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乙己讀後感大綱

孔乙己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

孔乙己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1

孔乙己是誰?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人物嗎?不,他不是,我們身邊也存在着不少孔乙已。而讓我們仔細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過看客。有人說過,一箇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相比,中國人是一條龍,日本人是一條蟲。而當一羣人中國人和一羣日本人相比時,中國人是一條蟲,日本人是一條龍。這句話的出現,就是因爲中國存在太多太多的看客。

讀完孔乙已這篇文章,我沒有覺得好笑,而是覺得可悲,痛恨。可憐的孔乙已,痛恨這黑暗的社會。當時的社會,有着封建的思想,殘酷的主義,社會階層分明。而當時可憐的不止是孔乙已,還有那些短衣幫。那些孩子,文中的小孩,才12歲就已經很勢力了,他們那原本應該如空靈寶石般的心靈,就被封建社會給污染了,給鉗固住了。而那些短衣幫呢?他們貧窮,他們空虛,所以充當了看客,他們犧牲了別人的快樂,來換取自己那無聊的樂趣。我不知道當時的社會有多麼的黑暗,我也不想知道,而現實生活中不也存在着看客嗎,現實確實比從前進步了,人們也不會像短衣幫對待孔乙已那樣對待身邊的人,而這種看客心理卻依然存在。

這個世界不需要太多的看客,願我們每個人都從小事做起,讓看客這個名詞消失。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2

穿着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孔乙己讀後感500字。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爲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爲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衆?或是沒有空,正在忙着往腰包裏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3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並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羣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裏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爲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後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纔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裏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爲他們嘲弄的對象,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爲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闆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羣衆愚昧麻木的精神。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4

星期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印象深刻,感想頗深!

該文的主要內容是:在魯鎮的酒店裏,除了常來的長衫主顧外,還有一個人,雖穿着長衫,但卻很舊,那就是————孔乙己。在我看過的幾篇魯迅小說裏,《孔乙己》是令我感觸最深的。孔乙己是一個窮苦的讀書人,他有些文化,可是又有些好喝懶做,因此生活越來越難過,有時不得不靠小偷小摸來過活,難免會被抓住而捱打。最後,他因爲“自己發昏,偷到丁舉人家”,被打斷了腿,以致悲慘地死去……

我認爲,孔乙己其實就是那個社會中比較善良的底層人的代表。一方面,他的遭遇讓人深深地同情。他有文化,可是卻過着那麼苦難的日子,讓粗魯愚昧的“短衣幫”任意嘲笑,最後還被有錢有勢的“丁舉人”徹底消滅了。另一方面,他又讓人覺得實在不爭氣。接受過教育,卻因爲好喝懶做而丟掉抄書的工作,最後竟淪爲竊賊。

小說中的“丁舉人”代表的是統治階級,他們太過殘忍,對於窮苦人沒有一絲憐憫。而在窮人損害到他們的一丁點兒利益時,他們立刻就會毫不留情將其毀滅。還有那些讓咸亨酒店“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的人們,在我看來就是社會中的絕大部分普通人,他們愚昧無知,把快樂建築在比他們更加悲慘的人身上。

魯迅是我國文化革命的一大主將,他用筆做武器,向封建的舊社會發起攻擊,將那個時代社會中各色人物的生存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用比喻等各種手法對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和封建統治者的殘酷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讓人看得激動、氣憤又難過……我推薦同學們有時間都看看魯迅的作品。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5

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一代代人的忠靈,受害者不計其數。周進,範舉只要我們樂意,可以把這個名單拉得很長,很長。而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是這些可憐考生的全權代表這一。

他,幾乎包含了所有進學者的特徵。一身破舊單薄的許久不洗的長衫。熟讀詩書畢生之志是考舉功名,平步青雲。一年一年的考,考的白了頭。如果說范進還是幸運的,因爲他最終還是考上了。即使沒考上,他也有一個自己的家有妻子有一個勢利的岳丈,不至於餓死。而孔乙己則不同,他沒有家,性格好盜,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它註定是一個悲劇人物,永遠也無法翻身。

作爲一個讀書人,熟讀詩書是孔乙己唯一本領,對那些粗魯的短衣幫說上兩句之乎者也,看着他們呆滯的表情,恐怕是“上大人孔乙己”最大的樂趣了吧!對了還要算上他教孩子時的樂趣。一個回字四種寫法,除了我還有誰知道。回,回其實無論在短衣幫還是在小孩子眼中“上大人孔乙己”之是個無能的讀書人。是大家的笑料。雖然他認識四種回字,這種想法只是孔乙己不知道罷了。人們向他樂,他只知道人們尊敬他,心裏定是高興的。還是不要告訴他了,讓他保留屬於自己的唯一的點樂趣好了。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6

