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做有故事的教育》讀後感大綱

《做有故事的教育》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做有故事的教育》講述一個有故事的人,一個講故事的人,一個研究故事的人。他不斷在教育實踐中‘種植’故事,又在不斷種植中收穫着教育的美好。下面小編收集整理了《做有故事的教育》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做有故事的教育》讀後感

  《做有故事的教育》讀後感1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覺者爲師”系列的第四本,主要記錄了王維申老師利用故事來改造教育實踐,形成教育理念的實踐歷程。在自序部分有這樣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故事的魅力就在於,他不是敲着我們的頭指指點點,而是將教育娓娓道來。”

這本書勾勒出了王維審老師對“敘事教育”的基本主張。王維審老師用“敘事者”成員和團隊的鮮活案例闡述了,教師如何將故事融入班會和家長會,如何用故事開發課程,如何用故事豐盈課堂,如何在敘事中走向專業成長等。它讓我對敘事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敘事教育對教育工作的有着重要意義,它通過教育生活經驗的敘述,促進人們對於教育及其意義的理解。也就是說,敘事教育是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掘與揭示內隱於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爲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探討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

敘事,通俗的說就是講故事,講述教育教學實踐中正在發生的或曾經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真實的、完整的,承載着教育經驗的理論意義,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教育敘事強調以教師自身的真實生活爲基礎,以教師行動的意義探索爲目的,以教師自己的故事建構爲手段,更加貼近教師現實的職業生活。它以實踐—反思—敘述—再實踐的操作方式,有效的幫助每一位教師更好地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提高自我,並在參與述說和交流分享中,推動教師羣體的全面發展。

敘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進人的自覺成長”,包括教師的生命成長和學生的生命成長。由此引發的.一些敘事德育活動,比如,“我喜歡你”敘事教育課程,根據被表達人的不同,分爲教師篇、學生篇,讓師生在講述真實故事的基礎上,彼此走進內心,喚醒美好、善良和自尊意識。以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故事爲載體,爲觸動學生的心靈,引發良好的教育契機創造了條件。

王老師在書中描寫或引用了上千個或清淺或深刻的故事,每個故事之後都有對於教育的反思和歸納。讓我們緊跟王老師的腳步,在教育生活中發現故事,記錄故事,分享故事,運用故事吧,讓更多美好的改變發生!

  《做有故事的教育》讀後感2

窗外淅淅瀝瀝下着小雨,輕柔,細膩,像極了春天的雨。夏夜,如此清涼,實屬難得,讓人不忍睡去。輕輕合上書本,捧於手心,再呆呆、細細地端詳一番,心中升騰出一股溫暖。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王維審老師“覺者爲師”系列圖書中的第四本,主要記錄了王老師用故事“經營”教育、“改造”教育的實踐以及從“教育敘事”到“敘事教育”的探索,直至提出“敘事教育”的基本理念與教育主張。

《做有故事的教育》相比前面的三本,理論性更強,讀起來更像是“論文”。但王老師用他最擅長的方式,將一個個精巧的故事妥善安放,讓人讀起來感覺專業、高大上的同時而又親切、接地氣。

讀書時我很喜歡讀“自序”與“後記”。甚至拿到一本書,先去找一找有沒有,如果有,先暢快地讀完再說。王老師的四本書,每一本都有自序和後記。可見王老師對他的著作極爲珍視,傾注了深厚的感情。每每讀來,彷彿不是在閱讀相距甚遠的陌生人,而是聽一位老朋友訴說心裏的話,舒緩,安靜,讓人感動,充滿正能量。

《做有故事的教育》一書中,王老師沒有給後記取名字,但我卻深深喜歡這一篇。王老師用簡短的文字概括了他的成長路程,但每一個熟知、熱愛他作品的讀者都能夠從這“簡短”中讀出“厚重”。而後記中反覆出現的關鍵詞——認真,也讓我產生了更多的感觸。

認真地爲別人而活

王老師曾經將職業的成功僅僅囿於某次班級集體活動被領導表揚,某次考試取得了很好的名次或是某次評比排在了年級前列……他曾將此作爲自己教師工作的全部追求。我也曾經這樣,甚至現在還是這樣……

很多時候,組織一些班集體活動,考慮最多的,不是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和興趣所在,而是領導的意向和趣味;爲的也不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素質提升,而是得到個好名次或者一紙榮譽。帶着這樣的心態組織活動,只剩心浮氣躁,既感受不到活動的樂趣,也無法實現學生的成長。對於考試成績的過分關注,也是值得懷疑的。究竟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和未來還是成績對於自己“前途”的影響?如果是前者,那是學生的幸運也是老師的幸運——一羣單純的孩子遇見了一位美好的老師,難道不是彼此的幸運嗎?如果是後者,那很有可能會發生一些“悲劇”——一羣單純的孩子遇見了一位功利的老師,難道不是一場悲劇嗎?

