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家風》有感

讀《家風》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讀《家風》有感

讀《家風》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家風》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家風》有感1

倘若一個家有它的家風,那這個家的族人之間的相處必然是和睦、幸福的。曾經看過王如的一本書《家風》,書中以一個百歲老人的口吻寫了王家三代人的故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個叫作楊柳生的百歲老人,她爲人處世可謂是做到了“器量須大,心境須寬”八個字。楊柳生老人是個小腳女人,文化水平不高,卻將近百人的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其中原因是因爲立家訓、整家風,在這一過程中,她始終堅持仁愛治家,以仁愛爲家風。

老人的孫女立梅意外懷孕,但她不想要這個孩子,於是去一家小診所將孩子流掉了。卻不料,因手術感染大出血,住進了醫院,當立梅心灰意冷之際,老人將王家的大半人叫來,想讓立梅感受到大家對她的關心與愛。縱然立梅曾做過許多錯事,但老人一向堅持的仁愛思想使她要爲立梅做點什麼,讓被親生母親、前婆婆嫌棄、被趕出家門的立梅感受到溫暖。楊柳生老人不僅器量大,而且心胸寬。當立雨與哥哥立雪爲爭家產大打出手,使立雨的孫子誘發白血病時,她雖爲他們見利忘義的行爲感到心寒,但一顆心始終是真誠善良、仁愛的,她從鼓勵基金中拿出二十萬給孩子治病,希望孩子能免受病痛的折磨。這便是她的仁愛之處,不管她再怎麼對立雨、立雪兩兄弟的行爲感到失望,也不會牽連到孩子,仍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們救孩子。仁愛的家風,使整個家族興旺。立梅出院後,經營了一家小公司,日子過得有滋有色的;立雨不再與立雪爭家產,孩子的病得到了及時的治療。楊柳生老人的仁愛,使我敬佩不已。

若人人都像她一樣仁愛,都將仁愛當成家風來傳承,那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然是和諧幸福的吧。楊柳生老人的仁愛家風,使族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贏得了鄰里鄰鄉的稱讚。因此,我們應向楊柳生老人學習,繼承她的仁愛思想,當個“器量須大,心境須寬”的人。行動起來吧!

讀《家風》有感2

翻開《家風》一書,便被扉頁上那一位雄姿英發,身騎戰馬的戰士所吸引。開始,懷着好奇的心情仔細品讀,後來,越看越有味道,越讀越肅然起敬。

《家風》以紀實的形式詳實記錄了土默川上丁、趙兩家幾代人的事,着重講述了丁樹林、丁新民父子在家庭生活中,作爲兒子、丈夫和父親鮮爲人知的一面,以及他們對待事業、金錢、家庭和子女的態度和他們的治家之道,使讀者真實地瞭解到他們知書達理、誠實守信、謙和忍讓、孝老愛親、樂善好施、濟困憐貧的良好家風。

丁樹林,丁新民的父親,一名在抗戰初期就參加革命的老同志,在他的戎馬生涯中,爲革命事業捨棄了自己甚至是家庭妻兒的安危,幾十年如一日的忠於黨,忠於人民。在家裏,老人家雖言語不多,對待孩子們也很嚴厲,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的行爲處事。例如,偶然遇到身處困境的昔日戰友,他不惜拿出家裏的全部積蓄接濟戰友;或是一輩子心硬的他,站在犧牲戰友墓前的泣不成聲;亦或是打發孩子們去給單身老職工打掃房間、拆洗衣服,將老友們接來自己家過年,陪他們喝酒等等。就這樣,孩子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關心、幫助他人,養成了孝老愛親、樂善好施的好品質。

本書的女主人公趙淑珍,也就是丁新民的母親,這位典型的中國式賢妻良母,在我看來,卻是丁家這一大家子的靈魂。出生正道人家的她,從小就是一個勤快善良的好孩子,在嫁給丁樹林後,她勤勞本分,不受流言蜚語的侵擾,毫無怨言地在丈夫身後默默支持着他的革命事業,自己吃盡苦、受盡累將孩子們拉扯大。

