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000字大綱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0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000字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

魯迅先生曾說,“不值得讀兩遍的書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讀。”然而現在人們讀的書多是隻夠讀一遍的書,書雖然多卻很能挑出一兩本有品味的,值得讀兩遍的書來,但《哲學與人生》卻是例外。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裏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爲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爲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爲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爲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爲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爲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爲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爲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2

本學期的毛概課,孫老師爲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議閱讀的書目。原本對這些書籍並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經度過的書目,完成作業並不是難事。但是作業並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學,另一方面想通過閱讀書籍引發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學就是要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的時期”。其實,本身對於這本書並沒有太大的期望,畢竟提起哲學,大家的反應總是很木訥。但是當我深入閱讀時發現,作爲哲學通識讀物,這本書的內容還是相當不錯的,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帶着一個這樣的疑問:哲學的本質是什麼,它究竟有什麼含義?可以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只能向“真理”無限靠近。自從新文明誕生,無數的思想家都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看來,思考哲學,不妨從人類文明開始。人類比起動物,最有控制力的一點就是人類有着發達的大腦,可以對世界進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們會思考自己的起源,《聖經》就是代表作之一;當今的人們會思考如何改造世界,會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後進行不斷地探索,也就有了現在各個“謎題”的學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一個共同點,用一個詞概括的話,我們可以稱之爲“思考”。或許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當今稱之爲哲學的事物,但從古到今,人們的不斷思索爲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來,哲學常討論最根本的問題,雖然諸如“: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是否有罪。”這些問題看來沒有定論,但不能因爲沒有定論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爲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人生應該如何”的問題就無法說得清,而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爲何而活,則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會覺得無聊。

傅教授對於哲學,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當他描述哲學時,我們可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正是在於不斷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也就是說,人生這場“旅行”的過程無異於詢問的過程。哲學發展的過程也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的過程。只有不斷去思考,不斷去體會人生的哲學,纔會讓人生更有意義,更爲明確,讓生活更有色彩,更有價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現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對人生的猜想,跟別人的交流和將對未來的創造等,可以用一句話歸結:人生是快樂的。當我第一次步入大學校園,對未知的生活充滿了嚮往,但是當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樂時,卻遇到了很多的煩惱。這也讓我真正意識到,當一個人刻意地追求快樂時,他永遠都得不到真正地快樂的。道理很簡單,追求是因爲缺乏,說明我們缺乏快樂。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尋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難找到;但是也許在某個時候你不經意的一次回頭,就可以看到最絢麗的畫面。這都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因此,我們的快樂是由內而發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謂的幸福,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通過閱讀《哲學與人生》,我也懂得了孫老師爲什麼會將“推薦書目”作爲我們的彈性作業。記得上大學前曾經看到周國平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道:“我舉得大部分中國當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們不閱讀,或是閱讀非常有限,尤其對於哲學,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少能觀照到人類的基本問題,大都浮在表面。”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多瞭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實踐纔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成爲一個有思想的大學生。也希望能借傅佩榮老師的《哲學與人生》,能夠爲自己翻開嶄新的一頁,走向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3

以前買書在噹噹網,一般要3-4天送到,這次上了卓越,6號中午下的訂單,不想,7號一早就有人敲開了送書的門。卓越比噹噹快?不能下這樣的結論,剛看了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咱也活學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爲圓融。”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隻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記憶中,高二時,我還當了一年的政治課代表。這門學科我沒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語課代表的職務於心不忍,還是有別的激勵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沒找我談一句話,我那時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師爲什麼只照顧到急於在英語學科上要進步的同學她呢?老師有沒有想到我的感受?後來,也在一直假設,要是老師那時找我們多談談心,也許……學生時代的我多麼渴望老師給予的言或行的鼓勵啊。而今,我當老師了,我當然知道孩子們在心智上需要什麼。於是我毫不吝嗇,該付出的絕不佔有着。“生命是豐富的,但對每個人來說,都只能活在當下。”

今天讀了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收穫頗豐。

主要內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教育的三階段 1、浪漫期——小學階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後。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領域:羣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我認爲值得回味的語錄現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說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爲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作爲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後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麼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利了。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爲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爲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麼!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纔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