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大綱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1

今年暑假,我終於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是作家當年明月創作的一部歷史小說。全書共七冊,主要講述的是明朝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發生的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具體年代和風雲人物爲主線,以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身平事蹟進行多方面的闡述,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學鉅著。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冊是《萬國來朝》。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著名的忠臣于謙。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曾任兵部尚書兼太子太保(正一品),世稱於太保。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應奸臣王振限制蒙古肉質產品衝擊國內市場,瓦剌首領也先開始了對明朝的進攻。同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獲,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守北平(北京),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力挽狂瀾,列陣北京九門外,大破瓦剌之軍。後派遣楊善說服也先,成功帶回太上皇(朱祁鎮)。最終被石亨等人所殺,結束了自己多彩的一生。

縱觀于謙的身平事蹟,似乎也不是那麼的突出,可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愛國人士。北京保衛戰中,他主動進攻,以二十二萬軍隊拼死保衛北京城門,斬敵數十萬,使瓦剌潰不成軍,毀於一旦。

于謙也是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可是他也證實了“只說不做事沒有用的”這個道理。古代的雅典雄辯家們口才極好,擅長罵陣,指東喝西,十分威風,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長槍一指,便把他們打得東倒西歪,四散奔逃。

辯論和演講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因爲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而於謙恰恰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成功了。

歷史是千百萬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利。《明朝那些事兒》是別開生面的,是一種創造。而我們也應該支持這種創造。

去發現更奇妙、更有趣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2

我並不是很喜歡讀有關歷史的書籍,總覺得書中講述的那些事情離我很遠,很枯燥,還有虛假僞造的嫌疑,——直到我讀了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用通俗易懂、戲謔幽默甚至是帶有尖刻的筆調,將大明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演變成一個個曲折生動地故事,通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他們或善或惡、或忠或奸、或喜或悲、或尊或卑,告訴了我明朝的那些事兒。

合上書,閉上眼,書中的人物還在我的腦海裏遊走,書中的故事還在讓我回味,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在我們歷史教科書中只有薄薄幾頁紙短短几行話的明朝歷史,竟是這樣的既波瀾壯闊又沉重壓抑;原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歷史人物——朱元璋、于謙、海瑞、張居正……,他們的一生竟然是這樣的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原來一個王朝、一個民族的命運竟是這樣的充滿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原來歷史竟然是這樣的,我不禁爲之歡呼嘆息,爲之喜悅憤怒。

現在我情感的狂瀾漸漸退去,腦海中的所有人物也紛紛退場,只有一位睿智的老人沒有離去,他就是王*明,一位有着神奇身世和非凡事業的聖賢。“一生俯首王*明”,他的事蹟給了我深刻的啓迪,已經成爲我人生的導師。他告訴我“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他告訴我“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爲聖賢”。他告訴我“知行合一”不是深奧神祕的哲學命題,要我經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努力求知、認真實踐。這位了不起的老先生激勵我戰勝自己的惰性和缺點,每天都對大喝:“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3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4

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是懷着激動的心情看的。朱元璋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沒有後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爲了讓農民能夠鹹魚翻身”。我覺得他是一個堅強,而且不是一般堅強的人,他忍受了失去父母的痛苦,將痛苦轉化成“反元朝”的勇氣

一直看到第十二章:鄱陽湖!決死戰!我還沒看內容,就知道了陳友諒此次必輸。雖然是打“水仗”但朱元璋在這個方面,論計策,論計量,他並不高於陳友諒,那麼爲什麼會贏呢?讀到後面才發現,朱元璋靠的是一點點運氣,加上他敏銳的軍事天賦和軍事感覺,這相當與爲他添了雙翼,從而助他走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我佩服“當年明月”的才華,用樸實的文字寫出了古時候,登位的殘酷,每一個皇帝都是踩着別人走上去的,用通俗點的話,就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可見當時皇室中“競選皇帝”的可怕之處。

我看完這本《洪武大帝·第一部》後覺得歷史也能寫得很好看,其實我是不愛看歷史書的,但不知怎麼了,就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兒》,這真是一部好書。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5

不知朱元璋是不是歷代出世最慘的皇帝,不過,他真的很慘。古代窮人的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歲數之和,看來,朱元璋父母是高齡產子,88爲和(朱重八),年紀還真不小!回到主題。

文: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

這麼一看,朱元璋可真是被元朝害慘了,想不恨都難!這還沒完。

文:……他還要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燈。

朱元璋當了和尚都不安寧,簡直就是長工。比在地主家幹活好不了多少。不過,他可以吃飽飯了,這就好了!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6

這個時候,朱元璋死了,朱棣當了皇帝了,大明興盛了!可還有一個地方又不老實了,這就是——安南(越南)。(原來古時越南也在中國的版圖上呀!)朱棣派張輔去平定,動員軍隊花了幾個月,問:多少人要動員幾個月?

