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1

該本書是陳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圍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個觀點去舉例論證,以故事的形式帶入能使讀者更容易讀下去。接下來分章節對書中提到的觀點進行自我的認識。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來就可以第一次做對”的觀點,本章旨在傳達一種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在思想上改變認識,儘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對做好,如果想達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點,關注點應該在執行之前預防和控制階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個任務是需要我出海南項目的升級包,然後我在出升級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項目組要升級什麼功能?該功能有沒有在測試環境測試通過?配置項有沒有做相關的修改?知道了這些我才能出升級包,出升級包是一件事,想把這個件事第一次做對,就需要在需求、研發的代碼、測試用例、測試執行這些前期階段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級包升級上去發現某個功能沒有實現,研發、測試繼續返工,那麼出升級包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對!所以,做事之前的預防和控制纔是做對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對即符要求”。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戶的需求做事,做客戶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戶不要你做的事,隨時跟蹤客戶的需求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和快速適應,把事情做對做好。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企業,其實在哪裏都是適用,媽媽讓你去買包鹽,你在路上時媽媽給你打電話說再買一瓶醋,信號不好你沒有聽到也沒有回覆電話確認,結果你買了一包鹽又給自己買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結果可想而知,你沒有及時響應媽媽的需求變化,還做了媽媽沒有讓你做的事!總之,有需要纔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對掙得更多的需要(機會),也要記得及時跟蹤需要以改變應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標準又完美”,看到標準,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規範、流程、準則。像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樣去生產檢測自己的產品,這是一種高標準的要求。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規範的產品,也要統一我們的行爲、規範我們的流程,比如,部署某個項目這件事,10個人去做就有10種方法,10種標準,10個犯錯的可能,如果組織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部署文檔,發給10個人,就增加了做對該事情的概率。所以,統一標準、規範行爲對組織和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個人的工作哲學”。最後一章又提升了一個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學、心智層面。對個人而言,要端正個人的態度,讓零缺陷成爲每個人的習慣,對組織而言,統一我們的標準,把制度約束變爲一種企業文化,從而提高我們的質量和品質。

理論來源於實踐,願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2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勞士比大師的唯一中國弟子楊鋼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國踐行並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質量管理理念而被稱爲“中國零缺陷之父”。

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作對”?什麼是“零缺陷”?

(1)“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

(2)“正確地做事”,是運作與執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能帶來什麼?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結果是:代價最小、成本最低、時間最少、效率最高。

樹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因爲我們自身對錯誤的容忍,並想當然地認爲理所當然,不可避免。

楊鋼老師在書中提到:“只要我們對不應該發生的錯誤事件制定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它就會永遠存在。可是,當它不被接受時,就會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發生,就一定會發生,錯誤事件也是一樣。

面對醫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個即將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會希望它永遠是“零”。

做對即“符合要求”,否則就要付出“不符合要求的代價”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只有時刻關注客戶的需求及其變化,並努力滿足其需求的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會失敗。

對於具體的工作也是一樣,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對整個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實施並不斷改進以符合要求,這裏的“符合要求”,不僅僅是過程,也要結果。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標準又完美

面對工作,我們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樣的工作準則,既標準又完美。

(1)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2)仔仔細細制定要求

(3)與他人協調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雙重標準”

(5)高度重視預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是:對錯誤的態度,說No,就是一種“零缺陷”心態,說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標準。“零缺陷”還必須要關注細節,因爲細節決定成敗,魔鬼都在細節。

建立一套正確的個人工作哲學

平臺和資源很重要,現在我才漸漸理解爲什麼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對個人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

書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們的系統和平臺。一個好的系統和平臺,能夠讓一個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個糟糕的系統和平臺,卻使一個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選擇或者努力爭取到一個好的系統和平臺很重要。

當然,光有系統和平臺還不夠,還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標準,並在工作中樹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態,只有這樣纔能有正確對待錯誤的態度,不害怕自己犯錯誤,也不放過所犯的錯誤,更不重複犯錯誤。長此以往,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會取得成功。

最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零缺陷”工作理念不僅僅只適用於工作,而且適用於人生的各個方面,並終身受用!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3

作爲一名剛入職不久仍處於實習階段的新人來說,首先要感謝單位提供的讀書機會,讓我在工作之初,通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個人價值的提升,同時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後的工作中,自己要積極踐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現結合入所以來的實習情況,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淺談自己的讀書體會。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在我看來,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種實踐活動。而實踐的全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前進着的,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無時不刻不在進行中,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並不就是意味着否認探索過程,其着重強調的是實踐中的第一次。誠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會走彎路,但是,只要探索後形成理論的總結,並以此爲基礎應用於實踐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實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僅使我對硫化有了更深地瞭解,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實際與理論實驗之間的聯繫和差異。小到製坯過程中的稱量,大到硫化時對溫度和時間等因素的確定,無一不是在理論分析後通過多次試製,不斷地進行修正才確定出來的。看似簡單的橡膠件產品,在實際的車間生產時,要在滿足批量生產的前提下,便於工人操作和後處理。從模具設計的角度看,既要保證產品的合格。

