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育家之路讀後感大綱

讀教育家之路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提要】本篇《教育家之路讀後感》由小編爲需要讀後感作文素材的朋友精心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內容如下:

讀教育家之路讀後感

  讀教育家之路讀後感(一)

自從認真閱讀《教育家之路》這本書後,我知道了在成都教育界有一位的名人——李鎮西。李鎮西於1982年2月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2003年6月獲得了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曾獲得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十傑教師等榮譽稱號。通過讀《教育家之路》這本書,瞭解到李鎮西是一個很忙碌的人:在負責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同時,他每天還要看上萬字的書籍,寫上千字的教育日記,每年還要編寫幾本着作,時不時的還要外出講學。李鎮西的事蹟,再次驗證了那句老話:勤奮是成功最根本的基礎。李鎮西的教育思想,讓我認識到以下四點:

(一)教師的最高境界。

李鎮西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爲最好的我。

 (二)做到三心、三家。

“三心”即童心、愛心、責任心。童心,即和學生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愛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戀、思念,想你的感情;責任心:一道成長,爲共和國培養現代公民。

“三家”即專家、思想家、心理學家。專家:專業上有造詣;教給學生特長,自己也有特長。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帶着思考的大腦教學,思考學生在想什麼,帶着學生思考。心理學家:不知不覺走近學生,打開學生的心靈大門。

 (三)做反思型的教師。

帶着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的實踐,不停的閱讀,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寫作。

  (四)教師要有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從什麼地方來,從實踐中來、從困惑中來、從學生中來、從寫作中來。要挑戰自我,做自己的事,爭取做個最好的老師。

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們:要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而師德的靈魂是師愛。

學高爲師,德高爲範。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李鎮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師德是密不可分的。

有愛才有教育。師愛是師德的靈魂。優秀教師共同的特點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一位着名教育家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的確,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做學生的好老師,首先就要愛學生。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對待(視學生爲子女),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關懷每一個學生,去愛護和培養每一位學生。伸出溫暖的雙手,獻出真誠的情和愛,扶持他們一步步長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充滿了愛,教育將永遠是豔麗的春天!願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把真愛奉獻給每個孩子,讓我們的下一代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健康成長。

 讀教育家之路讀後感(二)

傅斯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學者和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教育家。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歲月中人們對他了解甚少。1919年元旦,新潮問世。第一期出版後,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傅斯年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表了《怎樣做白話文》、《中國文藝界之病根》、《白話文學與心理的改革》等文章,並創作了《深秋永定門城上晚景》、《老頭子和小孩子》、《心悸》、《心不悸了》等自由體新詩。在北大師生中,文言功底差而贊成白話文的多,文言文寫得好卻贊成白話文的就極少,而傅就屬於後者。他雖然國學根底很厚,文言文寫得很精彩,但卻深知提倡白話文是文學革新和學術革命的關鍵,所以才追隨胡、魯、陳等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積極倡導白話文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阻力也是很大的。其中,最頑固的要算文學系的黃侃教授。在一次講課中,黃反對胡適提倡白話文,並讚美文言文的高明。他舉例說,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電報必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長達11字。而用文言則僅需“妻喪速歸”4字即可,只電報費就可以省三分之二。

火燒趙家樓將五四運動推向高-潮,不過,傅斯年並未繼續學生 領袖之路,他志不在政治,而在於學問,

。傅斯年講授《中國文學史》,並沒有現成的講義,常常需要刻鋼板油印講義。他不僅授課受歡迎,而且十分關心學生,對成績優秀者獎掖有嘉。傅斯年不但是一位大氣磅礴的學者,卓越的學術組織領導人,還是一位日常生活非常嚴謹的傳統知識分子。

對於教育改革,傅斯年有自己的考慮。1949年3月,胡適由美國來臺,兩人對教育制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傅以爲,中國的學校制度,可以說是抄襲的,連模仿都算不上。因爲模仿要用心,抄襲則隨便。莫名其妙、興之所至,便是學校制度的現狀。胡適以爲,世紀初的學校,章程譯自日本,日本也是抄襲的,中國教育按這個行不通。民初,又學美國,結果長處沒學來,短處卻學了不少。每任教育部長上任,又有新見解、新作爲,舊的不改,新的激增,使學生課程繁難,嚴重摧殘青少年身心健康。

傅斯年說,從教育宗旨看,中國仍是傳統的讀書做官論,於是認字的越多,學校辦得越多,社會寄生蟲越多。衡量一個學校成功與否的標準,一是學生是否具有運用課本知識動手實幹的能力,二是能否將所學知識與課本知識聯繫起來。只有這樣,纔不至於學生成爲社會廢物和遊民。教改的另一原則,則是教育大衆化,以獎學金解決寒門學子的入學與上進。

他辦的四件大事,一是中山大學的文學院,二是史語所,三是北大復員,四是臺大,都是最大的成績。

傅斯年先生,偉大的教育家,讀完他的經歷,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會一直銘記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