆法渾然天成,讓人不得不一讀爲快。

其取材源於村上的真實生活,據其散文集流露,渡邊原型乃村上本人,綠子則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陽子。小說中大多數場景是村上的真實經歷。渡邊喜歡反反覆覆地讀,喜歡爵士與古典樂,喜歡貓,村上亦如此。如此一來,情節的栩栩如生便不難得到解釋。

對這本書的情有獨鍾,在於很多方面,語言,作者,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缺一不可。對我而言,它不僅是一本書的定義,它仿若成爲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難熬的時光,所幸與之邂逅。

多年以後,再捧起這本書,也許會嘲笑此時的自己--區區皮毛。那時候,我大概將越來越多世事看明白,也與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8

最近忙着看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很憂傷的一部小說。沒有川端康成似的絮絮叨叨,行文流暢如汩汩奔涌的泉水。

小說的主人公渡邊帶着一身自我的傲氣撲面而來,而另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識,不肯隨遇而安,不肯同流合污。有着隨和的外表,然而接近他慢慢了解他發現原來謙卑的外表下有着桀驁不馴的靈魂。他有着睿智的眼光,冷酷的表情,還有善良的本性。當朋友木月以自殺來逃避這個世界的污濁與混亂,渡邊有着沉痛的悲傷。但他卻不能效仿自己的只有,他還有他牽掛的直子。但或許這也並不是他能過在混亂與迷茫中生存下來的唯一原。他有與那個時代年輕人相同的迷惘與逃避,只是他知道他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甚至當直子最終離他而去走進無盡的黑暗。與其說這是一種求生的本能,倒不如說他有着超越的眼光和智慧,儘管有時他會怯懦,儘管有時他會選擇逃避,但那也僅僅限於一段時間之內。

是青春的青澀讓他有不能承受的苦楚,然而他終於在愛與溫暖的的包圍中完成了靈魂的救贖。當愛已消逝走向沒落的盡頭,當直子將自己的身心交付給那無盡的黑暗,我們微微替渡邊擔心,他是否能夠在光明消失後的夜晚迎來另一輪升起的旭日。然而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當他在遠方盡情的自由的同樣是沉痛的放逐自己的身體與靈魂時,我們發現其實磨難已經早已讓他的周圍生出一層厚厚的盔甲來抵禦外界的侵襲與寒冷。他曾與木月一樣渴望永遠十七八歲,而在那個細雨濛濛的夜晚在失去摯友的傷口尚未癒合時恍然醒悟自己除了堅強已經沒有第二條可以走下去的路。這是一個經歷大悲之後的生命發出的最爲強有力的聲音,彷彿有些沙啞,或許當他對自己說這句話時眼睛充溢這淚水,也或許是在那條泥濘的街上他滿臉雨水對着黑暗的天幕喊出了這句樂觀而有悲傷的話語。青春的光芒在歷經黑暗後更加熠熠生輝,是生活讓他學會了隱忍、內斂、堅強,也讓他的身體不再遊離於心靈的掌控。從某種意義上上講一種新的生命在誕生。

小說昏暗的背景基調正好契合了披頭士的那首《挪威的森林》哀傷懷舊的旋律,或許這正是作者要將其作爲小說題目的原因。或許在一間放着這首歌的光線不太明亮的小屋裏看她更容易體會作者寫作時的心情。風在搖曳穿過樹林的頂端,雨在飄灑慢慢地將心靈的土地全部溼潤……

忘不了小說結尾處石田玲子和渡邊那近乎瘋狂的吉他演奏,全是披頭士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昨天》、《米雪星》……一首接着一首,一曲接着一曲。漫天飄飛的音符就像是暮春花樹上雨點般飄然墜落的花瓣,紛紛揚揚的去赴一場華美的葬禮。難得一見的風景,數不盡的,剪不斷的連綿的憂傷。直子是否就是春天的象徵呢,匆匆而來留下美麗的痕跡又匆匆而去。若是如此渡邊就是厚重的大地,用自己的善良包容讓直子那顆脆弱易碎的靈魂得到些許的安慰與歡愉,讓他終於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着靜靜停留的角落。靠在他的肩上她可以閉上眼睛抓着他的衣服而永遠不用擔心他會掉進那口不知在何處的幽黑的井中,她可以抵得住黑暗處任何壞的東西的誘惑,只要他能夠讓她靜靜地依偎着他。

