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1

在上個星期我們學了《蘆花蕩》這篇小說,這篇課文塑造了一個老英雄的形象,體現出了老頭子的愛國,老當益壯,過於自信和自尊的精神和特點。也正是他這過於自信和自尊特點,形象地寫出了一個老英雄的形象。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臉曬得幽黑,留着很短的花白鬍子,看上去顯得特別的有精神,那麼深陷下去的眼睛顯得特別的明亮。那樣深暗的眼睛特別的少見。

他每天晚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還不帶一支,他每天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種悠閒的心情撐着船,總是盤算着怎樣讓自己和別人高興的事情。正是國爲老頭子的工作範圍廣和這股子悠閒的心情,使塘裏的歌聲那麼的響亮,空中還飄蕩着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這使小鬼子發了愁。

有一天晚上,老頭子載這兩個小女孩回來,在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老頭子甚是喜愛她們,也正是老頭子的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個小女孩由於洗臉引起的水波讓小鬼子發現,使另一個小女孩受了傷,因爲這樣,老頭子感到很內疚很自責,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爲小女孩報仇。

到了第二天中午的時候,天氣很悶熱,有一羣小鬼子溜下來游泳當老頭子看到鬼子時,我知道老頭子就快發起攻擊了,在水和鏡子一樣平,天是那麼藍的氣氛中,老頭子像打玉米一樣的敲打小鬼子的頭,在蘆花蕩里正有一個小女孩在觀賞這聲英雄的行爲。

學了這篇課文體現出了老頭子的幹練和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2

在到處都瀰漫着銷煙的戰爭年代裏,卻有着一個瀰漫着溫馨之氣的葦塘,就在這密密的葦叢裏,這鏡子般的水面上,上演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一段蘆花蕩的故事。

一個平凡卻肩負着運送糧草等重任的撐船老頭兒,在一次運送兩個小女孩到葦塘裏的基地去時,不料被一直看守在那兒的敵人發現了。大女孩大菱掛了花,自尊心強的老頭兒於是許下諾言――一定會狠狠地懲罰敵人。第二天,聰明機智的老頭兒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點,巧施妙計,讓日本鬼子見了閻王。

故事雖然簡單,但他的主人公――撐船老頭兒絕對不簡單。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同鬼子打交道,如果沒有真本領,是誰也不敢去冒這個險的。這個老頭子就是利用他的平凡,利用鬼子對他不設防,不起疑心,才使鬼子中了他的圈套,罪有應得。

自尊和自信是他的最大特徵,在這樣的年代裏,也是最應具備的特徵。因爲對自己多年來撐船經驗的自信,他冒着生命危險接下了這艱鉅卻關係到部隊成敗的重要任務。因爲自尊,他使鬼子們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是一箇中國人扛起抗日衛國大任的體現,就在這片葦塘中,一葉小舟上,一位抗日老英雄奇蹟般地誕生,爲隊伍運送來了救命的糧草,護送來了重要的幹部,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只要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丟掉性命。但是,一個英雄又怎會畏懼這些呢?

直至現在,我仍舊忍不住猜測在那個年代,真的有老頭子這樣的人或事存在嗎?我想,不管是作者虛構的也好,聽說的也罷,但是一個時代總會孕育出一個時代的人,在那樣的艱難的抗日的歲月裏,在那樣美麗、恬靜的蘆花蕩中,又怎會少了這羣英雄兒女的身影呢?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3

這天,老師讓我們預習第三課《蠟燭》,一開始我懶得去預習,只是一掃而過,但讀着讀着,讀出了味道,就又重新讀了一遍,這次是一字一句地讀,還去了解句子的含義。

讀完了,給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戰友竟然不把他的屍體從方場帶回去安弄葬,就算他們會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後,再安葬,如果他們一向攻不下那怎樣辦,難道要等烈士的屍體腐爛後再安葬嗎?他們讓我感到很不爽(鬱悶)。而那位老婦人讓我感覺到那種一個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屍首的陌生人,竟然會冒着彈火去埋葬他,而且還拿出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來哀悼這位烈士。而且在課文第43節,明顯突出了一種感情好處,是兩國軍民感情到達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仔細體會後,會讓人感動得流淚。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4

“即使在這當兒,老婦人也沒又說話,他但是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的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得走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她的情緒是極爲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正因她飽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因此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爲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因此他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燒焦樂的土地上,在詐彎了的鐵器和燒死樂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花燭――還是明晃晃的點在一個蘇聯青年得墳頭。

這一點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象徵着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完美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5

這篇文章的主角並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無名無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運送食物、接送幹部和傷病員到村裏,全靠這隻破舊的小船。一次,老人護送兩名女孩兒到村裏去,誰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擊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責。他要完成自己對那個女孩的承諾,“他們打傷了你,留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將十幾個日本兵引到蘆花蕩去,與他們鬥智鬥勇,最終把日本兵全部殲滅。

