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紅巖》讀後感

有關《紅巖》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我一直以爲這是一本哀悼的書、悲劇的故事,從而不忍翻閱。直到打開它,我才發現我錯了。

有關《紅巖》讀後感

這個故事,沒有類似現代“好萊塢大片”人工雕琢痕跡過重、生硬催淚的悲劇情節。它所展現的是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鬥爭、獄中鬥爭,描寫了革命者爲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後決戰,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雲峯、江姐、成崗、劉思揚、餘新江等衆多可歌可泣、充滿信仰和夢想的的共產黨人形象。

“牆外桃花牆裏血,一般鮮豔一般紅”。我沒有去過重慶,但回想起多年前曾到過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同樣可以想象出先烈們當年懷揣信仰、正視鮮血、直面死亡的壯烈情景。當站在八月酷暑下還陰冷刺骨、潮溼滴水的地下通道中,觸摸到隱約還有血跡斑駁的牆壁,我似乎還能聽到鐵鐐的碰撞聲;當在陰森窄小的囚室中看到佈滿彈孔的烈士遺物,眼前浮現的是烈士們慷慨就義時那從容的臉龐。

《紅巖》有很大篇幅描寫了共產黨烈士堅韌不拔的英勇鬥爭和壯烈犧牲的場面,讀來無不讓人感到悲憤、幾欲落淚。然而這部作品卻從來都沒有過多着墨於憂思,更多地傳達了一種激越的心情和堅強的信仰,讓我們在緬懷的同時更加奮進。

相比之下,當今是一個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如果一個時代讓年輕人放棄理想和信仰,那這個時代令人擔心。”年輕人沒有革命年代的激情,沒有“解放世界”的豪言壯語,也沒有讓世界改天換地的無限憧憬,有的只是考試、找工作、買房,每天都碌碌奔波。他們不再提起理想和信仰,甚至開始用世俗眼光鄙視那些理想信仰尚存的同齡人,認爲這些人不現實。

個人原則性乃至道德底線的喪失往往正是由於信仰缺失造成的。沒有信仰的人,每天關注的是自我感受,不會放眼大局,不會貢獻,不會分享,沒有自己的原則性,缺少個性鮮明的靈魂和強大的精神座標。這樣的人就算最終贏得了自己的小目標,往往也會感到空虛、痛苦,容易走上歧路。

而《紅巖》裏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的正是今天很多人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個性鮮明的靈魂、強大的精神座標和堅強的信仰。且看江姐的無所畏懼、許雲峯的沉着冷靜,革命先烈們如何頑強鬥爭,相互扶持着才度過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迎來新中國的勝利。

今天的你如果感受到了信仰缺失的痛苦,去讀《紅巖》吧。如果你對那一代人生活怎麼能如此純樸、信仰怎麼能如此堅定感到不解,這本書會告訴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