青梅竹馬的愛情並未留住木月匆匆的身影,直子的溫柔善良未能溫暖他那顆冰封已久的心。有時候會想與渡邊相比這是否是另一種形式的懦弱呢,有時候也會想加入那個從小與直子共同撿着青梅歡快的嬉笑追逐然後共同騎着竹馬自由的旋轉的男孩是渡邊而並非木月,那麼故事又會有怎樣的結局呢?或者再退一步直子最後終於擺脫木月的陰影而真正接納渡邊而不是那個雨夜短暫的歡快,那麼渡邊又會有怎樣的一個狀態呢、或許我們早已膩味王子與公主童話般的愛情與幸福生活。我們一方面不願意讓作者這麼寫,無疑如此小說便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與最大看點。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真希望他們能成爲童話中的王子與公主,可以在純潔幽靜的世界裏共同生活在古堡中自由的相愛。教堂的鐘聲見證着永不離分的心聲,飄舞的飛雪是人們鋪天蓋地的祝福……

時光漸漸流逝,我們的青春我麼的十七八歲也正在漸行漸遠的走出我們的視界,然而也正是時間讓青春的那層澀澀的外衣退去讓那副並不十分壯碩的雙肩毅然扛起對於周圍的世界對於我們所愛以及被愛的人的責任。我們的肩膀終會走向壯碩,我們的腳步終將愈走愈穩。青春已經選擇了另一種美而存在,華麗張揚的外表消失了,內心攢聚的明亮的光輝。青春不是離我們遠去了,青春徵用另一種形式更加深刻更有內涵的展示着她的美麗。

看來善良真是個好東西,有他的收穫那些迷失的方向終會重新迴歸,那些被遺忘的勇氣終於在靈魂的步履維艱中選擇了迸發與閃耀。有善良便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9

夏日午後,站在舊式的衚衕中透過交錯的電線杆,望着並不太藍的天空,兩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卻聽不到糟雜的聲音,就連呼吸的聲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這種靜,心靈的靜,真想投入於靜中不再回來,這實在是很享受的。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纔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可是迷茫和痛苦的源頭在哪裏呢?在長大和成熟起來的過程中。我們在長大,我們在不斷地在明白這個世界,在知曉這個世界,自己也在不斷變化着,來適應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可是變化的過程哪有這麼容易!我們必須放棄一些,忘記一些,改變一些,適應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們是不想做的,不願做的,甚至不得不違心去做的。所以我們看到,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說的謊話卻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給我們的壓迫卻多了;對事情單純的看法少了;每個人的心卻變得複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也許,是時候我們要重新學會與他人相處了。從無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倒有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從無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到有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從對人沒有戒心,到對人有戒心……最後,讓我們放棄這種原始的,純淨的,尋求個人理解與被理解的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這是社會帶給我們的改變嗎?我愕然了……

可是,這種轉變有時候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挪威的森林》裏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裏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或許他承受不了成長帶來的變化,或許他不敢面對成長,總之他以死來作爲迴避成熟的方式。而對於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纔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後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鬆,即使渡邊作爲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爲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瞭解爲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當面對成長的痛苦,我們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來分擔我們的痛苦。對於迷茫,我們也想通過與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們才尋求理解與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與被理解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痛苦別人不可能完全體會,我們也依舊在尋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並且,越是尋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實也就與成長的主要方面所牴觸:“我們不能尋求這種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所以,村上纔要把玩孤獨。因爲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是無可奈何的,是每個人最終都要經歷的。這也就是渡邊與人格格不入的原因。還記得渡邊在看望直子回來後,回到新宿唱片店裏打工時,看到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和茫無頭緒嗎?因爲他孤獨,而自己甘心孤獨,自己將在這種孤獨中完成人生的蛻變,最後成熟起來。

直子所在的療養基地,更像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伊甸園。在那裏,我們可以不必完成這種蛻變,不必作出轉變,可以依舊保持那種相處的方式。所以在渡邊剛來看直子時,會感到那裏吃飯的氣氛很奇怪,因爲渡邊自己已經完成了部分的蛻變了。也正是在直子面前,渡邊纔拿出自己已經蛻變的部分對直子說:“來吧,沒有木月沒關係,有我陪你渡過難關呢。”可是,村上的設計很有意思:它讓這個不必蛻變的伊甸園中住的都是精神病人。也就是要藉此表達:不完成蛻變的人,在那些完成了蛻變的人看來,就是不健全的。

或許在這個成長的道路上,只有愛情是真正純潔的了。因爲當每個人都完成蛻變之後,愛情就沾染了太多別的東西。可是,愛情帶給人的,卻是更加快速的變得成熟。不論是在愛情中成或敗,得到或者失去,人都會成熟很多。因爲愛情讓人懂得更多地揹負責任。其實初美就是因爲愛情的變化,而真正意識到成熟的,也是因爲自己經受不住這種蛻變,最後選擇了死亡。

《挪威的森林》我讀了這麼多遍,沒想到直到前些天,我纔像完成大一統理論似的把每一個分割的感想統一起來,其實,也是在前些天,我才把自己這些年的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看透。當然,隨着我的長大,很多想法還會發生變化,但是,不會變得就是,我希望自己和每一個我認識的人,都能勇敢的面對蛻變,勇敢地完成蛻變,並能在蛻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0

前幾天,一個朋友打電話問我在忙什麼呢!我說沒忙什麼,在讀一本小說而已!她就問我讀的什麼小說。我說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沒想到她立即大叫,說她的一個朋友告訴她這本書是不能讀的。當時我已經讀了一多半了,就剩下最後十幾頁!自己想了一下,也感覺這本書讀的不值!這本書裏面寫的東西,讀來神經兮兮的,要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非得讀成神經質不可!

