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乙己讀後感(通用13篇)大綱

孔乙己讀後感(通用1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通用1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通用13篇)

  孔乙己讀後感1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短篇小說,主人公孔乙己更是一個深受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讓我們看到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而生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何其不幸,其悲慘的下場正是對封建王朝的抨擊和嘲諷,而這篇小說就是爲了驚醒中國人,改變自己的思想,是從精神上給國人醫治病症,讓我深受啓發。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去鎮子口咸亨酒店喝酒的情節,孔乙己本來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但仍然穿着長衫,把自己裝扮的很有學問和身份。當他在付賬的時候,還將錢一個個擺出來,顯得自己很闊氣一般,實際情況是,他不會營生,不懂得賺錢養家,當他要面臨討飯的境地時,就去幫人抄書寫字,賺取幾個大子兒餬口,而這時他參加科舉得到的唯一個長處了,寫得一筆好字。

而諷刺的是,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着長衫還站着喝酒的人,因爲只有短衣幫因爲窮困才只喝酒,不點菜,孔乙己也是如此,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而這也是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共有的無奈和淒涼。而他也有一個讀書人的氣節,那就是從不耍賴,欠酒店的錢是肯定會還上的。

故事的結局並不好,孔乙己因爲拿了丁舉人幾本書就被其私設公堂打斷了腿,從此成爲了一個殘疾人,只能用雙手爬行走路,而作爲一個普通人,根本不敢和丁舉人討公道,而這樣的事,在那個“吃人”的社會裏也是不會被腐敗的官府過問的。

孔乙己因爲殘疾無法謀生最後死去了,而他僅僅是封建社會裏衆多被刻度制度毒害的人之一,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和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醜惡。

我們要珍惜今天的民主社會,建立自己的科學價值觀,勤奮努力做一個上進的人,不能像孔乙己一樣不求學問,空有一副讀書人的外表,卻名不副實!

  孔乙己讀後感2

我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當時的科舉制度殘害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孔乙己的科舉道路沒有走通,這就意味着他數十年的寒窗苦讀,沒有絲毫成果。他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又不會“營生”,成了一個徹底的廢物,等待他的,只有滅亡。相反,文中的“丁舉人”,僥倖通過科舉,獲得了社會地位,同爲讀書人的他,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嚴懲”一個“偷書賊”他私設公堂,將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導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獨中死去。晚清的科舉制度,只會把更多的讀書人,變成一個又一個“孔乙己”,而把少數的“成功者”變成“吃人的惡魔”!

封建社會通過八股取士。讀書人爲了通過科舉,他們費盡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無用處的、酸腐的東西,他們還如獲至寶。諸如茴香豆“茴”的四種寫法。晚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常冷漠。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自私麻木,孔乙己這樣一個被科舉制度所摧殘的知識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慘,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衆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寫成於1919年三月份,離著名的五四運動僅有兩個月之差,當時中國孕育着巨大的社會變革,作爲新文化運動先行者的魯迅先生,他的這篇文章振聾發聵,敲響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喪鐘,用之鋒利的筆刃刺下了致命的一擊!

  孔乙己讀後感3

當我讀完《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不愧爲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小說的每字每句看似簡單,可這都是魯迅先生字斟句酌的成果,細讀起來,可謂內含之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首先從《孔乙己》這題目說起,孔乙己是小說主人公的綽號,他做爲“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名稱,這是對這一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以這一綽號爲題,無疑是給作品定下諷刺性的基調,還具有鮮明地反孔色彩。其次就落實到文章的每個段落,甚至每個詞,都是無可挑剔的。小說開頭介紹店的格局,是想經過它深一層的爲下文窮人與富人的區別埋下伏筆。至於孔乙己第一次到店裏掏錢時“排出九文大錢”中“排”這慢吞吞的動作,既掩飾了他內心的不安,也表示他對幾文錢的珍惜,認真清點數目,等等。詞句的精湛無疑把文章中心資料更形象地表現出來。

《孔乙己》篇幅不到3000字的小說,極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杯具和整個心態,讓我們分明看到了這個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長長的足跡,那麼在社會芸芸衆生中,人們爲什麼對一個不幸者沒有同情,沒有幫忙,相反僅有鬨笑取樂呢?孔乙己是一個藝術形象,而他的藝術形象體此刻店裏那麻木不仁的鬨笑聲中。由此揭示了孔乙己的一生活着無人關心,死後無人過問的悲慘命運。他,世界一個匆匆過客,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人們對他的嘲笑。

由此不由想起了自我身邊的生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已不再是什麼亮麗的風景線,更象是人們生活中義不容辭的職責;奉獻愛心,盛意款款,已成爲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尊敬老人與互相友愛,應是每個人的高尚情操的表現,這樣的社會環境與那時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啊!不管怎樣,社會在發展,人類在提高,讓我們理解以前的教訓,應對明天的光陰,攜手走進二十一世紀!