小說《孔乙己》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7

讀完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心情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卻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終還是被冷漠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們所吞噬。

在酒館裏,長衫主顧鄙視的笑孔乙己窮酸;短衣幫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爲笑料;掌櫃見孔乙己慘不成樣的樣子,沒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樂……孔乙己當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別人家的東西,在被人嘲笑時,卻又死要面子,據理力爭,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便是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罷了,然而又讀到後面,卻又發現孔乙己是個善良、熱心的人,還總使得旁人發笑、快活,但他自己卻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孔乙己是在笑聲中出場,卻也是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的秋天甚是悲涼。旁人鄙視、嘲笑孔乙己也就罷了,連“我”這樣的`一個小夥計也甚鄙視他,說話都不願與他多講幾句話,足見這個社會對於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是多麼冷漠,人們是多麼的麻木不仁。最後,“我”都沒有親眼所見或親耳聽到孔乙己的死訊,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孔乙己看來是必死無疑。

人們的自私麻木逐漸把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寬容泯滅了,人們同時也忘記了:一個人越是能寬容別人,就越是有愛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敬重。

讀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萬千:人活在世上,必然會有坎坷,歷經不幸,若是有能力,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人;若沒有能力,也不能對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與取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尊重、友愛、給予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8

《孔乙己》這本書講述了在魯鎮,一位嗜酒的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因貧窮和未取得功名遭到嘲笑。在這種情況下,孔乙己卻不思進取,不想方法去謀生,而是進行偷竊。最終因偷竊被人打斷了腿,悄無聲息的死去了。

讀完這本書,我有很多感受。封建禮教的可怕。但更多的是,悲哀。對於孔乙己這個人,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其實細想一下,造成他悲劇的原因便是他自己。他一直在固守着封建禮教,每天說一些“之乎者也”的話。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作爲一個知識分子,他不但沒有開拓思想,反而一直的固守舊的思想。被時代淘汰似乎成了必然。

不僅如此,在別人嘲笑他時,他從沒有反思過自己,每天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貧困,卻從不想着去打工謀生,而是好吃懶做,進行偷竊。這一切都說明了這個人的不上進,他的悲劇似乎也是必然的。試想一下,如果他能正當工作,那麼他的結局也定不會如此悲涼!

在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人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只活在自己的圈子裏。不要在被時代拋棄了之後,才後悔,嘆息。一定要懂得變化,抓住時代的脈搏,尤其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

此外,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現在這個美好的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9

《孔乙己》這篇小說上我體會到封建社會末期人捨得陰暗面。他講述了孔以己多次考試卻多次落榜,最好貧困潦倒,悲慘死去。

封建科舉考試落榜的人很多,歷史較有名的就是蒲松齡。數次落榜後,他不甘於這樣讀死書去參加科考,就索興去民間收集傳說故事。最後成功的寫成立《聊齋》。這就說明蒲松齡不是沒有真才實學,而是礙於八股文的死板模式,才學無法發揮出來。由此可想像,因科舉制度而沒摸了多少人才。

再看一看今天中國的教育也不容樂觀。考試也只是不斷重複前人的知識,沒有絲毫想像力和創造力。現在的語文試卷連大學教授也做不出嗎。不是有人說現在學生的作文已成爲古代“八股文”的翻版嗎?的卻如此,學生要知道那些在“大綱”內容裏,那些不在。對知識死記硬背,別無他法。

一個國家的發展與他的教育息息相關。與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是最刻苦,最努力的。可中國學生想要趕超他們去不容易,這是爲甚麼呢?中國教育跟不上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就是諸多因素之一。

中國的發展需要的絕不是沒有想象與創造,只能重複前人的知識經驗的人。時代的發展需要實力與創造,我們呼籲:中國的教育迫切需要革新!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10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緻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但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着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裏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櫃檯前站着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但是由於社會的,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能力但是因爲自己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己唯一能幹的事情,之後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但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都是泥,原來他便用着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着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後,他過着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着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11

他是一個未進學的讀書人。

他是一個剩餘的人。

他是大家的笑柄。

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那個被黑暗勢力所壓倒的一個人,被勢利的冷漠人羣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樣同屬壓迫階層的成員也嘲笑他。掌櫃的經過笑話他來招攬顧客,連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他是一個讀過書的小偷,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不拖欠錢,並且他很善良,僅有他會給孩子們吃茴香豆。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沒有人願意施捨給他一絲同情,給他一毫關心,給予他一點溫暖。即使是最終被打斷了腿後,仍舊被諸多看客笑話,成爲笑柄,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無情。

