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品三國》有感12篇大綱

讀《品三國》有感12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品三國》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品三國》有感12篇

讀《品三國》有感1

他是歷史上一個擁有絕對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絕對欣賞的一個英雄。他不是別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時候,六個字讓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師告訴我,這是周瑜說的,大致的來講,周瑜是這麼個人,心胸狹窄,容不得他人,諸葛亮活活氣死,教育我們,定不要像周瑜一樣,要心胸開闊,否則就會被妒嫉蠶食。

於是,周瑜作爲一個反面人物擺在我面前,直到我長大。漸漸的,我發現,周瑜其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着實被過於看低。

首先,這位江東名將絕非傳說中的小氣。《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氣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個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國志》中說他:長壯有姿貌,也提過:吳中皆呼爲周郎,郎,是對青年男子的稱呼,呼人爲郎,帶有讚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說法就是"周帥哥"當然,一個人的美或帥,不僅僅指外貌,更含有內在的修養與氣質,周瑜不僅內外皆有的帥,更是一個藝術家,有句話"曲有誤,周郎顧"就是說周郎在酒過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聽出樂隊演奏得是否正確,如果哪個音不準,便會回過頭去看,這該是對音律何等的瞭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謹,不僅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戰鬥中的一級指揮,周郎生命中最輝煌的一次戰役啊,赤壁之戰中,他身任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將"以少勝多"發揮到了極致,想想當時的情景,周郎立於江邊,運籌帷幄,火燒曹操連環船,這時的周郎該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幾歲時,周郎就被任命爲"建威中郎將",同時迎娶美人小喬而歸。

如此一個內外兼修,四處得意之人可稱一個有絕對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水洗滌了多少歲月,多少英雄豪傑,歷史的事沒有一個至今活着的人親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虛或實的歷史記載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潤色,沒有人明白箇中真僞。

或許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誤解,又或者周郎確有嫉妒過孔明先生的才幹,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優秀,可又突然殺出一個諸葛孔明,兩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許,太過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個悲劇,總是無法避免的相比,然後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個人,我喜歡的也是人,傳說中的孔明先生似個聖人,而公瑾是個實實在在的人。

他的優秀,他的完美另人動容,而他所富有的"負面新聞"又讓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與最醜,而就是這樣,他的真,有讓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讓我發出來自內心油然而出的欣賞與喜愛。

滾滾江水東際流,大浪淘盡千古英雄,數無數風流人物,我獨愛公瑾周郎。

擱筆的瞬間,我想起的幾句詩: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見強虜灰飛煙滅

讀《品三國》有感2

當你能夠喊出痛的時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種痛,能讓你痛得連喊都喊不出聲來;當你能夠哭的時候,那也不說是傷心,有一種傷心,會讓你連哭也哭不出來……

謂曰:椎心之痛。

——題記

我曾對那些有關歷史的一切嗤之以鼻。我曾認爲,過去的一切就應當過去。無意義的去不斷追溯幾千幾百年前的那些只是一片空虛。

可總有事物能使我改變。讀罷那書,卻始終忘不掉其中的蕩氣迴腸、千迴百轉。

那一個睥睨天下、傲然自負的男子。那一個名留青史、千古不朽的梟雄。那一個被許劭成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他是魏武帝,古往今來,但凡有天下野心之智者,似乎都無比虔誠地尊信着“愛江山不愛美人”。他曹阿瞞妻妾成羣,或許他這一生最愛的真正是環夫人,可身處三國,又能耐兒女情長以何?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當身處於那繁星閃耀的夜空,她仰頭注視着他。他,是曹操,“寧肯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而她,只是他的環夫人。她只能次次頑強地將痛掩埋於她的笑靨如花中,將愛深藏於她的明眸善解中。她只爲他……

窮其一生。滄海桑田。

曹操以天下爲重,逐爲明主,而每一位明主身邊必有一名謀士,“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羣英”。郭嘉一生,都輔佐曹操成就霸業。那清澈的明眸,閃爍着看透一切的睿智。一襲青衣,溫潤如水,卻有大山般可靠的安全。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逝。