率,又要考慮出模時橡膠件能順利快捷地取出,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綜合考慮生產工藝後,精確合理地對模具進行設計製作。不得不佩服設計人員着眼生產、講求效率的深厚地設計功底,對於畢業剛入職的我來說,帶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態,感受着自己的無知,或許,因爲現在的.無知,將成爲我以後求知的動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因爲年輕,我不怕路遠,我堅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點,也總會有收穫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任何理論的誕生和發展,都是服務於實踐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另一方面,因理論應運而生的實踐,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的修正和完善。基於此,理論和實踐不是脫節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統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既要肯定理論探索階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辦事情做對在理論應用環節對質量的嚴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積月累,千千萬萬個第一次,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工作的熟練程度。以硫化車間爲例,製坯工序上,許師傅將經過熱煉的膠料用剪刀裁成合適地大小,然後針對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況進行稱量,最後再填寫流轉卡並分區域存放,或整齊擺在工作臺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溫箱中恆溫處理。剪裁的膠料基本上不用再進行添添減減,符合工藝上對膠料重量的要求範圍。硫化工序上,師傅們一個人可以操作三四臺硫化機,從模具的擺放入模到膠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後的出模處理,看起來是那麼地麻利流暢,有一氣呵成地氣勢和節奏感。修邊工序上的女師傅們,坐在工作臺前,對硫化的橡膠件進行修邊,如果說單純地修邊還算輕鬆的話,那每天下來搬搬拿拿的重達幾十斤的橡膠件,可不能說是鬧着玩的,粗略地說,每人每天倒騰的橡膠件有3噸左右吧。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訓時,劉所長讓我們做好吃苦準備的講話。誠然,天下沒有不累的營生,累並快樂着,既是對生命的一種感知,同時,也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實際的生產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而巧則是熟練後享受工作的一種境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生巧,才能迸發出更加飽滿地工作熱情,帶動出更加積極地工作態度,從而實現個人和集體的雙贏。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關鍵在於把每一個第一次做好、做對,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同時又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員工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重視溝通與合作。人是羣居動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溝通,而現今快節奏的社會,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依靠合作來整合資源,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這個社會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神話並不存在,因爲當今的社會是共贏的社會,作爲一個團隊,基於木桶效應,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也未必能實現1+12的工作業績。這時,團隊成員間的合作和溝通就顯得尤爲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要重視細節。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把簡單的事認真重複地做好,就是不簡單。因爲簡單,我們可能會不屑去做,

但是,積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爲。現在的生產大多是流水作業,只有保證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終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產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要樹立事無大小、事無鉅細的工作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既是個人工作態度的體現,又是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膠囊成型過程中,工藝卡片上從機頭的直徑和寬度,到膠簾布和膠片的層次、型號、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鋼絲圈的鋼號、圈數、排數、根數、直徑參數和纏繞簾布的厚度寬度,無不體現出細節的重要性。因爲注重細節,就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良好的工作態度,爲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強調做事要正確地做、思考地做、用發展的眼光創新地做。一直以來,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論言,我覺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長久地存在,纔是王道。鑑於現在的存在,我們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予以改進和創新,這就是社會之所以不斷前進的原因之一,倘只滿足於現在的存在,而不思進取,那今天理所當然地合理註定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踏踏實實地學習並消化吸收現在的存在,爲以後能長久地合理存在積蓄創新的基石!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中的理念延伸到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對該書精髓加以消化吸收,爭取更大地進步。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4

通篇看下來,覺得作者楊鋼應該是個講故事方面比較厲害的人,用敘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深入淺出的講出來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較喜歡的。

剛看到開篇的時候,會有種拿錯書的錯覺。這是工具書還是小說?而且是穿越的仙劍小說。

因爲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開篇的時候,就用一篇講的很好的故事來引讀者入局。而且故事講的很有吸引力。

這本書,作者主要引入了4個人,其中一個主導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討論的方式,引導其他人講自己的經歷,然後做總結,最出通過一些案例來得出結論。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緣故,反而更容易讓讀者找到共鳴。

做正確的事,做正確事的人相加其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的中心觀點。

就如作者所說:什麼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動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完事意義。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流程也作了總結。只要7大步即可。

爲了保持書裏內容的有趣性,在這裏就不劇透啦,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看書哦!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只是體現在工作中,還體現在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裏。而思維的侷限性和行爲的暗示的影響又是巨大的。

整本書講了很多案例,有兩個案例對於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個案例講的是,工廠的產品總是會被返工,返工的結果就是工廠不能按期完成生產計劃,那這樣對於客戶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廠的工人由於返工,總要加班,從而沒有自己的時間,有抱怨,並且還不能完成客戶需要的量,老闆只能又再招幾百人來解決問題。老闆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後來經過高人指點發現,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領導者沒有對一線工人進行培訓,他們的觀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專門設立的返工區,更是加深了他們的觀念印象;並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執行標準從生產線上就開始執行。

所以,問題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個是案例中傳達出的一些觀念。即S製冷公司的3N目標,也就是3個NO。S製冷公司嚴格執行這個目標,所以公司發展的特別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和零缺陷傳遞的價值觀是一樣的。

零缺陷的概念對於產品來說,注重源頭的缺陷預防系統,強化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宏觀控制。

但並不是說只要過程,可以不看重結果。這個概念傳送的是既要過程又要結果,結果纔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結果只不過是一個體現,能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就是看過程。

作者認爲匠人精神本質也是零缺陷精神。這個我也很認同。因爲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質。

最後,引用學者胡適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書中引用的文章做結。來說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關係。現實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於這種觀念和想法,我們做事總也做不到最好。這背後的意義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