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1

該本書是陳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圍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個觀點去舉例論證,以故事的形式帶入能使讀者更容易讀下去。接下來分章節對書中提到的觀點進行自我的認識。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來就可以第一次做對”的觀點,本章旨在傳達一種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在思想上改變認識,儘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對做好,如果想達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點,關注點應該在執行之前預防和控制階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個任務是需要我出海南項目的升級包,然後我在出升級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項目組要升級什麼功能?該功能有沒有在測試環境測試通過?配置項有沒有做相關的修改?知道了這些我才能出升級包,出升級包是一件事,想把這個件事第一次做對,就需要在需求、研發的代碼、測試用例、測試執行這些前期階段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級包升級上去發現某個功能沒有實現,研發、測試繼續返工,那麼出升級包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對!所以,做事之前的預防和控制纔是做對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對即符要求”。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戶的需求做事,做客戶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戶不要你做的事,隨時跟蹤客戶的需求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和快速適應,把事情做對做好。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企業,其實在哪裏都是適用,媽媽讓你去買包鹽,你在路上時媽媽給你打電話說再買一瓶醋,信號不好你沒有聽到也沒有回覆電話確認,結果你買了一包鹽又給自己買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結果可想而知,你沒有及時響應媽媽的需求變化,還做了媽媽沒有讓你做的事!總之,有需要纔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對掙得更多的需要(機會),也要記得及時跟蹤需要以改變應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標準又完美”,看到標準,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規範、流程、準則。像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樣去生產檢測自己的產品,這是一種高標準的要求。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規範的產品,也要統一我們的行爲、規範我們的流程,比如,部署某個項目這件事,10個人去做就有10種方法,10種標準,10個犯錯的可能,如果組織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部署文檔,發給10個人,就增加了做對該事情的概率。所以,統一標準、規範行爲對組織和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個人的工作哲學”。最後一章又提升了一個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學、心智層面。對個人而言,要端正個人的態度,讓零缺陷成爲每個人的習慣,對組織而言,統一我們的標準,把制度約束變爲一種企業文化,從而提高我們的質量和品質。

理論來源於實踐,願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2

通篇看下來,覺得作者楊鋼應該是個講故事方面比較厲害的人,用敘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深入淺出的講出來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較喜歡的。

剛看到開篇的時候,會有種拿錯書的錯覺。這是工具書還是小說?而且是穿越的仙劍小說。

因爲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開篇的時候,就用一篇講的很好的故事來引讀者入局。而且故事講的很有吸引力。

這本書,作者主要引入了4個人,其中一個主導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討論的方式,引導其他人講自己的經歷,然後做總結,最出通過一些案例來得出結論。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緣故,反而更容易讓讀者找到共鳴。

做正確的事,做正確事的人相加其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的中心觀點。

就如作者所說: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動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完事意義。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流程也作了總結。只要7大步即可。

爲了保持書裏內容的有趣性,在這裏就不劇透啦,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看書哦!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只是體現在工作中,還體現在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裏。而思維的侷限性和行爲的暗示的影響又是巨大的。

整本書講了很多案例,有兩個案例對於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個案例講的是,工廠的產品總是會被返工,返工的結果就是工廠不能按期完成生產計劃,那這樣對於客戶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廠的工人由於返工,總要加班,從而沒有自己的時間,有抱怨,並且還不能完成客戶需要的量,老闆只能又再招幾百人來解決問題。老闆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後來經過高人指點發現,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領導者沒有對一線工人進行培訓,他們的觀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專門設立的返工區,更是加深了他們的觀念印象;並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執行標準從生產線上就開始執行。

所以,問題就全部迎刃而解。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和零缺陷傳遞的價值觀是一樣的。零缺陷的概念對於產品來說,注重源頭的缺陷預防系統,強化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宏觀控制。

但並不是說只要過程,可以不看重結果。這個概念傳送的是既要過程又要結果,結果纔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結果只不過是一個體現,能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就是看過程。

作者認爲匠人精神本質也是零缺陷精神。這個我也很認同。因爲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質。

最後,引用學者胡適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書中引用的文章做結。來說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關係。現實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於這種觀念和想法,我們做事總也做不到最好。這背後的意義耐人尋味。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3

