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1

一本書的美好,最好能讓人想到童年。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

在我們都是孩子的時侯,在大家以一種無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來的時侯,在我們一天天自豪地長成大人的時侯,總有一些事不容我們忘記。那些美好的不負責任的錯誤和自以爲是的小糾糾,無論多久,都尾隨成長,永不相忘。

還記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瓶,確仗着自己已能說會道而鄰居家的孩子還不能利落說話而硬說不是自己,並以爲真得能瞞天過海。還記得一次兩個小朋友鬧翻了打架被老師訓斥,我違心的告訴老師是那個比我小的孩子的錯,原因是我也害怕那個大個子的孩子日後找我麻煩。而不顧那個小朋友哭着離開。還記得母親說和我一起張大的小孩有很嚴重的病而不讓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總是拿很多的好吃的來喚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會不耐煩的說,你走吧,我不要和你這個病人玩耍。然後我看着他遲疑着慢慢離開我家的小院,出門的時侯抹了一把眼淚。

後來,由於讀書的關係,遠離了家鄉,遠離了窮鄉僻壤,來到了城市開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漸淡忘了家鄉和那些一起玩耍的夥伴。遠離了童年的無知。

這就是小時侯的簡單直白的自私和毫無顧及的傷害。多年以後,早已是相隔遙遠,只是我依然不能釋懷,依然不能原諒。雖然他們可能已忙碌的忘了這些,再次見面後是完全與以前的隔離。我們畢竟不是當初的彼此。

追風箏的人講述一個善良,慚愧,自救,安心的故事。複雜的讓人不相信的現實,在喀布爾長久籠罩的混亂中,發生着動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難中提升的至爲保貴的美。

追風箏的人也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當我們已長大,足以面對一前的時侯,在U個人學會自我省悟的時侯,看到這本書,是一種善意的提醒。爲了靈魂的安寧,我們應該去找回,應該去挽救。

那麼,有理由相信,作者確是給了我們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要我們去求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2

我時常幻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某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但,我更適合平庸,如尋常人一樣瑣碎繁雜的生活,對時間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人更多的開始依賴回憶,甚至靠那些零星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很心酸,有些回憶讓人長大,有些回憶讓人顯得很無知,有些回憶慢慢泛黃,有些回憶彷彿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總是從兒時的回憶展開。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因此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能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因此當身爲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少年時的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很多人說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這種觀點我不贊同,我看見他們之間分明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爲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可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因此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爲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爲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哈桑總是說“爲你,千千萬萬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爾卻選擇沉默冷酷的逃避,這樣的悲劇性結果並不單單是個性差異所造成的,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裏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一個哈扎拉僕人理應爲主人盡忠,而高貴的普什圖少爺不值得爲一個卑賤的哈扎拉僕人冒任何風險。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這樣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樹下的童話,“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爲兄弟,由於他們命中註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贖行爲,也只不過是在獲知自己與哈桑的同父異母兄弟關係之後對身世的無奈認可,也就是說,他仍然沒有證明自己已經找到了“重新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屬於物理學講究的理想狀態,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這就是我們對友誼最大的誤解,認爲它是萬能的。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由於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裏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友誼和愛。

是在困難之中由弱變強的柔韌派還是在權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擡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爲真。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3

對於總是在奉獻的羔羊,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推動它走向這樣一個結局:徹底爲自己獻身。否則,便只有我們爲它獻身,由於它此前的奉獻是如此之重,我們已無法承擔。

因此,在小說、電影和電視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局面——勇於獻身者,最後的結局常是徹底獻身。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說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由於小說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脣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母親,阿米爾的母親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母親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羣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爲捍衛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x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併成爲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由於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由於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麼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由於伴隨着的細緻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彷彿都是必然。

例如,小說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裏,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4

看了《追風箏的人》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是一個沉下心來讀書的開始,一個深入思考的開始。不得不承認,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幾乎對讀書喪失了興趣。經常是拿起一本書--放下。看起來,我與書無緣了。但總會有一個轉折點的。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一層層斑斕雲彩中有一片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由於一個書名,由於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戰爭、難民、死亡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驚恐的臉,沒有輕鬆,更不會有笑容。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主僕,或者說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父親,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爲了得到父親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爲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卻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裏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爲了贏回父親,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父親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戰爭的槍下。

是他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爲他的不幸所悲傷,爲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爲這一切值得嗎?他爲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爲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爲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這也許對他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嗎?