星辰隕落。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出山。

他布衣羽扇,隱士楓林。他明潤的眼眸裏常常帶着問問的悲憫。最終,他仍是爲了漢室嘔盡心血。“師未捷身先死”,便是如此吧。

孔明與奉孝何其相似,卻終究不同……

爾虞我詐是三國,烽火連天永不休。紛紛擾擾千百後,世間萬物皆從頭。

“白雲飛,雀兒歸,青煙嫋嫋成晚炊,遊子行天涯,日暮尋歸途,家鄉知何處。明月夜,燭光暖,慈母絲絲手中線,月兒在遠方,天涯思親顏……”

初一(2)班 陳梓蒨

讀《品三國》有感3

我早就常聽人說起《易中天品三國》這一節目,起先,我並不以爲然,心想: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很多人都讀過,而且以各種形式廣爲傳播,如戲曲、評書、電視劇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就連我這個小學生都對書中的故事和人物瞭解得非常清楚,還有什麼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麼多人對它津津樂道,心想也許真有什麼特別之處,很想一睹爲快,然而緊張的學習總讓我抽不出時間。暑假裏,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國》,我總算有了一飽眼福的機會。嘿,還別說,真不錯。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沒落下。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來,不僅讓我重溫了一遍《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他的語言生動幽默,現場常常會有陣陣笑聲,電視機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讀過許多的書,查閱了許多資料,旁徵博引,道出了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和不同於小說《三國演義》的獨到見解,尤其是他對書中一些人物的評價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說《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端着個“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請、二請都沒見到人,三請還在睡午覺,讓劉備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幾個時辰,這樣寫可以表達出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但同時也表達出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爲是,在外人看來幾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卻認爲這樣寫有背於諸葛亮寫的《出師表》的精神,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胸懷天下,怎麼可能是羅貫中筆下自以爲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認爲劉備三顧茅廬並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樣,按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諸葛亮跟劉備談了三次話,談論天下大勢的時候很投機,非常談得攏,於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平天下。

羅貫中在書中所寫的周瑜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諸葛亮比他本事大,處心積慮公報私仇,一心要殺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隱患。諸葛亮一會兒設壇借東風,一會兒草船借箭,神機妙算,想方設法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結果他“三氣周瑜”,把周瑜活活氣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卻認爲周瑜是個心胸豁達的人,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吳國的都督,娶了吳國最美的女子小喬,和吳王成了連襟,國人稱他爲周郎,意思是英俊有爲的小夥子,他官場得意,情場也得意,他什麼都有了憑什麼要去嫉妒諸葛亮呢?

我從一些媒體得知,當前社會上對《易中天品三國》這個節目褒貶不一,有人對它極爲推崇,有人對它不屑一顧,也有人對它嚴加駁斥。可我認爲無論是羅貫中,還是易中天,他們寫三國也好,品三國也好,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的本質,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並不可怕,我們並不會爲這些矛盾現象的出現而感到無所適從,因爲矛盾都是互補的,反映了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現更有利於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易中天教授講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學術創新,見解獨具個性,注重雅俗共賞。正如《百家講壇》欄目宗旨所說“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我覺得《易中天品三國》這個節目從一個新的角度爲大家解讀三國這段歷史,不正能讓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享受這一道充滿智慧的文化大餐嗎?海納百川,我們要善於接受不同的觀點,讓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讀《品三國》有感4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國熱;隨之,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也登臺亮相。

三國是亂世,但亂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英武瀟灑的周渝,堅韌不撥的劉備……演義出一部恢宏的'歷史畫卷,而這一段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的背後,往往有一些XXX。

曹操,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奸賊。在戲劇中,他也只有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讓人想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可我讀了《品三國》後明白了這不是對他公正的評價。《品三國》說:“曹操是爲奸雄!”其實做一個奸雄,是因爲當時正處於亂世,是逼出來的。而曹操又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經過戰爭洗禮中原地區出現了“白骨蔽原野”的慘景,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曹操採用“屯田方針”,富民強國。曹操還是一個大氣的人,他頒佈《求賢令》,主張“唯纔是舉”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風有些小缺點什麼的,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爲他今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還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如龐統的死是劉備與諸葛亮合謀的,關羽的死也跟諸葛亮有莫大的關係等等,這讓許多“亮迷”們十分氣惱,說易中天有意抵毀諸葛亮,其實這隻算學術之見,歷史是客觀的。而易教授卻有着一種敢於打破延續已久的觀念,敢於創新的精神,所以,我們既要向歷史人物學習,也不仿學學在我們身邊的像易中天這樣的人!

