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目送》讀後感大綱

關於《目送》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是關於《目送》讀後感的內容,歡迎閱讀!

關於《目送》讀後感

  關於《目送》讀後感1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題記

我所喜愛的女作家中,冰心的文字略顯矯揉,張愛玲的文字過於冷峻,畢淑敏是理智的,而龍應臺則是理性又感性,她被譽爲“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筆”,於生活平凡瑣細之處寫盡溫馨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但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我們終將成爲父母子女眼中的背影,我們也終將成爲父母子女眼中的背影。這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警醒。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我——要珍惜身邊的人。每一次的相見,都有可能只是最後一次。你越來越挺拔,離家萬里再不需要接送,父母唯有看着你漸行漸遠。回首時,父母已越來越滄桑、虛弱。某天,你看着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卻無能爲力。剩下的路啊,你只能一個人走。

“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爲了彼此,而是爲了父親或母親。聚首時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會談心,”我時常想,當我步入中年、老年,我和姐妹們的相處是怎樣的一種景象。是一如年少時光,她帶着大包零食輾轉到我的城市和我共進午餐,然後她回去上班,我上課;還是像風轉蓬一樣,各自滾像渺茫,相忘於江湖?然而,又似乎不那麼簡單。因爲,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樣,我們能夠從彼此的容顏裏看得見當初,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那些只能一個人走的路,會因爲這個人的存在,更加安心。但是……總有一天,與你相伴的人總會離你而去。

讀完這本書,爲作者與其母親的母女情,與其父親的父女情,與其兒子的母子情,與友人的友情而感動。龍應臺用冷靜的筆觸寫出深情而感性的故事,令人眼眶溼潤,勾起我太多的回憶與想法,同時內心又有些悽然。一想到那些伴我度過美好歲月的人最終只是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一個印記,而後寂然逝去,便生出許多不捨與無奈。我想,她是一個見過世事滄桑終至大徹大悟的女子,平凡如我,只能悟到簡單平凡的道理。

茫茫天地間,“餘舟一芥”,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關於《目送》讀後感2

龍應臺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我很敬佩的母親形象。“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們各自成家,這種最無法言喻的傷逝只在字裏行間,處處都是滿滿的親情,令人難忘的人生情景。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不知從何時起,父母囑咐的安全只換來我們的“知道了,這麼囉嗦。”一杯端到面前的熱水我們只會說“不喝不喝。”一件關切的外衣換來的'只是不耐煩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女母子之間好像隔了一層無法觸摸的牆,少了圍在身邊跑來跑去的身影,少了跟着父母問這問那的聲音。

一次次的目送,給我們帶來的只能是漸行漸遠嗎?

我依舊記得那一次在公交站臺目睹了一對母子。兒子身強力壯,母親的身軀卻微小瘦弱。老人明顯腿腳不方便,那位兒子小心翼翼地攙着母親,跟着母親的步伐,一步一步,過了馬路。那兩個反差很大的背影,伴着夕陽印在了我心中,每每想起這個畫面,我的心是那樣的祥和,安靜,感到溫暖,他們每走一步,懷揣着的都是對彼此的愛。親情總是被人贊而又頌,與其看着彼此的背影漸漸遠去,爲何不大步向前,互相依靠,互相攙扶呢?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可明明我們有機會,爲何不和父母一起並肩向前,卻把他們拒之門外呢?我記得在我受委屈時父母擔心的神情,我記得我取得成績時他們的喜悅,我記得我獨自外出時他們的擔心,焦慮。正如龍應臺的文章裏,他在機場目送兒子離去,到消失人海的一剎那,兒子也沒有給她最想要,最希望的回頭一瞥。另一邊,目送父親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緩緩滑行,他們母子的故事,是全世界多少母子的真實寫照。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一次次的目送,的確使我們漸行漸遠,孩子走向人生的巔峯,父母漸漸走向黑暗的墓穴。

一次次的目送,絕不會讓我們漸行漸遠,因爲我們和父母都心心相惜。

孩子孝敬父母,父母疼愛孩子,這樣的好時光又剩多少了呢?別讓目送變爲隔閡,珍惜現在!

  關於《目送》讀後感3

《目送》是龍應臺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蘊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嘆,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涌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籤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鑑後無來者可重複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着我這個摸着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着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後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說:“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啓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裏,我目送着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後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裏,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裏一放,就立刻啓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說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裏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於我所說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所以,種菜成爲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裏是安全的,含在心裏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裏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衝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髮;在感嘆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