看完後,我心裏不禁爲之一震: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偉人。他平凡在只是個運物載人的老船伕;但他偉大在誠實守信,有勇有謀。

他先把新鮮的蓮蓬放在船頭,藉此來引誘那些在河裏游泳的日本兵。日本兵看到新鮮的蓮蓬,立即朝老人那裏游過來。緊接着,老人假裝很慌張,趕緊撐着船向前劃去。可是船突然就停滯不前,原來到了大鐵鉤的埋伏區。要是那些日本兵再注意一下水裏有沒有障礙物的話,或許也就不會被活活淹死。可是他們的心裏只想着:快些吃到這清爽香甜的蓮子。所以,這些日本兵最後全都吊在大鐵鉤上。這時,老人“唰”將竹篙舉起來,“啪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頭上。不一會兒,那些日本兵全部死了。老人在完成了他對女孩的承諾之後,也滿心歡喜的回去了。

這位划船的老人利用日本兵愛吃蓮子,但卻又不常吃的弱點,擊敗了他們,爲那個受傷的女孩兒報了仇。這位老人沒有名字,是個無名的英雄!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6

孫梨是《蘆花蕩》的作者,《蘆花蕩》是孫梨的“白洋澱紀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澱》這篇課文寫的是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裏,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但是國爲一次的太過於自信,護送兩個女孩子,一個女孩受了傷,老頭子感到很愧疚,爲她報仇。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澱上。

老頭子每天夜裏在水澱出入,他的工作範圍很廣,裏外交通,運輸糧食,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

因爲他讓日本鬼子感到膽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熱血,有仇恨,他是一隻勇敢的魚鷹,是我的榜樣,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7

在讀《蘆花蕩》的時候,會發現老頭子很自信和自尊,而且他駕駛船的技術的高超。但是他太自信了,才使得裏面兩個女孩中的大女孩子受傷了。老頭子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人,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他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的像老了的魚鷹,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有一對深陷明亮的眼睛。

老頭子在文章裏說:“裏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他還對別人說:“你什麼也靠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裏說明了老頭子技術高超,對自己非常自信,沒有把敵人當回事……

文章裏寫:“這裏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這裏突出了老頭子想的計劃很周全,讓日本鬼子們放鬆了警惕,好讓日本人中他的陷阱。

最後寫:“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身邊,舉起篙來砸着鬼子們的腦袋,像敲頑固的老玉米一樣。”這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老頭子對日本人的痛恨,把他們腦袋比成頑固的老玉米。想打死他們。

我們要學習老頭子,學習他的精神。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8

一個將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時常穿着一條藍色的破短褲,拿着竹篙,站在與他相依爲命的船上。他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他有短短的、精神的花白的鬍子,一雙眼眼睛格外的尖利有神。

在戰爭年代,不管是男女還是老少,都在巧妙地與敵人作鬥爭。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沒用一刀一槍,讓一羣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悠閒地撐着船,在夜晚給被敵人嚴密監視的葦塘裏的隊伍運送柴米油鹽,有時還會帶來一兩個遠方趕來的幹部。他對葦塘裏負責的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從沒有子彈捱過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在護送兩個漂亮的女孩子去葦塘的時候,話語裏灌着快要溢出來的慈愛。他溫柔地安慰着緊張的孩子:“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裏,還有大米和魚吃。”他真心地讚美洗臉的小女孩子:“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啊!”

他自尊心強。帶着女孩進葦塘而讓大菱掛了花,覺得沒臉見人。本來大菱掛花是敵人的子彈,又不是他給打的,他卻如此內疚與自責,覺得是自己沒有保護好受傷的孩子。

他機智,想到利用鬼子們的貪婪而在船頭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蓮蓬,還自己悠悠地吃蓮蓬,引誘敵人進埋伏圈。

他勇敢,單獨面對衆多的鬼子,他靈巧地划着船,一撐篙,讓船溜溜地轉個圓圈,裝着張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讓鬼子毫無防備地“上勾”。

他有仇恨,在大菱負傷時打下包票:“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這個鐵骨錚錚的英雄漢,在第二天用行動證實了前一天的諾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機智,還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閒而自由地飛翔的魚鷹。

