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暖醫》讀後感大綱

《暖醫》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暖醫》講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醫患故事,共分爲六章。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暖醫》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暖醫》讀後感

  《暖醫》讀後感1

拿到白劍鋒老師的《暖醫》,便迫不及待的開始讀了起來,因爲我不想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所以讀得比較仔細,也比較慢。

《暖醫》分六章,每章裏面由很多或是小故事,或表明一個觀點,或闡述一個現象組成,篇幅短小精幹,耐看!

我現在讀的是第一章《醫心》,還剩下幾篇沒有讀完,從讀過的這些內容來看,每篇都表明了一個鮮明的主題,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傷醫辱醫是社會之恥、“草圖醫生傳遞醫學溫暖”、“全國看病中心”病根所在等等,闡述了現在看病難的現象。

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醫學是一門科學,需要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及臨牀實踐,才能運用的學科,技術含量要求高,專業性強,沒有一個三年五載的學習實踐,就不能稱自己是醫生。當前社會頻繁發生的襲醫事件,讓很多優秀的人不敢學醫,這將會是公衆、社會、國家的不幸,一個三甲醫院,只要停運一天,就有上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健康的保障,必將混亂,也將是大衆的損失。

文中提到,頻頻出現的看病難問題、傷醫現象與國家的醫療體制也有一定關聯,因爲醫保的不限制使用,很多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都擠到大醫院就診,這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大醫院的大專家應該看的是疑難雜症患者,小病就應該在當地看。目前國家醫改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開展分級診療,將大醫院的病患分流到基層醫院,緩解百姓看病難問題,這也要求基層醫生提高技術水平,切實爲當地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暖醫》讀後感2

醫學要有人的溫度,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

“暖”是個極溫柔的字,她每天都環繞在你的身邊,暖是無形的,可她卻又有形的存在着,讓我們對生活中偶遇的艱難更加有信心和勇氣

寒冷的冬季,你來到單位,卻有一羣春暖花開般的同事夥伴與你共事,那是暖,悲傷失意時,領導的關懷,家人的懷抱,隨時爲你敞開,那更是暖……因爲這一個個的“暖”讓每一位醫護有能力增添對患者的愛。

通讀“暖醫”一書,感慨很多,書中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讓我傷心落淚的案例,百感交集,我想說,我沒有多少華麗的詞語用來抒發我的讀後感,我能做的僅僅是用最最平凡的文字來傳達一些我接收到的訊息和一些真誠的感受。

“暖醫”讓我看到:當中國人熱衷於“滴滴打車”的時候,美國人卻玩起了“滴滴醫生”。由此感慨,未來我們中國醫生也能自由執業的那天,是不是也有這番景象?讓看病難成爲一個歷史?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一定會主動站在“風口”爲創業者“起飛”助一臂之力。

“暖醫”讓我看到:2013年8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率先“吃螃蟹”醫生們嘗試撰寫兩份病歷,一份是冰冷的科研病歷,一份是溫暖的敘事醫學病歷。敘事醫學病歷,記敘着的是每位病人背後那個觸動心靈的故事,醫者把從醫過程中正規病歷之外的細枝末節、心理過程、乃至家屬的感受都記錄下來,使臨牀醫學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滿溫情,彌合技術與人性的鴻溝,豐富人類對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認識,也爲緊張的醫患關係“鬆綁”,令醫學人文精神迴歸。

很多人去看醫生,都有傾訴的願望和溝通的渴求,從敘事醫學的觀點來看疾病是一個故事,病人有眼淚要流,有故事要講,有情緒有發泄,有心理負擔要解脫,這個過程就是治療。

時空轉化,讓我想到起我們外二科的馬海青醫師。有一位年輕的腫瘤患者,經歷了3、4次疾病復發再手術,再復發又手術,以及多次放化療,內心有多苦,肉身有多傷,誰能知?向誰訴?作爲她的責任護士,我卻常常看到她的主治醫師馬海青在碎片時間裏守在她的病牀旁邊,聽她的傾訴,允許她流淚,珍惜她的笑顏。她的堅強,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更離不開一位醫者用暖用心的去陪伴。溫暖患者的心靈,給她心靈的支撐,不然,還會有什麼力量去讓一位足以絕望的人依然樂觀的面對着灰色的有限時光?

