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寒夜讀後感(精選5篇)

寒夜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8K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寒夜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寒夜讀後感(精選5篇)

  寒夜讀後感1

又在手機上看完了一部小說,感覺開始喜歡拿着手機看小說了。這樣確實挺方便的,隨時可以看。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這部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號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個怯弱的小職員,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堅持甚至表現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一個人,的確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謂的“老好人”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場竟然有這般悽慘:連慘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最愛的人在他的身邊。甚至他最愛的人都不知道他已離開這個世界。

當他面對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視,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責,永遠不懂得反抗。妻子終於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寧願他打她罵她,他不作聲,然而他還是沒有半句怨言。面對母親對妻子的詆譭,他也是毫無責備別人的意思。在抗戰這樣特定的環境中,作爲一個小小職員的汪文宣,我想他有這樣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後慘死的結果又是與他怯弱的性格緊密相連的。一個連自己真實想法都不敢表達的人有時候想想狠一點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劇情當中,我會不自覺想到現實中的我們。我們有時又何嘗不是像他那樣呢。優柔寡斷,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來順受……人性的種種弱點一覽無餘。

樹生是一個時尚的銀行職員,她不被世俗所束縛,沒結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於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卻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無能,受不了生活的貧困,就同年輕的主任飛去了蘭州。但作爲一個妻子,她是潔身自好的,她並沒有做對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爲一個母親她又是盡責的,她沒忘記自己兒子的學業,按時往家裏寄錢。

在汪文宣死後沒多久,她便回來了。她是懷着思念和希望回來的。她以爲宣在信裏講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來了。當她知道丈夫的死訊的時候,她是痛徹心扉的,如刀絞的。這樣看來,她的確是一位鍾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學,是適合我們這些小市民看的文學。在整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感觸也就會來得更加的深。這樣看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小說。

  寒夜讀後感2

如今已是二月初,深圳的天氣總是與凜冽的寒風擦肩而過。獨自憑窗閱讀,輕掩書卷,喟然長嘆。閉上雙眼,眼前閃過的卻是一幕幕《寒夜》中的情節,以及那體弱多病的汪文宣,裝束入時的樹生,老媽子一般的汪老太太……

無須寫出轟轟烈烈的生活,不必描繪悽悽慘慘的境況,只用輕描淡寫就顯示出抗戰時期的艱辛。無須豪門富翁的奢侈生活,不必窮苦百姓的慘淡境況,只要描寫一個經濟相對穩定的中等家庭就可以記敘中國家庭走向崩潰的過程。這也許只是巴金先生纔有的能耐,難怪《寒夜》是巴老最滿意的作品……

汪文宣與其妻子曾樹生都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他們大學畢業,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一,對生活充滿着信心和勇氣。由於貧困與疾病的折磨,特別是在長期仰人鼻息的社會環境中討生活,他們的理想都發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個可憐的小公務員,懦弱、多病。曾樹生則憑着美色當了資本家銀行的“花瓶”。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給家庭帶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複雜化,終於陷入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隨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中國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從三從四德。汪家恰好處在舊新社會相交的民國時代,汪老太太作爲纏過腳的舊社會媳婦,而曾樹生則是近乎新社會的媳婦。汪老太太腦中充斥着舊社會的規條,所以對於曾樹生追求自由的行爲非常厭惡。而曾樹生,這個試圖讓自己過上一些應得的好日子的女人,的確找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卻在歸“家”之時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貴的很多東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兒子小宣不知去蹤。而小說的最後卻是這樣一句震撼人心的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那個烽火連三月的時代,烽火連天,餓俘遍野,的確需要久違的溫暖。而她尋求到溫暖,卻要重新找回溫暖。這,是對矛盾人生的一種哂笑,還是對中解放的一種諷刺?

