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大綱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9K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1

在以往的假期中,我閱讀的都是教師專業成長、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之類的書籍。今年暑期閱讀了張興華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這本書專業性極強,使我深受啓發。研究兒童學習心理的很多,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的也很多,而對兩者結合起來研究的卻爲數不多,張興華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兒童學習心理,是我們所有老師考量一切課堂教學問題的邏輯源頭。只有充分了解並掌握兒童學習心理,纔有可能從學生出發,制定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案。從張老師的這本書中不難看出,兒童學習心理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如此的廣且合理。例如在循環小數的教學中該如何強化感知,張老師強調小學生獲得新概念在很多情況下都要經歷首次感知的過程,首先教師讓學生不斷試商,充分感知“除不盡”這一情況。接着對學生的感知進行誘發和導向,擴大“對象”與“背景”的差異,引導學生把“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一循環小數的核心內涵抽象出來。最後通過語言的導向,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此時,學生對循環小數的本質意義已經積聚了充分、準確而全面的感性認識,即可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概括,展開抽象思維。

兒童學習心理對數學教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數學教學對兒童學習心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在第四章智能的發展,張興華老師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智能,張老師就直覺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聯想、自學能力的培養等六方向進行的研究與總結。一個問題的逆思維引導這一教學實例我看得頗有感觸,當學生因對題中“剩下的梨正好是原來兩筐的重量”一句的理解,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拘泥於先要求出剩下梨的千克數,又覺得不好算的時候,教師引發學生“反過來想想”,誘導學生由剩下的聯想到拿走的,不僅使問題得到了解決,而且強化了“反過來想想”的逆向思維的意念。不難明白,教師適時的引導、啓發,能使學生的思路及時地轉換到直接相反的進程,逐步使學生形成逆向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張老師對於學術的執着深深地觸動着我,這本書再版時,張老師又對原版進行了增刪和整合,也許有人覺得這沒什麼,可是對於一位七十歲的人來說這意味着對學術的精益求精、對智慧的尊重。這本書值得我們學習的太多,值得我們研究的也太多,我將繼續研讀。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2

捧起《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這本書,我就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師範讀書的美好生活。張興華老師的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的前身是一本綠色封面的小冊子,大約不過薄薄的一百多頁,在師範讀書時人手一本,當年的我覺着這本小冊子遠比大部頭的教育學、心理學好讀、實用、親切。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在每一篇的架構上,保留了原來的“教學實例——心理分析——教學運用”的三部曲,對原有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和整合,我注意到原有的部分內容幾乎是進行了重寫,全書變成了三百多頁,可想而知凝聚着張興華老師的多少心血,讀着這本書彷彿能夠感受到一位一輩子致力於兒童數學教學心理研究的長者對教育、教學和兒童的一種癡迷和情懷。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有以下三點:

  一、數學教學要研究兒童的學習心理。

學習的主體是兒童,兒童具有好動、好玩、好勝、好奇等個性心理傾向。正因爲有了這些特點,兒童纔對整個世界都充滿探索的願望。有效的數學學習必然建立在對兒童學習心理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作爲一名數學教師,不要總是用成人的思維一廂情願地去設計教案,而是要真正走近兒童、瞭解兒童、研究兒童。只有摸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纔能有高質量的教學預設和精彩的課堂生成。我認識到:數學教學只有基於兒童的學習心理展開,才能真正開啓兒童的數學學習大門,促進兒童的發展。

  二、數學教學要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

作爲一名教師,不但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而且要努力做到在準確解讀和把握兒童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努力調整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使其儘可能地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才能真正創造出最適合兒童的數學教學,併發揮數學教學的最大效益。實際上,好的數學教學須指向兒童的學習,並建立在兒童的學習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必須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利他們能動地進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獲得新知意義。目前我正從事着低年級的.`教學,在實踐中我深有體會,低年級兒童好玩、好動、喜歡新奇的事物,每天的口算練習對他們來說顯然就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而大家都知道口算應作爲教學的常態常抓不懈。怎麼辦呢?

我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學習心理,從多方面做好口算教學工作:

1、堅持要求學生每天練習口算,爲激發學生天天練習口算的主動性,我特地設計了“小蜜蜂口算練習自主記錄卡”,如果練習全對,小朋友就自己在相應的日旗下用個性圖案記錄。

2、每週設定一天爲“口算日”,在這一天裏組織班級口算競賽,及時批改並表揚競賽全對的小朋友。

3、每月評選班級月度“口算王”,當月幾次口算競賽全對者當選爲月度“口算王”,每學期評選學期“口算王”,口算全對次數最多的前五位當選爲學期“口算王”。這樣的口算練習模式受到了家長和小朋友的歡迎,在活動和目標的指引驅動下,孩子練習口算的主動性增強了,興趣變濃厚了,口算練習質量更是得到了提高。反思我自己探索出的關於口算教學的做法,不正是順應了兒童的學習心理嗎?