“在交通大院裏,別人家的娃娃是盼望吃好的,丁家的子弟們是害怕吃好的。一聽見要吃稀罕飯他們就愁上了,他們不是不愛吃,他們是怕給院裏的鄰居們一家一家的送。在巧兒齊召就是這樣,搬到交通大院以後更是這樣。家裏一吃個餃子啊、炸糕啊,趙淑珍總要打發幾個娃娃給院子裏的領居們送,送完回來自個兒才吃,吃糕一家送五片子,餃子一家送七個”,在那個窮苦的年代,東西不算多,但母親卻有自己這麼做的道理“一來這是些稀罕東西,平時吃不上,送過去至少給娃娃們解個饞;二來呢,領居們住在一起,就是個你來我往,互通有無,這樣才顯得親熱,有了好吃的,關住門自己吃,那叫吃‘獨食’,跟偷吃有什麼兩樣?”媽媽一生的處事原則,也在無形之中爲孩子們樹立了榜樣。

丁新民,可以說是丁家家風的最好繼承和發揚者。丁總多次跟大家講過,我們的辦企宗旨是“以人爲本,共同富裕”,現在是,將來也是。他堅決反對“吃獨食”。就是掙到錢了要大家一起分,和員工一起分、和民工一起分。他要讓跟着他一起奮鬥打拼的員工和民工們都富裕起來,要讓“無產者變爲有產者”!這麼些年來,丁總確確實實也做到了!修路、架橋、依法納稅、帶動員工、民工走上了富裕之路,民工中,像張金保這樣最初跟隨丁總的民工頭現在都成了公司老闆。丁總總是會在時逢八節給工區的老戰友或者困難戶送去吃喝和慰問金。他將創企之初樹立的宗旨和願景,一步步變成了現實。他的企業成了當地的龍頭;他的員工,成了人人羨慕的高收入人羣;而他的民工兄弟們,也成了城市中最有尊嚴的建設者!我想,丁總今天的成功,和丁家家風的薰陶影響是分不開的。

有一期封面爲丁老總夫妻二人和丁鼎總裁合影的東方畫報還記憶猶新。這是一本“東方母親節”專刊,在這個屬於全體東方人母親最驕傲、最溫暖的的節日上,我們看到並真切地體會到母親們臉上洋溢着的無比幸福和滿足,而這也是對東方、對丁家的忠孝傳統最大的肯定!正是丁家人所繼承併發揚了這些純樸高尚的家風,使得一個又一個員工和民工的家庭過上了好生活、好日子。這樣良好的“家風”也必將成爲丁家人傳承和恪守的傳統習慣,世世相襲,代代相傳,讓後輩子孫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讀《家風》有感3

那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若有所失地對媽媽說:“媽媽,同學們說我性格很溫和,您覺得這樣好嗎?”“同學們爲什麼這麼評價你呢?”媽媽饒有興趣地看着我。“就是即使有粗暴的同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責罵我,我也從來都不生氣,並且像什麼都沒發生似的用微笑來制止他,這個時候對方往往會瞪一眼來結束這次責罵……”媽媽當天和我聊的內容我已漸漸淡忘,“溫和”卻如一個標籤如影隨形。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好家風》系列叢書之“溫良恭儉讓”中《蔣琬溫和待下屬》、《謙遜溫和的李文靖公》、《信陵君溫厚待人攬人才》、《性情暴躁鬧笑話》等多個故事,驚覺我竟然具備了其中的第一大優秀品質“溫和”,這一發現不僅打消了我原先的顧慮,竟還讓我竊喜起來……

“溫良恭儉讓”,意爲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五種美德,作爲一名小學生“溫和”與“謙讓”是最容易展現在與同學的日常相處中的,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大課間活動時,同學不小心打翻了你的文具盒,你看到心愛的鉛筆滾得滿地都是,新買的橡皮一身污垢;體育課上,一隻籃球不偏不倚砸在了你的淺藍色時尚襯衣上,留下一個黑乎乎的大圓圈;書法課時,你正襟危坐提起毛筆正書寫到得意處,路過的冒失同學碰到了你的胳膊肘;科學課做實驗,你新搭的高塔被豔羨圍觀的同學碰得散了架;美術課上,同學向你借馬克筆,等同學塗完背景色你想再用時,馬克筆已燈枯油盡塗不出一絲顏色……類似的情節每天都在校園裏發生着,你卻不急不躁,回以一句友善的“沒關係”。

