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孫子兵法》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大綱

《孫子兵法》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子兵法》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1

書櫃裏面的書不下上百本,而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那本博大精深的恢宏著作《孫子兵法》,可謂:“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首先,喜歡《孫子兵法》這本書是爲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孫武,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因有孫臏之稱。後經齊國使者祕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爲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作爲一個雙腿殘疾,行動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負重的堅強意志力、對待自我的人生夢想永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理念對我個人有着超強的震撼力。工作的艱辛、繁瑣經常會讓我失去耐心,業主們的不理解,也會讓我在事業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感……這一切和作者的經歷相比,又是多麼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經歷更讓我堅定了自我的人生夢想,以及在這條夢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孫子兵法》是我們中國人自我的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禮貌的結晶。美國人稱《孫子兵法》爲歷史上最傑出的智慧,併成爲美國高級軍校的必修書目;日本人將《孫子兵法》列爲商界領袖的必讀書。作爲一名中國人,我爲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這部經典的哲學著作、軍事著作而深深的着迷。

當然,《孫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資料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邏輯緊密嚴、韻味無窮。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聯繫。對我個人來說更是:“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懂得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是能夠借鑑運用到工作中的。

1。《孫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本事;經過比較,我發現自我還不具備足智多謀、勇敢果斷的本事,而工作中應當做到的賞罰有信還貫徹落實的不到位。自我仁愛部下、治軍嚴明的管理理念更應當發揮的淋漓盡致。《孫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更獨到之處,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作爲一名基層工作的者,我的理解是親愛士卒,使其心甘情願赴湯蹈火,與主將同生死。但親愛絕不是溺愛,更不是放縱,而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陣法整齊、調度有數。

2、在《軍爭篇》中,闡述了兩軍對壘戰爭的決策者必須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景做出不一樣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應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對團體和個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因地生宜,靈活運用,讓每一位量才而用,恰到適宜,掌握適度,發揮出作用。那裏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

3。“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當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爲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當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團隊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在物業工作中,必須重視績效管理,同時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精神獎勵。隨着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實現激勵效果。

初讀《孫子兵法》時,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時,腦袋有幾分會思考了,好像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一書時,思緒萬千,感悟良多。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日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先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禮貌的精深的同時,多讀讀我們中國人自我的文化經典,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僅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孫子兵法》讀後感2

第一次聽說是華彬是在吳軍的《谷歌方法論》中,吳老師引用了華彬對“以正合,以奇[jī]勝”的理解,觀點與衆不同,由此我也收藏了他解讀《孫子兵法》的全集,這周終於有機會一飽眼福了。

今天我們先看看《華彬講透孫子兵法》的前三篇《計篇》、《作戰》、《謀攻》。

從某種意義上講,前三篇的思想跟市場經營的思想很像,《計篇》像是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SWOT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詞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作戰》講的是費用預算和資源保障,《謀攻》講的是戰爭中的基本原則,如上兵伐謀、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開篇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這第一句便表明了孫武的戰爭思想,在他看來,打仗是個很嚴肅的事情,關係着國家和百姓的生死,所以全篇都在講“不戰而屈人之兵”,怎樣不打仗就能贏,或者是先勝而後戰,將贏得戰爭的把握提到最高,損失降到最低。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認爲這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兵書,高中的時候我還買過一本書就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但是《孫子兵法》的“計篇”中計字是計算的意思,是戰略層面的實力比較,《三十六計》中的計字則是奇謀巧計的意思。

《三十六計》講的是怎樣以弱勝強,貪巧求速;《孫子兵法》講的是實力決勝,是最笨拙的贏法。所以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完全相反的.,《孫子兵法》一直說的是怎麼把自己培養成“大腿”,再跟“胳膊”打;《三十六計》則側重講怎麼以“胳膊”的實力扭過“大腿”。

我們做任何事業,奇謀巧計都不是本質,劉邦打贏了項羽,步步都有精巧的計謀,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項羽在SWOT的戰略面實力分析中就已經輸了,所以項羽輸本來就是大概率事件。

打仗和經營一樣,自強纔是硬道理,功夫要用在平時,交戰就是那麼一下子,就像考試一樣,不要老想着技巧,技巧很重要,但是隻能錦上添花,500分的實力怎麼調整也考不到700分。

所以《孫子兵法》並不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籍,它追求的理念是以絕對優勢取勝,真正的勝戰往往看起來平淡無奇,“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像泰森能一拳KO一個普通人一樣,要多做這種幾乎沒有懸念的事情;而四兩撥千斤那樣爲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則是極端的小概率事件,就像中了五百萬大獎,我們不應對它有所迷戀,更應該反思的是爲什麼自己的實力會差到那種程度。