讀《品三國》有感5

相信大家都聽過有關三國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說是膾炙人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智勇雙全的關羽,求賢若渴的劉備,……我也是一個小三國迷,但不是對它特別瞭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歷史並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書解決了我的苦惱,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寫的品三國,它讓我瞭解了那段諸侯割據﹑戰火紛飛﹑爾虞我詐﹑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的歷史。

也許人們早就已經對三國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義或評論,像諸葛亮,一提起這個名字,人們腦海裏就一定會浮現出“神機妙算”“鞠躬盡瘁”“料事如神”“忠貞不渝”這類詞語,而一提到“曹操”這兩個字,人們就會說這個人老奸巨猾,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爲什麼人們的腦海裏都會有這樣的定義呢?我想,這是因爲一本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終是一本小說,不是史書,有許多情節都是爲了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而編出來的 ,所以並不可信,但人們往往都會把這些虛構的故事當真,從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國這本書使易中天教授翻閱各種史書,經過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細琢磨才寫成的,很值得我們信任。

從書中我知道了人們說的諸葛亮並不使那樣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戰役都不是他指揮的,但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打的戰爭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遠大,是一個治國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沒有*官污吏。可同時他是一個非常重權利的人,心胸並不寬廣,在有些的 地方表現的 很虛僞。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們說的那麼奸詐狡猾,卑鄙無恥,難不成就因爲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斷定他是一各奸詐狡猾的卑鄙的人罵,況且他有沒有說這句話都是個問題。相反,曹操是一個當時少有的梟雄。他爲人心胸寬廣,海納百川,主張唯纔是舉,所以許多能人智士都來投靠他。有些時候他的舉動卻確實很過分,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爾虞我詐的年代算的了什麼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們這樣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遺臭萬年,有的並不是那麼偉大,卻永垂不朽(不指諸葛亮)。也許只有像品三國這樣的書才能爲被冤枉的人討會公道了!

這一切的誤會不都是因爲人們的不分是非,沒有細細的思考就隨便下定論的後果嗎?

當然,我們不能責怪羅貫中,他只不過在創作小說,更多是站在文學角度考慮的,不能因爲他改編歷史就去批評他,如果你去批評他不也是一種因爲沒有細想而直接下定論而造成的誤解嗎?而且,品三國這本書也不一定是對的,也一定有許多錯誤的地方,我們不能因爲它可靠就把它當最真實的。

讀《品三國》有感6

這幾天我正在看一本書——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著的一本《品三國》。

初次見到此書,心中便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電視裏也常常播出易中天教授講三國,品三國。於是我便拿起這本好書專心致志的看了起來……

看了這本書,使我對曹操的看法大大改變了,我原以爲曹操是一個陰險狡猾、詭計多端的“奸賊”。這是其實是錯誤的。實際上的曹操是一個頂呱呱的大英雄,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只不過《三國演義》的改動太大了,才使我對阿瞞(曹操的小名)產生了誤會。

那麼曹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性格的人呢?他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曹操一生南征北戰,因爲享受天倫的時間不多,所以對家人的感情特別珍惜。在臨終前他就說:“我一生所作所爲,沒什麼可後悔的,也不覺得對不起誰,唯獨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曹昂,曹操的長子)向我要媽媽,我該怎麼回答。”

我還覺得他還是一個和我一樣愛笑,愛開玩笑的人。當朋友、親友、戰友去世時,他會哭,會嚎啕大哭。可是,做錯了事,打了敗戰,遭到人家羞辱,他絕不會哭,一定是笑。因爲他豁達開朗,大氣磅礴!