“認真”二字值得推敲。吳非老師有一句話振聾發聵:一所學校最怕有一羣愚蠢的老師在兢兢業業。如果方向是錯的,走得越快則距離目標越遠。如果方法是錯的,我們越“認真”反而錯的越離譜。缺乏專業與理性的“認真”或是“兢兢業業”,不要也罷。“爲別人而活”也要細看這“別人”究竟是誰。若是學生,則教師可能成爲愛與奉獻的榜樣教師,也可能成爲傾軋學生學習熱情、殺雞取卵式追求成績的典型代表。若這“別人”是行政權威的代表,則教師只會與“精神職稱”背道而馳,與詩意課堂、溫潤行走漸行漸遠。

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閒暇裏,是否也該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我是愚蠢的老師嗎?我爲誰而活?

認真地尋找自己

沒有愛就沒有傷害。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愛情,同樣適用於教育。每一個深愛教育、深愛學生的人,都極有可能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傷害”。王老師便是這樣。

做臨時代課教師的那段昏暗時光裏,小心翼翼地包裹住那顆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行走在荊棘遍地卻也能夠看到花開的田園。直到那份用心祈禱的安寧被一個尖銳的響亮刺破,自尊心被踐踏,敏感的心裏佈滿傷痕。彼時,那片蔥鬱的小樹林便是療傷的場所。一首首小詩,寫給隨風搖曳的樹葉,一篇篇散文,讀給嘰嘰喳喳的鳥兒。一串串文字,彷彿治病的良藥,將王老師心中的創傷清理、包紮、治癒。

經過艱澀的復讀、考學,以正式在編教師的身份重新迴歸學校的王老師,再次受到捉弄,不但被分配到最偏遠的聯中,而且沒有屬於自己的班級,只能在校辦工廠幹零活。後來機緣巧合,他才得以接手一個“爛班”迴歸正式的課堂。這樣的境遇,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隨便哪一段經歷都可以成爲摒棄教學、放棄成長的藉口。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無數次,他爲一個問題學生的轉化而眉頭緊皺,爲他寫下篇篇飽含濃濃關懷的文章;數不清的夜晚,他爲教育裏的困頓而徹夜不眠,敲擊出的文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王老師藉由教育敘事寫作,讓那段迷惘的時光裏透出明媚的光芒,爲無數像他曾經那樣不知所措的教師指明瞭一條成長的新路徑。王老師的教育專欄文章,篇篇鞭辟入裏,最具高度和深度,讓讀到的人耳目清醒、充滿勃發的勇氣與力量。

王老師用文字來記錄那些喜悅與疼痛,梳理、沉澱,繼而藉着文字的力量讓改變發生。而他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專業寫作走上研究之路,慢慢地尋找到真正的自己。

認真地成爲自己

王老師在《從教書匠到教育家》這篇文章裏指出,教師應該讓心中的那個自己慢慢地爬上豆蔓,一直爬到豆蔓伸到的雲彩上面,再撥開雲朵看看下面自己的生活。那樣才能夠清晰地看待自己,找到從教書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

閱讀王老師的四本書,彷彿穿行於四季,品味到四時不同的景色。《尋找不一樣的教育》宛如春天裏的小詩,沉靜、溫暖的文字不僅將教育故事娓娓道來,並且簡明而深刻地指導我們書寫教育故事。《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好似夏天的雨,熱烈、酣暢、痛快,文字鏗鏘有力,對教育現象透徹分析,滌盪、瓦解了讀者心中關於教育、關於成長的艱難與困惑。《推開教育的另一扇窗》筆觸更加平實而厚重,王老師通過專業寫作而走上研究之路的過程,彷彿春花醞釀爲秋實——豐碩收穫是對艱辛付出最好的回答。《做有故事的教育》則彷彿冬日雪後初晴。冬的寂靜遼遠,雪的厚重真純,晴的明媚開朗,盡在其中。陽光的照耀讓皚皚白雪閃耀着迷人的光芒,在不易發覺的地方,雪水開始融化,無聲地滋養着更多“草根”在即將到來的春天裏,“青草漫坡”……

王老師的四本書,鮮明地詮釋着他如何一步一步從“教書匠”走向“教育家”。從貼地而行的“草根”,慢慢地找到“教育敘事”這條豆蔓,堅持不懈、筆耕不輟,一直往上爬,然後站在雲朵上面審視自己的教育與研究,直到找到自己的教育主張——敘事教育。

四本書,見證着王老師從“認真爲別人而活”到“認真尋找自己”,再到“認真成爲自己”的成長曆程。之於王老師,是二十年來深入思索、沉靜積澱的厚積薄發,是文字當槍,與疼痛、挫折奮力抗擊的感人勵志,亦是積跬步以至千里的持之以恆。之於讀者,則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一份精妙的成長指南。而我作爲無數讀者中平凡、普通的一位,雖不聰慧,反覆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竟也捕捉到精神的一縷光亮,窺探出成長的一絲真諦。

大概成長的祕密裏,藏有“認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