在《作戰》篇中,孫武強調了打仗就是打錢糧,像書裏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運送糧草的成本是極高的,比如秦國t攻打匈奴,從山東運糧食,兩百石運到一線就只剩下一石了,因爲路途遙遠,往返路上牲口和人都要消耗,一來一回,實際成本是可使用軍糧的200倍,這個數字讓人震撼。

所以他在書中多次提到“因糧於敵”,也就是日本人當年提出的以戰養戰,搶奪敵人的軍械、糧食,從而大幅降低對腹地的資源需求。

除了降低物資的成本之外,他還提倡降低人力成本,想方設法讓士兵全心全意地爲了勝利而戰,甚至可以使用俘虜作戰。

後世兩位偉人繼續將這個戰爭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一個是拿破崙,他打破了歐洲歷史上的貴族軍隊和僱傭軍制度,將戰爭發展爲人民的戰爭,甚至婦女、兒童都可以參戰。直接依託於人民,全民皆兵,人民供給吃穿、兵源等所有一切用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謀攻》篇中,孫武重點強調了自己“求全”的思想,就是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連敵人也能保全,在損失最低的條件下贏得戰爭。他的整個軍事思想就是“慎戰”和“不戰”,所謂“兵不可玩,武不可黷”。

孫武反覆說的一個觀點就是“先勝而後戰”,也就是隻在有絕對勝算的情況下才能打仗,不然就要忍住,有戰略耐心,不斷地去爲戰勝了做準備,直到條件成熟。

在《謀攻》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以多勝少,打不過就跑,保存有生力量。歷史從來都只偏愛以卵擊石的英雄事蹟,幾千年來發生了不計其數的戰爭,能被人牢記的都是那些雞蛋打碎石頭的故事。這在管理學上叫“沉默的證據”,真正的大概率事件因爲平淡無奇,都被人們選擇性忽略了,所以在世人心目中以少勝多倒像是主流事件一樣。

另外一個思想就是知己知彼,這裏只打開談一點,類比到經營活動中,知彼並不是知道競爭對手,而是客戶。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客戶的訴求,才能做出最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整天盲目研究競爭對手是瞎耽誤工夫,有可能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和友商一起出局。

  《孫子兵法》讀後感3

孫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千年來已成世人口語,足見其深入人心,並將其作爲日常工作中的感悟與指南。但較爲系統地閱讀全書十三篇,並有名師指導評點,還是第一次,雖屬初涉,但書中要文經反覆揣摸領悟,越覺其深奧而又貼切於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

孫子兵法的開篇爲“始計第一”講到在軍事上必須“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體現出孫子用兵之道乃“以計爲首”。現代社會戰爭已較爲少見,但“商戰”卻愈加無情與慘烈,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同樣是“不得不察也”。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經濟處於賣方市場,很多商品均呈現短缺狀態,企業愁的是資金與產量不足,無需太顧及市場的反映。而隨着經濟迅猛發展,企業間的競爭遍及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等各個方面,而要使企業能夠適應這種競爭,經營者必需從產品選擇定位,內部各種機制的建立,市場的開發與跟蹤等各方面都要彈精慮竭,針對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計策,因時而變,因地而變,甚至因人而變,稍有不慎,則禍及企業,與“兵道”比較,實際上現代商業角逐同樣是智慧之爭了。

現代商業機會不可謂不多,但並非每個機會都能創造財富而利於企業。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機會呢?孫子兵法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未戰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較和謀劃,“計先定於內而後兵出”。現代的商業機會多,誘惑大,但如果不經細緻的分析策劃,對於經營目標、經營的計劃、方針以及實施程序、各項監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謀劃,做到心中有數,操之有度,才能使這些機會真正成爲企業經營的利益。

“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對現代企業的領導人同樣也是根本素質上的要求。試想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不懂經營,不知趨利避害,那麼這個企業絕對難以生存與發展。同時,企業的領導人必需在人才的蒐羅選擇與使用上有深刻的認識。“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我們選擇與使用人才,現在都講究以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作爲用人之道,必需因人而異,因才而用,以適當的人選去承擔適當的責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企業才能因這些人才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而得益。

同時,企業領導人也應努力提高自己選人用人的技巧,提高駕馭企業的能力。“將者、智、信、仁、勇、嚴”。“智”能發謀:有智者,當能多謀善斷,抓住機遇,做出戰略安排,使企業這艘船能沿着正確航向駛向發展壯大的目的地。“信”能賞罰:通過嚴密的規章制度,約束企業的每個運行環節,有功者賞,有錯者罰,賞罰嚴明,達到“治衆如治寡”的境界,那企業團隊精神合一的競爭能力必然大增。“仁”能服衆:治理企業,當以誠信,公正待人處物,這樣才能使同事員工心繫企業,共同努力工作,言與行服從於企業的利益。“勇”能果斷:現代商場如戰場,機會稍縱即逝,有時真的容不得優柔不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當然也不能“勇”字掛胸前,不審時,不度勢,胡亂決策釀成錯誤。“嚴”能立威:現代企業,靠的是規章制度的框架支撐,但並非有了規章制度就萬事大吉,要靠嚴格的執行去保證規章制度的落實,而且領導人的“嚴”,還體現在處事公正,不因親疏遠近而處事有別,這樣的“嚴”才能立“威”,才能保證威信的建立與運用得當。覺得上述這些“將”的素質要求同樣可以作爲對現代企業領導人的素質追求。

