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綱要》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綱要》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綱要》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綱要》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綱要》讀後感1

反思自己以往的學習經歷,有很多的時間我是爲了應付眼前的工作而去有選擇地查找有關的信息資料。學習時只能走馬看花,攫取時則是蜻蜓點水,一次次的獲得只能是一些很零星的觀點、不夠完整的理論體系。於是在撰寫專題文章、設計活動方案、記錄分析孩子行爲時,我常常會陷入迷茫:我到底能用什麼理論依據來解釋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呢?我在冥思苦想中意識到了自己的淺薄,於是我決定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尋求理論的支撐。

我要求自己從最基本的內容學起,對《綱要》、《指南》的解讀,我不再爲自己能應對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過文字表面,結合幼兒園的發展實際,各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點、目前主題活動的開展情況來剖析和理解。我會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綱要》《指南》中提出的哪些內容和要求我們已經在做了,目前到了什麼程度,孩子的發展實際體現了哪些理念?我們還可以從哪些領域和途徑來拓展?

此外我還認爲一個人的學習與提高貴在日常的積累。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手頭所有的專業雜誌、教育網站、外出聽課學習等所有與教育相關的內容我都能及時閱讀和學習,並用最短的時間進行篩選和梳理,將自己的所學所悟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去。

激勵幼兒主動、自信地參與活動:以音樂活動爲例,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衆。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而不敢表現。如果我們任其自然,這部分幼兒不僅失卻了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機會,還可能導致一定的心理缺損。我們應將音樂活動作爲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基於這一思考,結合我在音樂教研組學習的相關知識,我設計了小步遞進的“階梯”,提出合適的要求,儘可能使教育個別化,使每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展。如我設計了起步較低、由易到難的系列節奏遊戲:聽着小鈴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鈴節奏拍手)。大鼓和小鈴(即以跺腳方式模仿大鼓節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鈴節奏)。機器人(即聽辨鋼琴的低音區和高音區,並分別用跺腳和拍手錶示)。小手小腳(即根據圖譜上的小手、小腳標誌,隨音樂用小手、小腳表現相應的節奏)。這組遊戲的技能要求並不高,目的是讓幼兒輕鬆自然地走進音樂活動,在難度不高的藝術表現中體驗成功。

另外,在音樂活動中,我儘可能給每個幼兒當領頭人的機會,如讓幼兒擔任指揮、領唱、領奏等,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滿足自我表現的需要,樹立自信心。

許多音樂活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體舞,小樂隊、遊戲等,因此我們應把個體質創造和羣體的合作緊密地連成一個整體。既要尊重個體發展,又要注重羣體的交往合作。如爲了在合唱時獲得和-諧和的聲音,幼兒需要聽着琴聲和同伴的歌聲不斷調節自己的音高。又如我抓住時機啓發幼兒根據“去公園找春天”這一活動創作樂曲《春遊之聲》,請他們共同確定主題、選擇樂器、創編節奏,最後合作表現。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人人有任務,個個有責任,每個幼兒都是團體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在堅守自己“崗位”的同時,逐漸擺脫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悅。

我深信厚積才能薄發的道理,爲此我也將會用加倍的努力和熱情去關注每一個孩子,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個有思想、有責任、有愛心的新型教師。

新綱要的實施對我們大家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和考驗,我們曾經有過的迷茫和困惑,曾經經歷的艱辛和曲折,都將敦促着我們不斷地去學習、深入地去思考、坦然地去面對、相信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定會在執着和堅毅中脫胎換骨,大有作爲。

  《綱要》讀後感2

爲了更好的組織和實施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我們全園老師都認真閱讀、學習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是一本指導我工作的教科書,也是指引我們走好幼兒教育道路的方向盤。

首先,新的《綱要》總則中的第五條所提到的尊重幼兒人格和權利,身心的發展,保教並重,關心個別差異,促進個性的發展,體現了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待幼兒是客觀的。《綱要》中制定了五大領域的內容,目標是爲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指導思想,並啓發教師正確實施。

其次,《綱要》中指出,幼兒同伴羣體及幼兒園教師集體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老師的言行舉止應成爲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所以,我們努力要爲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和諧的、安全的、自由的環境,讓幼兒自由自在地在這環境中生活、遊戲、學習、發展。《綱要》還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要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的確,家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我們要認真做好家長的工作,取得他們的.信任,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支持。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好幼兒教育工作。

此外,教育在幼兒時期是很重要的。幼兒的發展應該是多樣性的,不拘一格,有個性的。幼兒的認識、理解,感受以及活動方式等主體性表面需要受到尊重。因此我們應該在各方面給他們發揮與施展空間,創造各種條件與環境,爲幼兒培養和教育做好前期工作,充分發掘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活力,讓他們在起跑階段打好基礎,因此幼兒園教育內容應該是全面性的,各領域內容相應參透的,能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

最後,作爲幼兒教師應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尊重和關心幼兒,教師應從領導者的位置上走下來,蹲下身,帶着一顆充滿好奇的童心與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的所想。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把教師視爲他們中的一份子,他們才願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老師,師幼之間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幼兒都具有好動,好奇,好問的特點,他們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成天總是問東問西,摸摸這兒,碰碰那兒,一不小心,就會犯錯誤。教師應以理解、寬容的心態對待幼兒的錯誤,心平氣和地幫助幼兒分析錯誤的原因,幼兒也就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批評。

