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讀《紅巖》的讀後感

關於讀《紅巖》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紅巖》是當代文學中一部優秀的革命英雄傳奇,曾經震撼了許許多多青年讀者的心。如下是精心爲你挑選的關於讀《紅巖》的讀後感,歡迎大家踊躍閱讀!

關於讀《紅巖》的讀後感

  關於讀《紅巖》的讀後感1

我懷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巖》這本書。《紅巖》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着。它描寫了衆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峯英勇鬥敵,捨己爲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鬥,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峯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着鏽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着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峯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籤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爲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溼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嚥着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着遍體鱗傷,強忍着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鬥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蹟,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泄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藉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巖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羣鳥爭鳴,天將破曉。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纔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巖》,它爲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爲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關於讀《紅巖》的讀後感2

合上《紅巖》,我的心久久難以平靜。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從我的腦海中掠過: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許雲峯,受盡酷刑,堅貞不屈的江姐,佯裝瘋癲、機智深沉的“瘋老頭”華子良……然而,在這麼多經典永恆的形象中,一個瘦小、孱弱的形象更能引起我的共鳴,他便是“小蘿蔔頭”。

小蘿蔔頭,原名宋振中,父親宋綺雲,是楊虎城將軍的祕書,母親徐林霞,是一名共產黨員,宋振中在出生八個月的時候,就隨父母一起被關進了白公館監獄。從小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牢房裏,吃的是發黴發臭的米飯,喝的是污穢不堪的泥水,營養嚴重不足,成了一個頭大身子細,面黃肌瘦的小孩,難友們都非常疼愛他,叫他小蘿蔔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瘦小可憐的孩子,卻有着一顆勇敢堅強的心。在獄中,他利用自己是孩子的身份,充當同志們的聯絡員,在敵人的槍口下完成了許多大人們無法完成的任務,所以,他也是一名光榮的革命者。1949年,萬惡的'敵人並沒有放過這條幼小的生命,小蘿蔔頭被他們殘忍地殺害了。解放後,小蘿蔔頭被追認爲革命烈士,是我國最小的革命烈士。

閉上眼睛,淚花不由自主地落下,我彷彿看到了一雙明亮有神的眼睛,一雙渴望自由的眼睛,一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小蘿蔔頭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樣渴望上學,可是在敵人的監獄裏,他沒有機會。後來經過同志們和特務的一再交涉,才得以獄中的政治犯當老師,小蘿蔔頭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沒有書、紙和筆的情況下,他用腦子記,用小石子不斷的在地上畫、寫,筆跡不清,他擦了再寫。

回頭來看看我們呢,衣食無憂,條件優越,生活安逸。有寬敞而明亮的教室供我們學習,有勤勞的老師傳授給我們豐富的知識,而到了放學的時候,家長早早等在校門口接我們。然而就是這樣的條件,許多同學去不知道珍惜,求知成爲一種負擔,學習成爲父母交給的任務:上課東看西看,老師提問“吱吱唔唔”;回到家,首先打開電視、電腦,爸爸媽媽問起在校情況時,總是回答“知道了”“別說了,煩不煩”等不厭其煩的話……此時此刻,想到小蘿蔔頭,我的心中充斥着悔恨、慚愧、自責……

小蘿蔔頭他們雖然去了,但他們所代表的“紅巖精神”應該永存。紅巖精神就像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爲理想和信念奮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