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1

這段時間在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時至今日,已經讀完,在這本書的開篇,於老師所說的"人生要留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對寫作的執着,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懷有"作家夢",就如於老師一樣。用他的話來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自己寫教學隨筆,寫教學反思,寫"下水文",指導學生寫作,並且隨時隨地他都能發現寫作的素材,並且很好的利用,引導學生寫作。他經常開玩地說:"寫,讓我變成了一條獵狗,睜大眼睛看世界,張開鼻孔嗅四周,豎起耳朵聽動靜。幹什麼呀?搜尋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對讀書的執着,他教的每一篇課文,在課堂上,除了讓每一個孩子讀好每一篇文章外,還引導學生讀課外書,做讀書摘錄。他自己也大量閱讀,堅持閱讀,讀出人物的年齡,說話的語氣,此時的心情,甚至讀好標點符號。

他留給我的還有他對教育的執著。他始終秉持着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他的課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課堂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堂。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於老師自己說道:"和孩子共處時間長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孩子。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

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顯然於老師是成功的,他對教育的種種執著都源於一個字"愛":他愛教育事業,愛語文,愛孩子!他給我們留下了的這個大大的"愛"字,時刻激勵着無數的語文人。

讀於老師的這本《我怎樣教語文》,給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讓我明白了怎樣讓人生留痕。

一、腳踏實地地做

於老師說:"好文章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都說實踐出真知,讀於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對於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要腳踏實地做,不得有半點馬虎。面對那幾十個嗷嗷待哺的學生,我們要認真教學,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爲"一日難再晨",她們擁有着人生最美的年華,理應接受實實在在的知識,對於課堂,我們不能有半點虛假,要讓孩子明亮的眼眸裏看到真善美。對於備課,不能有經驗主義,經歷的不同、年齡的不同、知識積累的不同,對相同的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深層次的理解。

二、簡簡單單地教

看於老師的課堂,簡單到倆字"讀寫",把書讀好,把字寫好,把文章內容揉碎了教給學生,學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內容。我們平時總想着自己的課堂上有"亮點",於是大談與文本相關的寫作背景等等,卻忽視了文本本身內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說的,教師就一節課所講內容應該重點突出,將關注點放在文本內容上,而不是其他。

於老師所說的簡單教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就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看來缺少了"讀",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學生讀的情況更多在於老師的指導,很多時候,很多老師都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包括我自己。因爲迫於教學成績的壓力,過多的研究做題策略,反而忽視了語文最基礎的東西,總是覺得光"讀"怎能出彩?殊不知,"讀"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時間的,是需要真正"以生爲本"的。

於老師說,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裏,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裏。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不正是語文所應該教和學的內容嗎?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點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寫到這裏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學,之前對於一篇文章的開頭總是用過多時間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紹上,以爲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內容,仔細想來,這樣難免會譁衆取寵,容易誤導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遷到文本之外,以後要將更多講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適應學生所需,教學目標也容易實現。

三、堅持不懈地思

於老師說:"我多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寫反思。多則長寫,少則短寫,不可不寫。"反思的過程是又一次對自己教學的梳理,是對自己課堂得失的總結,是對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提升。但是我們在上完課後,很多時候有思沒寫,或者是上過不思。希望以後自己也能用筆記錄下思考,在思考中進步。

輕輕合上這本書,於老師的話又在耳邊迴盪"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能有更大的收穫,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2

早就聽說過於永正老師的大名,只是還沒有讀過他寫的書。初拿到他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雖已滿頭華髮,但身上散發出陽光、親切的氣息,那是洗盡鉛華後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麗,時有山泉相和,時不時在心靈之中激起幾朵浪花,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省自己。我雖在教學生涯中走到第九個年頭,上過無數節語文課。但對於怎樣教語文,仍是出於懵懂無知的狀態。讀於永正老師的文字,讓我感到慚愧的同時,也吸納着豐富的營養。

這本書分爲四個章節,分別是:語文教育,應該爲學生留下什麼;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裏;關於作文教學。

那麼,語文教育應該爲學生留下什麼呢?一個個方塊字?詞語?課文?故事?於老師認爲,語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語文”,還要盯着“人”。語文具有人文性,教師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歸根結底,小學語文根植於聽說讀寫和良好的習慣,這些是語文教學中的“常”,“讀”和“寫”更是“常”中之“常”。讀不僅僅是讀課文,還要讀大量的優質的課外書。朗讀是小學語文的法寶,於老師一再強調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老師備課時要讀,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讀,由讀流暢到讀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於老師列舉了很多課堂上的例子,無論是學生詢問關於詞語的意思,還是句子的意思,於老師都會拿出他的法寶,引導學生讀,結合上下文去讀,一遍不行,兩遍……只到學生理解爲止。這就是於老師的高明之處,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給學生說出答案,而是引導和等待。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啓發學生讀一讀,再讀一讀,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還真應了那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結合我的課堂,引領學生讀的少,讀的不到位,上課時太着急,沉不住氣,引導時沒有方法,唯恐學生不明白,講解的難免會多一些,拓寬學生思維的時間就會少一些。這樣看來,真是做了不少無用功。

於老師提出了五重教學,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師留給學生自己讀書、領會的權利;重積累不僅指語言的積累,還包括生活的積累和感受。正如語文教育家張慶先生所言:“學理如築塔,學文如聚沙。”“學語文好比在天上布雲,雲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裏攢錢,錢攢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遷移即運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知識要學以致用,纔是活的。讀和寫的遷移至關重要。重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學習習慣也即是養成邊讀邊思,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其中的微笑教學、幽默、示範無不體現出於老師的教育機智和教育智慧。這些都是我在今後要注意和不斷修煉、改進的地方。

於老師認爲語文教學的亮點在朗讀上,教師的朗讀和學生的朗讀都可能成爲教學中的亮點。並引用張田若先生的話:“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節課,師生所能讀得入情入境,這節課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於老師還談了導入的藝術、解詞的藝術、低年級造句訓練的藝術、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藝術等,於老師結合自己課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談,一個個小小的事例中蘊含着於老師大大的智慧,於老師不僅愛動腦,而且愛動口。

說到於老師的動口,基本上都是“誇口”,逮着學生的優點使勁誇,小題大作的誇,誇的學生樂滋滋,信心滿滿。

在作文教學中,於老師就大量運用他的誇功,對作文寫的好的學生誇,對作文中有幾個詞語、幾句話寫的出彩的學生誇,對於上一次寫一句話,這一次寫兩句話的學生更是狠狠的誇。“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歡被人誇獎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於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誇的學生勁頭十足。

於老師除了誇學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動。他認爲小學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說假話,是教科書和老師的要求不當造成的。比如題目中動不動出現“有意義”“難忘”“有趣”等字眼,讓學生無從下手,只好胡編亂造。他親自示範,寫下水文成了他引導學生寫作文的法寶,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寫起。從他兩次抱花讓學生觀察,把妻子買的禮物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我分明看到了一個對教學愛到如癡如醉,童真可愛、憨態可掬的師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師的風範。

讀完這本書,如瓊漿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覺於老師就在我們身邊,那樣親切、慈愛的召喚着愛的迴歸,讓我們看到語文就在我們的手邊、腳邊、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的筆尖下輕輕流淌着。召喚我們用一顆柔軟的心感受,用愛心滋養,用耐心守候,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