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島嶼獨白讀後感範文大綱

島嶼獨白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島嶼獨白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島嶼獨白讀後感範文

  島嶼獨白讀後感1

在書店裏晃盪了五六分鐘,我終於找到了想看的書。我喜歡在書店的在茫茫書海中尋找那本僅靠封面,書名和簡介就能吸引我的書,但這並不是百分百就能遇上的。注意到這本書時,它還是在書架最角落的位置,也許是我身體裏那一縷孤獨的靈魂與這本書產生共振了吧,讓我注意到它,投身於這本書的世界。

作者在書中寫這本書是給孤獨者的書,或許每一位讀者都是書中的伊卡,都生活在一方孤島。“我在島嶼上觀看着日出日落,潮來潮去,花開花落,觀看着星辰的移轉,觀看着生命的來去和變遷。”作者在觀看着這些變化時,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孤獨。主人公伊卡可以看做是作者的映射,又或許是每一個生活在島嶼裏,倍感孤獨的人的映射,他們生活在這個島嶼裏,看過這裏發生的事,認識這裏的人,他們熟悉這片土地,但卻感到十分孤獨。這本書記述了在島嶼裏發生的許多事,在那座小島上,有的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闖蕩世界,有的人身處堅固鐵籠也不放棄追逐自由,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白,那是內心深處孤獨的唸白。他們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處境,在看似繁華的島嶼裏,他們無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歸處,只在風花雪月中感受孤獨。

有時候對於一些事情看的越清楚的人,往往越孤獨,因爲他並不沉浸於美好的表面,孤獨地追逐着真實的結果。我們都無法確定,看到的是否正確,但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看自己想看到的。就好比看一部電影,大多數人都想着自己喜歡的角色能夠活着,主角永遠都不會死,這都是所謂“正確”的走向。但如果這時有個人在一旁說,這都是不可能的,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死不了,反派也有可能戰勝正派。不可置否,這樣的人很欠揍。而這樣的人很可能會被人所孤立,但這是個例子,並不絕對。可在現實生活中,在身處於事件之中,清醒的人會在燈紅酒綠中保持理性,在危機時刻保持冷靜,做出選擇往往是常人想不到的,但能做到這樣的人只在少數,所以那些清醒的人他們會被當成異類,也只能獨享孤獨。

“孤獨就是一個人的狂歡。”清醒的人或許孤獨,他們看的太清,卻也懶的較勁。但清醒並不是一件壞事,孤獨亦然,只有學會享受孤獨,保持清醒,才能在孤獨中成長。人生這趟列車,到終點站時或許也只一個人,但沿途風景依舊美麗,一路奔跑也一路歌頌,我們都不孤獨。

  島嶼獨白讀後感2

聽人說起蔣勳這個名字已經很久了。他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原籍福建長樂,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蔣勳身上的遊子氣息非常濃厚,也總有一顆愛好流浪、慣於漂泊的心。他亦曾說過:“我有一個夢,總覺得自己是一棵樹,根在土,種子卻隨風雲走去了四方。”曾在1974年夏天以搭便車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德國、瑞士、英國及希臘各地旅行;1983年旅遊日本京都、奈良,尋找大唐遺蹟;1987年又作全球旅行,創作“路上書”系列……足跡遍及之處甚多的蔣勳,也自有一份恬靜如是的旅行心得——旅行是最佳的休閒方式,是可以寓教於樂的一種絕佳的自然生活課程,能夠獲得更寬廣的創意空間。

讀蔣勳的《島嶼獨白》,正是這樣的一種感受。名曰“獨白”,那就是個人心靈的一種外在流露。一切的雲開雲散、斗轉星移,在有些人的眼中不過都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在有心人的眼中,是一定會情同此理的。大雁南飛,羈者的心中感受到的卻是一種痛楚,大雁可以自由自在地遷徙,隨心而已;人卻不能夠這樣,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因素。如是而已。無論對話,抑或獨白,都須有一定的對象——參照或者傾訴。不然,就只好自己和自己說話了!李白當年在“獨酌無相親”的時候,卻能記得起“舉杯邀明月”,以致於“對影成三人”,雖然越發寂寥,卻怡然自得,彷彿很熱鬧一般。

說是“島嶼獨白”,那對象卻不一定侷限於一個具體的島或者嶼,更是內心海洋中的一個個島或者嶼。大海大洋無邊無際,水天一線之間,重重孤獨感往往不需感知就會撲天蓋地地迎面而來,霎那間就會充斥了每一寸究竟,躲都躲不開,反而會弄得自己狼狽異常。所以蔣勳不急不徐,他看着島嶼、看着潮水,他想着自己、想着故鄉、想着親朋好友,或者是一些相干不相干的人與事,都可以入了他的內心世界,和着眼前的一島一物,和着內心的一頻一音,於動靜之間,收穫了自己的一份心情。有時,他卻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講一個聽來的別人的故事,並不加評判,彷彿一篇新聞報道,只記敘客觀事實,傾向性卻儼然如是。