  孔乙己讀後感4

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社會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當代人們處於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貌描寫,既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又預示了一場悲劇的即將開演。通過肖像描寫,我看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和“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寫出了一個經常捱打的書生模樣,再與他斷腿時的肖像對比,兩者相逢,簡直天衣無縫,更顯出了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從“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顯示出孔乙己是一個很懶惰自己不願意洗,但又死愛面子的人,又說明了孔乙己窮但又唯恐失去讀書人的身份的特點。

通過一些半懂半不懂的語言,如:“之乎者也”等來掩飾自己的缺點,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又通過孔乙己教“我”寫字,又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這一點充分表現了他的心地善良。魯迅先生用極爲簡省的筆墨和詳細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

  孔乙己讀後感5

魯迅先生一貫喜歡用些小人物以諷刺時局,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

起初我十分可憐他,貧窮,社會地位低下都是他的代名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終於還是應了這句話,好吃懶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說他不好,他仍不願放棄他讀書人的身份,穿着長衫混在短衣中。說他不講誠信,但每次的酒錢從不拖欠。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社會,國家種種政策。不至於餓死,說到底,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所毒害的可憐人罷了。他就是一個看不起底層人民,卻又嚮往上流社會吧。

如今在我們的班級也存在這樣一類人,成績比一般人好,但又比一部分差,是班級的分水嶺,在他們上面的人能拉十多分,下面也能拉十多分。

孔乙己就是這樣尷尬的存在,成績好的他算不上。卻又自視清高,不願與成績差的人爲伍。同時他又很矛盾,穿着長衫又紅着臉與他人爭辯,與其說他自卑,不如說他孤獨,什麼是孤獨?稍有人問,你就會敞開心扉,其實就是孤獨。到現在在我腦海中,孔乙己那句話仍不斷重複,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怎麼寫嗎,茴字有四種寫法。

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讀了八年文不成武不就。從不曠課,老師說上一句要臉紅好幾天,不敢遲到,不敢早退,難題永遠做不出來,總是在一旁默默地循規蹈矩的活在自己的世界。每當生活不如意,便開始憤怒,看別人混得如魚得水,開始充滿負能量。人們離你漸行漸遠,開始產生疑問?爲什麼他們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嫉妒心卻不停的在作崇。仍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卻能安慰自己:他們是天才,而我與他們不同,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就聰明瞭,欺騙自己,時候未到。

哪有什麼一夜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明明懂得的道理,卻非要等到自己親眼看到比自己好的、差的人都比自己優秀,才發現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同孔乙己一樣,空有一腔熱血,沒人看得起,最終消失。默默地,默默地……從來無人問津,彷彿從沒有來過一樣。

魯迅先生所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難道說的僅僅是孔乙己嗎?

爲了這些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要走出孔乙己,將他作爲反例,在自己努力的道路上,會遇到一些挫折,聽到一些聲音,但我知道熱血難涼,赤子無懼,努力會戰勝一切。

相信在未來的你會在鋪滿鮮花的道路上繼續美好,荊棘之地也要昂首闖蕩,每天的你都要加油呀!

  孔乙己讀後感6

今日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我深深的爲故事裏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一樣,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嚐。文章裏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爲什麼會這樣呢,讀了後面的文字,才明白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終把自我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我就是以前有點錢,此刻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餬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羣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中秋過後,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櫃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說:“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櫃檯下的對面門檻坐着,臉上黑並且瘦,已經不成樣貌了,盤着腿,下頭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櫃說,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這以後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着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讀後感7

我相信,一個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是可悲的,也是悲劇的。

孔乙己是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在很多情況下,個人只不過是社會以及統治者的工具罷了,正如那們的導演在《末代皇帝》所傳遞的悲涼的聲音:“當這個王朝要滅亡了,你也要去陪葬。”

孔乙己就是個陪葬品。

社會是變動的,變動是殘酷的,那位英國的達爾文在提出了生存競爭之後,摧毀的不僅是神權的統治,也摧毀了一代人對於美好秩序的想象。

現實只是殺戮與競爭而已,能活下去的必然是像狗一樣樂於討好現實的人,像孔乙己這們還夢想着以前的人能活下去嗎?

