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超人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超人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超人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超人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超人讀後感1

冰心是現、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小說和詩歌取得極高的成就。"冰心體"在社會上影響極大。《超人》是冰心1921年在《小說月報》的第12卷第4號上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立即引起了熱烈的注意,而且引起了模仿,這並不是偶然的是事,因爲“人生究竟是什麼?支配人生的是“愛”呢?還是“憎”?在當時一般青年的心裏,正是極大的問題。正處“五四”思想啓蒙的時代特質,造就了整個社會“思考的一代”,還有來自歐洲、俄國的社會思潮直接影響到“爲人生”的文學創作潮流,主人公何彬思索的也正是“人生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這一時段的問題小說凸顯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主觀感傷氣息",以及某些概念化的生硬。

本篇文章的標題爲《超人》。這個標題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加工的產物。這不由得提升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開始思考:何人能被稱爲“超人”?“超人”和平常人有什麼區別?吸引了讀者的眼球讓讀者產生想繼續讀下去的意頭,然後又直接點出了主人公何彬的與衆不同。在生活中“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從來沒有人看到他和人有什麼來往”、他“不輕易和別人打招呼”、“永遠得不到一封信”、“他不但和人沒有交際,凡帶一點生氣的東西,他都不愛"以獨來獨往的性格特點來說明了何彬這個人他交際圈十分狹窄,也說明了何彬的孤僻。其次文章中藉着何彬的口說出“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人和人,和宇宙,和萬物的聚合都不過如同演劇一般”、“與其相互牽連,不如互相遺棄"。可以看出何彬這個人物對生活、世界和未來不抱有希望的消極人生觀念,這也是冰心的精明之處借何彬的口寫出了20世紀初年輕人的心態。

程姥姥和祿兒是整個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程奶奶的樂於助人與何彬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看出何彬的無情和與世隔絕。何彬也以爲祿兒對他的幫助和體諒而對人生觀和世界觀發生了改變。

文章以小見大,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縱使世界上有很多黑暗、無情、殘酷,終究不能敵過愛的力量。作爲當代大學生:只有堅持心中有愛,我們就不會感受到孤獨、空虛和無助,最終,由愛帶我們去到幸福的彼岸。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牢記初心,砥礪前行。

  超人讀後感2

冰心的《超人》,這是一篇問題小說,暴露了社會的黑暗,是一篇探索人生的文章。

一開始看見這個標題,我就覺得很新穎,頓時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文章講的是主人公何彬性格轉變的過程。

文章開始時何彬是一個極其冷漠的人,他不與人說話,不理他人,也不和別人打招呼,冷陰陰的如同山東一樣,在家裏,他也只是偶爾拉開窗簾透透氣,其餘時間都是閉上窗簾的。從他的話中也可以看出他消極情緒:“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人和人,和宇宙,和萬物的聚合,都不過演劇一般:上了臺是父子母子,親密的了不得;下了臺,摘下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場也是這麼回事,笑一場也是這麼回事,與其互相牽連,不如互相遺棄;而且尼采說得好,愛和憐憫都是惡……”這時的他是消極悲觀的,他用冷漠得如同超人一般的面孔武裝自己,保護自己,壓抑自己。

然而當他在夜晚時候聽見對面樓下悽慘的呻吟時,卻攪得他一夜睡不着覺。這悽慘的呻吟讓他想起來自己的母親,天上的繁星,院子裏的花。當他聽這呻吟到了第七日的時候,他忍不住問了房東是誰在悽慘的叫,當得知是樓下的孩子祿兒摔斷了腿,沒錢醫治時,他拿出了自己的錢,他竟也生出了慈悲的念頭!這說明何彬並不是全無感情的,他的情感隨着祿兒痛苦的呻吟產生了,他開始融化了。

何彬的進一步融化轉變是在祿兒的傷漸漸好了的時候,祿兒的呻吟消失了,但是他開始做起了夢。他夢見自己的母親,滿天的繁星,院子裏的花。醒來時,他的臉上留下了十幾年不曾流過的眼淚。

讓何彬的完全的轉變是祿兒在他臨走時給他的一封信。信上祿兒說因爲他的母親十分愛他,何彬的母親必定也十分愛何彬,所以他的母親和何彬的母親是好朋友了。當讀完信時,何彬也回了一封信給祿兒。何彬明白了,感悟了,是愛感化了冰冷的他。

