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有感大綱

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篇一:《激流三部曲》讀後感

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有感

巴金的小說非常重視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塑造了衆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系列,尤其以不合理制度下的犧牲者和叛逆者最爲出色。在讀完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深深感受到覺新、梅等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的同時,又完美地塑造了覺慧、覺民淑英姐妹等一系列青年叛逆者形象,卻又有不同的性格特徵。

巴金在寫《家》時不斷指出“要控訴”,他說他要爲一個垂死的制度寫一首輓歌,甚至後來的《春》、《秋》也不斷揭露封建舊家庭、舊禮教的血腥罪惡。但是從作品看,巴金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控訴層面上。因爲時代畢竟不同了。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劇烈動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猛烈衝擊,打開了高宮管緊閉的大門。高家年輕一代不甘專制統治者的重壓,蔑視封建家長在大家庭中淫威,勇敢地喊出了“應當給自己把幸福拿過來”的響亮呼聲,紛紛投入了反封建專制的鬥爭。作品便塑造了這樣一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形象。這組人物都是在“五四”新思潮薰陶之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勇敢地向封建專制制度挑戰,代表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對整個封建制度的對抗。他們身上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叛逆性,具有反抗意識。

覺慧作爲高家走出的第一個覺醒者,他的反叛彷彿是一把燃燒的火炬,在黑沉沉的家裏發射出耀眼的光亮,成爲封建家庭內部瓦解過程中一股最直接的衝擊力量。最後,他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與舊家庭決裂,離家出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與社會上的民主革命鬥爭合流。他的行動反映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和舊家庭內部新力量的成長,併爲當時的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

作者巴金出生於一個官僚封建地主家庭。五四的爆發,使巴金接觸了更多的新思想,他開始憎恨那個封建大家庭對青春和生命的摧殘,開始把封建家庭的存在與罪惡的社會制度聯繫起來,從而形成了其性格的反叛傾向,爲覺慧、琴等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生活原型。叛逆者形象作爲一種人物類型,作爲巴金人格結構的投影,表現出了巴金性格的複雜性,使巴金理想人格與現實人格的融合,有着現實的生活基礎,個個栩栩如生,我認爲《激流三部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篇二: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

一百多萬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寫些文字的衝動。近來卻諸事纏身,一直未曾動筆。

昨晚與一朋友通電話,她把自己比作《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的一個人物。巴金的這三本小說源於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親人對號入座的煩惱。其實,我現在想來,這也怪不得他那些親人們。在讀《激流三部曲》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尋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呢?覺新?肯定不是。我無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覺慧還是覺民。

我隨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興奮,或揪心,或憤怒。我爲他們向命運的奮力抗爭而歡欣鼓舞,爲他們的命運擔憂,爲他們所受的不平憤慨。也許,在那樣黑暗的時代,更能激起熱血青年的抗爭。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爲大家所熟知,在當代的大背景下,在忙忙碌碌之中,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自己內心的理想?有多少人在現實中將鬥志消磨殆盡?

八九十年前的中國,婦女還沒有上學的權利。一百年中國的滄桑鉅變,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絲毫不爲過。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所處的困境已比八九十年之前小的多了。如此想來,我們是否該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風風雨雨之中,真的有種“心遊萬仞”的暢快感覺。

我不是一個豪氣沖天的人,或許我更象故事中的覺民,追求一步步紮紮實實的進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論大小,總有一天會達到成功的頂峯。

  【篇三: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作文】

雖已讀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我只是略知其一二而已,然而感觸頗深,甚是感嘆青年朋友們爲從族權、神權中解脫出來曲折的訴求和鬥爭。

小說描述了一個正在崩潰的封建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史,結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最終走向滅亡的命運。它是以二十世紀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矛盾和愛情爲線索,通過梅、鳴鳳、瑞鈺、海兒、慧、枚諸如此類的年輕生命的血淚悲劇沉痛的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美好事物的摧殘,深刻揭露了它的罪惡和沒落,同時歌頌了年輕生命的覺醒與鬥爭。

讀罷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首先不得不想起《紅樓夢》,時常感嘆爲何封建大家庭外邊看起來富麗堂皇,內在的可憐的人們去受着封建壓迫、不得安寧。深入瞭解便知一二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以封建統治爲基礎的,自身便同樣要以封建思想爲準繩,以此也就造就了一個個血淚悲劇。在內容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更爲直接、強烈、尖銳的指出封建的罪惡,結構上,兩者出入並不大,都圍繞愛情從一個封建大家庭揭露整個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站在歷史的尾巴上,我們應翹首以望的是那些鮮活的生命是何等的高貴、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換來了今天的自由、民主與平等,是他們拯救了整個民族!

