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實踐七個習慣》讀後感大綱

《實踐七個習慣》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篇一:《實踐七個習慣》讀後感

讀了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受到了很大的啓發。這是本很值得讀的書,書中強調品行修養的同時,還介紹了爲人處事的技巧。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爲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長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本書將習慣定義爲“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這種定義雖是第一次聽說,但確實有道理。人類在幼年時候必須完全仰賴他人,經由長輩的引導與養育而成長,但隨着光陰的流逝,我們日漸獨立。生理、心理、情感與經濟能力等方面都不斷成長,直到有一天終於能夠完成自立。是的,我們從出生就已開始在學習不同的習慣,良好的習慣讓我們終生受用,其中它裏面講的成熟期三個階段: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從依賴到獨立再到被依賴與依賴之間的發展歷程。

《實踐七個習慣》讀後感

書中通過一些細緻生動的故事來漸進入自己的觀點,它涵蓋的不僅僅是一些大的道理和人生方面的東西,更可貴的是他還探討了一些具體到家庭、教育與人相處等方面的事物。這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爲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不管是領導還是職工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

書中主要強調品行修養的同時,還系統地介紹了爲人處事的技巧,其中有兩個習慣卻在一旁觸動我、提醒我,值得我去爲他深思,那就是“積極主動,”“要事第一”的習慣。積極主動,就是對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懇主動,勇挑重擔,高效能人士爲自己行爲以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他們效力於實現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的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己的影響範圍。作者告訴我們,工作中要採取行動,化消極爲積極,不要說“我辦不到。”作者要我們認識自己,有時問題的反面是契機,學會成功地與人合作的習慣。要事第一就是自我管理的原則,這個習慣是一個讓人受益非淺的習慣,它可以說是前兩個習慣的具體實踐,書中提到“有效管理”,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我們的重點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進步,我們必須不斷地自我更新,自我提高,隨着技術的進步,我們的經驗是靠不住的,不能靠吃老本。我們要圍繞目標,自我投資,把身體、精神、智力和社會情感都保持健康、積極地狀態,與時俱進、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新知識,堅持把新知識理論付諸實踐去檢驗。堅持學習,堅持實踐,不斷地堅持,不斷提高,進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趨勢,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最終達到由內而外的造就自己的目的。讀書的目的就是爲了使我們進步,從這本書中,我學到很多東西,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把要事時刻放在第一位,避免被偏見、情緒左右。另外要有雙贏的思想,做到誠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與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兩人意見不同時,要多與人溝通,在分歧中尋求收穫。

  篇二:《實踐七個習慣》讀後感

正如一個人的傑出並不需要一個完美的人生,一本書的優秀並不因爲它所表達的一切都是真理,而是因爲他的某些部分表達了可能被忽視的真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帶有典型的美國精神的書。書中講的道理通俗易懂,字裏行間都帶着闖勁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揚個人的命運控制受自己控制。隨着中國的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逐漸建立,民衆也渴望追求“拼搏”與“成功”,一掃先人的儒雅之風。本書在國內風靡一時也不難理解。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是深刻地認識到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改變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以及對競爭環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輔助一些必要和實用的有效方法。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並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其中讓我啓發最大的是“要事第一”這一種習慣。“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爲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己”的溝通,“統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會使每一個人走向世成功的彼岸。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爲渴望成功的人給出了方法,對於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渴望"的程度和決心至關重要,要按照書中所寫去做還是很難的。做事的恆心和毅力,決定了成功的可能性。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本書沒太多提及性格,但頻繁的用了"習慣"二字。作者認爲習慣是習慣是知識,技能和意願的交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清楚應該怎麼做,更有這個意願去做,三者的交匯構成個人行事做人的習慣。通過改變個人的習慣,實現個人性格的改變,最終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以下就七個習慣具體談一談感受。

習慣一:積極主動。

主動積極即採取主動,爲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爲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揚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懟別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你走呢因此,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實現個人願景的原則。主動積極是書中提及的第一條習慣,作者認爲:客觀條件受制於人,並不足懼,重要的是,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並且可以對現實環境進行主動積極迴應;人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爲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做一個真正"操之在我"的人。其中很有份量的一句是"有選擇的自由",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社會的個體擁有選擇的自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潛規則是不能妨礙他人選擇的自由。接着,個人必須爲自己的選擇導致的結果承擔責任。當外界出現刺激時,積極主動的人必須能夠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然後給出個人特色的迴應。這種自由被視爲"人類最終的自由",即在任何環境中,人有能力自由選擇自己的態度及迴應方式。這給廣大沒有做出選擇的人提供了一線光明和希望。