這篇文章是寫在五四運動時期,發表在1921年4月。此時正是五四運動的低潮時期,青年人從樂觀救世到悲觀憤世,青年人變得虛空,苦悶,冰心寫這篇文章就是爲了喚起青年的活力。雖說當時有不少人批評冰心的這篇文章,但是在現在看來這篇文章意在探索人生,喚起青年心中的愛,用愛解救迷失的親年人。

一個人,無論多麼冷漠無情,犯下了多麼不可饒恕的罪,變得多麼的殘忍兇惡,終究會被愛轉化。這世間最大最正直的力量就是愛!母愛、父愛、朋友間的愛、戀人間的愛……都給人力量,帶人走向希望的春天。

  超人讀後感3

不知不覺,我已經大三了,在大學的這些日子裏,我喜歡徜徉於書海,因而讀過不少書籍,它們中許多使我受益匪淺,但因爲自己的懶惰,所以真正着手寫下感悟的卻不多。不久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吉老師推薦我們看冰心的《超人》。說實話,我對冰心本人還算了解,可對其作品卻少有上心。然而,當我讀完《超人》,我覺得自己的知識真的很貧乏,因爲文章的內容根本未提及“超人”二字,所以我有種被標題騙的感覺,當然,這是我自身水平的原因。冰心的《超人》寫於五四運動落潮期,發表於1921年4月份出版的《小說月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何彬在開始的時候對一切都很排斥,拒絕交際,後來由於深夜被一陣慘淡的呻吟所困擾,出錢給病人看病,最後被病人即小朋友祿兒的行爲感化,從此改變了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的故事。全文看似只寫一個簡單而普通的人物前後轉變的過程,卻鍥合了五四青年當時的願望和要求,發人深省。

起初,我在讀這篇小說時並沒有把主人公何彬與“超人”聯繫起來,剛看到題目時也只是按照字面上的理解,認爲超人就是非同一般的常人,可能有着某些常人沒有的某種品質、某種信念或某種異能。

“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小說在開篇第一句,作者就斷然地對何彬的性格下了一個簡單明瞭的定義,給他籠罩了一種冰冷的氛圍。然後大肆渲染了何彬的“冷心腸”,介紹了何彬的生活環境與特點:他住在一座很多人同居的大樓裏,這一特寫放大了何彬與衆不同的一面,即他冷漠孤獨、不近人情、不輕易與人打交道、從來不會寄出和收到一封信、不愛任何有生氣的東西,屋裏如同山洞一般陰冷。我開始有點費解,難道這就是作者心中超人的形象?可他明明就是一個反面消極的人物啊!不過後來靜下心來想想作者的寫作背景,也不無道理。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一片混亂,五四的槍聲雖推翻了陳舊的孔子思想,卻一時沒給廣大民衆帶來實質性的精神寄託。很多青年人沒有了意識,沒有了目標,他們的理想與現實在天枰的兩端差別太大,“人生究竟是什麼?”他們陷入了空前的迷茫當中。而尼采思想的流入如黑暗縫隙裏迸射進的一絲光亮,讓以何彬爲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從此有了生存下去的信仰。但尼采思想的消極成分也深深地毒害了他們,使之“冷”,何彬也只是作者擷取的當時社會環境下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

文中,“超人”何彬甚至還認爲“世界是虛空的,認識是無意識的,人和人、人和宇宙、人和萬物都不過如同演劇一般,上了臺是父子母女,親密的不得了,下了臺,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場也是這麼回事,笑一場也是這麼回事,與其互相關聯,不如互相遺棄,愛和憐憫都是惡。”由此我便開始深思,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活着的意義。我想,我們不應該也不能成爲這樣的超人,因爲他總是孤身一人、形單影隻,與社會脫節。如果每個人都成爲這樣的超人,那麼就不存在這個人和人之間相互交流的介質——社會。人也只能像超人般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那是一個相當不嚴密的、鬆散的結構,正如將大海中的水分爲一滴一滴分散在世界各地,很快就蒸發消失一樣。人們因爲只拘泥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殊不知脫離了社會就失去了活着的意義,也就真的是虛空的,毫無意義的了。何況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不一樣的風景,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人,我們會與外界交流溝通並且在他人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或在自己心中發現他人的身影,不可能相互遺棄,只會相互牽連,所以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相互牽連,而社會正向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價值,人只有活在社會之中,才能體現生命的意義。

