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大綱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1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國熱;隨之,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也登臺亮相。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

三國是亂世,但亂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英武瀟灑的周渝,堅韌不撥的劉備……演義出一部恢宏的歷史畫卷,而這一段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的背後,往往有一些XXX。

曹操,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奸賊。在戲劇中,他也只有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讓人想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可我讀了《品三國》後明白了這不是對他公正的評價。《品三國》說:“曹操是爲奸雄!”其實做一個奸雄,是因爲當時正處於亂世,是逼出來的。而曹操又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經過戰爭洗禮中原地區出現了“白骨蔽原野”的慘景,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曹操採用“屯田方針”,富民強國。曹操還是一個大氣的人,他頒佈《求賢令》,主張“唯纔是舉”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風有些小缺點什麼的,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爲他今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還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如龐統的死是劉備與諸葛亮合謀的,關羽的死也跟諸葛亮有莫大的關係等等,這讓許多“亮迷”們十分氣惱,說易中天有意抵毀諸葛亮,其實這隻算學術之見,歷史是客觀的。而易教授卻有着一種敢於打破延續已久的觀念,敢於創新的精神,所以,我們既要向歷史人物學習,也不仿學學在我們身邊的像易中天這樣的人!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2

我讀了《易中天品三國》後,發現正史和我讀過的《三國演義》並不相同,在《三國志》中的許多真實事件被戲劇化了。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故事,例如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不曾有過。我認爲就算氣過也氣不死,爲什麼呢?因爲史書上記載劉備評價他“氣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在我看來周瑜不僅氣量大,而且周瑜還很帥氣,這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三國志》中說周瑜是吳中皆呼爲周郎。他不僅人品好,修養高,還會打仗,懂藝術,能把戰爭變成藝術,仗打得十分漂亮。可見周瑜這個人是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這樣一個春風得意的人,怎麼會因爲嫉妒別人被氣死呢?我們嫉妒他還差不多! 講到戰役我們不得不說“赤壁之戰”,但其實歷史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由諸葛亮一手指揮這場戰役。真實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由周瑜指揮的。於是我們不難想象出當時的場景,曹軍列陣於長江,戰艦相連,軍棋獵獵,江東之人膽戰心驚,唯有周瑜鎮定自若指揮戰鬥,那裏有諸葛亮的事?

從書中我明白了文藝作品中的歷史不一定正確,不一定真實。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歷史真相,我們一定要多讀正史,才能瞭解真實的歷史。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3

我早就常聽人說起《易中天品三國》這一節目,起先,我並不以爲然,心想: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很多人都讀過,而且以各種形式廣爲傳播,如戲曲、評書、電視劇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就連我這個小學生都對書中的故事和人物瞭解得非常清楚,還有什麼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麼多人對它津津樂道,心想也許真有什麼特別之處,很想一睹爲快,然而緊張的學習總讓我抽不出時間。暑假裏,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國》,我總算有了一飽眼福的機會。嘿,還別說,真不錯。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沒落下。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來,不僅讓我重溫了一遍《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他的語言生動幽默,現場常常會有陣陣笑聲,電視機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讀過許多的書,查閱了許多資料,旁徵博引,道出了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和不同於小說《三國演義》的獨到見解,尤其是他對書中一些人物的評價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說《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端着個“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請、二請都沒見到人,三請還在睡午覺,讓劉備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幾個時辰,這樣寫可以表達出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但同時也表達出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爲是,在外人看來幾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卻認爲這樣寫有背於諸葛亮寫的《出師表》的精神,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胸懷天下,怎麼可能是羅貫中筆下自以爲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認爲劉備三顧茅廬並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樣,按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諸葛亮跟劉備談了三次話,談論天下大勢的時候很投機,非常談得攏,於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平天下。

羅貫中在書中所寫的周瑜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諸葛亮比他本事大,處心積慮公報私仇,一心要殺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隱患。諸葛亮一會兒設壇借東風,一會兒草船借箭,神機妙算,想方設法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結果他“三氣周瑜”,把周瑜活活氣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卻認爲周瑜是個心胸豁達的人,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吳國的都督,娶了吳國最美的女子小喬,和吳王成了連襟,國人稱他爲周郎,意思是英俊有爲的小夥子,他官場得意,情場也得意,他什麼都有了憑什麼要去嫉妒諸葛亮呢?

我從一些媒體得知,當前社會上對《易中天品三國》這個節目褒貶不一,有人對它極爲推崇,有人對它不屑一顧,也有人對它嚴加駁斥。可我認爲無論是羅貫中,還是易中天,他們寫三國也好,品三國也好,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的本質,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並不可怕,我們並不會爲這些矛盾現象的出現而感到無所適從,因爲矛盾都是互補的,反映了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現更有利於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易中天教授講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學術創新,見解獨具個性,注重雅俗共賞。正如《百家講壇》欄目宗旨所說“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我覺得《易中天品三國》這個節目從一個新的`角度爲大家解讀三國這段歷史,不正能讓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享受這一道充滿智慧的文化大餐嗎?海納百川,我們要善於接受不同的觀點,讓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4

相信大家都聽過有關三國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說是膾炙人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智勇雙全的關羽,求賢若渴的劉備,……我也是一個小三國迷,但不是對它特別瞭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歷史並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書解決了我的苦惱,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寫的品三國,它讓我瞭解了那段諸侯割據﹑戰火紛飛﹑爾虞我詐﹑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的歷史。

也許人們早就已經對三國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義或評論,像諸葛亮,一提起這個名字,人們腦海裏就一定會浮現出“神機妙算”“鞠躬盡瘁”“料事如神”“忠貞不渝”這類詞語,而一提到“曹操”這兩個字,人們就會說這個人老奸巨猾,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爲什麼人們的腦海裏都會有這樣的定義呢?我想,這是因爲一本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終是一本小說,不是史書,有許多情節都是爲了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而編出來的 ,所以並不可信,但人們往往都會把這些虛構的故事當真,從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國這本書使易中天教授翻閱各種史書,經過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細琢磨才寫成的,很值得我們信任。

從書中我知道了人們說的諸葛亮並不使那樣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戰役都不是他指揮的,但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打的戰爭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遠大,是一個治國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沒有*官污吏。可同時他是一個非常重權利的人,心胸並不寬廣,在有些的 地方表現的 很虛僞。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們說的那麼奸詐狡猾,卑鄙無恥,難不成就因爲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斷定他是一各奸詐狡猾的卑鄙的人罵,況且他有沒有說這句話都是個問題。相反,曹操是一個當時少有的梟雄。他爲人心胸寬廣,海納百川,主張唯纔是舉,所以許多能人智士都來投靠他。有些時候他的舉動卻確實很過分,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爾虞我詐的年代算的了什麼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們這樣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遺臭萬年,有的並不是那麼偉大,卻永垂不朽(不指諸葛亮)。也許只有像品三國這樣的書才能爲被冤枉的人討會公道了!

這一切的誤會不都是因爲人們的不分是非,沒有細細的思考就隨便下定論的後果嗎?

當然,我們不能責怪羅貫中,他只不過在創作小說,更多是站在文學角度考慮的,不能因爲他改編歷史就去批評他,如果你去批評他不也是一種因爲沒有細想而直接下定論而造成的誤解嗎?而且,品三國這本書也不一定是對的,也一定有許多錯誤的地方,我們不能因爲它可靠就把它當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