以上是我學習《綱要》後的一點體會,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我將不斷的更深入的學習,把《綱要》精神逐步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綱要》讀後感3

《綱要》承認目前該省的現今教育現狀中存在諸多的薄弱環節,如“教育觀念及內容方法相對還是比較滯後,應試教育傾向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推進素質教育難度較大。教育發展還不平衡,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辦學水平不高,一些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地區教育資源不足問題日益顯現;教育結構不夠合理,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比較薄弱,職業教育吸引力還不夠合理,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亟待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還很不完善;教育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民辦教育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強,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科研輕轉化推廣還未根本轉變;教育投入還不能滿足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教育保障水平不高,一些地區和學校的債務負擔還比較重。但該《綱要》並沒有從源頭上指出造成以上這些問題的原因和癥結究竟是什麼?將採取什麼措施來逐條改進和改善。雖然通篇宣稱“提高質量”,但並沒有說明這所謂的質量究竟依據什麼標準?將由什麼權威部門發佈?是以滿足社會需要爲標準呢,還是完成了教育大綱爲標準?

根據《綱要》所列條文,在“提高質量”方面,要“建立健全質量導向的教育評價制度和工作機制,制定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基本標準,全方位建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那麼將由誰來評定和考覈這個“制度和工作機制”、“基本標準”、“保障體系”。假如,這個評定和考覈沒有家長的參加,將又是一個教育部門自娛自樂的科目而已。而這個評價主體顯然又是《綱要》迴避的內容之一,並沒有坦誠邀請社會公衆的監督。

衆所周知,對於教育質量的好壞,最權威的評價者恰恰是家長,也只有家長才有切膚之痛的感受。不僅是因爲他們爲教育出了錢而有權評價,最重要的是拿自己唯一的孩子在給整個教育體系在做試驗品。一旦試驗不成功,被隨手丟棄,從不負半點責任。因此,教育質量的評價者決不能是教師以及教育部門。讓教師和教育部門自我評價,如同在競技比賽規則中允許又做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何談一絲公平性?因此,作爲一個學生家長,在學習這份綱要後卻沒有感覺到一絲的欣慰。

由於獨生子女的政策,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種眼光繚亂的《綱要》對於家長而言不知道有什麼意義?似乎這又是一份如何提高教育政績的大綱。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開始了人生的噩夢,一切以分數評價孩子,而這些分數的得益者居然就是教師本身,癥結在於學校按分數決定教師的評獎金、評職稱。因此,最關注分數的恰恰是教師自身,而不是家長和學生,讀後感《《某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讀後感》。教師通過家訪向家長灌輸一種理念,讓家長認爲分數就是學生的一切,讓家長自動飲下苦果。而一些不善於接受學校“教學模式”的孩子,註定成爲被淘汰和被歧視的對象。不要說讓所有的孩子在德智體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這樣冠冕堂皇的目標,就連一些從大學畢業的孩子連基本的獨立謀生的能力都沒有掌握,這難道是教學改革的成功?當家長欲哭無淚之時,竟然找不到一個具體的責任者。這恐怕就是教育體系設計中的巨大成功之處吧。學校年復一年地沿用一條龍式的僵硬的教學模式,完全抹殺學生的個性發展,削足適履地把學生改造成“標準產品”。

雖然達到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但是作爲培養一個健全人格的社會人的標準來看已經報廢了。這一點從《××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看不到任何的新意。作爲家長不禁要問,現在制訂的是20xx年-20xx年的規劃,那麼之前的規劃目標有沒有達到,或者達到了什麼程度。假如部分沒有達到,那麼沒有達到的原因又是什麼?這些原因有沒有可能在下一步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繼續存在?幾十年來,讓家長們欲哭無淚的是,從幼兒園到大學,花了許多的冤枉錢,完全得不到一個“價值相等”且令人滿意的教育服務。而且,由於壟斷的因素,教育服務的質量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評估。這也許是目前中國境內最不公平、也是最不清晰的“消費者權益”問題。義務教育變成了讓家長終身盡義務,讓家長成爲獨立承擔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主體。

而教育部門卻變成了向全體人民施恩的主體,還要全體公民來感謝他們,國家還因此設立了獨立的“教師節”,讓一個原本普通的謀生職業,從此變得神聖起來。問題是職業的神聖,並不代表從事該職業的人的神聖。就象上帝的神聖並不代表神職人員就一定神聖。其實,家長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求孩子能具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換句話說,花了許多的錢就是能讓自己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長,至少自己能夠養活自己。難道國家的願望不是這樣嗎?當許多的大學生的就業就爲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之時,難道教育部門連一點責任也沒有嗎?至少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教育部門爲學生所提供的教學產品中存在重大缺陷。懷念起陶行知先生的良知。

30年代,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寫過《殺人的會考,創造的考成》一文(19xx年),他激烈抨擊舊考試製度,痛心疾首地說:“學生是學會考,教師是教人會考,學校是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教育等於讀書,讀書等於趕考。好玩吧,中國之傳統教育”。“現在中學校有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日間由先生督課,夜間由家長督課,爲的都是準備趕考,拼命趕考,還有多少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會的寶貴知識呢?......趕考首先是趕走了臉上的血色,趕走了健康,趕走了父母之關懷,趕走了對民族人類的責任。”他向全社會並向當年的一代教育工作者大聲呼喊:“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動那培養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陶行知的悲憤,不知道《規劃》的制訂者讀了有什麼感想?難道真的毫無羞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