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麥克·莫波格《帆的孤獨啊》讀後感

麥克·莫波格《帆的孤獨啊》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小編有話說】 朋友,請以堅忍不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吧! 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帆的孤獨啊》讀後感 ,供大家參考。

麥克·莫波格《帆的孤獨啊》讀後感

  【篇一】《帆的孤獨啊》讀後感

《帆的孤獨啊》,是我讀的第三部麥克·莫波格作品,所讀的前兩部是《柑橘與檸檬啊》和《孤島上的紅毛猩猩》。三部作品,一部比一部感人至深。

麥克·莫波格,英國兒童文學作家,“桂冠作家”,作品百餘部,得獎無數。由於他的傑出講故事和寫作能力,被冠以“天生的說書人”、“最會講故事的人”等美譽。

莫波格的創作充滿想象力,他的每部作品都來自於真實事件,是故事卻又不僅僅是故事,這些故事的背後或有着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或有着一個非凡不同的人物,故事在他真摯深刻的情感和流暢淺顯的文字下,變得那樣動人。這部《帆的孤獨啊》就是取材於“二戰”背景,講述了“二戰”背景下一個小男孩命運波折的故事。

故事從六歲的亞瑟和姐姐凱蒂分離的情景開始描寫。男孩亞瑟手中握着一把幸運鑰匙,那是他在這個世上還有一個親人——姐姐的唯一物證,如果那不是亞瑟的幻想,而是真實存在的記憶的話。但是姐姐在哪裏,如何找到她,他不知道。男孩孤獨存在於世上。

然後,這孤獨跨越了國界,經歷了流離,承受了體罰——他被送往澳大利亞,被送進一家農場,成爲童工,被虐待,被凌辱。這段故事的背後有着一段真實的、悲慘的歷史——在1947年至1967年間,約有7000至11000名英國兒童被獨自送往澳大利亞,這些一無所有的孩子被放逐到陌生的國度,經歷着虐待、凌辱和剝削,用一顆破碎的心,過着破碎的生活。

終有一天,柳暗花明,亞瑟的生命第一次出現可喜的轉機,他被人收留且善待,學習獨自工作和獨立生活,直到長大成人。但是此刻,他依然倍感孤獨,孤獨一人,孤獨一心,生命的天空依然灰暗和陰霾。

直到他遇到改變和重新書寫他人生的妻子,他才重識對生活的信心和熱忱,從孤獨中漸漸走出來。我能從莫波格先生入微的描寫中感受到亞瑟心中那份極致的孤獨,而此刻,我終於放下心來,因着那個重燃生活信心的亞瑟。那個水手遠航的夢啊,那個縈繞在心間多年尋找失散姐姐的心願啊,在岳父、妻子、女兒和衆人的支持下,終於開始準備。雖然終究沒能成行,但有家庭、有夢想、有觸手可及的夢想的亞瑟,已然不再孤獨。最重要的,女兒代替父親亞瑟完成了這一使命,和姑姑凱蒂、亞瑟失散多年的姐姐得以團聚。而那把幸運鑰匙,也終於和它的鎖相遇,音樂盒被打開,心中那首《倫敦大橋垮下來》再次響起來。

這樣完美、溫暖的結局,是一個人從孤獨到不再孤獨的歸途,是人生所有不幸和磨難轉折後的幸福花開。那片孤獨的海上之帆,人生之帆,是可以走出孤獨的。相信生活,好好活着。

  【篇二】《帆的孤獨啊》讀後感

麥克 莫波洛的書永遠都是這麼悲傷卻美好,個人的命運隱在歷史大事件背後,襯托出個人在時代背景下的孤獨命運,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所以對於孤獨便總是有着深刻的感受,當我們讀他們的故事時,彷彿自己就是那個孤獨的孩子,隨着他漂泊的一生起起伏伏。

《帆的孤獨啊》,很少有書肯把名字起得如此引人嘆息,所以未讀便先知這定又是一個讓人唏噓的故事,只是什麼樣的帆會承受孤獨?

我們都是有根的人,只是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初被放逐了,從此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主人公亞瑟便是這樣。英國在1947至1967年間放逐大量兒童到澳大利亞,政府認爲這是爲了他們好,但殊不知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對生命是一種多麼殘忍的剝離。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離開了記憶,一生都像是那次遠航飄飄蕩蕩。

亞瑟留給自己真實記憶的只有脖子上的一把鑰匙,和一支永遠也不能忘卻的歌謠,而多年後他甚至不知道這兩者是出於自己的想像還是出於什麼。當生命漸消逝,她的女兒決定完成父親的心願,孤帆回程,找尋他的親人。

書分兩部分,前者是亞瑟的回憶,後者是女兒在海上的日記,人的一生恰像一葉孤帆,但是有時命運的不能把握,更加重了這種孤單的印跡。恰像上一次讀到的作者另一本書《奔向荒野》一般,小人物與大時代完美的結合,將故事講述得淋漓盡致,讓人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但這本書卻有一個很大的重複點,上一個故事講述主人公在荒野中迷路,一直走一直走,最後被一個愛護動物的女士收留,這個女士彷彿世外桃源般的神祕人物一樣,而這本書中,作者顯然也是沿用了這一路數,將主人公的逃離也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兩個相同的手法,倒讓人產生了一種突兀的感覺,覺得他們的逃離必得有這麼一個人的出現才能解決,所以故事最怕重複,一重複就讓人覺得都是安排出來的,而不是故事自然生長出來的。

