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留侯世家讀後感範文

留侯世家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留侯世家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留侯世家讀後感範文

  留侯世家讀後感1

看完留侯世家,最大的感觸便是張良真是一個智者,對於事情的判斷能力與出謀劃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張良僅僅憑藉過人的頭腦和三寸不爛之舌就幫助劉邦獲得天下,自己榮升帝王之師,一生堪稱完美。那麼,張良的智慧到底表現在哪裏,他對事情的處理方法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的地方呢?

首先,張良善於揣摩各類人的心理。在戰亂的當時,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利益爲重。張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心理,想出一些辦法,既能滿足對方的需要,又能滿足自己的利益,達到雙贏的效果。比如說史記中有一段記載劉邦決定放棄函谷關以東的所有土地,決定把他分封給能與他共圖大事的人。張良建議把土地送給英布、彭越和韓信三個人,利用了英布和彭越與項王之間的矛盾,這兩個人爲得到土地共同對抗項羽而高興,同時對於劉邦來說又能借助這三個人的力量來制約項羽,使得自己一方的勢力增強。爲了成功,必須藉助他人的力量,這就需要採取某種方式,以他人的利益爲誘導,來使得別人心甘情願聽從自己的安排。春秋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兩大說客,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以國家的利益爲出發點來勸說進行連橫與合縱,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見,掌握不同人的心理與需求,對於人的深入研究是張良成功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次,張良能夠結合具體情況來處理事情,思維縝密。古往今來的謀士有很多,有的輔佐自己的主子走向了帝王之位,有的卻因判斷失誤而釀成了千古恨。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個人有個人的道理,但究竟哪種判斷纔是正確的,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與需求來展開思考。酈食其一直是我一個比較敬佩的人,不僅足智多謀,面對油鍋還能面不改色,也算是一個英雄人物了。但他提出的建議卻被張良反駁的一無是處。酈食其看來也是飽讀詩書之人,以商湯武王的做法爲鑑,勸諫劉邦分封六國君王的後代。而張良卻敏銳地發覺了當時戰況與商湯,武王的不同之處,根據實際情況爲劉邦作出了分析,使得劉邦撤回了指令。由此可以看出,結合實際情況,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只會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必然會遭遇失敗。張良對於事情謹慎嚴密的分析與思考,使得劉邦對他放心,從而言聽計從。

第三點,張良深諳爲官之道,能夠聰明地處理人際關係。韓信同樣才華橫溢,用兵的水平在當時無人能及,但韓信後來卻以反叛之名被劉邦殺害,原因就在於韓信不懂得低調謙遜,從而使劉邦感覺他對自己產生了威脅,便找機會除掉了心腹之患。而張良一直對於高祖忠心耿耿,盡心輔佐,使得高祖對他產生了足夠的信任。並在後來的爲官生涯中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從而獲得了善終。呂后後來爲廢太子之事找到張良,張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幫助了呂后,使得呂后對他心存感激。當時觸怒呂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後呂后垂簾聽政時收到了的迫害,但張良卻能善始善終,可能也得益於他對將來時態的'預測以及在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出的智慧。

總而言之,我對於張良只有兩個字“敬佩”,希望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多向張良學習,也成爲像他那樣有智慧的成功人士

  留侯世家讀後感2

相信閱讀過《史記》的人都知道劉邦評價張良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能讓一個帝王如此稱讚,他張良到底有何能耐呢?

“帝者師”張良,這個稱號可不是白得的。他跟隨沛公一路過關斬將,打了無數場大仗,“下韓十餘城,攻下宛,入武關。”最精彩的一戰就是嶢山之戰。當時,沛公劉邦想派遣兩萬兵去攻打嶢山下的秦軍,而張良卻勸道說“秦兵尚強,未可輕”,他聽說對面的將領是屠戶的兒子,易用金錢收買,“願沛公留壁,使人先行,爲五萬人具食,益爲張旗幟諸山上,爲疑兵”,再命令酈食其帶着許多貴重的財寶去誘惑秦軍將領。不出所料,秦將反叛了!之後,便希望與沛公聯合起來襲擊咸陽。沛公本想答應,可這是張良又勸阻“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這次,沛公他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他大敗了秦軍,以至於之後到了咸陽,秦王子嬰也只能乖乖投降於沛公。

