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國慶讀路遙的人生有感

國慶讀路遙的人生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今天是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的前一天,當別人都拎着行李興高采烈地回家或規劃着如何度過一個難忘的假期時,我正獨自一人靜坐在室內看電子書,一部中篇小說,名字叫《人生》,作者便是那個寫《平凡的世界》的傢伙,一個玩命寫作且視勞動爲生命本質的前輩——路遙。他與新中國同歲,他的名字也將與這個偉大的國度一樣永存。

國慶讀路遙的人生有感

與看老舍作品一樣,看路遙文字也會引我落淚,不過前者是幽默擠出眼眶裏的淚花,而後者是共鳴震出淚腺中的淚水。時代雖已久遠,但小說那撼動靈魂的力量卻永不消失,看着《人生》描述別人的人生,我時刻想着自己的人生,對理想的追求,對情與愛的抉擇,驅動生命前進和奮鬥的原動力是不會改變的。閱讀每到動情處,我的心便會隨情節一起跳動,口中也忍不住念出聲來。

《人生》講的是高加林的故事,一個地道的農民,只因喝了些墨水但不守着土地本分,一心想要成爲城裏人。其結果當然是悲劇的,那時城鄉二元結構顯著,他沒考上大學,要進城談何容易,即使有才華,憑着二叔的面子進城風光了一把,到頭來還是黃粱美夢,回到原點。在這一進一退之間,他還辜負了一位好的農村女子,這是不可饒恕的。男人有時爲了自己的虛榮,容易變作一個負心薄倖之人。高加林不是壞人,我也難以譴責於他,因爲我不敢保證,如果換作是我自己我不會這麼做。我曾嚮往城市,但沒想過要永遠離開故土。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如今活到與當時高加林差不多的年紀,雖然考上大學,也沒見得優越多少。行走在擁擠的大城市裏,我也感覺不到它有千百般的好。或許我是身在廬山而不識其真面目,沒能像高加林那樣在農村憧憬過城市。我很小就來過大城市,見識過其繁華,但我並不想埋葬於斯,我永遠只能是這繁華滾滾紅塵中的一記過客,無論時間長短,始終還是要回故土山林去的,那片淨土纔是我精神的歸宿。我說自己不喜歡城市,可我現在還死乞百臉賴在城市裏,這又作爲解釋?只因農村沒有像巧珍那樣好的女子等我?到底城市與農村是怎麼一樣關係,它又怎麼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這是我看完《人生》之後一直思考的問題。

城市與農村的結構關係,說大了就是國家的政策問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特點使得城鎮與農村發展存在顯著差異,人人都想棄鄉里而奔往城鎮,這害得當時許多考不上大學的年輕人通想過其它門道換取城鎮戶口,例如孫少平爲走出農村,會不惜做最苦的煤礦工人,因爲這是他成爲工人而非農民的惟一機會。如今隨着國家的發展,雖然戶籍制度還未破除,但城鎮化建設已加快了步伐,加之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民們也沒有那麼想脫離土地了。如今是建設六十週年,我希望等到建設國七十週年時中國已經沒有農村戶口與城鎮戶口的差別了。

國家在發展,政策隨之逐步逐完善,於是人的境遇也有所改善,《人生》小說裏有許多時代棄物已不復存在,但仍有許多人性的東西沒有變味。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悲劇,那它最讓我傷心的不是高加林入不了城鎮被遣返大隊,而是這此過程中他無情地拋棄那單純天真和善良的農村姑娘巧珍。雖然我也長在農村,但我還沒遇見過一位這麼叫人喜愛的姑娘,德順老漢說她是一塊金子,我倒覺得應該是一座金山,她的人性之光芒,愛之熾熱偉大,讓多少都市麗人黯然失色。如果現在的農村還有巧珍這樣的姑娘,那如今都市那些一開口就問房與車的女人相比之下簡直就是一坨屎,還是狗舔過剩下的。

人生永遠是矛盾的,我們在矛盾的劇烈交鋒中生存和成長。國家永遠是人民的,它的政策是爲人民好,但它不可能讓每個公民都滿足。如果我們不能成爲“人民”,只能做個公民的話,那我們只能用自己的雙手扒開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前路泥濘,或荊棘叢生,實在難以開拓,那就在所到之處安營紮寨吧。國家的歷史是人民的,我們公民把能擁用的僅是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