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許多活靈活現的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最想談的是覺慧,很許多人一樣,通過對作者自身的一些瞭解,覺慧這一任務形象的確是以作者自身爲原型塑造的,他們同樣激進、愛恨分明、純潔剛烈。只不過覺慧更敢於已死抗議封建專制,作者自身卻有一些矛盾了,他的矛盾在於並非那麼的肯定無政府主義,這也是迫於現實的壓力吧。覺慧大部分故事出現在《家》中,膾炙人口,然而《春》《秋》中卻及少出現了,作爲逃離出封建家庭的他,已經暗示了青年的成功。

提及覺慧不由得想起了鳴鳳,這個清新、單純的女孩被封建制度無情的吞噬了,多麼青春、多麼有生命力、多麼美好的事物……,對鳴鳳與覺慧的愛情想必不需要細談了吧,這卻又讓我想起了覺新、梅、瑞鈺、枚、惠等等等等,真是那罪惡的“門當戶對”“父母指婚”葬送了多少青春生命,歸根結底,還是那可惡的封建制度在作梗,然而,今天,可悲的是今天!這種罪惡的源頭延續下來了、那部分人,那部分褻瀆愛情的人呢,醒醒吧,不要再去把這罪惡延續下去了,什麼“門當戶對”“父母指婚”,那是把束縛子女的枷鎖。

在整個任務形象的塑造中,最讓我難以忘卻的要數覺新了,覺新所具有的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使他不得不在新舊勢力間徘徊,作者對他的描寫極具性格複雜度和深度。在看完《家》《春》後,總覺得他是最不幸的人,最讓我恨不起來愛不起來的,最終剩下的也就只有同情了,一方面因父親替他作決定,便把青春浪費在了操守家務和理財上;因繼母原因他的愛情又沒能順利,逆來順受,他也就沒有了反抗的意志。另一方面他雖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具有了自由、民主的意識,能夠同情幫助姐妹們逃離封建制度的魔爪,但他最大的弱點也是致命的弱點是卻反反抗意識,只是一味的忍受,以“孝”爲先,被綁在封建制度之上。在讀到《秋》中他的兒子海兒死時,再也禁不住留下眼淚,那麼聰明、可愛、懂事的孩子完全就是他的命根,到這兒,我原以爲覺新這一人物要銷聲匿跡了,他已完全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他的忍讓、怯懦、自我犧牲只是助長了封建勢力的火焰。作爲高家長孫,他還不得不去維持這個必然崩潰的結局,海兒死後消沉了好長一段時間,不知他是憑着什麼毅力挺過來的,但當看到他爲覺民與克安、克定反駁時,我眼前一亮,覺新終於可以反抗了,終於想從封建專制束縛中解脫出來了,我覺得在很的程度上時海兒的死刺激到他了,他意識到了如此下去不會有出路了,很是爲他的覺醒感動,一直到最終他能夠與翠環結婚,讓我恨激動。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對年輕人的一種戕害,是一種靈魂的戕害,在現實面前,妥協與退讓只會讓自己成爲真正意義上的行屍走肉,我們應該做的是奮起反抗,將它一點點扼殺。

不想過多的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每個人物都是一種象徵,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爲描述整個封建制度對人的迫害以及必然走向滅亡服務的。

高家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封建專制制度的高度發展直至頂峯,同時卻也揭示了在封建專制制度人所遭受的戕害之大,揭露了它的必然崩潰。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最爲讓人瞻仰的是他的故事情節的設定,對各種矛盾的鬥爭、反抗很是激烈。

讀罷他的作品,夢裏時常成爲書中人,不知自己從何來,又要歸何處,卻總是目睹一個個悽慘的場面,很是心痛,看着那些年輕的生命岌岌可危,卻無從救贖,由此深入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惡和對青春生命犯下的滔天罪行。瞻望當代的民主、平等、自由,來之不易呀,相比較而言,我們還抱怨什麼?