人的不屈與反抗在世俗這位君王面前永遠是渺小的,每一個時代都反對與他意見相左的人。

帕斯卡爾曾經對於人爲何寧願向着禽獸也不願向着天使表示過疑問,但事實是,天使活不下去禽獸活下去了。

  孔乙己讀後感8

明白魯迅先生的人,多少對他的作品有些瞭解,多少也明白一點兒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該明白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名字,出於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這並不是他的真實姓名。一個連真實姓名都沒有的人物,無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註定了孔乙己命運的“可悲”。

從孔乙己出場,整篇小說就帶上了些諷刺和杯具色彩,並且越往後,這種諷刺和杯具就越明顯。一部優秀的小說,它的意義和價值是要靠讀者細細品出來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讀者悟出來的。有人初讀這篇文章時,是笑出聲來的,所以全文必須會有一個“誤導”讀者的地方。《孔乙己》中,這個地方已經被提示得很明顯了:一個杯具小說中,從頭到尾,各行各業人的笑聲。杯具裏的笑,顯然有那麼些不自然,又是那麼刺耳,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我們不明白孔乙己年輕時的樣貌,但至少,他此刻是悲慘的。在無情的科舉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且書的數量還是有限的,也是由於科舉,導致孔乙己只重視課本,輕視勞作,甚至是排斥勞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懶做”的惡習,於是錢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爲越來越多,被人們嘲笑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個死循環,最終困死在這個漩渦裏。我也無法確定究竟是該斥責他,還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這首歌,以笑聲開始,又閉幕於笑聲之中。“孔乙己總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回過頭,看看悲歌中的笑聲。老闆打趣孔乙己時,戳其軟肋,以尋求自我的歡樂。由此,看來這個老闆並不高尚。而圍觀的羣衆,也是一個勁地起鬨。在這個勢利、冷酷的年代,是不會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宣揚正義的。他們的良知跟着笑聲灰飛煙滅。

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是,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笑鬧無心的。這也是小說給人些許溫暖的幾個地方之一。孩子們是可愛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們的身上。而敘述者“我”,也是一個孩子,同樣不乏同情之心。

再讀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來。因爲雖然孔乙己的杯具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爲冷酷無情的社會和罪惡的科舉制度。但願這種笑聲我們永遠不再聽聞。

  孔乙己讀後感9

到後來,孔乙己總算是脫掉長衫了。

此時的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過咸亨酒店,連掌櫃的都不怎麼記得他,據說是打折了腿。但是孔乙己最終還是在中秋過後回來了。這時的他不再穿着那件破爛長衫,而是一件不成樣子的破夾襖。這時的孔乙己,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雙腿被打斷,走路要靠雙手,連說話也有氣無力。而他平時的氣勢也全然不見了,說話不再滿口“之乎者也”,面對別人取笑他的時候不再辯駁,掏錢的時候“排出”的動作被“摸出”代之,不一而足。孔乙己此時大概是完全沒落了吧。

單從長衫來說,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就可見一斑。孔乙己貧困潦倒卻又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善良而又無能,可憐而又可氣,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舉制的犧牲品。一件“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孔乙己卻堅持一直在穿,並且還要站在櫃檯附近顯擺他是讀書人。由此就能看出孔乙己對“讀書人”這一名號是多麼迷戀,甚至是瘋狂,就連偷書,也是“讀書人的事”,不能說是偷。他寧願自己承認“竊書”也不願意別人說他“偷書”。因爲偷書是違背道德要求和法律規範的,不是讀書人的行當,更不是君子的行爲。可見孔乙己已經把自己從內心標榜成了“士人”“君子”了。因此孔乙己時刻都要把象徵着自己有學識、有文化的長衫穿在身上。這樣又有一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了。

孔乙己之所以這樣在乎讀書人的身份,還是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在孔乙己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千百年來無數墮落文人的共性:死啃書本,迷於科舉,動輒滿口孔孟經典,實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自命不凡而清高不已,只能過着苟且偷生的生活。自從中國開始科舉制度以來,就有無數青年投身其中,爲此奮鬥到死。然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畢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過去。於是無數個孔乙己便出現了。他們並不是沒有文化,相反,他們的文學素質並不低,但是往往這些孔乙己們卻經受不住落榜的打擊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最後走上相似的結局。只是在孔乙己之前,這些人的故事不爲人所知罷了。這些文人們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感,於是便想盡辦法讓人們注意到自己的文學素養是多麼高。實質上,這些人不僅不能從炫耀中得到別人的認同,反而還會把自己的缺陷抖出去,造成自己成爲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孔乙己在文中多次出場,不都是伴隨着“短衣幫”甚至孩童們的笑聲麼?孔乙己自命不凡,不屑於和“短衣幫”在一起喝酒,但是實際上,逐漸地他連加入短衣幫的資格都失去了。他在衆人面前的狡辯其實也是自欺欺人,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而不去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結果只能越陷越深,讓自己愈加滑向社會的底層。就連孔乙己最後一次去咸亨酒店的時候甚至別人都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就算孔乙己最終脫掉了長衫,他的靈魂依然是被長衫所蒙罩着的。這封建科舉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的遺毒已經在孔乙己的精神深處紮下了根。