還有,也讓我想起了我們外二科的王劍鴻醫師,我夜班的日子裏,總能看見他脫去白大褂卻依然留在病房的身影,他總是會坐在一把小椅子上,陪着的患者一般也都是上了歲數的或者是家裏沒有來人陪的農村人。聊得大都也是些小家常,病房裏傳出來的不是王醫師哈哈笑了就是患者哈哈笑了。

醫者的暖舉,不僅帶給患者了溫暖,也讓我這名普通的臨牀護士擁有了一顆“暖護”之心。感動、感謝、感恩陪伴。

“暖醫”讓我看到:在我國,醫患之間鮮有“道德信任”只有“技術信任”,而失去了“道德信任”的基礎,“技術信任”往往脆弱不堪,一旦發生不良醫療後果,這種“信任”就會立即出現戲劇性轉折,而且變成徹底的不信任,治好,醫生是天使,治不好,醫生就是魔鬼。

一個人的名字在我讀完這段話的那一刻,跳入我的腦海,他雖然是爲大男士,可笑容甚是甜美。他就是外二科的陳崗醫師,我深有感觸的想說兩個小例子。

鏡頭一:有天晚上,我返單位拿我留在單位的物件,在等電梯的時候,眼角餘光有位白大褂在病房,轉頭一看,是我們的陳崗醫師,夜班的他應該很辛苦,有空閒也是應該要多休息,可他卻正耐心的爲一位患者開電視機、調臺。還耐心的說着什麼,病房裏和諧、溫暖。被這一幕感動到的我,立馬拿出手機拍了下來,因爲我總是學不會調病房電視的電視臺。

鏡頭二:一天,早晨牀邊交接班時,醫生護士巧遇到了同一個病房,一位家屬正在訴說夜班醫生不是她們的主治醫師,也就沒有及時給她們換藥,言語中有些許的不滿意。可是,陳崗作爲她們的主治醫師及時的用非常中肯的話語安慰了患者家屬,家屬轉抱怨爲理解,也讓作爲同事的我覺得他的魅力真的不是一點點,我想,“暖醫”不僅僅是會暖患者,也是能暖同事的吧。

關注病,更關注人,讀懂病,更讀懂人,暖醫,未必能讓每一位病人活得更久,但一定會讓每一位病人活得更好。在德清人民醫院外二科,時時刻刻有暖人畫面。

“一個醫生,只有從內心尊重病人,才能對病人有耐心。”

“做一臺手術,留一個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個朋友。”

“暖醫”作者白劍峯的一段話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熱血在全身涌動,“有時,我常常感恩命運的安排,讓我意外地闖進了醫學圈,在這裏,我更深刻地領悟了醫學與生命,有限與無限,生與死,靈與肉,更加懂得慈悲、謙卑和敬畏,更加豁達與坦然。人生知暫,恰如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再偉大的人,也無法改變自然規律。因此,惟有努力做善良的人,盡力做利他的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達到人生的自在與圓滿。”

  《暖醫》讀後感3

在我兒時的記憶或是想象中醫生瞧病應該是這樣的:一間乾淨簡單的房間裏亮着白燈,病人指着不舒服的地方斷斷續續地說着病情,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醫生時而看看患者,時而在病歷簿子上寫寫畫畫。結束的畫面也應該是醫生語重心長叮囑,病人頷首忍着病痛強笑稱謝。而這樣的畫面,似乎是在我從業之後極少看到的,倒是四五分鐘一個的快餐式看病漸成了主流。好壞不去評說,求其因果,個人揣測大概也就這麼幾個,或是病人太多追求效率,或是醫生對工作環境漸失熱情等等。如今的畫面讓我覺得醫患之間漸漸冷漠,就像進入了嚴冬。

  已是懸崖百丈冰

辱醫傷醫甚至是殺醫事件已不再鮮聞。在網絡上,我看到過拿着錄像機像審問犯人一樣來質問醫生的看病過程,我讀到過記者拿茶水當尿液來檢驗藉以詰難醫院的新聞,我也聽到過病人私底下談及醫生時所用的那些不堪的措辭。我想這可以歸結於時代。這個時代的好是自動化信息化多了,醫療更加精準了;這個時代的壞麼,就是缺了點人文氣息。醫患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鼓舞,這本就是醫療文化內涵的體現,更是對生命個體的深層次尊重。而如今兩者間的關係已臨近懸崖,兩者間的溫度恰如玄冰。這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與警醒。

病人猜忌醫生,已經變成“常識”。醫生堤防患者,慢已練成“技能”。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然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經對此表示安然理解。以至於發展到,病人寧可信任百度也不肯全信醫生,醫生更多的選擇自保而不選擇全力救治。當然這或許只是一極小部分想象,我相信醫患和諧仍是主流。但冰凍三尺非寒一日,長堤千里非潰一穴。既然已經知冷,那麼是時候要去破冰了。