曹操也是很可愛的。他常穿薄綢當衣裳,腰裏掛一個腰包,用來裝手巾之類的零碎東西。有時還戴着絲綢制的便帽去見賓客。

……

看了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個真正的偉人,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曹操。阿瞞呀,阿瞞,我真是對你誤解了!

讀《品三國》有感7

這本書告訴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驕傲。這在三國中不止出現了一次。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而曹操只有不足十萬人馬。但這場卻是曹操的不足十萬人馬勝利了。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卻讓東吳三萬人馬丟盔棄甲。還有劉備的復仇之戰,劉備不接受東吳的和好,最終還是一樣的結果,劉備八十萬大軍又被陸遜燒得片甲不留,最後連劉備也氣絕白帝城。這場戰鬥最可惜了,劉備有諸葛亮,還有三員虎將:趙雲、黃忠、馬超。可劉備太意氣用事了,還不聽諸葛亮的勸告,結果損兵折將還搭了自己的性命。

我喜歡讀《三國演義》,我喜歡讀《三國演義》中的人們鬥智鬥勇。《三國演義》還告訴了我們處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動。諸葛亮向魏軍挑戰,可是魏軍閉門不應。結果諸葛亮因爲過度操勞,病死於五丈原。

而魏軍保住了城池,最後收復了天下。雖然最後讓司馬家族當了皇帝,可是這也是歷史必然。

一個不太近如人意的結局,幾分悲傷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劉備沒有贏,治國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氣概孫權也沒有贏。誰也沒有贏,如果說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該是處於水深火熱的黎民吧。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吧,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吧。多少人在讚歎赤壁之戰的壯闊,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這八十萬魏軍呢?恐怕沒有多少吧,戰爭的代價就是生命。

我認爲大家都因去讀《品三國》,去聽聽易中天先生的別樣三國。如果一個人可以讀透《品三國》他辦事一定會成熟得多,周詳的多。讓我們回到當年,回到那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

讀《品三國》有感8

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轉瞬即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都已隨着歲月的流逝消逝了。明代小說家羅貫中用藝術手法編寫的《三國演義》流傳至今。看完這部小說,我卻久久沉迷其中,現在才發現它讓我讀懂了這麼多。

話劉備,讓我有感動。

世人的評價中,劉備一直是仁義愛人的代表。說起他的三顧茅廬,更是讓人難以忘懷。第一次抱憾而歸,劉備並不甘心;第二次是隆冬季節,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沒能見到諸葛亮他也沒有放棄;第三次終於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盼到了諸葛先生。諸葛亮也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打動,同意出山相助。在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中,劉備也受到關羽和張飛的多次勸阻,但他的決心並沒有動搖,而是義無返顧,不等到諸葛亮就不甘心。倘若是我,前兩次失敗定會讓我知難而退,而劉備卻讓我明白:不到最後關頭就不要放棄,有時候不可能也會變爲有可能,最關鍵的是心夠不夠真誠。誠意到了,付出足了,定會有所獲。劉備是一個知人善用,謙虛和善的人,他有難能可貴的品質,這讓我感動。

談關羽,讓我很敬佩。

說起關羽,“義重如山”用來形容他最合適不過了。戰亂之時,他爲了保護劉備的甘、糜兩位夫人,只得暫時投降曹操。在曹操手下,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讓曹操欽佩不已。關羽接到劉備的信要走,曹操一心想留住他,可錢財搖不動他的真心,官爵改不了他的志向,他與劉備是結拜兄弟,那麼就要誓死爲劉備效勞。這樣的忠心有誰不會欽佩?可在如今的社會,有些人爲了自己能夠賺更多的錢、謀取更大的利益或是想處在清閒的崗位,不惜離開自己工作已久的地方,想方設法地“跳槽”。或許這本是沒錯的,但在我看來,這是對自己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做一份工作,應該滿懷熱枕的對待,而不是朝三暮四,人應忠於自己的職業,就像軍民忠於自己的首領一樣。關羽讓我領悟到什麼是責任,什麼是義氣,他因義重如山而在人們心中有偉大的形象,這讓我由衷的敬佩。