孫子兵法十三篇,襄括了兵戰之中各重要方面的問題,以樸素的辯證分析了兵戰中應採用的方式與方法,其中形成的系統觀點完全可以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上來,兵法提出軍爭中應對道、天、地、將、法,“五事”,主孰有道?將孰有能?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的“七計”相等於現代企業的投資策劃,綜合分析,可行性研究和風險分析等相一致。孫子的“道”列首位無異於現代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必需符合客觀實際。企業綜合要素和科學民主決策,同時兵法中提示的“仁心爲本”、“佐以權謀”、“水形兵勢”、“將爲核心”這些系統的觀點,完全與現代企業參與商業競爭時所必需具備的人才、智慧、誠信、謀略,對商業形勢變化的掌握和準確分析等綜合要求一致。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企業和領導人素質的提高助益良多。

  《孫子兵法》讀後感4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留下了無數華章美文,《孫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一次,在翻閱圖書時偶爾看到了這本古代兵法奇書,,我細細品讀這洋洋十三篇,深深地爲其內容之精深、思想之卓越、文采之典雅而折服。

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竟依然掩不去《孫子兵法》獨特的魅力。它是一部兵學經典,爲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推崇,許多偉大人物都深受其影響而成就非凡。拿破崙曾說過:“倘若我早日見到《孫子兵法》這本書,我是不會失敗的”。美國亞馬遜網站評論說,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讀一本書的話,那就應該是《孫子兵法》。可見《孫子兵法》的作用。

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也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有獨到之處,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裏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在班級管理中,想要建立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班級的領導者——班主任,要以身作則,做得正,行得直,使自己在學生中樹立威信,讓學生尊重你、支持你。班主任每天和學生接觸的最多,所以,作爲班主任不只是對他們進行語言教育,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動爲他們做出榜樣,使學生耳濡目染。比如,大部分學生都有隨手亂扔廢紙的不良習慣,如果班主任只是一味的去批評,去指責,也許效果並不是很明顯,但假如班主任能夠彎腰撿起廢紙,送到紙簍,也許會更能教育學生。正所謂“話說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同時還要做到“視卒如愛子”(地形篇),要真誠的關愛每一個學生,班主任不要以老師自居,動輒就訓斥、挖苦、諷刺學生。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師要象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學生要公平,一視同仁,不能因爲學生成績的好差、相貌的美醜、經濟條件的好差而對學生另眼相看。對學生要始終表現出關注和熱情,巧妙地對學生進行獎勵和批評。這樣同學們就會覺得在這個集體中有溫暖、有希望,從而更加熱愛這個集體。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一個學年度開始時,我們班主任就帶領學生制定本學期的計劃,根據學校少先隊的活動思想,集思廣益,制定學生喜聞樂見的班隊活動。這樣一個學期的班隊活動纔會搞得有聲有色。反之,什麼都不準備,就會產生盲目性。

孫子在《作戰篇》中指出:“取敵之利者,貨之。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在教學中,對成績進步者或成績優異者給予物質獎勵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勵更爲重要。曾在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的文章《成長的階梯》中看到這麼一段話:“很多年過去,我依然感謝表揚我那位老師,如果當時,他因爲我過去成績一般,而不肯把表揚給我,甚至對我的成績表示懷疑,那我就不會迅速從自卑中找到自信,也許結果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可見,精神激勵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方面能收到的巨大效果。學習上需要激勵,班級管理上也同樣如此。長期的批評和高壓政策只能產生兩種後果:要麼自信心徹底喪失,破罐子破摔;要麼表面上屈從,實際孕育着強烈的憤懣和反抗。 “我們是一個很不錯的班級。”“我爲自己能成爲你們的老師感到驕傲”。這些用第一人稱表達出來的話語,既讓學生和我融合在了一起,更讓學生的自信心高漲,榮譽感倍增,班級工作開展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我們利用《孫子兵法》中所蘊育的不變的真理內核,往往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一個班級有幾十位學生,學生之間充滿競爭,這就需要管理,《孫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無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這都是必須的。不瞭解情況,就像緣木求魚一樣的難。中國最偉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經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每一個老師對於學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愛好,引導學生的需求,孔子說:“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爲,這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的最好闡釋。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孫子兵法》蘊涵了樸素的、辨證的真理,內涵深厚,高屋建瓴,但是,“法無萬古不便之法”,我們應該親近各種教育經典,胸有翰墨,韜光養晦,融會貫通,教育中才能運籌帷幄,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讀後感5