  只有香如故

我從來不喜歡以極端個例來抨擊一類人。正如,新聞上曝出某患者戕害醫務人員子女,事情再惡劣,我心再沉痛,也不會說如今的患者都喪心病狂,國人需要醫心而非醫病云云。亦如,聽聞某科室主任貪污受賄被查,我也不會說現在醫生唯利是圖,醫德敗壞等等。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醫生和患者都被放大很多,時而譽滿天下,時而謗滿天下。醫患自分善惡,有着手成春之聖手,有黑心沒錢之惡醫,也有庸醫、懶醫等,病人就更加形形色色,不勝枚舉了。

之前杭州有位學姐不知何故猝死,我寫過幾句小詩悼念也全當自憐:芳隱杭城三月寒,煙雨逐客意闌珊。殘夜不知身何在,大夢未覺淚已幹。我身爲一名醫務工作者,深知做一名醫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要糾纏於複雜的外部環境和繁重的日常工作。我也生過大病,也能感受病人在病痛折磨下表現出的無望與抱怨。我奶奶病重時我也是家屬,更能理解親人累病時無助與瘋狂。然而不論醫患,在如今的大環境,就更需要恪守本心以正風清,畢竟我們自己做好了,醫患關係纔會慢慢好轉。引想到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世事紛擾,本色不變,醫生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病人信任醫生,家屬理解醫生。醫乃仁術更是人術,讓生命尊重生命。

待到山花爛漫時

如今的時代,《暖醫》是值得一讀的。《暖醫》一書上的文章,讀來讓身頓生暖意,因爲作者懂醫生苦樂,知患者冷暖,娓娓敘來,能有一種知己般共鳴。的確,醫療是需要溫度的,尤其是在技術與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

雖然有暖就有冷,有陽光就有陰暗,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個行業多些陽光。正如作者所言:惟有努力做善良的人,盡力做利他的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達到人生的自在與圓滿。而此時此刻,我想有很多同行也正在生死一線上陪着病人和病魔做着生死決鬥。已經有很多人在爲這個目標,朝着這個方向不斷地在努力了,你我又怎能旁觀。破冰化霜,溫暖人心,我們一起靜待山花爛漫。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這是元代詩人王冕詠梅之句,今藉以此句比醫,與各位同道共勉。

春風十里,不如暖醫。

  《暖醫》讀後感4

《內經》記載:醫者善之,明理通德;張仲景的“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的救民思想給了良醫明確定義;葉天士“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的勿奢名利思想影響了醫者幾千年。

做爲一名兒科醫生,我的身邊就不乏需要和信賴的暖醫。我的同事蘇小慰,她從醫30餘年,勤學爲德,敬教爲德,尊患爲德。她相信,只要換位思考,就能做一個“暖醫”,再寒冷的冰山也可被融化。記得有一位重症肺炎伴有先心的患兒,住院幾天,病情未見好轉。家長對治療不滿意,也因爲經濟條件差,工作性質不便,不能照顧患兒,想放棄治療。蘇小慰耐心和氣地和家長溝通,使家長信賴我們。她積極和同事制定有效治療方案,在患兒身上花了很多心思,不僅關注患兒的病情,有時還要照顧患兒的生活起居,半個月後患兒好轉出院了。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段時期,蘇小慰90多歲的老母親也需要她照顧,但是她克服困難,不講困難,夜間經常在醫院和家裏來回奔波。之後她說,這沒有什麼,溫暖的病人也是讓我們努力堅持的動力。現在蘇小慰的微信朋友圈還分享了這樣一篇文章:“暖醫,應該是一個敬畏生命的人,是一個懂得謙卑的人。暖醫,不一定有超羣的藝術,但必定有顆柔軟的心;不一定有高智商,但一定有高情商;未必體現在疑難疾病上,而是體現在細微之處;不會處處考慮自己的名聲,而是時時考慮病人的利益。暖醫,都有一雙溫暖的手,都有一顆仁慈的心,不一定善於表達,但一定善於傾聽。”蘇小慰說,這是她的目標,她還在不斷的努力。

這些事例在我身邊還很多,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暖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收穫頗多,能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更是榮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只有懷德的暖醫才能建立醫患之間真正的信任,以德爲先,才能讓患者的內心告別寒冬,信任我們。

