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導語:《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愛彌兒》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盧梭愛彌兒讀後感【1】

《愛彌兒》一書本來是盧梭爲了使一位善於思考的賢良母親寫的,闡述他對於教育思想的理解,也是他對於人的本性的一種闡述,由於問題的提出和延伸分析,最後成就了這本關於教育的鉅著。這正說明了一個問題:人窮其一生在發現自我、改造社會,以此來作爲活着的一種意義。發現自我和改造社會一般是同時進行並相互促進的,教育是人增進認識和提高思想能力的工具,有助於人發現自己的本性,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同時對於社會有了更好的認識,改造的方式也將大大優化。

人通過接受教育和生活歷練得到了成長,得到了對自己的發現。例如在應聘入職中,尋求自己能力與企業需要的契合,發現自己相對於別人的優勢和劣勢;在工作場合,通過與同事的配合與協作完成某個項目,發現自己在工作中發揮了的特點以及還存在的不足;在私人聚會中海闊天空,在別人的言語評判中定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與位置。更重要的是,人通過各種活動會形成對自己本性的判斷,“我很能幹”、“我在人際交往中處於被動狀態”、“我可以輕鬆說服別人”……這種對本性的判斷深入人心,並且將引導他的日常行爲。

作爲父母在生活中承擔着兩個任務:發現自己和教育孩子。第二個任務一般持續到孩子12歲左右,12歲以後的孩子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基本判斷能力,父母的影響逐漸變小。人將其子女作爲愛情的結晶、家庭的新成員、人(父母)生命的延伸來看待,子女的出現對於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思維轉折時期。這不僅意味着人將承擔撫養和教育的職責,還將決定着人對於本性和教育的理解認識,如何影響到他對於子女的教育上。例如說,一個3歲小孩喜歡接近小朋友的時候伸手抓臉,父母爲此焦慮不已。這個案例存在兩個方面的剖析:第一是對於孩子來說,伸手抓臉的行爲養成,可能來自於本性(尋求關注、與他人示威等),對於他的教育則是要引導他建立尋求關注或示威的“和平”方式。第二是對於孩子的父母來說,他們肩負着教育孩子的責任,有必要反躬自省:是否在平時有動手尋求關注或通過發脾氣使別人順從的行爲?在引導孩子過程中是否還存在沒有做到的地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通過孩子的反饋形成自己對於教育的判斷,通過改善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提高教育的質量。在教育的過程中,人也會發現很多教育上的不如意:孩子不聽自己的勸說固執己見,自己身上的行爲(特別是不好的行爲)傳遞給了孩子,孩子身上的“缺點”成了根深蒂固的行爲習慣……問題的根源在於人對於本性與教育這個議題的理解和執行上的衝突。比如說他對於自己本性上的認識是一方面,但對於孩子本性的認識卻是另一方面;他對於自己的行爲習慣的要求是一個標準,但對於孩子的行爲習慣卻執行另一個標準;他善於長篇大論講道理,但在自己行爲示範上卻與道理背道而馳。

既然承擔教育孩子這個重大責任,既然教育他人也能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們有必要進一步提高自我認識和教育手段,以達到教育孩子形成良好行爲習慣,同時也不斷提高自我形象修復與完善。從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出發,言行一致爲孩子樹立生活中的榜樣,也提高自己生活的道德標準。在與孩子相處的生活中經常性地總結、反思、提高,形成與孩子互動的'良好模式。

  盧梭愛彌兒讀後感【2】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之手。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爲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夜深人靜時,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爲有了你的作爲,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盧梭愛彌兒讀後感【3】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後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他認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纔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爲,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爲、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爲主的。

現在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餘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着不小的負擔,而最後我們不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爲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須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並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爲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麼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能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於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意義,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爲教學尋求合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