然而,從作者的創作中看出,何彬又不是那麼絕對的無情冷漠、與世隔絕。何彬的“冷”中似乎還隱藏着不滅的“熱”。他會每天上局裏辦事,會和同事們說幾句公事上的應酬話。此外,就是這麼一個冰冷的人,卻能在祿兒痛苦的三夜呻吟中“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試問,一個“毫不動心”的人,面對“悽慘的呻吟”除了本能地因噪音而煩躁外,又怎會從“難聽”的聲音中聯想到美好的幼年往事呢,又怎會“在他空洞洞的腦子裏,憑空添了一個深夜的病人”呢?或許在他童年裏也有過一段似曾相識的記憶,病痛中也有過母親溫柔的照料。祿兒痛苦的呻吟無形中充當了一根誘發他沉睡記憶的導火線,也如一把鑰匙,開啓了他心中封鎖愛的匣子。氾濫的母愛與他現在堅守的主流思想間發生了激烈的衝撞,以至於“他的腦子累極了,極力的想要擯絕這些思想”,但“無奈這些事只管奔湊了來”“他聽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最後他“眠食都失了次序,眼圈兒也黑了,臉色也慘白了。”可想而知,他忍受的煎熬是何其之重。兩種思想的鬥爭帶來的是一種信仰的危機,這不免令他心生恐懼。替祿兒出醫藥費這種“破天荒”的舉措,從某種方面來說何嘗不是他潛意識下的一種方式,又何嘗不是兩種思想鬥爭。何彬備受心理的煎熬,這種煎熬的突顯開始於祿兒“悽慘的呻吟”,結束於何彬讀完祿兒信後悔罪的淚光。在這場思想的較量中,何彬給祿兒付醫藥費是何彬並非“冷心腸”的一個有力證明,恐怕這一點連何彬本人也未嘗察覺到吧?文中反覆出現這樣的語句“慈愛的母親,天上的繁星,院子裏的花??”證明了何彬的內心是有感情的,他只是選擇了用一種消極的方式來面對現實的生活,面對現實的人羣,他只是身處冷漠虛僞的社會,不得以用一種消極的方式來面對生活,尋求自保罷了。這使我懂得,無論時代的現實多麼的黑暗,多麼的殘酷,無論人僞裝的多麼的無情,最終都敵不過愛的力量。母愛,人與人之間的大愛,都會帶着這樣悲觀的超人走過荒蕪的沙丘,來到愛的天堂。就像文中所寫的,最後何彬在“母愛”和童心的夾擊下,轉而虔信“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不是互相遺棄的。”由此可見,這些幼年零零星星的愛和記憶,正是何彬“熱”的源頭。

祿兒的病雖好了,但兩種思想間的戰爭還未休止,甚至愈演愈烈。“母親呵!我要起來坐在你的懷裏,你抱我起來做在你的懷裏”,“母親呵,別走,別走!”等等。也許長時間的孤寂;長時間的不被理解;長時間身心的煎熬。他的心已累了,倦了。此時母親的`懷抱,未嘗不是他疲憊身軀最好的棲所。是啊,不論有多少醉人的哲學思想在中國盛行,無論有多少頑固的劣根性在國民身上殘存,迷失的國民至少還有母愛的支撐,母愛的導航。心已在劇烈地震顫!

文章的末尾,祿兒的信簡單而質樸的言語間流露出不一樣的深沉。祿兒充滿純潔童心的信顛覆了尼采思想的主導地位,也徹底摧毀了何彬扭曲的信仰。何彬看完祿兒小心放下的信,捧着他送的黃花籃,“什麼定力都盡了,不禁嗚嗚咽咽的痛哭起來。”即是最好的佐證。他終究不是超人,他也有愛。從他給祿兒的信可以看出,他向祿兒道謙致謝,他坦白了這十幾年來,他錯認了世界是空虛的。

