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大綱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1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爲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爲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爲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2

俗話說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穫。這學期,我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本書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成績的優異,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爲本的實質。讀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有句話:“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啓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學生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學生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學生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們只要給了學生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爲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郭教授曾說:“站在太陽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陽。”有時候我經常埋怨:“學生真笨,教了好幾遍,他們還是不會!”也常常感嘆:“你看人家XXX,老師一教就學會了!學生真是天壤之別!但是,仔細想想,五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齊,何況孩子呢?如果都個個賽諸葛亮,還要我們學校和教師幹什麼。

其實我們應該始終站在欣賞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從他們身上找到一個個的閃光點,真誠的讚揚每一個學生的細微進步。我們應該認爲,那些“後進生”都是暫時的,相信他們會像“醜小鴨”一樣,春天一到就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了。不管太陽有多低,我們都要比它更低,我們要站在太陽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陽。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爲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這些理念,落實在行動中卻還有距離。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提出學習的主體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3

郭思樂教授着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郭思樂教授在書裏說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爲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我想說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揚了我,讓我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讓我的生命揚起了風帆。

生本教育是近幾年來,由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郭思樂教授全力倡導、推廣的一種素質教育。其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爲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爲學習的主人,爲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這些與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爲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常常使課堂死氣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卻是“解放人,學習是快樂的事情,教育是激揚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學習過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爲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爲學生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但這樣的作業很多時候是在課後,是在我們學習了課文之後,讓學生做適當的實踐和拓展,這樣後置性的作業往往成爲了學生對我們所傳授知識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學生們的思維,無法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本學期,我們對前置性作業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和實踐,首先,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我們對於重難點把握的會更準確,而以前我們往往會跟學生一起學習我們認爲的重難點,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實踐證明,很多知識學生們能夠通過自學已經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時候很會有比老師更特別更透徹的理解。

而且,小組內在討論重難點和疑問的時候也是互相學習和昇華的時候,在向同學們彙報時,就會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給大家,激發另一些同學的思考。其次,在相關資料的蒐集上,學生在沒有學習課文之前,他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資料,那麼我們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內容,而是百花齊放。最後,拓展、實踐,都讓學生先做吧,“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區別於師本教育的不同之處。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課堂是煥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師傳授,學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地方。在這裏,學生跟老師一起學習着、快樂着,課堂必須嚴謹卻不呆板。課堂的改變帶來了學生的改變。我們班的學生也動起來了,腦筋活起來了,課堂上高高舉起的小手成爲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4

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細品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呼喚教育迴歸生本!

《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是《教育走向生本》的姊妹篇。五年前《教育走向生本》着重從理論上闡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論,之後郭思樂和課題組的教師,開始了更加深入、艱苦的探索,通過實踐,不僅驗證了理論,還初步發展了理論,纔有了新著《教育激揚生命》。

郭思樂教授在書中說:“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是啊,一直以來,在教育者的心中,學生僅僅是我們教育的對象,很少人能夠認識到學生還是豐富的、鮮活的教學資源。郭思樂這一全新教育主張的提出,使我們重新認識了學生,也重新思考了教與學的關係。

書中講了這樣一件事:香港的一位專家在講演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堂課,老師病了沒來上課,來的是代課老師,同學們很高興,因爲代課老師是不上課的,只要關注學生不吵鬧就行,學生玩什麼都行。學生開始很安靜,漸漸地聲浪起來了,這時代課老師敲敲桌子:喂喂,你們這樣吵,我就講課了。”這樣一來,學生被鎮住了,班裏立刻安靜下來。郭思樂教授談到的這個故事啓發我們,玩是兒童的天性,而教和兒童的玩是對立的。教能不能轉化爲“玩”呢,很難,而學是可以轉化爲玩的,因爲它有三個有利的條件:一是學和玩有同樣的主體,都是兒童自己。二是學就是要學習真善美。三是兒童的喜愛活動的天性,其本質上又是學習的天性。教必須轉化爲學。一位老師說得好,學校就是學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實驗中,我們會感到,在基礎教育的範圍內,且不說許多東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學往往要比教來得順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而推演到我們,則是“事得一以順”,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體,事情就會變得順利。我們找到了學是教學的本體,教原本就是用來幫助學的。

書中,做了一個類似於思想實驗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麼拿起礦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爲你對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現在假定你鄰座的老師對於喝水沒有生命的需要,也沒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於是你把它編成教材,進行講授,最後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想必是“順時針和逆時針”(擰蓋子必備的知識),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應該舉到什麼樣的高度……,然後,鄰座聽得十分疲勞,考查起來他可能僅僅是60分,並且,可憐的他想用你教的辦法去喝水的時候,竟然不會喝了。

這個故事對於當下繁雜的基礎教育問題具有一針見血的見解作用,它比喻我們教育中大量存在這種不用教的東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實現的東西,我們許多時候在教本能!