他極愛喝酒,就算最終只剩下那四文錢,他也沒有用來買飯、買藥,還是在明知會被人嘲笑挖苦的情景下,用那手“走來”喝了一碗酒。那時的他已經慘不忍睹了:“他臉上黑並且瘦,已經不成樣貌了;穿着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頭墊着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段外貌描述越發襯托出孔乙己的可憐,而他在熟悉的酒店裏卻也沒有得到解一絲溫暖,反而被嘲笑挖苦,雪上加霜。掌櫃的應對這樣的孔乙己仍然會笑着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仍然會窮追猛打:“要是不偷,怎樣會打斷腿?”人們的冷漠,至此,到了極致。

難怪魯迅先生當時要選擇棄醫從文。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最終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12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中,當時就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週末和佳洲同學一起讀了這篇小說,我有有了新的感受。

文中,魯迅先生把社會濃縮到小小的咸亨酒店之中,通過孔乙己這一封建科舉制度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犧牲品的悲劇形象,揭示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人們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病態和腐朽。

這次讀這篇小說,我的感受是《孔乙己》不僅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對現在的社會也是有普遍性意義的。當今社會,資訊高度發達,許多負面信息讓青少年過早地體會事態,影響他們“三觀”的形成。多年以後,他們難免會分化爲“長衫主顧”、“短衫主顧”和“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難免就會有人象孔乙己那樣不爲社會所接納。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孔乙己這一悲劇形象代表了理想和現實的衝突,這在任何一個社會背景下都會存在的。

所以,離開封建文化教育的框框來讀《孔乙己》更能感受這篇小說的教育意義,也說明了當今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用這有語病的句子做爲文章的結尾,我想他的用意也是再於此吧。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13

當我讀完《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時,不由得暗歎了一聲!唉,真的是一個悲劇人物!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多麼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儘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唯一有尊嚴的地方。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爲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被吊着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短衣幫一次又一次地幾次刺激到孔乙己,他不是面紅耳赤地辯駁就是不屑置辯。最後呢,沒法溝通了,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小夥計以“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的思維冷漠回絕了孔乙己。孔乙己依然懇切地教小夥計四種寫法的“回”字,迂腐可笑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着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麼?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嚐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後一次酒,然後在衆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麼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封建科舉!封建社會!簡直能害死人!但又是什麼造成這惡果呢?孔乙己這人就詮釋了當時所有的悲劇,而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反省與思考……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14

讀了《孔乙己》這篇文章後,我非常同情他,非常可憐他。他是封建科舉的犧牲品,也是個下層的讀書人,沒有進學,也不會營生,生活愈來愈窮,幾乎過上了討飯的生活,幸而寫得一手好字,能爲人家抄抄書,換一口飯吃。但因爲好吃懶做,幾次連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故只好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遭到捱打,打斷了腿。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已經非常的貧困,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能說明他是個讀書人,是他的身份的象徵。從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更加表明了孔乙己是個誠實又迂腐的人。穿着一件破長衫又不肯洗,仗着自己讀過書,在咸亨酒店裏總是說一些衆人都聽不懂的話,來說明自己書讀得多、讀得廣,有些人卻嘲笑他:“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使孔乙己非常尷尬,一副窘樣。

我覺得我們不要像孔乙己那樣死讀書,讀書的目的非常功利,爲了面子,爲了考取功名,爲了升官發財,迂腐無知,麻木不仁。讀書的真正目的是爲了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和人文修養,正如高爾基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孔乙己讀後感_450字15

魯迅的小說,我讀過不少,但給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數《孔乙己》了。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透過文字,我彷彿看到悲劇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產生無限悲涼之感。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之苦。首先,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他的思想,使他產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認識,以致鄙視勞動,幾乎喪失了生活能力。其次,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了他的肉體。孔乙己只因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就被打斷腿,進而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制度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劇形成的原因完全歸罪於不健全的封建科舉制度,我認爲是錯誤的,或者至少說是不全面的。如果說封建科舉制度使孔乙己完全喪失生活能力,那麼殘酷的社會世態則直接把孔乙己推進死亡的深淵。試想,孔乙己在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如果人與人之間還有關愛的話,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這樣,孔乙己就可以在人們的憐憫接濟中度過餘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沒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討而生存下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會裏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的傷疤人人都可以揭,就連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裏。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可以說,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個歸宿,那就是死亡。(讀後感)

黑暗的社會世態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所在,但這只是在舊社會。我想,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們現在這個充滿關愛、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裏,孔乙己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他也許會坐在輪椅上,“走”在林間小道上,用微笑面對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