我們經常說:"我不小心忘記了……,"我遲到,因爲……","其實是有原因的……"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找藉口或是抱怨,其實我們應該主動積極地創造未來,實現夢想。所以,有效能的人士爲自己的行爲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他們致力於實現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身的關切範圍和影響範圍,同時積極的心態能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

習慣二:以終爲始。

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爲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爲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爲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爲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

確立目標後全力以赴,許多人在埋頭苦幹時,尚未發掘人生的終極目標,只是爲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靈深處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審視過自己的人生信條:你到底要做什麼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麼只有確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恆地付諸實現,纔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裏,其次纔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說是願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它的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之後,創造出一個文化。

實際中的創造是由心智來創造的,遠期目標決定的是未來,而不是到了未來我們在做什麼書中提到了創造的順序:第一步是規劃預期的結果,二是實現預期的結果;區別只在於一個是規劃,另一個是實現,但人往往缺乏的是規劃,沒人去想很遠,所以目標管理是很重要的,看了書我也明白了,爲什麼有的人得不到他們想要的不是因爲機遇,也不是因爲能力,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那又怎麼能得到呢得到的又是什麼呢所以說,活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是很悲慘的,這也讓我明白了,當我得不到我想要的的時候,問問自己要過嗎有多麼強烈的想要

目標都可以設定,會寫字的人都會,但〖以終爲始〗說的是"以結果爲目標",因爲目標有可能得不到,但結果是一個人一定得到的,所以你希望自己的結果如何,用此來刺激自己,調動自己的主動積極性,這纔是好習慣,高效能習慣。

在以往的工作習慣上,我做事總是要問自己目標明確否但也僅侷限在做單件事情上,缺乏系統的目標,對事情過程控制不好,經常有頭沒尾;〖以終爲始〗講了一個"個人宣言",我認爲很好,我太缺乏與自己溝通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只是就事論事,很多事情都偏離了目標,而我們還在拼命的去常識,這很是低效的。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

要事是我們前一階段討論很久的一個概念,多麼的好我就不說了,我認爲要事是目標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則爲重心”的目標,這樣的事才應該被稱爲要事,如果弄不懂什麼叫要事,就難以把時間管理好,〖要事〗也做不好。

每個人的要事都不一樣,因爲要事是因使命,價值觀來定的,所以要事是因人而定的,而且事情的重要性是大於時間的,所以緊急不緊急是時間管理的事,而要事的完成是與以終爲始的延續。

有效能的人會用少量時間處理的緊急,危機事件,他們將工作焦點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來保持效益與效率的平衡。

"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點管理。先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自己掌握住重點並時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左右。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患不足的敵對式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我們的工作夥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雙贏思維我認爲把人引向了更高的層次,也是做人的境界,似乎更高於佛家學說,既現實又大愛,這一點很難做到,又很容易做到。

大多數人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少數性格類似的人努力後會做到,所以雙贏思維是我成熟所追求的目標,是對自己,社會了解的更深的表現,在這一點上,我認爲是七個習慣中最難作到的,也直接影響着"統合終效"。

在雙贏思維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思維上都提到了人際關係,我也這樣認爲,雙贏是人贏,而非物贏,那麼要不傷害自己還要讓雙方都好,就必須有兩好的人際關係,而書中的"主要流程"的第一點也說了"在勇氣與體諒之間實現平衡,以需求共同利益",雙贏還要需要勇氣和體諒,所以要學會雙贏的思維。

具有雙贏思維的人,往往有三種個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態。他們忠於自己的感受,價值觀和承諾;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覺,能以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待他人的想法及體驗;相信世界有足夠的發展資源和空間,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爲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肯嘗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書中提到了互賴,我是這樣認爲的,互賴是長期的一種合作方式,如果短期的合作,我認爲互補比較好,可能更加實用。

習慣五:知彼解己。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啓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就更流暢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在有了雙贏思維的基礎上,人就會耐心的去傾聽,纔會有合作產生,如果沒有〖雙贏思維〗的思想,就談不上了解對方和解放自己,這一點我做得不好,很多時候別人的話是聽不進去的,所以根本就不瞭解對方的意圖,只是一味的認爲自己是對的,所以就不可能協作好,

知彼解己需要的是主動,如果單方面去做是沒有效果的,所以瞭解到此習慣的人一定要拿出誠意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使用過去的觀念去處理問題。

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瞭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衆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干擾和博採衆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歧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統合綜效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爲了同一個目標研討的過程,我們目前有兩套或者四套五套的方案,惟獨缺少第三套方案,意思是說:大家很難達成共識,商討出大家都認可的一太方案。

統合綜效是對付阻礙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則消極,不合邏輯,情緒化和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的後果就等於向彈簧施加作用力,結果還是要反彈。如果將雙贏思維,換位溝通與統合綜效原則整合,不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爲助力,"統合綜效"就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衆志成城。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到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組織而言,七習慣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對家庭而言,七習慣透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即是一例。