這本書的主人公,十八歲的年紀,正直青春年華,也是最易產生衝動的青春期!他的高中時最親密的朋友,木月和直子是一對戀人,三人經常一起出遊,密不可分。主人公在和木月打完檯球的那天夜裏,木月在自己家的車庫裏離奇地自殺身亡,從此給主人公的心理造成一種不可言說的陰影!而木月的女朋友,直子也悲傷的不知所措!

主人公在經歷了木月的離奇自殺身亡和高中時的一段戀情後,依然決然地分了手,孤身來到東京一所私立大學讀書。這一時期對主人公來說這是一段迷茫的時期。直到木月死了半年後,在東京的某個車站主人公又遇到了直子!從此,主人公和直子纔有了進一步的交往,甚至說有了一段說不清楚的感情故事,甚至連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是對是錯!在兩人交往過程中,直子從不談起木月的死,她是那麼深深地愛着從小青梅竹馬的木月!在直子二十歲生日那天,主人公和直子發生了性關係,並發現直子還是個處女。第二天一早,直子就離開主人公回到了老家,後來就不知不覺進了一個精神療養院進行療養!

主人公在直子走後,一直通過書信與直子交往,一直到直子在療養院附近的山林中上吊死去。在此期間,主人公除了在東京讀書,打工和一些糜爛的生活外,曾兩次到直子的療養院看望過直子,試圖讓直子面對生活,並盼望直子精神早點好起來,好過來跟自己一起生活。主人公在校期間,通過跟綠子的交往,也對綠子產生了一定的感情,但一直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越軌行爲,因爲主人公對直子的健康一直抱有一絲幻想!也可以說,主人公對直子的感情和主人公與綠子的感情之間,總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裏面,這也是主人公內心痛苦的來源!更主要的是主人公與直子,木月三人之間的關係,一直困擾着主人公的內心生活!

書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主人公(渡邊君)、直子等,伴隨着一些小人物有木月、敢死隊、永澤、綠子、玲子等。

主人公:主人公是現代都市大學生的典型代表!主人公面對的事學業、生活、工作和愛情!在面對大學生活的無聊和孤獨時,主人公雖說有着太多無奈,但對於現狀又感到無能爲力,生活仍要繼續!於是,主人公只好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驅趕孤獨和寂寞的方式,尋找一點點安慰!於是,他除了看書沒有其他愛好,沒有很多的朋友,上課也是一個人座,甚至沒有同學知道他的名字!在直子離開他之後,他跟僅有的幾個朋友之一,永澤學着出去跟女孩子鬼混,以便打發自己內心的孤獨!後來,他連根女孩子鬼混都嫌麻煩,終於麻木了!就連和綠子的交往,主人公也是從內心的無聊和無所事事開始的!

既然生活如此無聊,那主人公爲何還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呢!說到這裏,我們不得把這本書的所有人物思考以便。主人公與直子、綠子的交往可以說是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和生活到了無聊至極所致,但深入思考一下,我們也可以說是人們對愛情的渴望!但愛情的追逐過程中,活生活中難免會有踟躕、迷茫、孤獨或無助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產生之後,就需要合理的途徑發泄或排遣!如果這種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的發泄或排遣,那人肯定就會發瘋,得神經病,神經崩潰甚至死亡!直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敢死隊、永澤、綠子等,依次出現在主人公的生活中,給主人公孤獨無聊的生活,恰如其分地添加了一些調味品,能夠幫助主人公排遣或轉移自己生活中的苦悶,不至於使主人公走向極端!

直子:現實生活壓力下產生的畸形兒!她不明白不懂得自己與木月的愛情,應該隨木月的死而告一段落,或者說生活應該重新開始,可惜她不懂得,生活並不是一馬平川的!她的心理疾病也是根深蒂固的,是從小就有的,由於她不會適當的調節,也沒有足夠的外來力量來幫助她擺脫,心理問題也就越積越厚!儘管在療養院療養期間,也有很多人幫助她,但已經是無力迴天了!因此,直子的死,也是預料中的事情!