說起來生爲一箇中國人真是非常幸運,可以直接接觸到兩三千年前的先賢的著作。不管是成書2600年的《孫子兵法》,還是記錄了從3100年前到2500年前的周朝詩歌的《詩經》,我們都依然有幸可以直接進行閱讀,汲取他們的智慧。想到今後在美國學習時,要是遇到老美問我你在讀什麼,我回答說是在讀2400年前的鬼谷子,感覺一定是非常的高貴冷豔。

首先,讀完《孫子兵法》的第一感受,就是孫武先生對於計劃與情報的異常的重視。體現在“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無窮”,以及“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之中。在開戰前要充分的瞭解信息,作出完善的計劃,那麼勝利自然是可以預測的了。這方面很好的例子就是“互聯網大帝”孫正義了。他熟讀孫子兵法,在大學畢業後花了一年的時間來對34個行業進行深入而透徹的瞭解與預測,每份材料都有幾十公分高,所以最後他的softbank突飛猛進,無與倫比。

比及於我,這次的報告ppt我的準備一開始就欠考慮,以至於在昨日上午面對教授的預演之後,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氣進行修改。我第一個欠考慮的地方是沒有對我要作報告的對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定位。我一開始覺得是在專家雲集的場合作報告,那麼我的內容應該要儘量的詳實,並且突出“有技術含量”的部分;同時我也認爲這樣的“國際會議”的聽衆一定在英文上沒有障礙。實際上這是顯然錯誤的思考,我過分書面化與詞句結構複雜的演講稿以及較快的語速導致教授無法很好的聽懂(他們無疑在英文閱讀上見長,而非是口語與聽力),而ppt中冗長的文字和不清晰的結構也使得他們覺得“頭大”。一個教授指導我說:數學領域的報告總是把重點放在最有技術含量的推導上(價值所在);計算機領域的報告總是把重點放在算法思想的改良與解決了什麼問題上(而不是具體的代碼);商科的報告則是“簡潔明瞭”,重點在“颱風,口才,溝通”上,一頁ppt文字最多都不超過七行(讓他人感興趣,明白你做了什麼東西,有什麼用,或者更重要的是推銷出去你這個人,而不是具體這事是怎麼做的)。這段話當真是醍醐灌頂。我的聽衆大部分可能對這方面不見得有深厚的基礎,我花太多時間在具體內容上又有什麼用處?方法的具體應用是我報告的二十分鐘內能講明白的麼?顯然不可能!所以我刪去了大量的文字,每塊內容之前都列出目錄提綱,強化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在關鍵詞句上加粗或者標紅以示強調······總而言之,孫子說過“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我就是出於知己而不知彼的狀態,勝利當然是不能期待的。

第二則是在昨晚感受特別深刻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之前在人人上微信上有一句話轉的很火熱“當你感覺生活的很累,不要氣餒,走上坡路總是如此”。竊以爲切中要害。這幾日每天早上起來一直到晚上就是不停的查論文,對照吸收,翻譯,加入ppt和演講稿中,從上週日上午明確安排的小會開始,一天半內就要完成;而後昨日早上預演,今天中午已經完成全面修改再次交給導師確認。其間,我看到有同學出去吃飯,有同學今早打了一上午籃球,有同學大聲的聊天說笑——我則是在九點多完成文稿,才訓練兩遍就已熄燈,思及今日閱讀任務沒完成,又要藉着電腦的燈光讀上十幾頁《孫子兵法》,最後在睡前完成40分鐘的打坐。

很累,但是很有收穫。

昨日晚上打坐完,揉着痠疼的腿,正當記錄每日的過錯時,突然打開自己的“詩聯雜記”寫下一個句子:

百尺竿頭得突破,縱橫死地始新生。

如同小學時練長跑,沒有在突破耐力的那個“節點”時,你不會感到輕鬆;如同每日靜坐盤腿,沒有在腳腕的疼痛中堅持,在酸脹中不換腳,也不會有境界的提升。上學期我一週健身三次,從不落下,卻只是保持原來的體型,沒有更大的突破,就是因爲我沒有進一步的挑戰自己。只有在精疲力竭中繼續做一組訓練,只有第二日感受到肌肉的痠疼難耐,纔會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你的自我“訓練”,變成了習慣,不再像原來這麼難耐,這是好消息:你又有所精進;這是壞消息:你不進一步提高要求,那就不會再有進步。

究竟怎樣纔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僅僅是設定一件事然後一直堅持,而且是當你適應後又樹立更高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