文人是爲人民服務的,敢於吐真言反映現時的不幸纔不愧於當下的文人,巴金先生做到了,他不僅揭露了現時的罪惡,孕育了希望,還教育了我們後代人要珍惜今天的人權,面對一切困難勇往直前。

  【篇四: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

高中時忙裏偷閒讀過了巴金的《家》和《春》,書中的人物時常浮現在腦海中。最近,偶爾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了,對其中的人物有許多感慨。

書中描繪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將那吃人的禮教血淋淋的展現在讀者面前,看着那些被摧殘的生命,讓人惋惜,更讓人心痛!

從黑壓壓的烏雲中,閃出一絲光亮(巴金總是給出希望,儘管還有些渺茫),那就是熱血青年的激情和反抗。他們爲了理想,爲了光明,甘願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帶着堅定的目光向腐朽的封建制度發出挑戰。

覺慧,覺民和琴就是這樣青年的代表。他們的言行,也就是舊禮教中的叛逆,往往給人巨大的感召力,讓讀者的心與他們的一同跳動,特別是青年。在家庭束縛下,他們毫無懼色,並且相信那不過是一層“紙老虎”罷了。他們懷着崇高的信仰,從事着高尚的事業。對他們,我只有敬佩。覺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絕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擺佈;覺民留在家中,他從不向舊勢力低頭,也不懼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屬於自己的幸福與夢想;琴和覺民還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經營着報社,宣傳新思想。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青年應有的“叛逆”,膽識和激情,也看到了覺民和琴之間那純潔的愛情。

在這裏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青年——覺新。覺新是個“老好人”,他總是一味的謙讓,一味的向禮教低頭,幻想着通過個人的犧牲能換來大家的“和睦”,看着至愛的人一個一個的離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嚐着由“作揖主義”釀造的苦水。本應該充滿活力的青春,內心卻一片乾涸。他那悲慘的遭遇讓人憐憫,但他的軟弱又讓人氣憤!

有時候聯想到自己,聯想到自己的大學生活,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似的。心裏壓着一股勁不知道怎樣釋放,看着書中同樣是青年的覺民和覺慧揮灑青春,真是羨慕。讀到覺慧和覺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論時,經常爲自己的碌碌無爲而羞愧。步入大學已經將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與開始預期的大相徑庭。

從小學到高中一路走來,爲了分數而努力,我們浪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現在終於換來了相對寬鬆的大學環境,正是爲我們的將來真正積蓄力量的時候,我們應該充滿激情的度過每一天!

拒絕墮落,過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

  【篇五:《激流三部曲》讀後感】

暑假,我從市圖書館借到了一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就像當時讀《紅樓夢》一樣,我如飢似渴地讀完了三本書,彷彿親眼看到了那個舊時代,那吃人的禮教,同時還有新時代的光明。

讀巴金的這三部小說,就完全沒有讀書的那種感覺,那種封建和新文化交替的鬥爭和矛盾,都有如親身經歷,我感覺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正與封建勢力做鬥爭,爲了爭取人的自由!也許,只有巴金能把讀者的心整個地拴住,忘了自己,忘了這個年代。

通過這個大家庭的沒落與分化來描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國文壇中的巨匠地位。

小說中的每一個突出的人物都是那個時代一類人的鮮明的典型。高家老太爺是封建勢力的代表,高老太爺的兒子中的克定、克安代表了當時靠祖上家財而揮霍無度的公子類人物。而書中的梅、珏、蕙、淑貞和枚少爺代表了當時在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覺民、覺慧則是當時的革命人士代表,他們有的是新的思想;而琴這樣的女子代表的是當時渴望革命的女革命先驅。對於那些舊勢力的代表,有時真的會恨得咬牙切齒!覺慧和淑英的逃跑讓他們覺得“丟臉”,淑華與覺民和他們的對抗,也每每使我覺得無比痛快!他們都是反抗惡勢力的新人類。

書中,最痛苦的是覺新。我個人認爲覺新是《三部曲》中塑造得最爲成功的一個人物。很多人都認爲覺新是個懦弱的人,因爲他的軟弱他的逆來順受,讓身邊的妻子兒子以及幾個知己間接地死去。他也被稱作“無抵抗主義者”、“作揖主義者”。但對於他的行爲我們必須給予理解和同情。由於他受到封建的家族式的思想毒害太深,使他成爲一個被封建思想和革命思想相互鬥爭的犧牲品。

但我們還看到了新時代的希望!覺慧和丫頭鳴鳳的愛情雖稱不上轟轟烈烈,卻也是對封建制度的挑戰。即使他們沒能擁有好的結果,但那也是值得我們尊重的愛情!覺民和琴,他們倆在舊勢力面前毫無畏懼,共同走過的風風雨雨,更是值得現在的年輕人所學習的。但更可貴的,是他們的鬥爭精神!還有淑英、淑華這對姐妹,她們的大膽和奮鬥讓我不由自主地爲她們拍手叫好!

