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範文8篇大綱

《目送》讀後感範文8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目送》是龍應臺的一本散文集,透過家長裏短寫遍人間真情。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目送》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目送》讀後感範文8篇

  《目送》讀後感範文(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背影彷彿在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裏面的一段話,淡淡的文字,深深的思考,從這段話裏,我讀到的不是小女人對離合悲歡的悽悽慘慘慼戚,而是,對人生必經一幕的理性思考。痛楚、無奈、隱忍、不捨……,情到深處,卻分外內斂、平和。上帝在賦予人類感性的同時亦賦予我們理性,理性有時能安撫靈魂的痛苦,有時亦只會平添幾分無奈的悲涼,衆生恐只能在情感的貪嗔癡裏面感受歡樂與無奈。

人說男人三十而立,我早了兩年。那天晚上,和父親從醫院出來,我選了一家飯館,父親給我要了一瓶啤酒,吃完飯,我買單。這些原本該由父親做的事告訴我一個事實——父親老了,而我,就是他生命的延續。這一刻起,我不再是一個懵懂的少年,我的肩上要承擔起家的責任,我而立了。我討厭這種感覺,更令我不爽的是討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沒得選擇。父親的身體越來越差,與此同時,一個新生命正在孕育之中,2012年11月,一聲啼哭,小丫頭來啦,充滿生命力,從此我又多了一重身份——父親。孩子的到來讓家裏多了很多溫馨,我也在不斷地體會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2013年4月,父親再次住院,我知道這一次他恐怕再也沒辦法回來了。老天教給了我好多卻沒教給我這生死大問的一課。

慢慢的,父親開始神志不清,更多的時候說的都是胡話,只有跟他說起寶寶的時候他的表情纔有變化。那天,父親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神迷茫而遊離,大口的喘着氣,時間啊!這會你能不能快些,讓我的爸爸少些痛苦。火葬場的爐門前,抽屜緩慢的向前滑行,我深深的凝望着,就這樣目送我的父親離開。而半年前,我也正是用深情的目光迎接寶寶的到來,只是,那時的我,是喜悅的。在這目接的喜悅與目送的悲涼中,在感性的苦樂和理性的思考中我糾結前行。而立之年做父親的幸福與失去父親做兒子的懷念交織在一起,這種感覺,讓我難以遁形。

有時,我會蜷縮在一個角落,咀嚼自己的寂寞。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我第一次感覺到孤獨可以給人力量,前行的力量。

細想來,教師和學生的緣分,何嘗不是目接目送!三年前,我們充滿欣喜,目接着朝氣蓬勃的新生走進校園;三年中,爲了共同的夢想,我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挑戰,一起迎接成功;三年後,當畢業的驪歌響起,師生淚灑校園,戀戀不捨中,我目送他們離開。此時的他們,褪去了當年的青澀,昂揚着迎接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而我,不也在這目接目送中,成長着、成熟着嗎?他們的背影在告訴我,不必追。確實,不必追,共同成長的三年,於我,與我們,就是最好的經歷,這份情,不必說。

我想,人的一生,也應該是在不斷的目接目送中得以延伸。目接的喜悅,目送的失落,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體驗。在我看來,目接和目送就好比起點和終點,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的是目接和目送之間的過程。不是嗎?

  《目送》讀後感範文(2)

其實,書都挺好看的,內容豐富,耐人尋味。但有一本書帶給了我從未有過的感動,於是心裏最柔軟的位置裏放着它——《目送》。

翻開清爽養眼的淺綠色封面,我看向書的代序。序的構思異常精巧,作者龍應臺由放在抽屜角落裏的一盒首飾,引出對母親的回憶。纔看了幾行,目光就被她柔婉細膩的文字吸引住了。細緻入微的描寫,母女之間深情的對話是那樣的真實感人,它撥動了我的心絃。頃刻間,我愛上了《目送》的文字。

如此動人的文字也一定出於一個擁有美麗心靈的人。我原先不怎麼了解作者,但之後的文章裏慢慢流露出了她的內心世界。

第一篇文章就是《目送》。我懷着沉靜的心情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絲毫不覺得膩煩。每一遍過後,似乎都有絲絲縷縷更深的感觸。文章寫了兩類目送,一類是目送兒子逐漸長大的背影,第二類是目送父親逐漸年老、遠去的背影。作者對兒子的感情無疑是不捨、牽掛而又落寞的,對父親的感情是哀痛、無奈的。讀着讀着,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溼潤了。人生路途漫漫,任何人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片段。我可以體會到,龍應臺已經把親情、生命看得十分透徹了。所以文章雖然給人淡淡憂傷之感,但也告訴了我們應當學會獨立面對生命中的成長,珍惜親情和生命。