文:三十萬!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我不禁想,這麼多人,哪裏冒出來的?再看一看朱棣怎麼誇張。安南的父子做何反應。

文:這次明軍隊共三十萬人,對安南號稱八十萬,胡氏父子聽到這個數字後,差點沒暈過去。

這是什麼邏輯,我覺得也太狂了,兩倍還多,真是“人在底下吹,牛在天上飛”!恐嚇作用還是有的。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前兩冊,真覺得那是個多事兒的年代。不再說了,去看書去。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7

對於明朝滅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爲從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幾萬,李自成軍隊有一百多萬,但明朝卻擁有二百多萬大軍,而且還有關寧鐵騎、秦兵和天雄兵這樣厲害的兵種。後來我一查看地圖才發現,自從皇太極佔領遼東一帶後,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經失守了。

如果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兒子)不遷都到北京,還待在南京的話,明朝也沒戲。因爲當時的河南正鬧災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萬兵馬,這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再看兵種,皇太極的騎兵跟明朝最厲害的關寧鐵騎實力相差無幾。李自成的兵種雖然不厲害,但是崇禎時,收稅太多,導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軍隊。

後來明朝的二百五十萬大軍敗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軍鬥,當時沒顧得上南明)。小福王做了皇帝,統治南明。這位小福王,其實就是福王的兒子,而福王就是萬厲的兒子,爲鄭貴婦所生,萬厲極爲寵愛福王,但由於他不是太子,就封他個福王的稱號。福王特別愛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還是個守財奴。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幹了,這麼爛的主,他可不想跟着賣命。於是左良玉舉起了造反的大旗。

再說皇太極滅了李自成後,軍隊實力更加強大,在皇太極和左良玉的攻擊下,南明最終滅亡。從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起到1683年南明滅亡,共計三百一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8

我是一個很愛看書的人,可以自豪地說我看過的書絕對可以填滿半個房間。但是說到要寫讀後感,腦海裏出現的第一本書是《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並沒有華麗的語言,連插圖都沒有,可我依舊被這本書給吸引住了。正是那樸實無華的文字,將我帶進了明朝,似乎穿越到了那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我比較喜歡在第四部中出現的人物徐階。第四部上接第三部從“嘉靖即位”、“儀禮之爭”開始。嘉靖借“儀禮之爭”清除了一批前朝忠臣,總攬大權,但此後他的生活日漸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將國家大事拋之於腦後,從而令奸臣嚴嵩有機可乘,趁機把持大權,讒佞專權、欺上壓下、結黨營私,導致明朝國庫虧空。

徐階的老師夏言不計前嫌提拔他,這讓徐階對夏言敬佩不已。當時夏言與嚴嵩在朝堂上分庭抗禮,心胸狹隘的嚴嵩趁機設計陷害,導致夏言鋃鐺入獄。徐階無能爲力,最終默默看着自己的老師人頭落地。同時許多無辜之人也被嚴嵩陷害。由於嚴嵩的貪婪暴政,很多老百姓們被迫流落街頭活活餓死。徐階敢怒不敢言,十多年來臥薪嚐膽,卑躬屈膝,他的隱忍,令嚴嵩放鬆了警惕,最終他打敗了嚴嵩。正如作者當年明月所說的一樣“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曠課!”在我看來,徐階比他那流傳千古,發明了一條鞭法的學生張居正更令人敬佩。

“歷史原本很精彩,歷史也可以寫的很好看!”我想大概這纔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吧,讓我們再次回到六百多年前的天空下,開始明朝之路吧!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9

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就喜歡看些名人傳記。在我認爲《明朝那些事兒》應該是一本枯燥的歷史書,我是不會準備把它看完的。沒想到在當年明月妙趣橫生娓娓道來,我居然看進去了。書中不乏幽默詼諧,把本來乏味的歷史事件寫活了!讀之如飲甘泉。像我這個不怎麼愛看歷史書的人,都能看進去,想想也是不同凡響了。