由於我借到的書是57年出版的豎排繁體,讀起來十分吃力。但這絲毫不影響我的熱情。他們的精神仍存在於今天的社會,教會我們要與社會的腐敗做鬥爭!此時,我感到我正和那些青年站在一起,並肩作戰!

  【篇六: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

終於忙裏偷閒讀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觸頗多。

文章中沒有太多優美奢華的詞句,我卻像像是身臨其境地目睹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裏夢裏都是書中人物的命運。

雖說只是讀書,卻像是看了一部長篇鉅製的電影。裏面人物所說的話,所行的事,就連那眉宇間的神情,甚至是他們的衣着裝扮在我腦海裏都有細緻的勾畫。

書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裏我只先說一人。

這人便是高家的長房長子,覺民、覺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兒的爹——覺新。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家》中覺新、覺民、覺慧的人氣的調查,數據顯示覺慧佔43·4%,覺民32·1%,而覺新僅有24·5%——大多數人同情他、可憐他、甚至厭惡他。

上世紀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滿於電影的改編,在文章中寫道:“我習慣於通過人物來批評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裏面我認爲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覺新),而不是他應該被舊社會摧毀。”

高覺新是個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運,而他沉默的性格來自於腐朽的社會禮教。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形容覺新,“繼續讀着新思想的報刊,繼續過着舊式的生活”很是恰當。他有理想、有幻夢,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個新青年,儘管環境使他忘記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裏究竟還燃燒着青春的火。

可作爲高家的長子玄孫,他擔負着已故父親和年邁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犧牲換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來所謂的和睦)。

他不是沒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換來的是父親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棄反抗。他不能像覺慧那樣置一切於不顧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爲他是高家的長孫。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慣常的懦弱和“作揖主義”使他傷害許多自己珍愛的人,最後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嚐自己醞釀的苦水,還被人否定。

覺新就是這樣在多情與健忘中渾渾噩噩地打發着自己飄渺無奈的人生。

可我們應該認識到,他的懦弱是社會所賦予他的,是長子這個特殊地位賦予他的。我們說批判的應該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舊社會那些吃人的禮教,而非覺新沉默的命運。

誠然我不贊同高覺新是封建禮教的傀儡這一說法,但也並不認爲他是怎樣一個高大的悲壯的英雄。只是不滿於某些對覺新過激的批判。

在沒有真正走進另一個人的世界前,請不要亂碰他的人生。人不是個人,而是一個社會人。作文

  【篇七:讀《激流三部曲-家》有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作者巴金。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去年我流着眼淚讀完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曾經在扉頁上寫了這樣一句話:“生活本就是一場悲劇!”

本部書展現了以自己生活過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內部的罪惡、腐敗、傾軋和迫害,還着力注重描寫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的戰爭!也更加從一個家庭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腐敗,這也是巴金爺爺所渴望創作的一部書的主題。據資料顯示,寫作《家》時,巴金27歲。書中的人物和他的讀者一樣年輕,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封教禮儀在崩潰的同時,仍然在摧毀年輕人的生命與青春,這樣的悲劇從總體上來說,無疑正在成爲過去,但是,他的《家》這幅作品中的人物卻保持着鮮活的生命。他堅持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在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和不斷探求中,作品基調熱情之著略帶悲傷。

《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總而言之,這部書是我讀過最好的一部作品!

