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5篇大綱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爲人生的羅盤、燈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荀子勸學讀後感,歡迎閱讀!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5篇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1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爲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積土成爲高山,風雨從山裏興起。積水成爲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爲知識而活,爲讀書而生,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爲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繫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2

荀子以他縱橫捭闔的雄辯、嚴謹細密的邏輯,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應取態度,他勸勉世人爲學,語重心長,發人深省。

荀子指出“學不可以己”,是很合乎道理的。知識是浩瀚的海洋,隨着社會進步,現在的知識遠比古代豐富。知識日新月異,經驗年積月累,沒有一個人能夠說他已經囊括了全人類的知識。學習如同在知識海洋上遨遊,不可停止一日,不可荒廢一時,要長此以往,永遠進取,纔有可能到達知識彼岸。知識的寶庫奧祕無窮,用陳舊知識顯然不能扣開成功的大門,只有吐故納新,不斷獲取最新信息充實頭腦,才能在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中不被事物的雜亂無章現象所迷。“學不可以己”,一旦停止學習,就會落後於時代,被歷史前進浪潮淘汰掉,這是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斷汲取知識瓊漿玉液、甜汁蜜果,纔可能提高自己。

孔子與他的弟子顏回有一段精彩對話,顏回說:“南山之竹,生來就直,不需要墨線校準。”孔子說:“箭頭裝了箭尾,其飛不更輕巧,其入不更深嗎?”形象說明學識可以增長才乾的道理,顏回深受啓發,於是欣然拜孔子爲師。荀子也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同樣說明了學習潛移默化的作用。“非學無以廣識”,常學則可以“智明而行無過”。通過後天的學習,完全可以改變人的自身缺陷,陶冶性情,行動變得高尚,思想變得豁達,識解變得通徹,頭腦變得靈活,道德日益趨於至善至美境界。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愚拙平庸變得聰明非凡。如果我們養成好學不輟的習慣,一生該學多少知識啊!像蠶一樣不斷吃進桑葉,又會吐出一縷縷光潔的絲,那麼你的努力將獲益非淺,社會也將受益非淺。

學習不是爲了裝潢,爲了談吐吹噓,而在於假借外物,如上高臺,登高而博見,如順風而呼,使聞者彰,這實際上彌補人的能力之不足,發揮智謀的無窮威力,達到“致千里,絕江河”,物我所欲,改造自然的目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爲學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鶩遠的做法,反對淺嘗輒止、驕傲自滿、見異思遷的態度。而應該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積硅步,聚小流,鍥而不捨。有一付對聯說得好:“好大喜功終成怨府,貪多務得哪得閒時”。學習不要以爲瑣細而委棄,認爲高難而卻步,要有日積月累的功夫,“快船遲開晚進港,笨鳥先飛早入林”,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登上萬仞高峯,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沒有咫尺跬步積累,休想到達絕頂。

孔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也,則得久,得久則居之安,居之安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無益,無過於一日曝、十日寒”。精巧的工藝品,全憑人工摩玩鐫刻之不已。滴水穿石全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一以貫之,聚焦於一點,用心專一。蚯蚓雖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在土壤中自由穿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我們學習需要這種精神,才能由知識的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進入運用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3

學,是一個博大而深厚的字眼。在學習中,我們完成了自我成長,自我成熟,自我成功。荀子的勸學對於人一生的漫漫長路而言是一席聽而不厭的教導。理解了荀子,我們或許可以“任君行走無柱杖”,從而達到“學而瀟灑,活而逍遙。”

《勸學》的開篇第一句就是“學不可以已。”現代社會也提出了要終生學習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不單單是自身內在的要求,無奈的是它也是日新月異的社會要求我們達到的一種最基本的生存狀態。無論我們學習是爲了什麼,有一點我們必須要謹記的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兒行無過矣。”莊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生命有限,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困境。莊子的學習觀與荀子的學習觀似乎有矛盾之處,但是,細想,它們兩者能達到一種奇異的和諧。如果我們既要“學不可以已”又要做到在“有涯隨無涯”時“無殆”,我們就需要找到一個可扛起兩者的支點,或者說聯繫兩者的橋樑。支點會是什麼?我認爲是在終生學習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它可以是你謀生的手段,你興趣之源,也可以是一種讓人修身養性的學問,總之,它能讓人“逍遙天地間,行走人羣中”。這或許是荀子提出的“學不可以已”最終的目的。

知道要學習,但是如何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吾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學習要行動,更要善於藉助外物的幫助,牛頓說:“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善於利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才能更好地學到我們想要的知識——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古人懂得要在古聖先賢中找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古聖先賢與古籍就是要多加利用的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行走遊歷中爲什麼能學到如此多的知識呢?一是能接觸到不同的風俗,不同的文化,拓展了視野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積澱的廣度。二是能與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流這種方式是極好的學習方法。正如蕭伯納所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或者更多的思想。”這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極其幸福,我們不僅可以利用書籍、報刊、雜誌、電視,還可以利用把地球縮成一個村莊的網絡。“登高而招”,“順風而呼”是智者的治學之道。

學習要勤奮,專心。“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得好不好,要看態度好不好。“笨人用聰明的方法治學,聰明人用笨方法治學。”笨的人,要用各種方法不落人後,聰明的人要腳踏實地,發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的精神。古有牛角掛書,囊螢映雪,鑿壁借光的精神需要我們學習,今有華羅庚的滿房演算稿的勤奮需要我們借鑑。勤奮了,努力了可能沒有收穫,這是因爲我們沒有做到“用心一也”。“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董仲舒能成爲漢朝的儒學大家了,因爲他能做到目不窺園。

《勸學》是一筆挖掘不盡的寶藏,我們在品《勸學》中收穫太多太多……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4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後,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瞭解自己,到修養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瞭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爲了方便我們瞭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我是“冰”,“冰,水爲之而寒於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麼?更不要說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過地理以及自然現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瞭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別於牲畜,是因爲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爲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爲“行屍走肉”,是因爲“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於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從天地間的現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爲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爲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爲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於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癡的存在,心智被矇蔽了,對於世間萬物所展現的自然規律我們視而不見,聖人所倡導的爲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分兩種爲學的態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過“心”,這樣的學習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裏,荀子告訴我們如何打破障礙,開啓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於心;然後,反省自己的心態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爲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後,做到心、意、行統一,世間的爲人處世儘量合乎於道法。當然還要繼續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覆,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於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於“戒”,荀子反覆要求我們,“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關於“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羣衆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最後,由定生慧,荀子稱之爲“應”,“能定然後能應”,能應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爲“人”形,但若不勤於學習,不瞭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過不斷修煉後的爲“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爲“人”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在《勸學》裏,荀子並不僅僅滿足於爲“人”,因爲青要勝於藍的,如何成爲“聖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自我並不是自己超然於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認爲自己什麼都不是纔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於聖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爲我們指出了成爲“聖賢”的必經之路,在開篇他已經提到“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5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習特別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爲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這樣是不能成大器的。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失敗並非必然,而是因爲過早的放棄。堅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戰,就有了成功的機會,雖然堅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廢,則肯定不會成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法之後,持之以恆,歷時十三年終於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輝煌鉅著《史記》,名垂青史!

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任何障礙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可能。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退縮,將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觀的人把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運,樂觀者卻把不幸和困境當作奮起的臺階和動力。一旦確立好正確的目標,就持之以恆地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道路有曲有折,前進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堅持,唯有堅持,鍥而不捨、永不言棄,我們纔有機會品嚐勝利的甜美與酣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