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師閱讀力有感

讀教師閱讀力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篇一:教師閱讀力讀後感

讀教師閱讀力有感

在假期閱讀了了《教師閱讀力》這本書後。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從中受益頗多。

此書講述了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凸顯了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爲教師,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以德樹人”,而這一任務相對應的“公民道德規範”、“科學文化知識”、“身心健康標準”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們所做的工作是面對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記憶昨天,這實際是文化的傳承,閱讀如此重要。而閱讀在現實生活中卻不被重視,當我們還在爲閱讀現狀焦慮時,一場閱讀革命正悄悄地進行着,我們可以看到書中對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的閱讀力低下導致的精神貧瘠是多麼可怕,一個教師的幸福感來自於他自身的成長,並且這種影響將源源不斷影響學生。教師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讓這一束光點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養應終生修煉,當認真閱讀後,不禁讓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隨着汗顏的感覺。的確作爲老師,是急需提升自身素養的,這包括學科素養、研究學生素養、語言素養。學科素養,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我們可能只熟悉本學科初中的教材,沒有系統的研究教材。但在學科素養方面,我們仍需補很多的課。在研究學生素養這一方面,我自認爲在教學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與學生溝通,雖然我們常說以“生”爲本,但卻忽略研究學生。我想,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的思維,他們對什麼有興趣?他們怎樣思考問題?他們怎樣進行學習?他們對課本的內容的瞭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麼?未知是什麼?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這一點後,進行相應的教學。”這裏的“已知”,應理解爲不僅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認知結構,其實如果單單只是讓教師講一節課太容易了,認真備課就行,不瞭解情況,上課的效果就無法達到預期。因此學生可選擇聽講,也可以選擇不聽講,教師很辛苦,講來講去,而學生卻做別的事。

所以作爲教師,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智慧,傾聽學生的聲音,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注重教師的語言素養。那麼何謂教師的語言素養?它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準確規範地運用本民族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觀點見解等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一般包括專業語言、態勢語言、情感語言幾種素養。教師無論教授何種學科,都必須具備嫺熟的專業語言、豐富的態勢語言和情感語言。在傳道、授業、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載道”“文道統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拿破崙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劍更有分量。”一個教師只有形成鮮明的、獨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裏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僅要形成思考的習慣,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寧靜,它往往在悠閒中孕育,發展,昇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說,作爲教師,面對忙碌,應該積極營造思考的空間,努力保持閒適的心境。可以是在陽光燦爛的午後,可以是在萬籟寂靜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暫的一刻,獨自一人泡一杯清茶,遠離喧鬧,拋開浮躁,任思緒與時間一起自由地盡情地流淌。在教育的點滴中,捕捉什麼是智慧;在平淡的細節裏,感受什麼叫幸福。周羣老師在《中國教師報》發表的《感受快樂體會成功》中向老師們道出了騎自行車上班的祕密,原來她利用每天近1個小時的路程,回憶當天的教育教學。久而久之,周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竟在“騎車間”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騎車間”結出碩果。騎自行車上班,同事認爲過於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卻享受着思考快樂,收穫着成功喜悅。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考成爲習慣,不管是寒來暑往,無論是酸甜苦辣,讓我們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進程裏,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所以讓閱讀成爲自己的生活方式!讓閱讀成爲同伴互助的紐帶!讓閱讀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吧!

【篇二:教師閱讀力讀後感】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際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可見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作用的重要性,它應該成爲貫串人的成長的一條主線。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的資產。”如果你的學生覺得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爲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

閱讀讓更多教師成長

作爲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比學生更需要學習,比一般人要更善於學習。我們要成爲優秀的表達者,這需要大量的閱讀來支撐。我們更要學會不斷地反思,逐步培養和發展自己對教學實踐的判斷、思考和分析能力,進一步深化自己的實踐性知識,直至形成比較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但教學反思不是靜坐冥想,也不是一個人回憶漫想。教學反思應該是一種具有指向性、針對性的行爲,更是一種需要理論支撐的認真思索的過程。當然,教師要獲得有力的理論支撐,就必需大量閱讀,使教學反思不止於表面,從而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並通過教學實踐逐步內化爲一種能力。爲了更好適應新形勢對教師職業的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專業成長的自覺意識,要把專業成長作爲自己的自覺追求,把閱讀作爲促進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形成積極主動的閱讀觀念。把讀書作爲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間斷的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實現服務學生、服務學校和促進自身成長的三贏。