  超人讀後感4

《超人》主要講了一個叫何彬的冷心腸青年,爲人十分冷淡。不與人交往,不與人搭話,不和別人在同一食堂吃飯。除了上班與同事說幾句公事上的話外也從不開口。

何彬不但不和人交際,凡帶一點生氣的東西,他都不受,屋裏冷陰陰如山洞一般。但何彬卻整天夢想着成爲一個超人。後來,在半夜裏,一個孩子的呻吟驚動了他,使他重新想起了感情,想起了許多往事,想起了他的母親。明白了他所認爲世界是空虛的、人生是無意識的、罪惡是憐憫的理論是錯誤的。他掙脫了自己的幻想,帶着追念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看了這篇小說以後,我想,文中的何彬沉迷於幻想中,爲人冷淡,而我們不能沉浸在幻想中,要有憐憫和愛心,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超人讀後感5

“超人”,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就是非同於一般常人,可能有着某些超能力。我總覺得文中的主人公何彬與超人是沒什麼關係的,他冷漠不近人情、不愛與人打交道、不愛任何有生氣的東西,整日獨來獨往,還說着“世界是虛空的,認識是無意識的”、“與其相互牽連,不如相互遺棄”、“愛與憐憫都是惡”等等這樣的話,他信奉尼采哲學,對誰都不關心。他有着一種孤獨,是一種因爲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用自己的方式隔絕了外面的一切,生活在自己的孤獨的堡壘中,不需要別人的關注,構建起密不通風的圍牆,進行着自己的精神活動。

看完《超人》,我便開始思考,人真的是可以和外界沒有一點聯繫的嗎?人與人,人與社會不需要交流嗎?我們若真的像超人一樣活在自己的小空間裏,就像大海里的一滴一滴的水一樣分散在世界的各地,總有一天會被蒸發。所以人與人之間是要相互牽連的,而社會正向人們提供了交流的空間與價值,人只有活在社會之中,才能體現生命的意義。

文中出現了三次“慈愛的母親,天上的繁星,院子裏的花”,這本來都是極其美好的事物,但緊接其後的都是何彬想要擯絕這些給人愉悅的東西的想法,但他無奈這些事只管奔湊了來,他覺得這些事讓他的腦子極累,讓他覺得煩悶,但是正是在這些回憶的啓引下,在他出錢幫助兒童祿兒治好摔壞的腳後,又在祿兒童真的啓迪下,明白了“世界上的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冰心的思想的矛盾與苦悶由此可見,“五四”愛國運動高潮過後,一些冷心腸的青年對世界漠不關心,認爲人應當如行雲流水似的,隨他去就完了。但冰心終是不忍心讓這些人冷漠下去,當何彬看完祿兒的信,他不禁嗚嗚咽咽地痛哭起來,那時他的心已漸漸明朗起來,懂得愛,懂得要感恩。冰心也藉此讓他完成了從尼采哲學向“愛的哲學”轉化。

“愛在左,同情在右,人生的道路上,一路撒種,一路花開,嗅着鮮花的芬芳,人生便不覺得孤單”。冰心的生命哲學揭示了一個道理:付出你的愛,生活便會燦爛。她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宣揚人類之愛,用“愛”來改良當時充滿矛盾和封建專制的社會人生,仍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對當時一些思想苦悶的青年振作精神,關心社會,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生活是需要愛意的,雖然何彬說他給祿兒的醫藥費,“裏面不含着絲毫的愛和憐憫,只不過是爲了拒絕他的呻吟,拒絕自己的母親,拒絕了宇宙和人生,拒絕了愛和憐憫”,但我仍相信他的心中是存着一絲愛意的,他會深深地感謝祿兒從天真裏指示他的那幾句話,會收下那籃本來祿兒認爲他一定不要的花。他會打包宇宙間半弦的月光,燦爛的星光與他悔罪的淚光,將這些包紮成一籃金黃色的花兒送給祿兒。祿兒對主人公也是有着深深的愛意的,他在病好後叩何彬的門,想跟他道謝,而他冷冷地看着祿兒,祿兒竟快哭出來;當他要祿兒去買一根繩子時,祿兒歡天喜地的模樣很讓人動容。