同學與你相處有如沐春風之感。“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來形容你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大家最喜歡和這樣的你做朋友……但是校園裏不只有溫和的你我他,也有着不和諧的音符。

與之背道而馳的事例如校園欺凌事件還是時有發生,比如咱們班甲同學和乙同學因爲一點瑣碎小事而大動干戈,再比如某些同學用拳頭威脅對方使其服從自己。還記得媽媽曾經因爲我的溫和,將一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找給我看,文中講述的是一名北京中關村二小四年級10歲男孩的媽媽,她的孩子在學校竟然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使得這位同齡人出現了失眠、厭學、恐懼上學等不良症狀。爲此,班主任時老師也曾在少先隊活動課中組織我們對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進行了專題學習,她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要和睦相處、要講謙讓。

我們要學習蔣琬的寬宏大量、李文靖公的謙遜有禮、信陵君的溫厚待人……“溫良恭儉讓,傳承美好品德”是我們該做的。從現在起,我們要從那些優秀的主人公身上尋找自己的不足,修身養性,溫和待人,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讀《家風》有感4

《浙江好家風》一本教會我們怎樣做個有家教有家規的人,留下了許多名人故事

捧起這本薄薄的書本,但它卻讓人感受到一種厚重,因爲裏面裝載着我們中華民族的家訓,家規。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個有禮貌的人。它沒有漫畫的輕浮淺薄,也沒有小說的沉長,它擁有的是中華民族的愛心。在那黃色的封面上,有幾個孩子圍着一個大花盆澆水,那花盆裏長出來的是一顆鮮紅的愛心。

翻開書本,找到目錄,分爲學習篇、修身篇、治家篇、處事篇、愛國篇。這些目錄裏的主題都分爲三個古代故事和一個現代故事。那一則則小故事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錢三強從書中找到人生觀,熱愛祖國,用自己的實力來回報祖國,從此有了《錢氏家訓》;諸葛樑爲了救病治人燒掉自己用血汗錢買來的假藥,體現他爲病人着想寧可犧牲自己的品格;陸隴其用自己的辦法“無聲勝有聲,無招勝有招”巧妙的教育了不孝子。捧起書,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頁就在我眼前閃過,彷彿我也在其中看到了實景。

在書中沒有車輛呼嘯而過,也沒有燈紅酒綠的喧鬧。我彷彿身在一片竹林中,只有晚風吹過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細細地感受着晚風的清涼,同時也感受書給我帶來的快樂。當我看到顧乾麟爲了完成父親的遺訓,把自己的錢全部用來資助貧困學生,我的心被觸動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用手摸着那光滑的封面,感受到歲月的滄桑。或許有天這樣的書會被替代,但是這厚重的道理在每個人的心中都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放下書,我用心去感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用心去體會書中的一字一句。

讀《家風》有感5

中國自古就進行家風建設,自周朝周禮的設立以來,君臣父子、禮儀廉恥便不斷延續,流傳千年。可隨着現代世界文化的交融,人們對於傳統的遺棄愈發嚴重,對於道德的建設無比匱乏,而對於家庭教育更是有拋諸腦後之嫌,難道中國人不需要家風了嗎?