閱讀讓你擁有職業幸福感

當然,我們不能離開教師的現狀去奢談職業幸福。但教師的職業性質就是與精神生活密切相關,自身應該有高品質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師要把讀書作爲他的第一精神需要,就像飢餓的人之於食物。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教師本人精神的需要,還是教師工作的需要。很多優秀教師的成長經歷證明:優秀教師是讀出來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讀出了優秀,讀成了卓越。事實上,這些優秀教師也正享受這職業幸福,過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閱讀如此重要,但現實並不令人樂觀。教師的讀書現狀同樣不容樂觀。很多教師把“教材”“教參”“教輔”這三類書作爲自己的掌中寶。不讀書的教師,視野狹窄,上課缺少新鮮的東西,導致課堂效率不高。我們往往把不讀書的主要原因歸於工作太忙碌,但很多老師及時有閒暇,也未必讀書。大量閱讀並沒有真正成爲教師職業的必需。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一現實。作爲教師,必須認識到教學的特殊性。教學質量與閱讀是密切相關的,與實施素質教育也是緊密聯繫的。因此,教師要多讀書。對於教師閱讀,我在《教師閱讀力》裏得到了幾點啓發:

(1)教師閱讀要注意“營養均衡”。一個優秀的教師應有完善的知識結構、精深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開闊的人文視野。要成爲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這三塊板塊的知識缺一不可,教師必須具有開闊的、豐富的、彼此融通的知識背景。可見,教師在閱讀上要注意結構均衡,不要只讀某一類的書,也不能因爲某一類的書好讀而忽略了其他的書。

(2)閱讀的時間要有保證。如果總以沒時間爲藉口而讀書甚少,那一切都只能成爲一句空話。其實,每天也不需要多少時間,關鍵在持之以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要擠總是會有的。”魯迅先生如是說。

閱讀對教師是如此重要,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靜心閱讀,掩卷沉思,去感受閱讀帶給我們與衆不同的美麗心情,去盡情享受閱讀的快樂和幸福!

【篇三:教師閱讀力讀後感作文】

暑期,我認真閱讀了劉波的《教師閱讀力》,作者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經歷了“改進工作”“迷戀教育”“完善自我”三個階段,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

劉老師說如果一個人有了強烈的讀書動機,堅持讀書便不再是一件難事。他在書中舉了《光明日報》曾報道過的華中科技大學57歲的宿管大媽周鳳琴堅持每週讀一本書的例子,說明閱讀理應成爲教師的生活方式。一個有專業追求的教師,即使生存在應試教育的夾縫裏,也能通過積極閱讀進入專業成長的快車道。而對於那些不讀書的教師,閱讀則更意味着“自我拯救”。有了內在的閱讀動機之後,該怎麼尋找適切的閱讀路徑,劉老師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一是訂閱優質期刊,進行專業閱讀和綜合閱讀;二是利用網絡渠道進行閱讀。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蒐集的網絡閱讀資源,其中既有報刊雜誌的電子版鏈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另外,一些優秀也納入了他“網讀”的視野;三是瞭解最新圖書資訊,第一時間蒐羅新書。這些教育類書籍,讓劉波老師享受品質閱讀之美的同時,也夯實了他的專業知識。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閱讀成爲教師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閱讀力也就成爲教育生產力。首先,閱讀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專業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閱讀促使教師拿起筆桿子,自覺走上教育寫作之路。記得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倡導的教師“三專”發展模式中,“專業閱讀”之後就是“專業寫作”。讀是積累,寫是昇華,寫是爲了更好地沉澱閱讀過程中那些高質量的思考;再者,閱讀能促使教師形成可持續發展力。書中《用閱讀克服“本領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的觀點,認爲理想中的教師,應該“照亮了別人,豐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卻沒有新能量的持續注入,必然會導致自身的“本領恐慌”。

當然,我自己感覺個人讀書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劉老師一樣每天去閱讀那麼多書,但是如果能儘可能的多讀一點,對我們的幫助一定更大。記得曾經一位領導跟我說過“多讀書人才能有主見,教學中遇到問題纔不會模棱兩可,飄忽不定”。

【篇四:教師閱讀力讀後感】

暑期,我認真閱讀了劉波的《教師閱讀力》,作者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經歷了“改進工作”“迷戀教育”“完善自我”三個階段,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