冰心亦說過:“這九十天的冰封,只爲這一日的春光”。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不一樣的風景,我們會笑、大笑,狂笑,苦笑,哭,痛哭、嗚咽,都是因爲不同的情況。重要的是,我們是人,我們會與外界交流溝通並且在他人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或在自己心中發現他人的身影,不可能相互遺棄,只會相互牽連。我們會被生活壓抑,會被打擊,會受生活的冰封,但仍是有一束的春光是我們的追求。冷漠並不是永遠的,冷漠是會被愛融化的,冷漠背後的春光擁有戰勝一切冷漠的力量。是愛讓我們彼此守望,彼此依賴,從而創造更美麗的世界。

  超人讀後感6

印象中是以和聞名的,她的散文,語言優美流暢,文筆清麗,風格恬淡;她的詩歌小巧精緻,玲瓏剔透,風格溫婉。

讀了這篇冰心的《超人》,再次感受到冰心的”集母愛、童真、自然爲一體“的”愛的哲學“——無論是散文、詩歌還是小說所共有的特點。

小說我看了兩遍,獲得的是不同的感受。

第一遍讀時,側重的是內容與情節。

小說的主人公”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他沒有生氣,不和人來往,總是孤零零一個人。他認爲”人和人,和宇宙,和萬物的聚合,都不過如同演劇一般;上了臺是父子母女,親密的了不得;下了臺,摘下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場也是這麼一回事,笑一場也是這麼一回事“。可見何彬心中懷有強烈的憎世思想,認爲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愛和憐憫都是惡。我可以隱約看到他選擇把自己封鎖起來,拒絕別人的一切情感。

然而事情發生了轉折。一個名叫祿兒的孩子摔傷了腿,”痛苦的聲音,斷斷續續的,在這沉寂的黑夜裏只管動“,生動形象的描寫讓祿兒這一形象變得活靈活現。我們的主人公何彬聽了這夜夜的呻吟,想起了”慈愛的母親,天上的星,院子裏的花“!這些意象充滿了生氣,原來他的童年是美好的,他原並不是這樣冷心腸、這樣死氣沉沉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想,或許在他童年裏也有過一段似曾相識的記憶——病痛中母親溫柔照料。祿兒痛苦的呻吟無形中成爲了一根誘發他沉睡記憶的導火線,也似一把鑰匙,開啓了他心中封鎖愛的匣子。何彬讓程姥姥帶錢給祿兒治病,爲了讓自己兒時的記憶不再泉涌,制止自己”荒唐的想法“。祿兒一直尋找機會報答他,於是,在何彬搬家的時候,祿兒以母親與母親是好朋友爲由送給他一籃金黃的花兒。何彬被祿兒深深打動,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認識到了世間有真愛,從一個人的孤冷的世界踏了出去。

文中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不是互相遺棄的“。是啊,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呵護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都愛着自己的母親,母親之間,孩子之間,都有着相同的願望,有着深深的絆!

第二遍讀時,是上了中國現當代的課後,這一次讀後考慮得更多。

我從課上了解到,冰心早期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問題小說“家,著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超人》等小說。在這些問題小說中,冰心關注的是五四時期的社會問題,如家庭、父子、婦女、兒童、知識分子等的矛盾衝突與困惑。她的作品意在喚醒當時冷漠的人們,她希圖以愛的溫暖來改良當時充滿矛盾和封建的社會人生,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

查了資料後,我認識到在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代背景下,四起的槍聲雖然推了陳舊的孔子思想,但廣大人民還是處於一片迷茫中。尼采思想的流入讓人們找到了精神的寄託,但其思想的消極成分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人公何彬的”冷“便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何彬由祿兒的呻吟想起幼年的事情,便是尼采”超人“哲學與冰心”愛的哲學“之間的鬥爭,雖然”前幾夜的思想,不過如同曉月的微光,照在冰山的峯尖上,一會兒就過去了“,但我們可以看到,何彬如鐵築成的心房,已經慢慢地被打開了。”睡下的時候,他覺得房間熱極了,便又起來,將窗戶和門,都開了一縫“,這房間,何嘗不是何彬的心房呢?他已經開始覺得自己的內心太過於枯乏沉悶了,他已經開始渴望接觸外面的世界了。