玲子:玲子是生活中的見證者!她在受到女同性戀者女孩的騷擾後,由於丈夫沒有及時帶自己離開這是非之地,最終受不了人們的流言蜚語,而住進了療養院!這是生活的一個插曲,經過療養,她最終又走向了社會!!

整本書裏的人物,可以說各個都有神經病!只是病情輕重不同而已!這是現實生活壓力(工作、生活、學習、愛情等)造成的必然結果!因此,有的人看似快樂地活着:有的人卻依然痛苦地活着;有的人進了精神病醫院;有的選擇了自殺!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

有人點評村上春樹的作品,說面對生活的孤獨和無奈,主人公是一種把玩孤獨的姿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既然我們擺脫不了孤獨,那就把玩孤獨吧!可又有幾個人真的放得開,又有幾個人真的把玩得起呢?大概只有我一個人放不開,也把玩不起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記憶這玩意兒真是不可思議,當我身臨其境時,我是一點也不去留意那風景。

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他的一部分。

只有死去的人永遠都是十七歲。

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勉強交朋友,要真那麼做的話,恐怕只會失望而已。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動規範(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我追求的是一種單純的愛情,一種完美的真情。比方說,現在我跟你說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丟下一切,跑去爲我買!然後喘着氣回來對我說:“阿綠!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會說:“哼!現在我不想吃啦!”然後就把蛋糕從窗子丟出去。我要的愛情是這樣的。

對於某種人來說,愛情就是從一些很瑣碎、無聊之初開始的。甚至不這樣就無法開始。

我們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

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們活着,只需考慮怎樣活下去就夠了。年輕,對我們還年輕,和村上春樹筆下的主人公一樣經歷着年輕,掩藏下的成長是迷惑,抑或是執着,只是彼此的方向不同。看了《挪威的森林》想了很多,可惜只是電影,距離小說還很遠,就像此刻的心情還無法追及更遠。同樣有的迷惑,停滯在此處,此刻,缺少一種勇氣。渡邊一個成長的城堡,大的我們每個人在城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喜歡健談,不是沒有,只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把一切的祕密關在心裏,不會像木月,也沒有勇氣向海子那樣去臥軌。只是年輕,心裏不服氣,和自己賭氣。相信還有活着的執着。生活就像在尋找理由,看到別人身上的自己,自己身上的別人。最終把自己迷失,努力去反叛,年輕的火總是不那麼穩定,喜歡迷路,喜歡犯重複的錯,把一切成長打的遍體鱗傷,這或許是代價。就像劇中的渡邊、直子、綠子,彼此的執着難逃三人的迷茫,人性恐怕就是那樣了,最原始的狀態,挪威的森林那片原始的森林,迷失,恐懼,追尋,逃離。他們的故事,發生,現在很難找了,世界如是說。每個人的心裏有一片森林,草叢裏躲着那些祕密,每個人,都在捉迷藏,想着出去,想着進來,彼此的世界,距離不遠不近,來回擺渡,會迷失在這片森林,像木月、的直子,迷失在自己的路上。可能在路上他們會遇到某個人,想着對方會遇到,擦肩之後,誰也無法預料。

沒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勉強交朋友,要真那麼做的話,恐怕只會失望而已。很喜歡這句臺詞,說獨白或許更好一些吧,至少還記得自己,這句話就像是獨白,徜徉在心底。說的很對只是不想勉強,缺少一種面對的勇氣,其實是在保護自己,可能是虛僞吧。但這很真實,只是想少受傷。然而一直活在獨白中,誰又能解釋最終的結局。或許還得抱着相遇的希望,活吧。

死,很沉重的話題,每個人可能在某一生的瞬間想到死,或者死去,這並不離奇,生的那刻,死也就隨之而來了,一種延續,一種註定。可是死那樣茫然,讓人不知所措,十七歲的木月自殺了,二十二歲的直子也自殺了,結局留給了我們。原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有病,有一天會要我們的命。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動規範。自由很熱,全世界都在叫囂自由,說要實現自由的理想,對未得到的東西永遠這麼狂熱,而不得知它的可怕。總是這樣貪婪,成風,成雨。這樣就迷失了自己的原本,想着那些不得的理想,活在一片自掘的墳墓裏。全然不知,忘記了那些禁忌,把該做的扔了。自己也渾然不覺,很可笑,也很自卑。看看現實自己就不見了。所以我們需要冷靜,需要一條繩子,來約束。

我們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的那些偶爾的不正常的想法,自己可能有病,而且是精神病。村上春樹告訴我了這個祕密,我還很正常。生活在社會中,讓人想起卡夫卡的變形記,知道自己的心,卻還是無法避免外表的異化。保持本性,在這個社會真的需要代價。能做只是去面對現實的時候還有一種敬畏和勇氣。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留有餘地,對別人的,更是對自己的。

“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髮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村上春樹在那裏不遠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