劉老師說如果一個人有了強烈的讀書動機,堅持讀書便不再是一件難事。他在書中舉了《光明日報》曾報道過的華中科技大學57歲的宿管大媽周鳳琴堅持每週讀一本書的例子,說明閱讀理應成爲教師的生活方式。一個有專業追求的教師,即使生存在應試教育的夾縫裏,也能通過積極閱讀進入專業成長的快車道。而對於那些不讀書的教師,閱讀則更意味着“自我拯救”。有了內在的閱讀動機之後,該怎麼尋找適切的閱讀路徑,劉老師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一是訂閱優質期刊,進行專業閱讀和綜合閱讀;二是利用網絡渠道進行閱讀。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蒐集的網絡閱讀資源,其中既有報刊雜誌的電子版鏈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另外,一些優秀的公衆號也納入了他“網讀”的視野;三是瞭解最新圖書資訊,第一時間蒐羅新書。這些教育類書籍,讓劉波老師享受品質閱讀之美的同時,也夯實了他的專業知識。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閱讀成爲教師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閱讀力也就成爲教育生產力。首先,閱讀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專業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閱讀促使教師拿起筆桿子,自覺走上教育寫作之路。記得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倡導的教師“三專”發展模式中,“專業閱讀”之後就是“專業寫作”。讀是積累,寫是昇華,寫是爲了更好地沉澱閱讀過程中那些高質量的思考;再者,閱讀能促使教師形成可持續發展力。書中《用閱讀克服“本領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的觀點,認爲理想中的教師,應該“照亮了別人,豐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卻沒有新能量的持續注入,必然會導致自身的“本領恐慌”。

當然,我自己感覺個人讀書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劉老師一樣每天去閱讀那麼多書,但是如果能儘可能的多讀一點,對我們的幫助一定更大。記得曾經一位領導跟我說過“多讀書人才能有主見,教學中遇到問題纔不會模棱兩可,飄忽不定”。

【篇五:教師閱讀力讀後感】

這個暑假,有幸拜讀了劉波老師的《教師閱讀力》一書。一方面深深地佩服劉老師在本書中所展現的魅力,句句在理,解剖深刻,另一方面對自己作爲教師,卻對閱讀那麼不重視深感慚愧。

本書分四輯,從教師要成爲真正的閱讀者、閱讀是成長的必由之路、推進教師閱讀的路線圖以及讀寫結合加快成長步伐四個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看了劉波老師的博客之後,更是對他崇敬。他自己就是關於“閱讀的力量”最好的證明,這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有說服力。

喚醒教師的閱讀意識,積極行動起來。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本書無疑就是一盞希望之燈,讓我更加看清來路,也更加明白去路。

記得讀書時代,自己最開心的事情就是閱讀。現在反而以各種理由推脫,把不讀書歸結爲工作忙碌。現在想想實在可笑,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兩百本書。”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連作爲文化傳播者的教師都不讀書了,祖國的花朵們又當如何?我沒有做到儘量多閱讀,更不用說蘇霍姆林斯基的境界了。秉燭夜讀,彷彿是很久遠的事情。而且,真正的閱讀也絕不僅僅是讀教科書和各種教輔書籍。

2013年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爲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爲每年11本。中國在這方面差距非常大。在全民閱讀成爲國家戰略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教師理應成爲全民閱讀的領跑者。

本書中“因爲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讓我很深思。平時,就是因爲不讀書導致視野狹窄,上課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講課枯燥乏味。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忍着昏昏欲睡的感受聽課也是有苦難言,課堂效率微乎其微。尤其我作爲班主任,初次接觸那麼多孩子,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在大學課堂中無法學習到的。更多的時候是當我處理完一件事情,才發現其實還有更妥善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其實很多優秀的班主任,在教育書籍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獨門祕籍來處理解決這些瑣事。如果不曾閱讀,或許總是把事情處理得一塌糊塗或者總是不知道如何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務積少成多,也就會越來越忙碌。

作爲教師,應該把閱讀作爲一種生活常態,一種長久堅持的良好習慣。閱讀,是教師由合格教師走向優秀教師的有效路徑。最新鮮的教育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生活的社會息息相關。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爲教學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決於閱讀。面對越來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書爲友,遠離喧鬧,拋開浮躁,享受讀書之樂,不是很愜意嗎?試想在勞累了一天下班之後,坐在家裏的書櫃前,獨自一人泡一杯清茶,拿起一本鍾愛的書籍,慢慢品味,多好。睡覺前,慵懶地斜躺着,細細翻閱牀頭的愛書,伴着書香入眠,幸福滿懷。某些無所事事的假期,還可以和學生族們一起,在圖書館專注於閱讀,瞬間感覺年輕不少。或者是在柔軟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一邊欣賞文字,一邊欣賞藍天白雲。在閱讀的點滴中,捕捉智慧;在平淡的細節裏,感受幸福。閱讀,如此美妙。

