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1

和這本書初次相遇,單看書名便已滿目歡喜,因爲知道這不僅僅是本著作,更是吳中豪先生的幾十年來的寶貴經驗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一個個精彩案例的鮮活演繹。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滿心期待,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並不厚重的書籍,便掉進了吳老師清簡的智慧旋渦,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自古以來都知道大道至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將一篇課文由薄讀到厚,讀到作者可能都沒想到的想法,並將這些讀到的東西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致使語文教學繁瑣枯燥。讀完這本書之後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扼要

在我一邊讚歎一邊翻閱這本書時,撲心而來的便是他在教學中清簡智慧的運用,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清楚教學目標的主次,哪些是學生在課堂上非要達到的目標,哪些是對課堂學習意義不大可有可無的目標。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標是學習這篇課文必須達到的:

①認識課文的生字,理解課文重點詞語,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詞語的意思。

②瞭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處,激發學生了解網絡的興趣。

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想達到種種理想的效果,其結果是全面撒網併爲全面開花,也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學內容要簡單精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上應以減法爲主。梳理課文的主線,抓住課文的重點,簡單精緻地呈現教學內容,將之講深講透。這樣既能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又能夠讓學生學得輕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做到省時高效。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但我主要讓學生緊扣作者和時間賽跑的幾件事展開教學,從而化抽象爲具象,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這樣把原本內容較長的文章給簡單化,學生很容易領悟文章的內容及其主旨。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一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簡單精緻多了。

當然,讀完這本書有收穫也有不足,例如怎樣在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通過問題設置怎樣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一本書,一架橋樑,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從迷茫無措到星光燦爛,北辰而現的喜不自勝的頓悟。言而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就應該像鄭板橋詩中描繪的,做一做刪繁就簡的藝術。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2

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生共鳴。在前段時間,有幸獲得名師工作室贈予的書籍《從教課文,到教語文》。

書很厚,捧在手裏如獲珍寶。說是珍寶,一點不爲過。從畢業到現在從教四年,自認爲在教學中算勤奮,不斷專研教材,總想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裏學會知識,培養能力,並能學以致用。通過拜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後,我更明確了自己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有了正確的教學理念,也從衆多的教學實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廣大語文教師對這以觀點在理論上是完全的認同的。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如葉老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

  一、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現在語文課強調“理解”和“運用”並重,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主要包含着語文知識能力與文學人文素養兩大方面。其次是教學論層面的微觀思考。在針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依據它屬於的範疇,有針對性地選擇,要適當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接軌。總之,在教學時我們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

  二、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左右着一節課的方向。所以教學目標不要過於臃腫,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我們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其發揮例子應有的功能。確定目標後要精心選取語言訓練點,抓住了這一點,纔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教課文”主要圍繞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設計教學過程;而“教語文”需要圍繞語文目標的落實來設計教學過程,需要圍繞每一條目標的落實細化指導過程,必須刪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實質上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冗餘環節。

  四、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把握好年齡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習作教學要明確指導的重點,要重視習作方法的教學;習作教學中,評價、修改與指導同樣重要,引導學生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掌握習作的方法規律。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怎樣教?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把語文課上得更像“語文課”。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3

開學以來認真地閱讀了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中收益頗豐,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書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爲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一線優秀教師在長期語文從教中最感困惑並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書中把這些問題大致分成了四類:

1、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2、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3、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4、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語文課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這個理論對於教師來還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而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穫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麼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爲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爲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爲語文能力是學生髮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三是薰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爲語文人文是學生髮展之本。語文人文就是指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度、品質和情感。爲什麼說語文精神是薰陶感染而不是訓練呢?因爲語文的人文性與語言文字不可割裂。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教課文逐步過渡到教語文應該注意要依據課文合理選擇課程內容,明確這篇課文究竟要教什麼。語文課程目標的選擇,要瞄準語言知識、語文方法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特點。要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流程,這就要按照語文知識或方法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流程,按照“領會知識—實踐運用”的步驟組織教學。這纔是“學語文”的教學流程。還要合理設計表達練習,提高語言積累的質量。理解課文語言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會運用,學生積累的只是消極語言;引導學生嘗試運用,纔能有效地使學生將消極語言轉化爲能運用的積極語言。這樣學生語言積累的質量就能大大提高。

總之,學習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只有那些心無旁騖,始終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堅強,一直走在路上的人,纔可望收穫成功的快樂。語文教學這座高山,登上高處纔會風光無限,語文教學這方深潭,潛到深處纔會別有洞天。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4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語文課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崔老師強調的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基於這樣的思考,閱讀工作室的共讀書目《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收穫很大。

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採用專題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着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結合小學各年級的具體課例,彙集而成了12個研究課例。全書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個研究主題。

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只是教語文的載體”。話雖這麼說,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實的語文課堂中,不少教師仍然行走在“教課文”的路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拿到一篇課文,針對裏面的內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師們的常態教學。和“繁瑣的內容分析說‘再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樣才能真正實現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呢?讀了這本書,我釐清了以下幾個問題:

(1)語文課究竟教什麼?也就是要處理好語文思想內容和語文本體性任務落實的關係。

(2)要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這裏強調了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以學生爲主體,要按照兒童認識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來確定。

(3)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從教課文轉向教語文,教學設計上就要大膽取捨,刪繁就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5

這本書自放假前剛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每讀一9章都會有一次教學理念的觸碰,每讀一節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每讀一個教學課例都會有一次親臨課堂的感覺。

我們教學一定要緊緊圍繞重難點進行,教學重點確定以後,就是研究如何去教,語文課是使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路徑,而課文通過豐富的規範的語言輸入來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通過情境化的語言輸出來促進課文語言的同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要走兩個回合,第一回合是通過課文語言來理解思想內容,第二個回合是認識課文思想內容的表達方式,學會運用。從“理解”到“運用”,中間橫亙着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需要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跨越這道障礙。

例如書中舉的一個課例,執教教師講的是人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香港,璀璨的明珠》。第一版設計是以“理解課文從幾個方面來介紹香港”、“能用簡單的話概括段意”、“認識總分段落”、“能圍繞一句話寫段”等教學內容展開,內容和表達方式的講解可謂面面俱到。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詞、句以及靈活運用的技能和相應的學習策略,大致相當於平時所說的語感,其特點是技能內在的規則和程序比較簡單,能通過圖式教學法在短時間內掌握,並通過一定的變式訓練達到自動化程度。語文高級技能,主要是表達方式和篇章學習中的分段、佈局、選材、詳略等讀寫策略,大致相當於文感,其特點是內在程序和規則比較複雜,不能在短時間內學會,需要通過各種不同樣式的例文使學生逐漸形成相應的心理圖式。

中段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分層不明顯,但是上升到高段以後,理解和表達能力並不一定會均衡發展。三年級學生正處於語言增長關鍵期,這篇課文中的12個四字詞語是這篇課文的個性化特色,如果讓學生按照總分的段落結構去練筆,對於剛上升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高了一些,但將目標改爲掌握運用其中的部分詞語來描寫,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這節課中得到發展,如果還能再細分哪些是寫美食的,哪些是寫旅遊的.,哪些是寫燈光的,學生就會對運用的語言環境進一步明晰。

第二個課例是蘇教版三年級的課文《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從這個課例中,我又一次對如何提高學生語用水平有了更深的思考。三年級是語言發展的一個“低潮期”,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加以關注。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就要根據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規律,搭建不同的支架,層層遞進。支架一:歸類學習詞語,這種方式有利於遷移學習,也能讓孩子在表達式迅速分類提取信息。如課例中將表示沙漠的一類詞放在一起出示,讓孩子們對於沙漠的印象記憶與這些詞語相連接,變成詞語的“集裝箱”。支架二:重組文本語言,奠定表達基礎。如在學生說小駱駝的腳掌時,老師和學生通過共同評價得出“要說出沙漠的環境、小駱駝的本領,並與小紅馬比較”的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清楚語言充足的表達方法,就能舉一反三進行駝峯和睫毛的表達了。支架三:創設對話情境,拓展創造表達的時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小駱駝又碰上小紅馬,這會會發生什麼故事呢?教師通過再現畫面情境和人物,讓學生在交際中轉換文本信息,並將自己內化的語言和原有的語言進行有機結合,促進語言的發展。

兩個課例都告訴我們解決如何根據文本確定表達與運用的目標,進而引導學生突破錶達的門檻。語言表達的訓練要凸顯學生的表達實踐,從扶到放,分層練習,分層落實。理解與表達並重,真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去落實。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讀後感6

有幸與君相識於“韋慧鴿語文名師工作室”,我倍感慶幸。是您讓我感覺到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純屬虛度光陰,是您給我指點迷津。相信此刻的我,迷途知返,爲時不晚。

從教以來我一直思考的是“我怎麼教?”的問題。曾幾何時,我備課時總是煞費苦心的把一篇課文裏所能提煉出的與內容有關的問題串成一串進行教學,自認爲“串糖葫蘆”式的教學方法,完整無缺的內容分析,再加上“別出心裁”的過渡語,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盡善盡美”。但此刻,愛不釋手的捧着你,我卻慚愧不已,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在盲目施教,誤人子弟。

慶幸在這本書中遇到了一羣善於思考和研究的名師團隊,更慶幸在他們的遇到困惑時有一羣資深教授不吝賜教,及時點撥。每一次的品讀過後都是良久的思考,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現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念轉變上,而應該進行實踐轉變。

目前我應先思考“我教什麼?”的問題,給自己的課堂確定航向,而這航向應該“精準、簡潔”,這樣有了明確的方向後,才能用好“課文”這一例子,教好語文。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日徐家良教授的一番點撥,又使我豁然開朗,原來課文僅僅是語文的“縮影”,我們要用好語文課文,才能達到教好語文的實質目的。

每一次品讀,都是心靈的碰撞,引發我久久難以停息的思考,儘管膚淺,但我相信,持之以恆的堅持,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願與君爲友,以期助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