論曹操,讓我心沉重。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曹操是一個被塑造的反面人物,提起他,不難想起“奸詐陰險”這樣的詞語,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一個有頭腦、有本領的英雄。在官渡一戰中,曹操僅有三萬左右的兵力,而袁紹卻率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最終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紹。這正是他參考荀攸的意見,採用混戰計中“分人之勢”的結果。以及在後來,曹操使離間計讓韓遂和馬超故意不和,最終讓馬超兵敗走西涼,這個故事也是很有名的。曹操自己有謀略,而且善於發掘有能力的“千里馬”,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好或單從壞的一方面來考慮。而且要從多角度綜合考慮,就連諸葛亮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錯選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而劉備也因要給張飛報仇,不聽趙雲等人勸阻,執意要破東吳,卻被東吳軍把自己的七十五萬大軍一夜之間燒得所剩無幾。再料事如神的軍師也會出錯,再令人尊敬的統治者也會因小失大。所以,人還是應該更理性的判斷。論曹操,他有功有過,但不能因爲他的過失而看不見他的功勞,而在後人的評論中,總有人把他說得一無是處,這讓我的心沉重。

讀完《三國演義》,再回味一番,作家羅貫中真是下了一番功夫也費了極大的心血。想想這些英雄們個個有膽有謀,令人好生敬仰。看到結局他們個個接連去世,我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但小說依舊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正是應了那句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果你還未讀過《三國演義》,那趕緊讀吧!它會成爲你一生的摯友。

讀《品三國》有感9

其實很多人和我一樣,瞭解三國都是從《三國演義》的故事開始的,也是從《三國演義》那精彩的故事開始喜歡上三國的,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大多數人瞭解的三國是羅貫中的三國,而不是真實的三國。

而今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之後,終於能更真實地接近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更真實地瞭解了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蹟。因爲易中天先生品的不僅僅是三國時代的羣雄之間的戰爭,更是品出了"人"這個關鍵的東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而後人讀歷史,就是爲了不重蹈古人的覆轍,所以說,"人"也是讀歷史的人必須要了解的。光看史書是有些枯燥的,普通人看起來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但看完整本《品三國》之後,確實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唸書"的感覺,因爲這本書是"品"出來的,展現給我們的看的是精華,是一位學者苦心專研出來的精華。

最後想說的是,希望以後能多多看到諸如此類的書,因爲這些好書可以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變得更加平易近人,讓更多的普通人來喜歡上華夏中國那五千年精彩的歷史。

讀《品三國》有感10

我讀了《易中天品三國》後,發現正史和我讀過的《三國演義》並不相同,在《三國志》中的許多真實事件被戲劇化了。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故事,例如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不曾有過。我認爲就算氣過也氣不死,爲什麼呢?因爲史書上記載劉備評價他“氣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在我看來周瑜不僅氣量大,而且周瑜還很帥氣,這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三國志》中說周瑜是吳中皆呼爲周郎。他不僅人品好,修養高,還會打仗,懂藝術,能把戰爭變成藝術,仗打得十分漂亮。可見周瑜這個人是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這樣一個春風得意的人,怎麼會因爲嫉妒別人被氣死呢?我們嫉妒他還差不多! 講到戰役我們不得不說“赤壁之戰”,但其實歷史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由諸葛亮一手指揮這場戰役。真實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由周瑜指揮的。於是我們不難想象出當時的場景,曹軍列陣於長江,戰艦相連,軍棋獵獵,江東之人膽戰心驚,唯有周瑜鎮定自若指揮戰鬥,那裏有諸葛亮的事?

從書中我明白了文藝作品中的歷史不一定正確,不一定真實。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歷史真相,我們一定要多讀正史,才能瞭解真實的歷史。

讀《品三國》有感11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是非真假衆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國》,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爲我們解開歷史謎紗,將三國人物和歷史細細解剖。

在三國這段歷史長河裏,曹操的形象素來就不太好:在羅貫中先生的名著《三國演義》裏,曹操就是個“奸賊”;在戲劇舞臺上,他也只能以“白臉”的形象出場。“老奸巨猾”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而魯迅先生卻稱曹操是一位英雄。那麼曹操到底是奸賊還是英雄呢?