做爲一名黨員醫務工作者,我要把身邊的暖醫作爲自己的一面鏡子、一把尺子,經常學、經常照、經常量,認真對照他們找差距。認真實踐一切爲患兒着想,全心全意爲患兒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像他們那樣對工作極端負責,對患兒滿腔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精神,像他們那樣恪盡職守、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愛崗敬業精神;像他們那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奉獻不止的頑強拼搏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愛心獻給患兒,把真心獻給醫院,把誠心獻給我們的兒科事業。

讓我們在工作中提高,在工作中成長,在工作中鞏固,個個都成爲一名暖醫,爲江陰兒童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暖醫》讀後感5

春風十里好踏青,攜一本美麗的書,尋一處暗香浮動,在疏影橫斜裏埋頭暢讀,便能忘卻所有的疲憊。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裏,這便是我最喜歡的消遣了。近來又尋到一本好書,白劍鋒的《暖醫》,選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口氣讀完了,內心的感動無可比擬。全書通過辯證思維講述醫者行醫之心,患者求醫之道,現代醫學的極端和盲點以及醫改的利弊分析,通過一個個發人深思的小故事,傳遞了醫患之間的溫暖,給我們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尤其作爲一名醫者,我更認識到醫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是生命與人性的綜合。《暖醫》告訴我們,在用技術服務的基礎上,我們更應該服務患者的心理,一個輕輕的握手,一句美好的祝願,都能爲患者增添更多的溫暖,我們不能包治百病,我們可以聊慰人心。

記得曾經有一位老慢支患者,總是半夜裏來就診,輸完液後在輸液牀上睡到第二天早上再回去,第二天又是半夜裏來。老人年紀很大了,也沒有家屬陪同。我們很好奇,就詢問他爲什麼白天不來看病,晚上多不方便。老人告訴我們他住在地下車庫,很陰冷,天氣一冷就發病,他沒有錢住院,半夜裏來看病就可以在輸液室睡一夜,房間有空調很暖和,而且只要付一次牀位費就能睡一整夜。看着這個孤苦伶仃的耄耋老人,我們也很心酸,於是告訴他下次可以早一點來,下半夜有了空牀就可以讓他睡,並且不收牀位費,早上我們還會幫他打一份食堂的早餐,讓他吃飽了回去。連續兩個冬季老爺子都是這樣在輸液室度過的,後來沒有再來了,也許他已經作古了吧。但我想在他生命最後的時段,他應該是感受到了溫暖,不再是車庫裏的冰涼。

我們做不到吳登雲那樣的大公無私,獻身基層醫療,但我們仍然可以儘自己所能,在行醫道路上多點耐心,多點付出。我們沒有華益慰那樣高超的技術,但我們可以學習華老的仁心,對患者多點友善,多點溫暖。在一個夜急診,一位患者因爲排隊時間較長失去耐心,與醫護人員糾纏。當時一位年輕的護士告知他並非急症,不能插隊,那位患者惱羞成怒,在急診室大吵大鬧,嚴重影響其他患者就診。當時我們想通過保安強制調解,這時一位老護士放下手頭的工作,端了一杯水走到病人的面前,跟他道歉說:“對不起,因爲我們的問題讓您等的太久,並且沒有給您其他合理的安排,真的很抱歉。今天病人確實太多,我們應該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以後我們會努力解決。給您造成了麻煩,希望您能諒解。您別生氣了,先坐下來休息會,喝點水,邱醫生那邊人不多了,我幫您去跟他商量。您看好嗎?我們這位小護士對您這個毛病的健康常識非常熟悉,我讓她給您介紹介紹好不好?您再稍坐會。”病人在她的安撫下很快平息了怒氣,並且順利接受就診。就診結束後,患者態度非常客氣,也沒有了其他意見。那位護士再次跟他道歉,並且贈送了幾本健康手冊,其中還有一本自制的急診急危重症分級制度手冊。

事後我們都很生氣,這麼不講理的人還這樣一味地聽從他,以後人人都這樣,還怎麼工作。可是讓我們驚訝的是,那位患者再次來急診就診的時候,主動爲上次的事道歉,並且還幫助醫護人員維持秩序,爲其他患者做相關宣教,分診制度的熟悉可是跟我們有的一比。那位護士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他的禍害遠比一次的吵鬧要大的多,如果能讓他滿意甚至主動理解我們,那遠比爭論有意義的多,同時也節省了我們的急診資源。我們工作再忙,也要擠點時間添點溫度,磨刀不誤砍柴工,用在這裏也是有道理的。