於我而言,這本書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它教會我重視閱讀。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努力擠出時間用於閱讀,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務學生們。

【篇六:教師閱讀力讀後感】

在全民閱讀成爲國家戰略的今天,在國家立法推動全民閱讀的當下,教師如何成爲全民閱讀的“領跑者”,真正迴歸“文化人”的知識分子本色?本書分四輯,從教師閱讀的必要性、閱讀促進個人成長、推廣全員閱讀以及教師閱讀推薦四個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本書不僅僅是作爲一名普通教師的劉波自己閱讀和推動閱讀的經驗總結,它更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閱讀促進個人成長、閱讀營造書香校園的案例。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

“一名教師,依託專業閱讀可以走多遠”、“一所學校,如何有效推動教師閱讀”、“教師如何爲自己尋找適宜之書”,本書封面上的這三個問題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到閱讀之於教師成長的意義,找準推動教師閱讀的有效路徑,幫助教師建立合理的閱讀結構。這三個問題,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提升閱讀力,應該成爲每一位心中有夢的教師的自覺追求。

不知是巧合,還是劉波的用心,在“世界閱讀日”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收到了寧波鎮海仁愛中學劉波老師新鮮出爐的《教師閱讀力》一書。這真的讓我是喜上眉梢、甜在心頭。欣喜之餘,我也靈機一動,臨時決定更換了本週的班會課主題,改爲了“閱讀的力量——師生共享精神食糧”,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初“識”劉波,是無意關注到他的博客“海翔一號”開始的。之所以引起我的關注,是因爲他的博客充滿了書卷氣、書香味,不僅分享了他的閱讀、他的書齋,還分享了他在學校裏推動教師閱讀方面的努力。巧的是劉波供職的學校是我曾經求職時面試過的地方。我至今仍對該校原校長親自打電話給我父親並建議我去高中任教而感到記憶猶新、心存感激,這讓我很有一種親切感。此後,關注他的博客也就成了我經常性的做法,總是期待着他博客的更新,分享他閱讀的幸福。

再“識”劉波,是在書城購買到了他的第一本着作《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我的專業成長手記》開始的。不誇張地說,從教七年,是這本書真正讓我在即將而立之年有了“警醒”的感覺。在一頁頁翻閱他的每一篇文字時,我感覺自己似乎成了一個無數矛盾的集合體,內心充滿着內疚、悔恨,同時又有一種鬥志、希望在燃燒。我的內心在翻滾,我的職業生涯前5年的時間去哪了?留下了什麼痕跡?我的內心又在激盪,我的未來之路在哪裏?該怎麼走?但當看完最後一個文字的時候,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更堅定向前走的信心和動力。劉波在《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一書中,用他平實而質樸的文字,用他鮮活而真實的案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心路歷程。這是一個教師發展的精神寫照。在他的心路歷程的引領下,我也“認識”了帕爾默、張文質、李希貴等名家;也閱讀了《教學勇氣》、《教育是慢的藝術》、《面向個體的教育》等大作;也嘗試了邁出教育科研的堅實步伐。他在這本書沒有刻意去強調爲什麼要閱讀、爲什麼要思考、爲什麼要寫作,因爲他自己就是最好的關於“閱讀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寫作的力量”最好的證明,是活生生的例子。這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有說服力。他在書中有兩個觀點打動着我、感染着我、激勵着我:一是教師要爲自己的專業成長“買單”,二是研究應該成爲一種專業生活的方式,一種改進教學的手段,一種豐富心靈的良方。基於這兩個觀點,回想近兩年走過的路,感覺很踏實,也很有收穫。

三“識”劉波,是在大夏書系《教師月刊》的羣裏。這個羣也是在閱讀劉波的着作後,我主動尋找並且加入的。他的發言不多,但每有新書推介的時候,總有他活躍的身影。在前不久得知他有新書要推出的時候,我主動地向他發起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當我壯着膽子向他要一本簽名的新書時,沒想到他竟然非常愉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並且主動向我要了號碼,並說新書到了會第一時間給我郵寄過來。當我拿着這本恬靜又充滿了綠色生命氣息的新書的時候,一種迫不及待想要閱讀的心情油然而生。相對於第一本着作來說,少了一份心路歷程,多了一份心靈導航;少了一份青澀稚嫩,多了一份大氣包容;少了一份激情洋溢,多了一份責任使命。

這或許是一個轉折,於劉波而言,將更加關注教師的精神成長、更加專注於教師閱讀力的提升、更加致力於教師閱讀的推廣。於我而言,這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更加清晰自己的發展方向、更加堅定自己的發展信心、更加堅實自己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