接下來的《雨兒》也令我感動。這篇文章有許多母女之間的對話,平淡的對話中蘊含着深深的情感。作者的母親已年老,記憶也衰弱了。她與母親通電話時,總是先說:“我——是你的女兒。”她母親的回答使我驚訝:“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作者每次都耐心地回答母親的問題,話中充滿了柔情。她是個極孝順的女兒,每當回來看母親時都把母親當作孩子,悉心照顧她。歲月是無情的,從文章中可以瞭解到龍應臺的母親年輕時眼睛裏有着的鋒芒,年老後的眼神是迷離的;年輕時能幹、有力氣,年老後身子愈來愈瘦弱,腳步愈來愈輕。我看着看着,心頭不禁感到酸酸的。也許,不知在哪一天,我的母親也會像龍應臺的母親那樣記憶衰弱、身子瘦弱。但我也一定會像龍應臺那樣細心照顧母親,做個孝順的女兒。

這是一本既有感動,又含有人生哲理的好書。我還沒有把全書都看完,因爲不忍心把心愛的書一口氣讀個通。我要細細地、慢慢地品味,要懷着一顆沉靜的心品上一遍又一遍······

  《目送》讀後感範文(3)

初見《目送》這本書,就被封面那深淺不一的綠色吸引,給人以一種舒心、愉悅的感覺。

翻開書,第一篇小短文就是同名——《目送》。不管是作者的兒子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給不捨得母親,獨自闖天下,還是父親落寞的背影,進入火爐的背影,都印證了文末的一段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比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兩者都是目送着親人的背影,但也許作者更加入了一種爲人父母的無奈和不捨,和父親去世的痛苦。

每個人都會被他人目送着,也許是你的親人、朋友、戀人,甚至是陌生人。在小學時候,媽媽要我學習獨立,因學校較近,便讓我獨自一人去上學。媽媽總會把我送到路口,目送着我消失在拐角處。我也經常會回頭,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給媽媽。

如今,長大了,也像文中作者的兒子一般,出門總會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不會像兒時那般,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但仍然堅信着,父母的關愛、不捨,總會在那雙目送的眸子間閃爍。

《跌倒》一文,“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樣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我們沒有學過”這一段,反映了我們的人生。

將我們人生中的目標視爲“衝刺一百米”,將所遇到的挫折視爲“跌倒”。雖然,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學會去面對“跌倒”,但是,“跌倒”總是會出現,所以我們要在一次次地跌倒中,努力學習如何去面對,也許會有淚水,但是淚水過後總會有笑容!在我的人生中,已經跌倒過無數次,或輕或重地摔傷。有多次我都想放棄,但是“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這一句話被我深深地刻在腦海中,時時刻刻激勵着我,特別是在要放棄的時刻。

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過去的歲月,有歡笑,也有苦澀,淚水向我們訴說一個個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們在歲月裏多了一份沉重,幾多成熟。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誰也無法選擇,無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鬥,在風雨中百折不饒勇往直前,才能開拓出屬於自己的路。流淚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惘,成功屬於那些戰勝失敗,卻堅持不懈,勇於追求夢想的人。

“一隻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嫋嫋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這是《時間》中的一句。

時間總是會消逝,人總是會隨着時間慢慢老去,就如四季總是會隨着花開花落更替,無論你如何留戀春光的嫵媚,你也必須接受夏日的妖嬈,哪怕秋結出了多麼豐碩的果實,你也必須妥協冬的凋零。時間的沙依舊在靜靜地流淌,一點一點,緩慢的沙,亙古的沙。

在《目送》中,有龍應臺奶奶對人生深刻地理解,也有對生命的喜愛。我的理解力還不能更深刻理解她的感受。

所以,我們的修行纔剛剛開始。

  《目送》讀後感範文(4)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爲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着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着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爲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爲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她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目送》讀後感範文(5)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爲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爲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爲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讀後感範文(6)

《目送》裏包羅萬象,龍應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一篇文章刻畫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會面臨各種各樣這樣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臺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細膩的。其中《目送》這篇文章帶給我很深的觸感。

《目送》講述的是目送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目送父親的背影漸漸遠去。當我們長大後,對子女的關切可能會勝於對父母的,而當子女長大後,他們也依然會對自己的子女的關切勝於父母。這種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時會體會到很多。

當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變老的時候,變成一個雙目渾濁,滿頭銀絲,全身佈滿老人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像父母對待年幼的我們一樣去細心照顧他們呢。

當我們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那就去父母吧。因爲孝順父母永遠不是壞事。

龍應臺說父母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但我認爲應該拼命的追,用自己的愛使他們的心溫暖,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黏在他們身邊也許就是每個作爲父母最大的願望。孝順並不一定是讓父母過上特別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顧父母,多與父母聊天。因爲有你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請不要說自己今生來不及孝順父母,想孝順父母什麼時候都行。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範文(7)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

《目送》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纔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領會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在《目送》這本書中亦寫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遭遇過的脆弱和失敗,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龍應臺的筆下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代序——你來看此花時所寫,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不一樣的‘明白’”。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放下書,閉上眼睛,並未完全讀完七十三篇散文,卻知道:如《目送》所述,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

  《目送》讀後感範文(8)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臺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說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臺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爲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啓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啓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