汪文宣作爲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巴老賦予他的卻是懦弱和體弱多病。對於抗戰勝利的遙遠,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戰勝利再給家人過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卻是,當別人在慶祝抗戰勝利時他卻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應是,抗戰勝利之後的生活與之前絲毫未變。生命到達盡頭,夢也支離破碎。巴老筆下平淡的生活卻使人心中蕩起一陣陣的漣漪。最難忘記的應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說出話來的情節,但仔細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聲說出自己的不滿,那個時代也不允許。普通的一個情節卻震撼人心,讓人心酸。

思緒飛揚,閱讀時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腦海中拾起那點點滴滴……

  寒夜讀後感3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說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說的開頭以黑夜爲背景,以抗戰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鬱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着寫出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着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着,飛機在上空盤旋着,時不時發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爲此刻的心中,有着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着,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爲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可是都這麼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於是決心去找妻子。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次兩次的新鮮事了,他的軟弱,忍讓,已經讓他在這個殘破不堪的家中疲憊了。那麼,他到底有着怎樣的家庭呢?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的知識分子。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並在這裏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託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由於社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裏工作並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爲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係的惡化,倆人的經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着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後來終於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後,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着小宣離開了這裏,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着,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後覺得這個悲劇的發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境下,經濟的不景氣,國統區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着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說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的高材生,卻因爲戰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裏,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的衝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裏,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着現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纔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裏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說的結局息息相關。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後來,妻子都這麼說他,但他不以爲然,彷彿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於交際,溫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衝突導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衝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後終於爆發,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裏,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着我的心,。想起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是啊,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爲了爭取到她的溫暖而奮鬥,可最後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寒夜讀後感4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裏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彷彿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迴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爲一個人的價值。應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動盪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妻子在銀行當“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爲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並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於權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拮据與美好理想激烈衝撞矛盾的生存狀態,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都以爲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反覆抉擇的最後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裏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他內心淒涼之至已經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爲細膩,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捨,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纔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寒夜讀後感5

在讀《寒夜》的時候,有種讀巴金的《家》的感覺,從頭到尾,給你一種陰鬱,沉悶,壓制的感覺了。除了小說你那濃濃的母愛和夫妻之間那不時感動的愛情,剩下的,確實只能是“寒夜”了——抗戰勝利前——經濟蕭條——難以爲生的寒夜。

覺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親汪母,他妻子曾樹生。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本來,我們知道,一個三角形,它的穩固性是最高的。但是,當其中一個角不牢固的話,這個三角形也就不穩固了。小說中汪母和妻曾樹生的關係就是動了三角形的角——不穩固了。在讀小說,有點不明白爲什麼這樣。過後想想,是否是傳統和進步小資產階級。汪母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她深愛自己的兒子,愛得有點入骨。她痛惡兒媳那種小資產階級的作風,早出晚歸,參加舞會,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厭惡,巴不得她離開。而曾樹生,她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經濟上獨立,甚至能支持難以維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參加舞會,都不假。這注定了這兩個女人之間的鬥爭,可是她們也都是愛汪文宣的,因此她們的戰鬥往往爲了汪文宣而達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謂的“大好人”,事實上,確實是一個好人,在出版社一個小小的校對職員。無疑,這樣的人生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悲劇,尤其是在困難的,人情稀薄的社會。這裏沒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們疏遠,甚至同事集體寫信要他別去上班,怕傳染給他們。除了鍾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鍾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兩個人最後都雙雙病死。汪文宣給人的整個感覺就是軟弱,缺乏鮮明的個性,事事謙讓,沒有心機。他夾在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之間是相當難做的,他愛他的母親,同時也深愛他的妻子。在她們每次爭吵的時候,他都在母親面前替妻子說話,在妻子面前替母親說話。到最後他重病在牀,她們還爭吵的時候,他深痛欲絕。最後曾樹生離開這個家,隨銀行牽到了蘭州,還有她的男朋友銀行的陳經理,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但她還是每月都寄來信和給家裏相信的費用。說明她對這個家,特別是汪文宣,還有在學校的兒子,還是有感情的。而那時汪文宣的肺病,也越來越重,只有母親,在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這個家裏,已經沒有了生氣,沒有了笑容,只有壓抑和痛苦。

到最後,汪文宣快死的時候,抗日戰爭勝利了。可是,這個家的苦難,並沒有改變。套用某句話,就是,勝利是別人的,與“我”何干。等曾樹生回來的時候,汪文宣已經死了,葬在哪裏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兒子也不知道搬哪裏了。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