孔乙己的故事看似是特例,其實不然,從古到今都有着無數個孔乙己式的`人物,只是我們把他們的故事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有注意到罷了。

  孔乙己讀後感10

在讀完魯迅寫的這篇具有悲劇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後,我心裏感到一絲淒涼,一點同情,然而我也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現在的生活。

在過去殘忍的科舉制度下,造就了無數的遺憾,從而改變了孔乙己一生的命運,然而孔乙己的理想因在科舉制度的時代裏被打碎了。

孔乙己迫於生活的壓力一步一步墮落爲社會垃圾。如果不制定科舉制度,那麼孔乙己就不會是這樣的情況,可是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每天都有很多人爲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爲行屍走肉,變得非常懶惰。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着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魯迅把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得極爲形象,寫出了孔乙己有勞動的本能,但由於生活的窘迫,科舉制度的壓迫,一直頹廢下去,導致了好吃懶做、經常遭人毒打、被人嘲諷。而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總是瞧不起人,都是沒有愛心,麻木不仁得人。孔乙己因失敗頹廢,被人打斷了腿,沒人同情他,大家都譏笑他,因科舉制度的原因造成了他一生的遺憾,在最後的那一刻,孔乙己用他的雙手撐着地慢慢離開。而那些沒有愛心的人無一同情、可憐他,從而體現舊社會的人冷漠無情、麻木不仁。

如今的社會不再有科舉制度,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學堂。機會把握在自己手中,沒有科舉制度的控制,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很快樂。國家越來越富強,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珍惜在校學習,隨着社會進步,大家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極力去追求。

我希望孩子做有愛心的人。堅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走向自己成功的道路。

  孔乙己讀後感11

不知道爲什麼,拿起這篇文章,就有點放不下的感覺。或許它是一篇小說,裏頭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豐滿的人物,再或許它是一篇出自魯迅筆下的名篇。看完一遍,只是感嘆孔乙己悲劇的人生。再細讀一遍,發現這個人折射出了一個大的社會。折射出這個社會的冷漠,這個社會的殘酷。

或許在更多人眼裏,孔乙己是那個社會的“多餘人”,也是那個社會的被毒害者。在別人的貶斥下,我欣賞起他的執着,雖然,我們會怒其不爭,可是,換個角度去看他,他一個人的反抗也是無濟於事的。他熱衷於功名利祿,其實,這個那個社會司空見慣的行爲,我們不應該去指責或者去批評,要怪我們只能責怪那個社會,詛咒那該死的科舉制度。其實,像孔乙己這樣的人,不只是存在於封建社會,當今社會,有何嘗少呢?在這個競爭社會激烈的時代,在這個所謂“人才濟濟”的21世紀,很多“孔乙己”奔波於公務員的考試當中呀。一個職位居然有那麼人來競爭,他們爲的什麼?我想不言而喻吧。

以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如今呢?

  孔乙己讀後感12

這篇小說以一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夥子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着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貌似平淡輕鬆,實則蘊含深沉的批評力量。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正是作者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諷刺,揭露以及批判。作者對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給予了一定的同情。小夥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着笑”。鄰家孩子的笑,並非惡意,是“聽的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爲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活中的片刻而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反應了當時社會裏人與人的關係冷淡無情。掌櫃及穿長衫的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爲目的的笑,這是階級本性所決定的。

雖然孔乙己是酒店們取笑的對象,酒店裏的人們肆意逗笑。取笑孔乙己。有得顧忌地去戳他性靈上的隱痛。但在孔乙己的心中,“茴”字有四種寫法就是真理,無論別人如何嘲笑,多麼冷漠,他從不放棄對心中真理的執着,仍然懇切的說:“不會寫吧……我教你。”在那個落魄的時代,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們可以讚頌哥白尼,讚揚華盛頓,爲什麼就不能認同孔乙己?

  孔乙己讀後感13

《孔乙己》這本書是我在學校的圖書交易會上花低價買來的,起初我只是應付差事而買的,後來當我細細品讀時居然對它愛不釋手。

這本書是我國作家魯訊先生的作品,本書除了《孔乙己》之外,還有其它許多魯訊的作品,都是反映當時社會及人民的生活情況。

我最喜歡的是《孔乙己》,主要講述了“我”在咸亨酒店當夥記時遇上了孔乙己這個顧客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大家諷刺孔乙己偷東西時,我真爲他感到惋惜,他爲什麼不用自己的雙手來勞作呢?當我讀到孔乙己偷東西被打折了腿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飽含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情。

通過品讀《孔乙己》這本書,我要告訴大家:人要勞動,偷只管一時,而勞動可以管你一世。像孔乙己那樣好吃懶做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