對於不斷更新這項,我認爲是要懂得去學習和自我批評,還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總結,不能停留在做完一件事再總結的層面,這是不夠的,應該全面審視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質與素養就在提高整體,提高前面提到的六個習慣,這一切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要懂得磨練自己。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工作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纔是真正的財富。

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學習前人和他人的經驗,是爲了把握更多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只有把從書中學來的東西用到實踐中,才能真正達到讀書的目的。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通過培養這七個習慣,我相信我可以循序漸進地獲得不斷的進步,逐漸成長爲一位真正高效能的優秀教師。

  篇三:《實踐七個習慣》讀後感

本書則講的是實踐能力,它強調以原則爲中心,以人品爲基礎,以及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的“內外修煉”;它不是高談闊論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些細微生動的故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它涵蓋的不僅僅是一些大的管理和人生方面的東西,更可貴的是它還探討了一些具體到家庭、教育、與人相處等方面的事情,可以說爲我們開啓的不是一扇門,而是一扇扇門。

書中以七個習慣展開記述,它將習慣定義爲“知識”、“技巧”、“意願”三者的混合體。習慣的確很重要,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說:“習慣就彷佛一版權法纜繩,我們每天爲它纏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會變的牢不可破。”所以說,不管是領導、職員、還是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書中還提到“成熟模式圖”,即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爲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人類都是從依賴到獨立,然後從獨立到互賴。這三個階段中都會養成不同的習慣,也就產生了習慣的轉變。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主要是:

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他所說的積極主動不僅僅是指行事採取積極主動,還意味着爲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積極主動是人類的天性,即使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外界條件所控制。但作爲一位領導,他的理智必須勝於衝動。甚至應該避免衝動。應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爲自己行爲的內在動力。

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應該主動而非被動。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的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的創造有利環境。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爲,惹事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二、以終爲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當今社會,成功人士並不算少,但大多數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都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因此,我們務必掌握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

書中所說的“以終爲始”有兩個原則基礎,一是“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有是先在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後付諸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也就是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先明確目標,根據目標在確定以後的實踐。“以終爲始”的另一原則基礎是自我領導。但領導決不同於管理,就像史蒂芬說的“成功_甚至求生的關鍵並不在於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於你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確。因此,無論在哪個行業,領導都重於管理。”要想做一個好的領導,不妨以原則爲中心,撰寫一份屬於你自己的使命寓言,並付諸實踐。

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這個習慣是一個讓人受益非淺的習慣。它可以說是前兩個習慣的具體實踐,書中提到“有效管理”,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習慣一的基礎是人類特有的四大天賦。即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以及最重要的自我意識。習慣二的基礎則是想象力和良知這兩大天賦。而有效管理的先決條件就是發揮人類的第四大天賦_獨立意志。有了它,我們就可以主動作爲,而不是被動的聽命。

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我們總是把現在這個社會當作競爭的角鬥場。看事物也就是“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爲自己之失。利人利已者則把生命看作是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

雙贏不是什麼技巧,而是人際交往的哲學。史蒂芬列舉了六個交往模式,即:損人利已(贏/輸)捨己爲人(輸/贏),兩敗俱傷(輸/輸)獨善其身(贏),利人利己(雙贏)好聚好散(無交易)。

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一個?我認爲最理的答案肯定是雙贏。那我們爲何不向它發展呢?要做到雙贏其實並不難,只要做到:誠信、成熟、知足就可以了。

五、知彼解已,移情溝通的原則。

這個習慣主要講的就是人與人的溝通,移情聆聽是聆聽的一種,也是聆聽的最高境界。它是以理解爲目的,聽者要以傾訴者的角度去看特事物,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

要做到知彼解已,首先你要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對方瞭解你,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是人類所有活動中最高效的一種,是對所有其它習慣的重要考驗和集中體現。它是以原則爲中心的領導方式和培育方式的精髓,統合綜效能夠激發、整合並釋放人類的最大潛能,前面的五個不同習慣都是爲了能創造統合綜效的奇蹟。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那麼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纔有收穫。

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養成了前面六個習慣還不夠,我們還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磨練自己,因爲生活與服務人羣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這一習慣就是個人產能,它維護並優化你所擁有的最重要資產_你自己。它從四個層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性、情感。每個層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個層面的更新進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忽視任何一個層面都會對其它層面產生消極影響。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種原則,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在成長和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這七個習慣可以說是人生的精華,作爲一個領導,應該養成這七個習慣。可我感覺,不管是領導、職員、還是學生,都應該養成這七個習慣。如果我們能有“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爲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我相信,我們一定會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