這本書獲得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獲得噹噹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大獎”及20xx---20xx年度系列暢銷書第一名等榮譽。

該書之所以幾年間成了時髦書,堪比“凡有井水處,必有柳詞”了。歷史本來很精彩,就看怎麼寫了。當年明月的寫作不僅筆鋒幽默,關鍵是加進了自己的感悟,也就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今人與古人的距離。其實我喜歡讀他的原因,是因爲作者用現代的語言把歷史事實擺了出來,我想大多數人也是這麼個念頭。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生於安徽省的一個赤貧農民家庭裏。在元朝末年,坐在家裏都要上稅的畸型社會裏,能夠活下來已經是奇蹟了。他的童年就在一個冬涼夏暖,四周通透,食不裹腹的環境中靠給地主放牛長大的,他此後人生的逆襲想想也是奇蹟中的奇蹟了。由此我也想到了一句話:英雄不問出處。他的人生軌跡大致是這樣的:十二歲時遷居太平鄉孤莊村,十七歲時父母長兄及侄子亡,入鍾離皇覺寺爲僧,後雲遊淮西,二十一歲生活所迫,又重返皇覺寺,二十五歲投軍到郭子興部隊,(十七歲前,幾乎不識字),因作戰英勇受到郭的賞識,二十六歲還鄉招募徐達等。二十九歲率部攻下應天府(今南京),此後他的人生就象開掛了一樣,在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名將的輔佐下,到三十四歲時就受封爲韓守政權吳國公,三十七歲稱吳王,四十一歲稱帝,奠定了大明江山。我看到此處,不僅想起一句話:“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如今六百多年過去了,但籠罩在朱元璋身上的爭論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他有過不朽的功勳,也有過嚴重的過失,這些爭論可能再過六百年也不會停止。歷經時間的磨礪,歲月的侵蝕,朱元璋似乎依然屹立在那裏,他的豐功偉績、成敗得失都被記錄在史冊上,供後人評說。

朱元璋,一代英雄。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在遲暮之年,他勒住馬頭,迎着落日的最後一絲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此爲該書系列第一部。

此後他的子孫們,在他建立的帝國下,又演繹了一番複雜而險惡的政治鬥爭生活,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又寫下了後幾部。

英雄從來都有氣勢恢宏的人生,他們都有過人的天資,讓我等凡人須仰視才見。

歷史從來都是重複的,又從來都是不一樣的。

今天,尤其是太平盛世下的我等。也不必效法於英雄,不必介懷歷史的雲煙。和平是任何一個時代人民最美好的追求。我們現在的生活又何嘗不是戰爭年代經過戰火洗禮的英雄們想過的生活呢?

由此想想也心安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10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擁有了這本書,當時並不知道這本書在史書界已經掀起了一陣熱潮,於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開始了與一段歷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這段歷史並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澀,在作者筆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彷彿被重新賦予了生命,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眼前: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講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義的道路,如何運籌帷幄、決戰羣雄,登上皇位後又是如何排除異己,力保大明江山……在這條主線的牽引下,與之有關的人物逐一登場亮相,權臣或隱士,忠貞或奸佞,那些過往都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來,讓後世的我們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嘆。

合上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獨特風格:詼諧的語言,客觀的評價,豐富的背景介紹和心理描寫,讓那些距離我們數百年的歷史人物如此血肉豐滿的出現在我們眼前,透過作者的視線,我們彷彿真的置身於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看到昏暗燭光下的朱元璋在緊縮眉頭,聽到黑暗中的饞臣在竊竊私語,一轉身,聲聲震耳欲聾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便從那座宏偉遙遠的朝堂上遠遠傳來……於是,我們一路跟隨作者的腳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興衰榮辱。

作者說,他從小就喜歡讀歷史,但很多史書艱深晦澀,沒有一定的史學積澱很難讀懂,這也就造成了很多當代人對歷史缺乏興趣,他從小的夢想就是寫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歷史書,他是這麼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書引經據典,一氣呵成,雖採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增加其可讀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據,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這段歷史的瞭解和喜愛。書中作者總是簡明客觀的對人物進行評價,不帶任何個人色彩,讓每個人讀完之後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歷史,或愛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雖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滅,但卻永存於後世的心中,對於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種欣慰。

好書就是能讓人看完之後,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燈光下看完這本書,重重的呼一口氣,把自己從那段歷史中拉回現實,可目光望向窗外無盡的夜幕時,怎的又彷彿聽到了那段歷史的低低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