文中還有一段非常細緻、形象、完整的夢的描寫。夢很朦朧所以不會很有條理,但是母親的形象卻隨着夢的深入逐漸明晰起來。看”緩緩的走進一個白衣的婦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額前。走近了,清香隨將過;漸漸的俯下身來看着,靜穆不動的看着——目光裏充滿了愛。“我想說,這是一直埋在心中的情景了吧?!這是幻想了很久的相會吧?!”母親呵,我要坐起來在你的懷裏,我們只是互相牽連,永遠不互相遺棄“”母親啊,別走,別走……“不論有多少醉人的哲學思想在中國盛行,無論有多少頑固的劣根性在國民身上殘存,迷失的國民至少還有母愛的支撐,母愛的導航。

何彬醒來後看到了一籃金色的花,那有着陽光般色彩的花兒是否也像陽光般照射進了何彬冰冷的心呢?”我不知道怎樣可以報先生的恩德,先生有母親麼?她一定是愛先生的,這樣我的母親和先生的母親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親的朋友的兒子的東西。“質樸而又簡單的言語間流露出不一般的深沉的哲理。祿兒充滿純潔童心的信念顛覆了尼采思想的主導地位,也徹底摧毀了何彬扭曲的信仰。文章的末尾,何彬帶着那些”金黃色的花“和幸福的笑離開了,不再孤獨,不再落寞了。

文章就是這樣以一個個小小的伏筆、以主人公何彬思想的漸漸變化爲線索,淡淡地,情節發展着。最後,我們看到,”愛的哲學“勝利了。

  超人讀後感7

讀完《超人》後,感受最深的便是人性中愛的溫暖,無論是何彬對母親的那份深切的愛,還是祿兒對何彬的那份無暇的感激之情,無不彰顯着人類本性中的那可貴的品質——愛!

面對當時充滿矛盾和封建專制的社會人生,冰心試圖用愛來拯救當時在思想上受壓抑,精神上逐漸空洞化的青年。

“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從來沒有人看見他和人有什麼來往。”文章開篇就展現了一個性格孤僻的人物形象。從他日常生活中幾乎和人沒有交際,不愛帶一點生氣的東西等一系列細節中很好的表現出何彬那不帶一點生氣的生活。而在精神信仰上,何彬始終堅信“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愛和憐憫都是惡。”面對陰暗無所寄望的世界與人生,他選擇“旁觀”,“順其自然”這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下青年的無奈與悲哀,一種在精神上消極的人生態度始終充斥着他們的內心世界。

夜裏悽慘的呻吟聲,窗外瀉入的月光三番五次地喚起他記憶深處“慈愛的母親,天上繁星,院子裏的花……”。在他的潛意識裏,這些美好的景象無疑是他最爲珍愛的。而他所堅信的尼采哲學卻不斷地迫使他有意識的去擯棄這些記憶,致使他的內心很煩悶,思想很混亂。這反映了當時青年內心的掙扎,始終存在着無法排解的重重矛盾和衝突。

何彬是渴望母愛的,他強烈地思念着那慈愛的母親,發出了“母親呵,別走,別走……”的呼喊。母親最終還是走了,但卻留下了那縷帶有愛的清香,而這份清香恰是天真善良的祿兒帶來的那籃金黃色的花兒散發出來的。祿兒的一句“這樣我的母親和先生的母親是好朋友了。”啓發了何彬,使他頓時領悟了愛的真諦:世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無私,偉大,世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深愛着自己的孩子,而祿兒對他的關愛更使他明白了“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不是互相遺棄的。”孩子的世界是塵世上所剩不多的淨土之一,何彬無疑是被祿兒的愛所感化了,因現實生活銷蝕而暗淡的心靈又煥發了人性的光輝,流下了那幾十年來不曾有的淚兒,留下了對這幾十年來空無所有的悔恨。

文章最後,何彬回贈給祿兒的那籃用淚光兒穿起,系在弦月的兩端,用滿天的星兒盛在弦月圓凹裏金黃色的花,是愛的象徵,是何彬對祿兒的感激之情,是對“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都是好朋友”的踐行,是何彬從消極走向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開始,是何彬精神上得到振作的表現,同時也是對未來美好希望的寄託!有希望,便是光明。

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冰心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用愛去撫慰與療救當時內心苦悶的青年,無疑給當時黑暗現實下人們的精神世界送去了陽光,這樣人類心靈的愛之花纔不至於在現實的狂風暴雨中萎謝凋零。