生活就是這樣。一起一落之間,萬物自有規律,人卻很難觀之而不動聲色——鎮靜者有之,焦慮者有之,恐懼者有之,隨波逐流者亦有之……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但從更長遠來看,所有的一切不過只是煙雲而已,飄來又飄去,雖然有時自由、有時未必,一切卻自有定數。能完成自我控制的只有自己對於自己的一種把握。若是有一天,就連這樣一種把握也沒有把握的時候,那倒也不是世界末日,說不定,會否極泰來也未可知呢!

蔣勳的獨白中,很多是可以設想出一幅幅畫面來的,有靜物寫生,也有“連續劇”。不同人的心中,對於同樣一段文字都會有他的一種感受;即使是蔣勳自己,每次的心情不同,感受也會有所差異。自然界生機盎然、千姿百態,人的世界裏亦是如此——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實在不必過於訝異。感受基本上都是主觀的,與觀者當時的'心境、情勢都有極大關係。

蔣勳說:“島嶼如果還有最後的獨白,孤獨者,我們當然不會相信任何對話。”其實,獨白從來不會有結束的那一刻,自然也就不會有“最後”這一說。此外,雖然沒有對話,卻自是在與讀者、與我們進行一種對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雖然無聲,卻並非無意。如是而已矣。

  島嶼獨白讀後感3

蔣勳是個很容易感動的人,不用大場景也不用特定的場合。身邊的一個人,即使是陌生人,都會讓他有所感觸,可是這種情感並不外發。這種摩羯座特有的情調,有時有那麼一點微不足道,但是涓涓細流的感情卻可以很長久。就是這樣的心情,讓他完成了這本遊走臺灣鄉鎮爲本的《島嶼獨白》。

《島嶼獨白》初版於1997年,是蔣勳文學與美學的起點之作。書中分享了蔣勳心中私藏的島嶼故事,他關心的是島嶼、島嶼上的人,和在島嶼上四處遊走的自己,其實是思考着自我與他者在生存環境上的宿命。選用“獨白”爲名,透露了蔣勳處在“獨處”時刻的心境。讀者彷彿是從鏡子的另一面看到蔣勳。他形容那是“與自己逃亡的獨白相遇”,是一段深潛於自身孤獨中的對白。

蔣勳在序裏這樣形容:“有點像小說,有點像散文,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好像是在用寫詩的心情。”這樣的文體,比較類似印象派的繪畫風格,能允許虛構與客觀的情節鋪陳。蔣勳與以往的作家不同,他有自己的美學理論、孤獨理論,他的詩意與個性使他的小說有散文一樣的特質。

當他以《島嶼獨白》獲得1997年吳魯芹散文獎時,自況“這是寫給孤獨者的書”,是他在島嶼上的四處遊走而獲得的“探索窺伺命運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記、信件等似小說似散文的方式發出的心底的“獨白”。他說:“我在島嶼上觀看着日出日落,潮來潮去,花開花落,觀看着星辰的移轉,觀看着生命的來去和變遷。”在他看來,島嶼變得匆忙、急躁,迫切於答案的心,使島嶼的居民非常不快樂……而我們終其一生不過只是在玩着“瞎子摸象”的遊戲……蔣勳的島嶼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學的島嶼、內心的島嶼。

“我在島嶼四處遊走,有時候在芒草飛揚的中北部的山丘,有時在東部的海隅,因爲陽光的關係,我更常流浪到島嶼的南端,在巨船出入的港灣,看繁華的城市入夜。

獨白從一九九五年的五月開始,到一九九六年的五月結束。

季節可能是這一系列獨白中很重要的線索。我在島嶼上觀看着日出日落,潮來潮去,花開花落,觀看着星辰的移轉,觀看着生命的來去和變滅。

詩句其實是非常無辜的,它註定了被解讀的命運。

我喜歡自己的獨白成爲不可解的詩句。很像廟宇裏留待彷徨者偶然選的一支命運的讖句,我們閱讀、解釋、猜測,其實都只是在探索窺伺命運本身,與解讀無關。“

故土的美是需要每個人的努力,而藉由這本書,去了解內容裏所說的島嶼的那些地方,看着那些你熟悉或者是不熟悉的故事,去感受每個地方不同的氣息,對於自己的生活可能增添一些趣味。現在只要打開電視,你看到的許多新聞、許多現狀都可能讓你悲觀;但是,對於自己的故土,我們沒有不樂觀的理由和可能。因爲樂觀是一種信仰,這樣一個島嶼經歷過這麼多的變遷,她雖然一路變,但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