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少年天子》讀後感800字大綱

《少年天子》讀後感8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少年天子》讀後感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天子》讀後感800字

  《少年天子》讀後感800字1

好友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禮》,被賺去了大把的淚水。我也買了一本,迫不及待地看完了,卻連流淚的衝動都沒有,更別說一大把了。我不是個毫無感情的人啊,於是乎把那本書感人的地方連看幾遍,但終於一個水分子都沒有。由此懷疑自己莫非是個冷酷殺手?直到遇見了它,第一次使我流淚的書--《少年天子》,這本書證明了前面那個假設並不成立。不知是因爲恰巧出現在善感的年齡,還是它本身的魅力,總之,這本書使我感動了。

作者凌力是研究清史的研究人員,自然地這本書也是以清朝爲歷史背景的,描繪的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順治。正值青春年少的順治本應天真、熱情、活潑,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但身爲一國之君的他卻必須將這些天性深深埋藏在帝王的威嚴之下。這一特殊身份註定他不能自由地享受普通少年的快樂,註定他要承受比普通人的更沉重的擔子。順治聰明好學`溫文爾雅,但敏感脆弱,是個性格十分複雜矛盾的人。清初,處處充滿了未開化的崇尚武力的滿族與文化燦爛歷史悠久的漢族之間的矛盾,宮廷內部的矛盾,滿洲貴族內部的矛盾,面對此嚴峻形勢,雄心壯志的順治勵精圖治力求變革,推行漢化,但這些措施不斷受到朝廷中保守勢力的阻撓而最終失敗;順治與烏雲珠之間有着令人感動的純潔的愛情——烏雲珠是內心敏感脆弱的順治的精神支柱,順治是烏雲珠的知己,但云珠卻不能陪伴他一生。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中的弱點使他難以承受不斷的打擊和失敗,也承受不住烏雲珠的病逝,導致他最終循入佛門淨地以求心靈的解脫。作爲皇帝是要有囊括四海的心胸去容納苦難。兒子康熙與順治的性格是不同的,從兒時的康熙的一句話就可看出,當烏雲珠病逝後,看到沉浸到極度悲痛的順治時,康熙對莊太后說:“他哭得象個女人。”

歷史小說是藝術,既要尊重於史實,又不能拘泥於史實。人是歷史舞臺的主角,歷史是人一步一個腳印艱難走出的。從飄渺的遠古一直到文明的現代,無論是兵戈相見血灑疆場的戰亂,還是無情的天降災難,人一直都沒有停下他前進的.步伐。在歷史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充滿強盛生命力的脈搏的跳動,也可以真切地傾聽到來自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這些聲音給後來人啓示,向後來人訴說他們用沉痛的代價換來的教訓。我們爲何行走在茫茫天地間?而我們今後又走向何方?我們又如何走得穩重而又從容?對於整個人類如此,我想對於個人也是如此吧。

  《少年天子》讀後感800字2

與純史書相比,歷史小說多了些人性的溫度,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用想象力給了歷史以鮮活的血肉,也許這便是文學得以溫暖人心的力量之所在。

世人大多隻看到皇帝的榮華富貴與無上權力,可皇帝的掙扎與痛苦又有幾人能懂呢?誠然,如若只貪圖享樂,自然快活無壓力,可那是預支了天下人的氣運與快樂,很容易政權顛覆,生靈塗炭。

順治帝可以算是一位賢君,雖然性格固執暴躁,可如果可以有他那樣顯赫的身份,有幾人不狂妄?如果天天承受他那樣大的壓力,有幾人不暴躁呢?他作爲滿族皇帝,肯深入思考治國之策,敢於變革祖上舊制,採用儒家思想與明朝體制治國,就已經是無比開明的了。只是他個人的力量對抗剛剛建國的衆多滿洲權貴,實在有些力不從心,哪怕他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不過他也算幸運,有莊太后這樣睿智的母親,又有烏雲珠這樣寬仁聰慧的知己皇妃。睿智的莊太后,在面對金陵事變和福臨剃髮出家這兩件事上,充分證明了知子莫若母這句話。當面對衝動暴躁失去理智的順治帝福臨時,她就像治水的大禹面對洶涌無常的黃河一般,明白打壓與強迫是無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其勢進行疏浚,等發泄出來了,自然就平靜下來了。

從此書中可以看到,導致清朝滅亡的閉關鎖國政策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畢竟從來一朝之亡,非一代之過,而一朝之興,亦非一代之功。滿人坐擁漢家天下,依然不肯學習漢俗漢制,只知道循祖制重騎射,讓他們去接受西方的先進知識科技更是難上加難,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若僅囿於弓馬刀箭,不肯學習進步,再強大的帝國早晚還是難逃滅亡啊,因此清朝覆滅亦在情理之中。看來改革變法無論何時都是件極難的事情。狂妄與古板是進步與發展最大的敵人。

書裏很遺憾的一點就是夢姑與同春沒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夢姑和冰月也沒有骨肉相認,這一點很可惜,不過跟宏大的歷史相比,誰會在乎兩個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呢。

當平民不自由,當皇帝不自由,難道人赤條條地來到這世上,就註定進入了充滿禁錮的樊籠了嗎?除非真的存在桃花源,否則真的是衆生皆苦啊,世間衆生,都不過是土饅頭中的餡料,那就不如醉夢一場,貪歡一晌,畢竟“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