  超人讀後感8

冰心的作品蘊藏着一種母愛的偉力,悲憫、溫柔的語言帶給人以無限的愛和希望,就像是一條清波曼柔的溪流緩緩撫摸着人心。如果你想知道“光”是什麼樣子,那你就應該去看看冰心的作品。

我想爲大家介紹一部冰心的作品——《超人》,講的是民國期間一個供職於政府單位的一個男子,他叫做何彬。他幼時曾得到過母愛的照耀,可由於自己流連世間,看過太多悲歡離合,認爲外界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完全是按照一齣戲碼在上演。於是他變得冷漠起來,上班剩餘時間全都枯寂在他的房子裏,沒有任何人情往來,他陷入了一種深度宅的境地。

一夜,他聽到對面閣樓下一個男孩的哭泣聲,心裏升起一種莫名的感覺。他問房東程姥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房東告訴他,是因爲隔壁男孩玩耍摔斷了腿,沒有錢醫治,所以才整日哭泣。聽着這無助的哭聲,他的腦子冒出來許多莫名其妙的想法,想到自己慈愛的母親,天上耀眼的繁星,還有院子裏的花,種種意象在他心體裏流動着。接後的幾天夜裏,他一直聽到這聲音,他變得恍惚,眼圈發白,即使是在白天機械般地做事,心裏也還是心煩意亂,腦海中出現一個深夜裏走動病人的幻覺。他有些忍受不了了,破天荒地拿出一大筆錢給男孩治病。

男孩治好病後,特地前來感謝他,可他惘然不理。他偶然叫男孩去買繩子,男孩歡喜跑去買回來。後來,男孩在他門前放了一籃金黃色的花,花籃底下放着一張紙條。男孩在紙條上面寫道:“我的母親是愛我的,先生你的母親也是愛你的,所以你應該收下這個禮物。”

何彬的心都顫抖起來了,感到自己的心像是被照亮一般,不禁嗚嗚哭了起來,又想起童年時期的自己,想起月光,想起自己的母親。

他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自己內心對愛的渴求被外界某個人看見了,受到了關係的療愈。自那以後,他開始變得活泛,並勇於向小男孩表達自己的感情,生活不再像是一灘死水。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關係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和療愈性,我想和你聊聊這個問題。何彬一開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宅男,感情冰冷,現在也有很多人也宅,那是爲什麼呢?第一個原因,人在內心深處渴求一種控制感,一走出自己的房間,感覺外界有很多因素我們是控制不了的,一旦失控,內心就會變得非常暴躁。很多人爲了防止自己出現暴躁的心情,寧願躲在自己可控的房間裏。第二個原因,現代的電子設備成爲滿足人們控制感的一個完美工具,電子設備是程序化的,有規律可循的,同時又很複雜,滿足了人的掌控感,探索感等感受,很多人躲在享受電子設備的操控感裏,無法自拔。同樣的,何彬走出家門去上班,也是追求一種按部就班的步驟,目的就是爲了尋求一種規律性的,可控的安全感。第三個原因,因爲自己曾經想要向外界尋求愛,可外界給了自己一個深深的傷害,所以就傾向於封閉自己,認爲外界都是不可靠的,人心都是複雜的,形成了諸多負面的想法,構建成了一個銅牆鐵壁來保護自己。

那他的療愈是怎麼發生的呢?打破他固有生活路線的是那個哭泣的聲音,這個聲音喚醒了他麻木軀殼裏的複雜感受,他想起了自己幼年時的各種畫面,並共情了那個受傷小男孩的心情,他感覺到了與外界的聯繫。當他勇敢地去幫助小男孩,收穫外界對他愛的迴應時,以往在他頭腦裏所認爲外界是一個冷漠的世界,認爲外界是不安全的,是一個了無生氣的這些想法,突然之間統統被這個迴應的感受所清滅。

一個宅的人,面如枯木,眼神呆滯,不敢在關係中伸展自我,總認爲外界有一股可怕的力量要迫害自己。實際上,外界並不是他們想象中那麼可怕,一個人只有與外界建立聯繫,在關係中活出自我,纔會有一個精彩而又飽滿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