所以儘管這本書總體上讀來承襲了作者“最會講故事”的風格,我卻覺得稍遜《奔向荒野》那本一點兒,那本書簡直給人驚歎,讓人知道故事原來可以這麼寫。而另一本書《柑桔與檸檬啊》光名字就讓人心生嚮往,我想那本應該也非常棒。但總得來說,作者的確是會寫故事的人,他的視角非常獨特,寫作手法總是出人意料,最大的特點便是結合引人關注的時代背景,將個人的命運裏的悲傷無奈與轉折道盡,讓人讚歎。

  【篇三】《帆的孤獨啊》讀後感

最近一時不慎讀了好幾本不靠譜的青少年文學作品,使得我這個早都成年了十來年的怪阿姨氣不順了很久。我,雖然依然有一顆童心。但是我分得出童真和弱智的區別。我覺得暮色系列算是我忍耐的底限,如此話癆瑪麗蘇加聖母,可是突破這破爛底限挑戰讀者智商的書還不知凡幾,真是,不知死活。看,我都被氣出安妮寶貝體了,可知我是多麼恨鐵不成鋼。哈利波特這種神作級別(我是腦殘粉請不要和我辯論,只看過電影的請不要發言)的總被各種出版商拿來做腰封,整天來回被超越,不知這多少年來躺中了多少次。

借用豆友1997xhp的話來說,如今不入流的青少年文學只配得到這樣的評論:“如果你喜歡國內三四流的魔法滿天飛類網絡文學,如果你喜歡國內那些不入流的僞大片,請千萬不要錯過此書。如果你一直嘲笑《哈利波特》的幼稚,那麼看過此書之後你不得不感嘆《哈》作者是多麼的練達世故。”也不知道如今的作者腦袋是不是都壞掉了,美國的非要來寫英國風格的故事(我說的就是那《怪屋女孩》,蒂姆·波頓買了這玩意兒去拍電影只能越來越走下坡路),愛爾蘭的非要去寫美國雙胞胎歷險記(是的,我說的'是《煉金術士》,這腦殘的尼古拉斯·弗萊梅的故事還寫成了一個系列,純粹是浪費紙張),最後出來的結果就是半吊子的哥特風加半吊子的好萊塢流水線風格,不倫不類,令人作嘔。

這種憤慨,大概會讓看喜羊羊與灰太狼長大的一代非常的不解,因爲我們是看着藍精靈聖鬥士花仙子巴巴爸爸忍者神龜福星小子希曼等等長大的一代人,所以現在的國產動畫片在我們看來是如此的簡陋不堪,這大抵是中國人民看朝鮮人民的那種感情。所以如果有人覺得我說的那些書很好看的人,請你們先去補課,隨便看點羅爾德·達爾的,或者長襪子皮皮、水孩子、隨風而來的瑪麗·波平斯阿姨、青鳥、彼得潘……也有提高審美水平之功效。所以說,世界是不變的,但是你站在哪裏看世界很重要,非常重要。

言歸正傳,之所以吐槽吐得那麼激動。是因爲我終於又看到一本靠譜的了。這是一本青少年文學作品,很靠譜,不矯揉造作,不捏着鼻子裝嫩,不把肉麻當有趣,不把弱智當純真。在看的時候可以讓你想起《大衛·科波菲爾》、《悲慘世界》等等這些描寫過孤兒生活的偉大作品。因爲同樣真摯平實卻又極富感染力的優美語言讓你讀起來欲罷不能,何止是毫無阻滯的流暢,簡直是讀完第一章就想跪倒在地的拜服之感!能讓有廉恥心的寫作者想把自己那些幼稚的習作給撕掉的衝動!這就是偉大作品的魅力,這就是大師金字招牌的保障!麥克·莫波格這個桂冠作家絕對是實至名歸,讓人放心,所以以後選擇靠譜的作家,可以大大減少觸雷的可能性。

關於孤獨這個永恆的話題,有太多的作家討論過,但是如何能講的讓孩子和大人都感同身受呢,這就體現了作者的功力。亞瑟的孤獨來源於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困惑,因爲一生都作爲外鄉人在異國他鄉漂泊,所以就算偶爾遇到了溫暖的碼頭得以停靠,但是惶惑感無時無刻不在困擾他的內心,他是一片孤帆,註定了所有的類親情關係都會有曲終人散的一刻。爲了避免離別的苦痛,亞瑟只好自己麻醉自己,甚至不敢與人發展友誼及超出友誼以上的關係。正如他在文中所說,當你落魄潦倒的時候,你眼中的世界充滿了陰暗與無情。你越覺得世界陰暗無情,就會越加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而結果也往往的確如此。我曾經就深陷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這大概就是孤獨的惡果。

而亞瑟終究是靠着親情的力量漸漸走出了人生低谷,開始自我救贖的歷程,他開始重拾信念和希望,並且找到了人生寄託,將這種精神作爲家族的信念予以傳承。所以,儘管他並沒有完成最後的尋親路,但是艾麗的孤身渡海尋親的經歷則讓文中的理念顯得更爲深層,亞瑟是無力地陷入孤獨,然後憑藉着信念的曙光開始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而艾麗則在自我選擇的孤獨歷程中開始親歷長輩的心路歷程,並且通過自己的力量贏得了與孤獨的角力,收穫頗豐。不管你是否選擇了孤獨,當你身處孤獨之中,你大可頹廢,但是,如果能從中汲取力量,那麼,也會成爲你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苦悲涼,換個角度也可以看作是《古舟子詠》的磅礴及感恩,“誰愛得最深誰祈禱的最好,萬物都既偉大而又渺小”!帆的孤獨啊,也可以成爲帆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