聯想我們實際的教學,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本能可以實現的事情,卻教得十分認真,做着許多無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們物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使小燈泡發亮的連接方法。之前我們會教學生把燈泡一端用導線連電池的正極,另一端連電池的負極,一步步,學生近乎毫無自我發揮的空間。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老師給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藉助學生自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和實踐,學生會發現可以一次同時讓2個小燈泡發亮;可以同時連接2節電池,可以增加小燈泡的亮度……

你給學生學的機會,而不要認爲他不能學,不肯學,他會興致勃勃地學,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爲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解放兒童,我們的工作必須是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這樣簡單、自然的思考,長期以來我們卻沒有去關注,我們作爲教師常常太主觀主義了,因此也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我們的傳統教學中,事實上諸多方面是嚴重壓抑兒童原應激揚的生命本性,這也導致了相當多的尖銳的教育教學矛盾問題出現,以至於到今天很多傳統教學問題已經基本上到了難以突破的地步,現在反思起來,教育教學問題死局的本質依然是未把主體迴歸到“學生”這一個最關鍵的對象之上。

而“以生爲本,激揚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倡導並始終明確堅定徹底地以“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爲教育教學宗旨及目標,真正把教育迴歸到“學生”“孩子”“兒童”這個教育主體之上。

生本教育,無疑是當下破局基礎教育教學難題的一條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讓我們通過生本教育,還給我們的孩子一個真實生動精彩的課堂。當下我們的教育需要生本,請讓我們的教育迴歸生本!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5

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纔會創造精彩。——《教育激揚生命》

前段時間我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瞭解到一些生本教學的理念與形式,可謂受益匪淺。在學習這一理念的過程中,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實現這樣一種激揚生命的教育,獲得“教”與“學”的雙贏。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纔會創造精彩。

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總是在無形中強調着榜樣示範作用,要求按規矩辦事,由此制定了許多條條框框,將孩子們束縛住。單純灌輸知識,知識永遠是“死”的,定量的。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發散,主動汲取知識,發現新問題。於是,只有放手課堂,相信學生,才能激發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現出精彩。

如我執教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有的學生抓住了前文對居里夫人外貌的語句(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與後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態度(將獎金捐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聯繫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視名利如糞土,和淡泊名利的態度。還有的同學抓住了可能一詞來談,從中看出實驗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見居里夫人的爲科學獻身的科學精神。學生們在深度閱讀中,抓住了關鍵詞句,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居里夫人偉大的科學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在課堂上如此的能說,是我始料未及的。

總之,返璞歸真,以人爲本,是我們學習的根本出發點。相信學生,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的精彩,是成人無法演繹的。這個信念也將伴隨我在今後的教學之路上前行。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6

近日,認真拜讀了《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這是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念的又一力作。在書中,郭教授提出依託生命,激揚生命,教育就可以享受生命的神奇,使傳承和發展文明的事業呈現良性發展狀態,解決今天教育中多年未能解決的問題。作爲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前精心預設,引導學生學習

郭教授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應以學爲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本着“全面依靠學生、高度尊重學生、一切爲了學生”的全新理念進行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習、思考的時間、空間交給學生。課堂上的時間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一名引導者,因此,在課前的前置性作業佈置就顯得尤爲重要。

課堂應以學生爲主體,我們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生本教育提出應“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前置性作業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並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這個過程,讓學生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學生作業的展示,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學生會了,就不用講了,如果學生做得不對,再引導學生思考,進行教學,這樣就會事半功倍。但教師必須進行適當有效的調控,才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給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信息共享的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自由的、激烈的小組討論,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如小學數學的《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師就可以預先佈置一些作業,讓學生在父母的陪同下進入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大致瞭解所購物品的總體價格,讓學生去付錢和結帳,這樣學生就對人民幣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了直觀的認識,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講講購物的過程和結帳的過程,通過討論來完成知識的學習。