這個魚鷹就是孫犁《蘆花蕩》中的老頭兒。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9

越殘酷的戰爭越需要有美麗的心靈

戰爭的炮火薰烏了人的眼睛,穿梭的子彈製造着碩大無比的驚恐與焦慮。戰爭的殘酷無情剝奪着人們脆弱的心靈,戰爭是難以抹去的污垢,讓那個年代裏的人們無法擦拭。如何讓這樣的人們在硝煙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如何讓飽受折磨的人們在漫長的封鎖中緩解心靈的苦痛,這需要有某些東西帶給人們新鮮的氣息。此時,文學就成了浸潤心靈的一泓清水,而孫梨就在此刻創造了似水的文學。他用《蘆花蕩》洗着人們臉上的血污,撫摸着痛苦的心靈。在壓抑與無奈中,在戰鬥與渴望中,《蘆花蕩》給戰爭一些詩意,給蘆花蕩一些風月,給心靈一些寧靜。

蘆花蕩本不缺少優美的風月,但戰爭讓人們忘記了注視身邊的美景。《蘆花蕩》用輕巧的筆勾勒着清新的戰爭生活,淡化戰爭,製造輕鬆。這篇文章也確實讓人們看到了另一種戰爭畫面,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對戰爭的印象,讓人們有了另一種戰爭感受。這也就是孫梨要做的,而他也確實做得很好。

故事發生在抗戰的歲月裏,當然少不了戰爭的痕跡。只不過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蘆花蕩的“景”上,寫出了景的詩意,創造了詩意的心靈。

文章開頭就以天上的星星驅趕着陰森的黑暗。“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浸”字透出了嫩、柔、潤,而且要“滴落下來”,看在眼中怎捨得離開她,頓生愛憐之情。這是怎樣的一個蘆花蕩,牽動着每一個飽受戰爭折磨的心,讓痛苦也隨着天上的星滴落去,隨着蕩裏的水靜下去。這只是開始,還有“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彎彎下垂的月亮”帶着俏皮可愛之感,月本就有情,在這一片水天中似一個微笑的臉掛在天空,讓人們在苦悶中找尋到了快樂,有童真,有幸福,這月下的人仰着的臉也應是笑的。“浮”字寫出了輕盈、縹緲。水天都在這星月下朦朧起來,彷彿帶着人們進入了夢境。悠悠的蘆花蕩,變幻出詩意的神情,讓人們忘記了這就是戰場,忘記了昨日的激戰,忘記了身心的痛。

這就是戰場上的畫境,是蘆花蕩醉人的美景。孫梨用詩意的自然景色賦予了戰爭另一種氛圍。作爲故事,孫梨更用詩意的生活淡化着戰爭,製造溫馨甜美的漁家氣氛。

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選材的特定人物。一條小船編織出了一個個輕鬆優美的生活圖景。

月夜行船:“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在澱裏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最能營造詩情畫意的莫過於小船,月色、清波、蘆花、一葉小舟、一個“漁人”,營造出一個寧靜清幽的月夜圖景。“飄”字寫出了小船行駛的輕鬆、歡快。似有微風浮過葦塘,一片葦葉隨風飄過水上,飄在清幽的月夜,彷彿能聽到船槳輕快的擊水聲,老頭子帶着“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閒的心情”,一槳一槳地向讀者傳遞着熱愛生活的喜悅之情。

蘆花蕩和蠟燭的讀後感10

人類歷史上,血與火的戰爭屢屢爆發。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閱讀戰爭題材的作品,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可以看到人類意志力、智能、體能最大限度的表現,從中獲得啓示。

於是,我讀了《蘆花蕩》這篇戰爭故事。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老爺爺護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隊。途中,大菱被日本鬼子的槍打傷了,老爺爺很傷心,他對這兩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爺爺爲大菱去找日本鬼子報仇,他打了勝仗。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知道這個老爺爺是一位有愛國抗日的熱情;有老當益壯的氣概;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過於自尊與自信;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也有許多特點,比如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用上這些寫法更加形象的寫出了老爺爺對敵人的痛恨。

在充滿詩請畫意的蘆花蕩裏,一個乾瘦的老爺爺,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讓抗日將軍感到快樂,讓日本鬼子感到膽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熱血,有仇恨;他愛憎分明,英勇機智,他是一隻勇敢的魚鷹!

看看老爺爺,想想我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點困難,就會退縮,就會想要放棄。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煩地說:“到了沒有啊?那麼久。”又走了一會兒,我說:“怎麼那麼遠?不爬了!不爬了!”看了這篇故事後,我感到十分慚愧。有時候,我放學回家,看到一條小狗,雖然很可愛,但我被嚇得心驚肉跳,心裏一點都不安寧,一直“怦怦”地跳着。但《蘆花蕩》裏的老爺爺面對敵人時很自信,並不怕敵人。而我在面對一條小狗都怕得腿腳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爺爺,當我面對敵人時我會怎麼樣呢?是投降,還是鼓起勇氣跟敵人對抗。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會毅然決然地跟敵人對抗。

我要向老爺爺學習,做一個勇敢、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