  【篇八: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

讀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舊體制對人們的毒害是那麼深重,但另一方面讓我慶幸的是,仍然有擁有摯着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說中的覺慧、覺明等。

舊的封建禮教就像一把無形的利刀,它殺人於無聲無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計其數,小說中的鳴鳳就是這樣的。她爲了維護自己的那份真愛,在求救無援的情況下跳湖自殺,爲的只是不願嫁到馮家做姨太太。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沒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動搖不了那龐大的、腐朽的封建禮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顆吞食過成千上萬的生命的頭。

愛情在任何小說中都不會缺席,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的。在舊的封建社會中,自由戀愛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還是在覺明和琴那裏存在了。在小說中,他們都是擁有新思想的人,他們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拒絕接受封建家庭那種愚蠢的包辦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尋找自己的真愛。其實,在我看來,覺明和琴的結合,更甚至他們成爲擁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於覺慧,爲什麼這麼說呢?我想從以下四點闡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見解。

第一點,覺慧學的是英文,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學英文的人在別人眼中都是另類,可覺慧不管,他和覺明一起都學。高老太爺根本就不贊成他們學英文,不過也沒有明確地反對過。當然,這一點不足以說明覺慧要比覺明“新”,因爲覺明也學英文,但至少可以說明覺慧是個擁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點,覺慧對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對下人呼來喚去的人。如他聽到他的妹妹訓斥丫鬟鳴鳳,他就十分不滿。這並不是因爲他對鳴鳳有愛慕之情,因爲那是在這之前發生的。而對於這一點,覺明並沒有任何察覺,他似乎已經習慣了。

第三點,覺慧是幫助覺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這一步是多麼的不容易,因爲這不僅需要勇氣和膽量,還需要周密的策劃,而覺慧做到了。他叫覺明不要忍氣吞聲的接受長輩們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個向他們的大哥覺新那樣的犧牲者,當然,覺明自己也是不願意的,可是他並沒有想過要逃婚,是覺慧鼓勵着他,使他付出了實際行動。我認爲這一點足以說明覺慧要比覺明“新”。

第四點,覺慧是第一個離開家,脫離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尋求新時代的人。他雖然身在遠方,但卻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訴給家裏的那幾個兄弟姐妹們,他在無形中向他們傳播新思想,使他們開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來。

覺慧在《家》中走後,在後來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覺明開始代替覺慧,成爲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遊說者。的確,他功不可沒。他讓他的妹妹淑英、淑華在舊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來。淑英和淑華本來只能在大宅院裏跟着一個老教書先生學那一套成舊的倫理道德,可是她們在覺明、琴和覺慧的影響和鼓勵下,開始學英文,開始去學堂,後來淑英還去了覺慧那裏。更值得高興的是,他們對長輩的不滿開始用嘴說出來了,不再只是埋在心裏或在背後發牢騷。如覺明和淑華配合默契地對陳姨太和四太太進行“教訓”,把她們罵地真是太痛快了,讓我十分欣賞。我真是感謝巴金,因爲他要小說中出現了一個伶牙利齒、豪氣沖天、不“中規中矩”的淑華!

琴是小說中唯一幸運、幸福的女子。因爲她不僅擁有自己的愛情,而且也有體諒自己的母親,不像淑真那麼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親的打罵挑井自盡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樣,不用忍受家庭帶來的壓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舊的發黴了的舊禮節。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學堂上課,雖然是女子學堂,但她畢竟邁出了封建禮教約束女子的大門。在覺明的鼓勵下,她又擔任了報社的工作,她和覺明相互幫助,相互鼓勵。他們還一同努力幫淑英度過了難關等等。

而小說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可惡的封建禮教!愚蠢的那些滿口倫理道德的人!

覺新是小說中讓我又恨又憐憫的人,恨他是因爲他做封建禮教的奴隸,憐憫他是因爲他是個被封建禮教毒害的人。作爲一個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爲一個擁有高學識的年輕人,他竟然毫無怨言地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女人,過着毫無生氣的日子。但老天也並不變本加厲,他娶的那個女人心腸十分好,是個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後還是死在封建禮教的刀下。而覺新並不幸運,他的兩個兒子都夭折了,這也許是對他屈從於禮教束縛的懲罰。作爲一個有高學識的人,他應當有反抗的細胞,應當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說自己這一輩子完了,整天過着頹廢的生活像在爲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歡的第一個女人,可是他並沒有保護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歡的第二個女人,他也沒有保護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歡的第三個女人,他仍然沒有保護到她,她同樣死了。翠環是他喜歡的最後一個女人,翠環是幸運的,因爲小說結尾的時候,他們成了親,覺新併發誓要爲自己而活了。我想他們應該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後被賣掉了,又是一個龐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離析的典例。這不是悲劇,我認爲是這樣的,因爲它的分散,不正預示着封建社會也要瓦解,新時代的曙光將要到來嗎?

小說的結尾是很圓滿的,雖然有人喜有人憂,但該喜的人還是喜了,該憂的人就要他們去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