我爲什麼會說它精彩呢?因爲這實在是大快人心!這好像是張良已經籌劃好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用財寶收買秦軍將領,後又料到秦兵不會乖乖投降。趁着秦軍沒有防備之際,襲擊秦軍,大敗秦軍。追殺敗兵至藍田,後又一次大敗秦軍。以至於在沛公一行人來到咸陽的時候。秦王子嬰也“手舉白旗”了。一切都是這樣順利,一切都是這樣完美無瑕。

“人不輕狂枉少年”在張良年少之時,也做過一件魯莽的事——行刺秦王。歷史上關於“刺秦”這個話題的,最著名的硬是荊軻刺秦了。在司馬遷的手下,這個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張良刺秦就不是很出名了,《史記》中觸及這個的也只是短短几句。但當我在閱讀《留侯世家》時,總是忘不了這幾句話的內容,因爲我沒想到在我眼中“文弱書生”形象的張良會有這個勇氣去行刺秦王。到底是什麼給了他勇氣去行刺秦王?是因爲他的愛國之心!韓國被秦所滅,張良的故鄉已被秦佔領。爲刺秦,爲替韓國報仇,他“弟死不葬”,他“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甚至從此過上了逃亡的生活,這讓我對張良的形象發生了巨大改變。

用“忠義之人”這四個字來形容張良是再好不過了!以他對劉邦的“忠”與“義”使沛公不得不這樣信任張良。在沛公入關中後,項羽來到鴻門下,準備攻打沛公,於是之前與張良所有往來的項伯連夜進入沛公軍營,私見張良,想與張良一起離開。張良卻說:“臣爲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後又立即把情況告訴沛公。這才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上有所準備,不至於喪命黃泉。要說劉邦這次的死裏逃生,少不了張良的功勞。明知沛公這邊是弱勢,但還是效忠於他。他是一個真正做到“忠義”的人。

他不忘國恥,散盡家當只爲報那滅國之仇;他忠誠不二,用實際行動證實自己的忠義;他足智多謀,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博得劉邦信任。張良——當之無愧的帝王師。

  留侯世家讀後感3

《史記·留侯世家》主要寫的是劉邦的謀臣張良的一生,順便還簡單寫了張良的繼承人張不疑的情況。

本篇寫了張良與黃石老人、張良與項伯在鴻門宴的表現、張良建議漢王焚燒棧道以安項羽的心,張良勸劉邦暫不分封、張良建議建都關中、張良爲太子出謀保住繼承權,等,許多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看完了感覺張良還真是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特別善於出謀劃策,正如漢高帝言:“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只是張良與黃石老人的故事有點離奇,杜撰的吧?

總之,張良個性有點神祕,年輕時曾謀刺秦始皇,失敗後被追捕更名改姓躲藏於下邳,十年後陳涉起兵反秦,天下紛爭,張良在準備跟隨景駒的途中遇到劉邦,以精通太公兵法得到劉邦賞識,從此跟隨劉邦。這時候張良是20多歲呢還是30多呢,文中未交代,已經開始表現足智多謀、老謀深算的特點,從他協助劉邦攻打堯關一事就可以看出來,而且自他跟隨劉邦以來所出的計策就沒有失敗過,真神人也,比諸葛亮還諸葛亮。

但由於體弱多病,張良在劉邦打江山時未立戰功,在劉邦坐江山時也未象蕭何一樣出任相位參與治國,不過也避免了像蕭何一樣飽受猜疑裝模作樣。全文看完,看不到有劉邦或呂后對張良有一個字的詬病,看到的只有對他的賞識與感恩,這對於像劉邦、呂后這種人,真異數也。世界真奇妙。不過,仔細想想,韓信、蕭何等追名逐利之徒怎能與張良這類世外高人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