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蕭紅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大綱

蕭紅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在蕭紅女士的筆下,呼蘭河城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下面是關於蕭紅的《呼蘭河傳》讀後感的內容,歡迎閱讀!

蕭紅的《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著名作家蕭紅寫的,書中記載了蕭紅的童年時光,有悲傷、有歡樂。呼蘭河是蕭紅小時候所住的地方,她的祖父死在了那裏,她的二伯也死在了那裏

這本書裏說了那裏的冬天很冷,天空是灰色的,大地被凍裂了,整天飛着清雪。還說了這裏賣麻花的人很多,雖然是冬天,但他們(賣麻花、賣豆腐的人們)還是堅持着賣。

一到黃昏,人們就絡繹不絕地去看河燈。這邊的人還喜歡跳大神(一種迷信)。

蕭紅小時候很頑皮,每次祖父去除草,她也跟着去。然後把旁邊的花一朵一朵摘下來,然後一朵一朵地插到祖父的草帽上。祖父渾然不知,還以爲是那年春天雨水大呀,這棵玫瑰開得特別香,二里路也聞得到。回家後,那插滿玫瑰花的草帽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可開心啦。

蕭紅雖然有時很頑皮,但有時也很懂事。

她的祖母死的時候,來了很多人。雖然蕭紅不關心祖母的事,但是她招待客人招待得很好。她把她的小哥哥帶到花園裏,一一把東西介紹給他,自己也不打擾其他人。

隨着故事中蕭紅的一天天長大,慢慢的,那裏的小城特色我也瞭解了不少。他們跳大神,看河燈,看小團圓媳婦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片有歡樂、也有悲傷的畫面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披着晨霧,浴沐着黑土地的薰風,終於走進了呼蘭河畔。

我來到蕭紅故居,想謁拜這個文學家的搖籃,我想憑弔這個命途多舛,不幸早夭的孤寂的靈魂。院裏,一棟五間中國式古建築橫臥東西。這是五間檀五鳩,青專青瓦,軟山明砣,前後出檐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清代建築。據記載,原佔地面積7125平方米,共有房舍30間,分東西兩大院。5間正房後是近2000平方米的後花園。蕭紅在這空曠大平原上的五間房裏,度過了她孤獨寂寞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進入正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牆壁上掛着的蕭紅遺像,她深情的雙目仍然執拗地注視着這個世界,注視着呼蘭河大地上發生的一切。東套間是蕭紅的住房,靠東窗是一鋪3米多長的東北古老的火坑;裏面陳設列着八仙桌,書櫃,黑板,琴桌,梳妝檯等;還展出了蕭紅的作品,生活照及紀念蕭紅的文使資料400餘件;西套間玻璃櫃裏陳列着一些字畫及蕭紅生前留下的《跋涉》,《生死場》,《馬伯樂》,《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其中,蕭軍題詞的《蕭紅故居》和端木蕻良題詞的《黑龍江之光》鏡匾最爲醒目。故居的庭院中央,矗立着潔白栩栩如生蕭紅的塑像,梳着齊耳的短髮,聰慧而略帶憂鬱的雙眼,在構思着,彷彿蕭紅就在故居里。

蕭紅的一生是寂寞的,她在孤寂中咀嚼生活的滋味。當我走進這寂寞空曠的五間房,就彷彿走進了蕭紅的小說的氛圍裏呼蘭河畔,走進了她兒時的後花園,去看那火燒雲,天狗吃月亮……蕭紅從呼蘭河畔走出來,承着五四新文化的雨露,她走進滾滾的時代潮裏。她的心靈早就不堪封建的樊籠,不堪閉塞的禁錮,她早就可渴望着去看外面的廣闊世界。待慈愛的祖父一死,她開始逃婚,當年蕭紅帶着一隻手提箱坐在馬車上,一直向前,她沒往後看一眼,彷彿回頭就被留下。她走了,象一塊流動的雲霓,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奔波。蕭紅走的時候,對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但希望屢屢破滅,她陷於失望和孤寂。

十年後,她流落到香港,懷念起搖遠的北方,那個高梁大豆的故鄉,絲絲縷縷飄逸的思緒在她的夢裏縈繞着,象流淌的涌泉,從她的筆端流瀉出,這就是她的最後一部傑作,也是她的絕唱。

《呼蘭河傳》如風俗語畫一樣美。無論是色彩濃郁的放河燈,還是感情飽滿的`唱野臺子戲;無論是聲形畢肖的跳大神,還是黑土地上原始的風俗,都是那個代的生活壯況的真實呈現,這種濃烈的地域特色,那百萬字的作品是流淌是心靈的釋放,使《呼蘭河傳》散發出經久的魅力和醇厚的芳香。早在三十年代就被魯迅,矛盾等名作家稱其爲“中國最有前途的高產多才女作家”。然而,這位有着叛逆性格,才華初綻的才女歷經人世間太多坎坷和不幸後,於1942年的1月22日寂寞的離開人世。葬於香港的淺水灣,年僅31歲。她寫《呼蘭河傳》時,心中一定充盈着傷感的甜蜜和幸福的憂傷。從泥濘的歲月裏走過,她把自己的足跡深深地留了下來。那些深深的腳窩裏,盈盈盛滿着的,該是她永不謝幕的青春中最寂寞的歌。

  《呼蘭河傳》讀後感3

“蕭紅被譽爲‘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

在胡蘭河畔那些人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不禁思考“平凡”的真正意味,和“生活”的真正意義。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但一生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際遇。有的人一生或許跌宕起伏、轟轟烈烈,而還有一些人或許就如呼蘭河畔的那些人一樣,日復一日的勞作,一生便是如此。

無論怎樣的一生,生命的長河卻從未止息。在生命的平凡、悲劇色彩之下,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我們該如何對待平凡、對待生活呢?這是蕭紅自己問的問題,也是留給讀者思考的問題。蕭紅的筆下記錄下了一羣或者說是一層好似被遺忘的人羣。

有人說,“不讀張愛玲不能懂得文字的複雜之美,但是不讀蕭紅,不會深刻理解文字的簡單之美。”的確,蕭紅的文字平易、樸素,就好像一個女人再慢慢地說着她們巷子裏的瑣碎事兒,可是當你讀完後,總覺得那簡單的文字在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淚。”

真正的文學作品,傷感而不悲涼,每每讀完在你的心上留下一些東西。有的給人內心寧靜,也有的能帶你注意那些平常從未關注過的人或事。

與平凡中看出不同生命的內在的共同的東西,引發人的思考。並將之用文字展現出來,這或許是一種文學創作的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