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活着》對生命教育有感大綱

讀《活着》對生命教育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讀《活着》對生命教育有感

讀《活着》對生命教育有感

兩個花季女孩燒炭了,一個海外留學生當衆斬首了,又一個孩子跳下來了……一個又一個讓我們心疼的。爲什麼,爲什麼他們對生命如此的冷漠,我們該生命教育了。在繁華的現時生活中,我們對周圍的許多的事物抱有情緒、充滿不滿:我們會對物價的上漲抱怨不止;可以爲他人小小的錯誤而對其指責再三;甚至會因爲一些根本不算問題的糾紛,浪費時間、金錢去計較,在這個社會上,活着就是讓自己處於完全活動中,每個人都爲了自己的利益和鬥,只有在餘華的《活着》裏,我才感受到主人公福貴的“活着”能那麼地惹人憐愛,心生憐憫。

餘華的《活着》能夠一劍刺中我心底的脆弱,震撼着我整顆心靈

《活着》擁有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的底蘊,主人公福貴的遭遇異常悽慘,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着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它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在福貴的一生當中,有最讓他昂首挺胸的時候,最初的紙醉金迷的歲月,也免不了人生百轉千回的輪迴的之苦,家道中落的打擊、戰爭的恐懼、兒子夭亡時的悲憤、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奈。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富貴的命中註定,註定他有騎在雞女身上招搖過市的.流氓行徑,註定他有背叛結髮妻子在外面沾花惹草的歷史,也註定了他後來唾棄自身地主階級身份的諷刺的矛盾。《活着》將歷史濃縮爲個人的命運。命如螻蟻般的個人命運,只能產生枉自興嘆的生命之痛。

看完後我久久難以平靜,痛心不已,爲福貴的悲慘遭遇而悲泣,爲福貴在悲慘遭遇之下的生活態度而產生錐心之痛,福貴,這是一個時代性的悲劇人物,是歷史賦予了他生命,是時代造就了他的形象。在福貴的故事演繹下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爲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活着》將一個歷史階段的跨越,戲劇性而又誇張性地搬到一個小家庭中來,福貴在地主階級時那種暴發戶似的自我炫耀,強搶民女似地向自己喜愛的女孩子示愛,都讓人牴觸不已,不由產生嘲笑心理。然而福貴家道中落後的一系列遭遇又讓人同情不已,主義的打擊,大躍進和革命對地主階級的批鬥,讓福貴家一次又一次地步入絕境。

但是福貴就是福貴,他用非常人所有的“福貴”精神支撐到最後,儘管面對人亡家散的悲劇性結局,福貴也沒有輕易放棄自己,因爲他的希望還在,書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也許這段話就只福貴的希望吧!這種麻木而又讓人心生憐憫的“福貴”精神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他是那麼地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活着》可以稱爲一部不朽的着作。因爲這一部小說,絕不是僅僅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它還客觀地反映某種現實,並通過作家自己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讓讀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所傳遞的情感。其間雖有誇張,但不失真實;雖有描寫,但不失質樸;雖然寫實,但不乏可讀性。

“活着”倆字究竟承載者多少的辛酸、悽苦,演繹過多少的悲歡、離合,一直以爲活着只是對現在一種真真切切的感受,我能感受到空氣中有活着的影子,因爲我正活着,但是從未想過活着有時候是對精神的考驗和對過去和將來的衡量。“活着”就是活着,那麼真實、讓人無從逃避,因爲我們不能也不會忽視自己的存在,那麼我們就學會活着、用心去活。從紈絝子弟到回頭浪子,從一次次變故中富貴學會了堅強與忍耐,學會了責任與堅持。爲了死去的人,爲了愛自己的人,爲了自己愛的人,我們都要好好活着。一次生命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爲了這個奇蹟,我們也得好好活着。活着,不單單是一個人的責任,更是一羣人的期望。如此呵護我們成長的父母,那麼可親可愛哺育我們的老師,那麼多相親相愛的朋友,我們的生命中有着這麼多親愛的夥伴,我們的生活有着這麼多姿多彩的畫面,我們的身上揹負着這麼多的責任……。好

好活着,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對於我們的家庭來說,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件美好的責任。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坎兒,沒有什麼能夠比活着更有魅力。好好活着,相信我們的明天是那片火紅的朝陽!想起那麼多慘不忍睹的自殺的畫面,想起富貴那麼堅韌的活着,不禁感慨生命在現今的學生眼裏究竟充當着怎樣的角色?只是一時好玩一時衝動時的一種象徵?玩膩了就可以隨意拋棄,全然不顧及自己的父母與朋友,那麼縱身一躍就一了百了?生命如此高貴的一個名詞爲何在你們眼裏竟變得這麼一文不值?母親懷胎十月,經過20幾年的培育將我們培養成了現今的模樣,這其中的艱辛何以報答?爲了逃避心中所謂的煩惱與責任就可以這樣不負責任瀟灑的離去?活着真好,不僅要活着,還要活得精彩活得驕傲!

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活着》爲一部“永恆作品”,我認爲決不是謬讚。福貴的悲苦並不因爲時間的推移而讓人忘懷,通過餘華我瞭解到另一種人生境界,我要好好活着,爲一切愛我的人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次饋贈,怎能輕易放棄?在我們這個“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代,更應該有《活着》這樣的小說來刺激我們的感官神經,讓我們敲響對現實的警鐘,切忌沉睡於神經麻痹和漫無目的的遐想,學會發現現實的缺殘,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現實,做好活着的準備,爲“活着”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