但有一點能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由於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5

爲你,千千萬萬遍。

這句《追風箏的人》中的對白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想着它,宛如一個天真的玩笑,愚弄着生命中多少愛恨情怨,它延續着一個夢,一個《追風箏的人》的夢,一個殘忍而又美麗

阿富汗,一個在曾經在我印象中只有戰火紛飛的地方。而《追風箏的人》卻爲我呈現了一個真正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情誼的國土。阿米爾和哈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樣幸福。雖然身份與種族的差異不時擾亂兩人的友誼,可是誰也無法忽視這之中令人豔羨的美好。然而,這樣一個美好的開頭,冥冥之中註定會有一個令全文發生轉折的岔路口。阿米爾和哈桑在當地的鬥風箏比賽中取得了勝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隻被割下的風箏,卻被阿塞夫攔下。阿米爾走街串巷尋找着哈桑,在一條小巷中,他看着哈桑被一羣不良少年施暴,可阿米爾卻選擇了膽怯,他逃避了……天色變暗,陰影掃過白雪上斑駁的血漬,阿米爾永遠忘不了那一幕,他背叛了哈桑,他失去了哈桑……

無盡的痛苦逼走了哈桑。而同時,阿富汗的戰火也開始燃起。阿米爾隨着父親逃到了美國,背離了戰火卻始終無法背離對哈桑的自責和愧疚。一天,拉辛汗的一個電話讓阿米爾回到了那裏。他拼了命從塔x班手中救出哈桑飽受折磨的兒子索拉博。而此時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x班的魔爪下,阿米爾能爲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爲他可憐的孩子找回一顆心,一顆過去的心,一顆未來的心。也許,這,是一次心靈的救贖。

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能是親情、友情、愛情也能是正直、善良、誠實。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

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文學與生活中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裏:愛、恐懼、愧疚、贖罪……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彙集6

這本書,讓我哭了,笑了,憤怒了,反省了,最終敬佩了。

書中講訴了兩個阿富汗孩子的故事,其中交織着我們整個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主題:愛,友情,恐懼,愧疚,贖罪。書中一句話,令人疼惜有令人敬佩“爲你,千千萬萬遍。”

“爲你,千千萬萬遍。”不知道自己已經爲這句話哭過多少次。我從未想象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會這麼深。我甚至覺得,這已經變成了“信仰”。哈桑,只爲了幫阿米爾追那隻風箏,而受到了別人的侵犯,到死都不知道,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我真的是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在看這本書是,我曾極度討厭阿米爾,他的嫉妒,他的懦弱。但我也佩服他,他繼承了他父親的好,知錯就改,他聽了拉辛汗的“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他走了那條能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但轉念一想,我們有何資格去討厭阿米爾,我們同樣如他一般重傷過深愛着我們的人,不是嗎?

傷得最深的,應該是我們的父母吧!網友排出的上加入最深的話之最“你好煩,別管我。”這句話,大多數人應該都說過。我同樣說過。我們都曾像阿米爾一般,把那個深愛我們的人傷得體無完膚,或許,阿米爾比我們過一些。他爲了趕哈桑走,還做了那般不恥之事。但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就好比一個殺了人不知悔改,還捅上兩刀的禽獸與一個殺了人,還分屍的禽獸一樣,他們在本質上沒區別,都是沒良心的禽獸。而我們似乎比禽獸更過。

禽獸殺人,一刀解決乾淨,讓人沒了痛苦。而我們從內而外,一點點的傷,甚至還厚顏無恥的繼續賴在身旁傷,索取着。由於這是他們應該給我們的一切。可是,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索取,去對他們抱怨?他們沒欠我們,我們也未曾付出過。阿米爾會噩夢驚醒,而我們卻安眠於世。這不公平也不合常理。

阿米爾與他的父親都護學會了救贖,那我們呢?難道要等到,他們一個個離我們而,纔想到悔改嗎?或許別人願意,但我不會。

我能想象得出,我若厚着臉皮索取,那將不是我。我的靈魂、信仰、自尊都不允許這種事發生。看過一些書,讓我明白一件事“心之外的事,都能不是大事。”我想,這句話,我只能理解一半,而理解這一半,活在這世間,心靈都是無比快樂,充實的。因此,我每天懷着感恩的心,面對世間的一切。儘量讓自己處於冷靜,平靜的狀態。去對待別人,謙卑的。

以平常心面對一切,用愛保護身邊的人,對於自己,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