  三、數學教學要適當用好激勵措施。

這本書不僅不惜篇幅專門用第六章講來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培養,而且仔細研讀書中的教學實例會發現:張興華老師特別重視教學評價對孩子學習的促進作用。“你真會想問題”“你想得和數學家一樣”“你真有創意”等等教學評價語言無不給學生莫大的鼓舞和成功感。早在清代,教育家顏元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適當地用好激勵措施,的確能讓孩子們的數學學習充滿陽光和愉悅感,爲什麼我們要那樣地吝嗇自己的表揚呢?

合上這本書,張興華老師那“誘而導之”、“喚而醒之”“鼓而舞之”的課堂就浮現在我的眼前。很可惜,那本師範裏發的小冊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不慎弄丟了,幸好,我又擁有了張興華老師幾乎重新編寫的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我還只讀到一點皮毛,以後還要認真讀多遍。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3

當我終於手捧着張興華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這本書時,內心異常激動。從20xx年在海門舉辦的張興華老師和弟子們的活動中,我對張興華老師的兒童心理學就充滿了興趣,記得當時託朋友買張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學》,可是網上根本買不到。讀不到張老師純正的關於兒童學習心理的觀點,我的心忍不住一直在癢癢,終於,在朱玉茹老師的關愛下,我們團隊中的每一位老師有幸收穫了這本好書,於我而言,猶如有了一次親近美麗河流的體驗。

讀過此書,感覺書中的每一處,都值得我結合實際教學進行深深反思,現記錄一二,貽笑大方。

  一、教師語言,鏈接學生心理的一條絲帶

本書中有不少教學實錄,我邊讀,其中思考投射最多的是實錄中教師那精彩的語言。記得上半年6月份張老師來實小的時候,我就問了他一個問題,是不是研究學生學習心理,老師的語言非常重要。張老師意味深長地表示,老師的語言在走進學生心理的過程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第7頁,《循環小數》的教學這一章,當學生用豎式嘗試計算並進行表達後,老師立刻送出一份鼓勵和肯定“大家能邊算邊觀察邊思考,真好!”一下子把學習習慣的主旋律成功定位,我想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肯定會把學習注意力不僅放在算上,更放在觀察思考上,從而獲得思維真正的發展。一句語言,不僅評價了學生,而且,站在瞭解學生學習心理的角度,走進學生學習習慣中,給予指導,爲學生主動探究提供了方法保障。

再比如,第30頁《認識分數》教學片段中,當學生通過折、塗、塗出了各種不同的形狀的二分之一。老師的語言指向學生深入的數學思考:這些塗色部分的形狀各不相同,爲什麼都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呢?這樣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從動手做中跳出來,整體地看待眼前的問題,並加以理性思考,運用抽象思維能力,給予解決。從而,分數的意義,也逐漸凸顯出來。一句語言,沒有拖沓的字字句句,簡簡單單,卻已經充分把握兒童學習心理,建立在兒童建立充分表象的基礎上,把學生引向深入,引進知識本質,讓學生主動走進數學本來面目,感受數學本身魅力。

  二、專業知識,剖析學生心理的必備工具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歎爲觀止的是關於心理學的那麼多專業知識。當網絡上不少文章對學習心理學有關概念有點氾濫引用的時候,書中對於心理學術語等深入淺出的解釋,讓我們一線老師真正搞清楚了一些術語的本來意義,明白了心理學理論與我們實踐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

比如,關於變式這一術語,別看這些個名詞常見於一些文章,但是不少人是用錯這些概念的,源於對概念理解的偏差。所謂變式,就是變換肯定例證的非本質屬性,使學生在事物的各種表現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對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概括、更易於遷移。

學習中引用變式,能夠讓學生全面的把握問題本質,從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

有了這些認識,在一次執教《平面圖形面積》的過程中,我引入一組變式題,給課堂增色不少。這三道題目,都是求一個正方形中一個圓的面積,不過情境有所變換,學生如果善於利用畫圖策略,加以變換想象,就會發現問題的本質所在。

本書中還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學習深思,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反覆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