二、課例聯繫生活,幫助學生學習

生本教育中主張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認爲學生的天性是玩,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他們天生對學習很感興趣,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小學生會覺得數學只是一些枯燥的數學和公式,很難理解,其實數學有時會給人以很深奧的感覺,但卻是離我們生活和工作最近的一門學科。只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數學,就一定能夠學好數學,並從中找到樂趣。教師要注重數學來源於生活,用之於生活,讓學生體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如角的認識一課,學生對角的認識大多侷限於課桌、練習冊、三角尺等等,對角的度數及銳角、直角缺乏直觀的認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筆者上課時就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找找教室裏的角、找找校園裏的角,再說說生活中碰到、見過的角,接着討論各種角的特點和作用,這樣學生就認識了角,並對三角形的穩定性有了認識,印象也較深刻。

三、課堂鼓勵評價,樹立學習信心

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沒有起到鼓勵作用,評價中鼓勵、表揚的話少,批評的多,有時甚至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即使是表揚的話,也是千篇一律,沒有新鮮感,學生聽多了也就不覺得這是一種表揚了。

1、對學生多點關愛,多點表揚。曾經有個兒童心理學機構研究證明,在兒童的成長階段,80%是表揚、激勵的話,20%是提醒的話,這樣的比例是最適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但我們的教師對學生的表揚有時卻惜字可金,這是因爲我們對孩子還缺乏關愛。曾看到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愛意,自己的孩子會走路了,父母們會覺得真是了不起,會不吝嗇用最美的語言來表揚孩子。老師對學生也要多一份關愛,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這樣就會對學生多點表揚了。

2、表揚要形式多樣,要有新鮮感。我們平時的表揚大多是“你真行”,“你真棒”,而且對每個學生都是如此,在課堂中還會經常聽到老師說“來,我們來表揚你一下”,這時所有學生就鼓掌三次,大多如此。中國的語言文化是很豐富的,表揚一個人可以有許多種方式,如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語言,儘量每個人都不要重複,如可以說“你真給力啊!”,學生會覺得很新潮,也給讓學生一份小稱號或者小星星,如我校就對學生採用了“五星樂樂”的評價方式,這種科學的評價方式對學生起到了激勵作用。

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從主要用科學方式轉向主要用生活方式進行的教育,從師生教育到生本教育,我們要學習和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希望在生本教育理論的引領下,我們的課堂教學會更精彩,兒童的個性成長、學習生活也會更加精彩。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7

假期裏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揚生命》,我更加確信兒童的潛能無限,只要我們相信他們,給出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氛圍會激勵他,他們就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不是教師完成的。就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動的學。

人們習慣地把兒童看作是“一張白紙”,該書強調兒童不是“零起點”,每個生命都具有高級本能,如果我們能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個開放的、多樣性的發展環境,那麼我們的學生獲取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進生本課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導的高度的尊重學生,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以學定教、小組和班級中的交流、討論、教師適時的引領等,無一不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爲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爲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老師在學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領學生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課堂更使我領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學生的真諦,感悟到了兒童生命的燦爛,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又如現在的每一節課課前學生總能做好下節課學習準備工作,預備鈴一響他們馬上會喊出自己班響亮的口號,然後大家一起分享兩分鐘(經典誦讀或背誦等),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的面孔和專注的表情,我們老師更會激情飛揚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節課……

郭思樂教授曾說:“教師的導,應當把精力放在設計‘先做後學’,‘生會後學’的過程上,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先學”的習慣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自學預習一兩次或三四次也不能養成習慣,要持之以恆。行動的次數越多,習慣就越堅固,越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驗。我相信,用我們的耐心和恆心幫助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習慣,他們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我們以教材爲載體,利用教材與學生共同感情學習中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進而學會生活,學會發展。課堂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存動力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誘發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質疑,鼓勵學生在閱讀欣賞感情。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相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該是一個“牧者”。教師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過去所認爲的“灌滿一壺水”。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教師點燃激情,讓課堂成爲學生燃燒學習熱情的舞臺。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個就是“拋秧啓示”,什麼是“拋秧啓示”呢?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一直以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層層,以爲付出得勞動越多,收穫就會越多。年復一年,人們照此方法辦理,但禾苗產量依舊。不知誰發明了拋秧的方法,農民把插秧改爲拋秧,卻能帶來豐收。初看起來,勤勞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悠閒的卻能帶來豐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實,插秧貫注了我們的豐收的意願,但破壞了秧苗的自由生長的自然規律。類比到教育上來,老師就好像插秧的農民,主觀意願很想豐收,但沒想到當我們強行對秧苗進行密植時已經破壞了自然規律。學生也一樣,他們是我們的秧苗,當我們將知識和行爲變成一些細密的目標以後,就會對學生提出細密的要求。殊不知,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並不領情。因爲,學生一般不願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範。因爲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於這些規範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爲宗旨的教育”。