有時候,真的,當你遇見一個陌生人的時候,你想不想主動與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顏值。其實讀一本書,有的時候也始於他的顏值。

當看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得不說這個書名很吸引人。

簡約的封面設計,黑紅白三色爲主調給人一種認真可靠的感覺,而事實上這本書就是一本可靠的書。

全書多是以故事來說理,更顯得生動形象真實可感;章節內容也是層層推進,層次分明;在每一個主人公的故事裏,作者都悉心的提煉出一些新的思想;全書還爲讀者展示了許多成功人士的觀後心得體會使讀者備受鼓舞。

全文引入了一個“零缺陷”的概念,那什麼叫做“零缺陷”呢?作者給出的答覆是這樣的:“零缺陷”的思想最初由美國菲利浦·克勞士比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提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要求產品和服務是“有用的和可信賴的”,注重滿足客戶的需求,員工的需求和供應商的需求。

“零缺陷”質量管理與其他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對比,它的特點就是強調質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單純的“好”,強調保障質量的系統是預防,而不是檢驗;強調工作標準必須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強調質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而不是簡單的用“指數”來衡量。“零缺陷”質量管理還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流程,主要包括確定狀況、臨時措施、確認根本原因、採取改正行動評估與跟蹤檢查。

而本書的.“零缺陷”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缺點,或者缺點絕對要等於零,而是指“要以缺點等於零爲最終目標,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努力做到無缺點”,即通過“零”的努力,達到“一”的實現。

通過作者對“零缺陷”這一概念的細緻入微的.分析,可見全書很嚴謹思想也足夠深邃。

全書的知識量還是挺大的,只是我個人不非常喜歡全部用故事來貫穿着整本書以明事理。

雖然說每一個故事的好處就在於,無論你從哪個故事開始,都可以或多或少有一些新的收穫。但是繁多的故事也容易使人產生一定的,閱讀疲勞。

此外,我覺得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閱讀它的人,每個人的想法或者是說每個人從這本書裏所學的都不會一樣。 爲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爲我覺得第一點,它是故事的形式,故事本來就是可以給人許多遐想的空間任其發揮。第二點,每個人的經歷都各不想同,而書中這些故事又大多來源於一些真實的案例,我想當獨特的個人經歷與特定的案例進行碰撞的時候,讀者們產生的思想火花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總體覺得這本書不但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而且也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好書,當你拿到它看見它精緻的外觀以及書面設計時,我想你就會懂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4

一直以來,我家的教育觀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時候上學,爸媽說壓力不要太大,成績過得去就可以了;畢業工作賺錢,爸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我的觀念也受此影響,認爲學習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學校的時候,我從來不是努力的學生,憑藉一點小聰明,學習成績還能靠前;開始上班以後,這種差不多的觀念繼續影響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經驗來講,我漸漸覺得工作開始吃力,最近更是明顯感覺這種差不多的觀念不對,做事差不多的態度讓我滿足於現狀,進而有些不思進取。

正在我焦慮迷茫之際,遇到了楊鋼的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書裏闡述的觀點是“零缺陷”,也就是如書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運行與執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

作爲一本暢銷書,《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經過了多次加印,並一版再版,依然熱度不減,說明“零缺陷”這樣的觀點很受歡迎,當然,也從側面證明,在當今時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們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響,認爲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種不放棄的精神,也就是說,第一次沒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這樣做的結果,不管最終是否成功,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時間和物力。

楊鋼作爲中國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勞士比的中國弟子,他在本本書中傳達出來的觀點,是讓我們在做事情開始時,就按照標準去做,儘量不要有過多的耗損。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將“一次做對”、“符合要求”作爲工作標準,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點”、“缺點難免”作爲自己的藉口。

希望“零缺陷”這樣的觀念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觀點,在以後的工作與生活中嚴謹認真一點,那麼,未來留給“差不多的空間將越來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5