最讓民衆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國演義》中他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書中首先澄清了這一點。其實,曹操殺了呂伯屠一家而發現自己誤殺無辜後,正史是這樣記載的“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第一:這裏的“人”特指呂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範圍顯然大之又大。範圍不同,“惡”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第二:曹操這裏是就事論事。是啊,“我”雖然錯殺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復生,“我”也只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但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得理直氣壯,一貫如此了。所以僅憑此話,是不能直接給曹操扣上一個“奸險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後漢書》中許劭迫於威脅和聲望之間,“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當時“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亂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悅而去”了。《三國演義》中許劭對曹操的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可曹操的反應卻變成了“操聞之大喜”——曹操怎麼會大喜呢?好像有人從小立志就要當奸雄似的。(毋庸置疑,《三國演義》是文學史上的著作。但這部作品注重藝術性,再加上元代對曹操的“時代意見”,如果當作史料讀,就定有偏差之處。)

所以,總體來看,曹操既談不上“奸賊”,又比英雄差了些。我們暫且可將他視作“奸雄”,不過前面還要加上不可丟的三個字:可愛的。

不過,如果說這本書只是讓我更加了解三國的真面目,那就太膚淺了。

現代人中有誰見過曹操呢?沒有。那易中天先生又何必大費周章來澄清歷史事實呢?曹操的聲譽有那麼重要嗎?其實,這不是所謂的毫無意義,而是對歷史的尊重,對靈魂的尊重!這是多少人缺乏的精神財富啊!

是的,歷史要清白!這是一種尊重。

讀《品三國》有感12

那是一個烽煙四起的年代,刀光劍影中閃爍着殺機;那是一個疑竇叢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種奸猾狡詐的角色;那是一個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籠罩着龍蛇混雜的亂世。《品三國》,作者犀利地把這風塵老朽的歷史面紗層層揭開,抽絲剝繭,爲我們講述其中的傳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兒時雖然有一點紈絝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時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爲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賈詡等有才能的謀士前來投靠。“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論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論眼光,深謀遠慮;論武藝,亂世之奸雄。曹操善於聽諫納賢,“奉天子,修耕植,蓄軍資”就是毛?出的點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遠勝於志大才疏的袁紹和袁術。曹操實事求是,唯纔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虛名與虛榮對他來說只是過眼煙雲,他要的是實力——身邊的謀士、勇將。他的重義才使得關羽在危急時刻放他一條生路。而且娶妻娶賢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養,十分賢淑,這才能爲有一點野心的曹操開拓社交路線。只有能夠體貼下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夠得到下屬忠心地擁戴。

如果曹操沒有才略,就不會廣招賢士;如果曹操沒有雄心,就不會與劉備抗爭;如果曹操沒有寬大的胸襟,就不會有人爲他出謀劃策;如果曹操不會體恤下士,就不會受到衆將士的擁戴和忠誠;如果曹操不會聽取諫言,就不會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沒有深謀遠慮,就不會自己稱王了。

現在,就來談談曹操的謀士吧!毛?爲曹操提供的“綱領性文件”,使曹操贏在起跑線上;張良”;張繡和賈詡,投靠,叛變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謀劃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爲初中生的我們,應該像曹操一樣擁有遠大的目標和志向,併爲理想堅持奮鬥。我們應該做好我們的本份工作——學習。學新知識,溫故舊道理,才能進步,纔能有所收穫。我們不需求像三國時的人物那麼出名,令後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們要像曹操一樣把它們當做是過眼煙雲,不足以爲其啓齒。我們只要腳踏實地,不斷地向前走就足夠了。

全覽《品三國》,推翻了人們對《三國演義》中事件的印象,並使歷史人物真實而又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假如說《紅樓夢》是文學與歷史的結晶,那麼《品三國》就是感觸與品位的精華;假如說《水滸傳》是正義與勇氣的代表,那麼《品三國》就是謀略與才智的昇華;假如說《西遊記》是堅持與忠義的化身,那麼《品三國》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煉。

所以,《品三國》是一本令人回味無窮、茅塞頓開的書,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