是花,總有盛開的時候,即使花季已過,也會在合適的時機綻放一生最明豔的美麗。同樣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總有開竅的一天。因此,不要急於拔苗助長,只要提供足夠養分,然後靜靜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開放……耐心地靜候花開,更能體驗到教與學共同成長的真正和諧,也不能真實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簡單的“牧者”的幸福。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8

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現在談談我的感受。

伴隨着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爲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爲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爲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爲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

作爲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教育他怎樣珍惜自己生命,以及關愛其他人!研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9

《讓教育煥發生命的價值》這本書以一種新視角看教育,以一種批判的眼光看教育。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正視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現象,以追求教育的合理狀態,最終讓教育處處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揭示了學生作爲人的存在,學生是有生命,有血性,有思想的人。所以,作者說,老師不能當園丁,園丁一走到花園裏,對着那些植物,只看一眼,就是咔嚓一聲,參差不齊的枝葉變整整齊齊了。然後拿起一枝早已準備好的竹竿,一邊比量,一邊伸出大剪刀,刀鋒一過去,就無一枝獨秀了,而是齊刷刷地一般高矮,好看嗎?當然,真是整齊又美觀。可是,活潑可愛的學生能被這樣去修理嗎?

雖然現在一直在倡導要尊重學生,體現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搞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說得多好啊,可是那種被動的,“唯老師就對“的思想仍然深深的根植於學生的心靈深處,所以在教改的時候最大的問題,不一定是來自教學過程的實施,而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學生的觀念。有一次,我私下裏與幾個學生聊天,她們說:老師,你讓我們自主學習,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學,而且也學不懂。我們還是喜歡你給我們講,我們聽得特別清楚,很容易就懂了。當時,我還很興奮,因爲這說明我講得生動又仔細,學生很喜歡。可是慢慢的,我就發現,每次課堂效果特別好,可是一到考試就見分曉了,用學生的原話來說就是:一聽就懂,一做就懵。我就在思考:不管我講得多生動,不管學生聽得多認真,他們在聽的時候只是記住了這道題,而他們自己的大腦卻沒有去思考,他們在自己的大腦裏沒有形成思路,他們只擁有機械記憶,所以哪裏會舉一反三,哪裏會學一而知十呢?

我們經常談的話題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的參與學習,自己得出某些結論。可是我們卻忘了那些自進入教室以來就當接受器的孩子,在此時,他們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怎麼去學習,怎麼去探究。所以,我們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時候,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轉變學生學習的觀念,讓他們自己真正認識到他們和老師是平等的,他們有自己去探究和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權利。這就需要老師的支持。很多學生在長期的奴性教育中,變得自卑和膽小,他們甚至沒有勇氣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更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因爲他們害怕自己的答案與老師的不同,害怕錯誤,害怕老師失望的表情,甚至是鄙視的眼神。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收回所有阻礙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言行,讓他們能夠在激勵的、自由的氛圍中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做一個真正積極的、主動的人。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範文10

暑假裏,我仔細閱讀了我校下發的校本培訓閱讀資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從人性的底線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想,“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於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爲了讓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扞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說,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爲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捨生取義”的價值觀。爲國家、爲民族、爲集體、爲人民,總之是爲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說這些不對,而是說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我確認之後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爲“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爲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塗,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並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說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爲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啓發。

我想,每位教師都應在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因爲“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書也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崇敬生命、熱愛生命,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

教師能夠用豐富的生命實踐去鍛鍊學生,尊重、正視每一個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帶給學生更多的感動,更多溫暖的關懷,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的、光明的內心世界,這纔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