“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自古作爲醫者,救死扶傷乃天職,醫者地位崇高,是生命裏最重要的溫度。然而現代醫學,卻處處可見冰冷,冰冷的機器,冰冷的藥物,冰冷的消毒水味,冰冷的陌生人,一個個冰冷的姓名代號,對於在生命線上徘徊的病患,一切毫無溫度,只能獨自艱難爬行。作爲一名急診護士,理智是我一向遵守的信條,在每天繁亂的猶如菜市的環境下,我公正的分配了我的資源和技術,其他,愛莫能助。我也想爲自己辯護一句,我並非冷漠無情,多愁善感應付不了我的工作任務。讀完《暖醫》,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所謂溫暖,並非只是技術高超,包治百病,更多的體現在細小的人文關懷,給患者更多面對疾病的勇氣和戰勝疾病的信心。感觸最深的是一位外科專家每每結束手術後總是俯下身對病人說:“對不起,讓您受苦了!”這麼小小的動作,會讓躺在冰冷手術檯上的患者內心多麼溫暖啊!在日益悲憫的行醫道上,《暖醫》爲我們點亮了一盞全新的燈,照亮了漫漫醫路。行醫不易,唯有暖醫,才能仁心仁術,使醫患關係走出霧霾,隨春暖而花開。

  《暖醫》讀後感6

“只要生命還可貴,醫生就永遠受崇拜”。近日,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峯的新書《暖醫》由紅旗出版社出版,鍾南山、黃潔夫、馬曉偉、王隴德、張雁靈、趙玉沛6位醫學界大咖聯袂推薦。本書分爲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醫者六章。作者提出的“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等觀點,曾在醫生微信圈廣爲流傳。本書全綵印刷,裝幀精美,著名漫畫家徐鵬飛專門爲本書創作了20餘幅漫畫插圖。近十年,白劍峯曾先後出版《誰在妖魔化醫生》《中國式醫患關係》,韓啓德、高強、陳竺分別作序。這三本書被譽爲“醫學人文三部曲”。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新年伊始,我一口氣讀完白劍峯的作品《暖醫》,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每篇文章都很短,卻深刻道出了醫學哲學及醫學人文的真諦,切中了醫患關係和醫改的時弊。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中,每一位醫生都要牢記並踐行希波克拉底誓言;每一位患者也應成爲尊重科學、有理智的人。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毫無例外會有一天成爲患者。醫暖加患暖,就是暖醫。

中國醫院協會會長黃潔夫:《暖醫》是一本醫學人文佳作,充滿了生命的哲理與人生的智慧,呼喚着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生命的尊嚴。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而醫務人員的高尚職業情操是確保醫改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希望每一位醫者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出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讀此書,讓醫療服務的技術手段插上人文的羽翼,增添人性的溫暖,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維護醫學殿堂的聖潔。

中華醫學會會長馬曉偉:《暖醫》講述了日常生活中溫情的醫患故事,揭示了複雜社會背景下的醫患矛盾,以小見大,解剖深刻,理性而不失情感,冷靜而不失熱情。作者秉持客觀公正的第三方立場,既能讓醫生更好地體恤患者,也能讓患者更好地理解醫生,從而促進醫患和諧,推動醫學進步。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拿到《暖醫》,我一口氣讀完,真的非常感動,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溫暖”。我當過醫生,有辛酸感受;我做過病人,有痛苦體會。作爲醫生,我常用法國醫生雷涅克的話告誡自己:當我決心成爲醫生那一刻,我的身上就已經掛上了一條看不見的鎖鏈,讓我揹負一生。美國作家愛默生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只要生命還可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受到崇拜。《暖醫》讓醫生和患者都感覺到了溫度。《暖醫》中的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如同把我帶進了深深的隧道,直到看完第六章“醫者”後,豁然開朗。他用“非典”的故事結束了寫作,而我作爲“非典”時期小湯山非典專科醫院的院長,深悟其道理:醫學是人學,醫生和患者需要相互支撐,彼此溫暖。《暖醫》暖的不只有醫生,還有患者。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一本有品質的書,一本有思想的書。作者如同一位暗夜中的提燈人,用敬畏與悲憫的人性光芒,照亮了醫者的路,也溫暖了患者的心。他的筆就是一把手術刀,既犀利,又溫情,捍衛着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沛:《暖醫》是一本充滿辯證思維的好書,發人深思,耐人尋味。醫生是冷靜的,但並非沒有熱烈的情感;醫生是理性的,但並非沒有人性的溫度。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也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這正如一句名言:“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爲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爲它是無窮的。”

窗外,春暖花開。泡杯新茶,讀本《暖醫》,不亦樂乎?春風十里不如你——《暖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