作爲一名剛入職不久仍處於實習階段的新人來說,首先要感謝單位提供的讀書機會,讓我在工作之初,通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個人價值的提升,同時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後的工作中,自己要積極踐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現結合入所以來的實習情況,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淺談自己的讀書體會。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在我看來,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種實踐活動。而實踐的全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前進着的,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無時不刻不在進行中,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並不就是意味着否認探索過程,其着重強調的是實踐中的第一次。誠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會走彎路,但是,只要探索後形成理論的總結,並以此爲基礎應用於實踐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實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僅使我對硫化有了更深地瞭解,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實際與理論實驗之間的聯繫和差異。小到製坯過程中的稱量,大到硫化時對溫度和時間等因素的確定,無一不是在理論分析後通過多次試製,不斷地進行修正才確定出來的。看似簡單的橡膠件產品,在實際的車間生產時,要在滿足批量生產的前提下,便於工人操作和後處理。從模具設計的角度看,既要保證產品的合格率,又要考慮出模時橡膠件能順利快捷地取出,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綜合考慮生產工藝後,精確合理地對模具進行設計製作。不得不佩服設計人員着眼生產、講求效率的深厚地設計功底,對於畢業剛入職的我來說,帶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態,感受着自己的無知,或許,因爲現在的無知,將成爲我以後求知的動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因爲年輕,我不怕路遠,我堅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點,也總會有收穫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任何理論的誕生和發展,都是服務於實踐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另一方面,因理論應運而生的實踐,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的修正和完善。基於此,理論和實踐不是脫節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統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既要肯定理論探索階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辦事情做對在理論應用環節對質量的嚴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積月累,千千萬萬個第一次,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工作的熟練程度。以硫化車間爲例,製坯工序上,許師傅將經過熱煉的膠料用剪刀裁成合適地大小,然後針對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況進行稱量,最後再填寫流轉卡並分區域存放,或整齊擺在工作臺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溫箱中恆溫處理。剪裁的膠料基本上不用再進行添添減減,符合工藝上對膠料重量的要求範圍。硫化工序上,師傅們一個人可以操作三四臺硫化機,從模具的擺放入模到膠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後的出模處理,看起來是那麼地麻利流暢,有一氣呵成地氣勢和節奏感。修邊工序上的女師傅們,坐在工作臺前,對硫化的橡膠件進行修邊,如果說單純地修邊還算輕鬆的話,那每天下來搬搬拿拿的重達幾十斤的橡膠件,可不能說是鬧着玩的,粗略地說,每人每天倒騰的橡膠件有3噸左右吧。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訓時,劉所長讓我們做好吃苦準備的講話。誠然,天下沒有不累的營生,累並快樂着,既是對生命的一種感知,同時,也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實際的生產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而巧則是熟練後享受工作的一種境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生巧,才能迸發出更加飽滿地工作熱情,帶動出更加積極地工作態度,從而實現個人和集體的雙贏。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關鍵在於把每一個第一次做好、做對,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同時又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員工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重視溝通與合作。人是羣居動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溝通,而現今快節奏的社會,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依靠合作來整合資源,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這個社會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神話並不存在,因爲當今的社會是共贏的社會,作爲一個團隊,基於木桶效應,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也未必能實現1+12的工作業績。這時,團隊成員間的合作和溝通就顯得尤爲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要重視細節。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把簡單的事認真重複地做好,就是不簡單。因爲簡單,我們可能會不屑去做,但是,積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爲。現在的生產大多是流水作業,只有保證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終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產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要樹立事無大小、事無鉅細的工作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既是個人工作態度的體現,又是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膠囊成型過程中,工藝卡片上從機頭的直徑和寬度,到膠簾布和膠片的層次、型號、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鋼絲圈的鋼號、圈數、排數、根數、直徑參數和纏繞簾布的厚度寬度,無不體現出細節的重要性。因爲注重細節,就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良好的工作態度,爲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強調做事要正確地做、思考地做、用發展的眼光創新地做。一直以來,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論言,我覺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長久地存在,纔是王道。鑑於現在的存在,我們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予以改進和創新,這就是社會之所以不斷前進的原因之一,倘只滿足於現在的存在,而不思進取,那今天理所當然地合理註定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踏踏實實地學習並消化吸收現在的存在,爲以後能長久地合理存在積蓄創新的基石!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中的理念延伸到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對該書精髓加以消化吸收,爭取更大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