“天下之本在於家”,可見,中華民族歷來便重視家庭。傳統的家庭美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家風家規家訓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家庭教育的結晶。從古至今,如諸葛亮戒子民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優秀家訓廣爲流傳,其中的名篇名句也激勵着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家訓最早可追溯的周公告誡侄子周成王的《誡伯禽書》,訓導伯禽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優良美德。即便貴爲天子,富有四海,也要以桀、紂爲鑑,不能丟掉謙遜的美德。而周成王也成爲開創“成康之治”的一代明君,這與他所接受的家風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

優秀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立身之本。被譽爲“華夏首望”的'簪纓世族琅琊王氏便有家訓傳承千年,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這代代傳承的家訓對家族的穩定繁榮,對族人的道德教化、倫理指導和優良家風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家族人才輩出,亦得益於此。

優秀的家風家訓對孩子也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家風的好壞,難免會影響子孫後代。古有《孟母三遷》,便是孟母爲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而孟子能夠被尊爲“亞聖”,學富五車,與其幼時母親的良苦用心是分不開的;而有的家庭,家風不正,孩子從小就缺少良好的家風薰陶,缺乏正確的三觀培養,自身尚且品行不端,又談什麼報效祖國、振興中華呢?

由此觀之,家風家訓的重要性。好的家風家訓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縮影,是中華美德最現實的傳承。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爲建設好家風共同努力,攜手並進!

讀《家風》有感6

家給人溫暖,它是人們唯一的定所。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訓,是指家庭或家族祖輩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就是一個家的規矩。

從我記事起,爺爺都要和我說起他小時候的故事,感嘆要懂得珍惜幸福、回饋社會。上了小學之後,我聽爸爸講起:“你的祖籍是溫州,爸爸小時候啊,爺爺的家境沒有現在這麼富裕,爺爺小學讀完就輟學出去打工了。”我一手托腮,一邊想象着奶奶勤儉持家的樣子,一定很辛苦吧!“後來,爺爺創辦了自己的皮革廠,開始有了錢,他就捐了五萬元給村裏修路。那時候的5萬元可值錢啦!那時候萬元戶可都是很少有的。”爸爸對我講述着爺爺的歷史。“那麼多錢捐出去,他不心疼嗎?”我好奇地問,想起爺爺平時穿的那麼樸素,一看就不像一個有錢人,我要買個樂高他都覺得貴,爺爺居然可以一出手就捐款5萬元,有點不理解啊!

這次小長假,我跟爸爸回了老家,那裏有爺爺捐款修建的吳家祠堂,發現爺爺經常關注社會新聞,家鄉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他都會熱心牽頭,力所能及地幫助。

這讓我想起我看的的一本《浙江好家風》裏的類似故事,這書裏有個陳龍正的故事,也是講他不沉溺於奢侈的生活,樂善好施,經常救濟人們糧食,幫助人們,並且帶頭捐款,還鼓勵富商們一起捐款做善事。我漸漸有些懂了。

從一年級開始,爸爸媽媽就帶着我組織小朋友義賣,把自己家裏閒置的書、玩具等整理擺攤,還去網上批發一些書籤、電子手錶等義賣,有時候,我也用超輕粘土做一些小玩意,什麼掛件啊,筆筒啊之類的,雖然費功夫,但是能夠賣出去,還是很開心的。爲了給災區小朋友或者貧困學校的學生籌得更多的善款,我會想些推銷的方法,賣力地兜售:“阿姨,我們爲災區義賣,你看這個書籤現在買五贈一,很划算的,還能獻愛心,買幾個吧!”看着愛心箱裏的錢越來越多,我覺得滿滿的成就感。在自然博物館、在西湖文化廣場,都留下了我和同學們奔走義賣的身影。

除了義賣,我還和朋友們一起去西溪溼地那裏遊客集中的地方撿垃圾,送給遊客我們自己製作的環保小書籤。一個上午,我們就像是一個個探測儀,眼睛不停地搜索着地面的香菸頭、餐巾紙、廢棄包裝紙等垃圾,有時候還爲了用筷子夾同一個垃圾你爭我搶。

幸福源於對生活的滿足,感恩源於對幸福的感知。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明白“珍惜幸福、回饋社會”這八個字的含義,雖然爺爺和爸爸從來沒有把這八個字寫出來,但是他們卻用行動在讓我體會,帶我傳承。

讀《家風》有感7

中國有句諺語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有點誇張,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了一個家庭對孩子成長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我們常言“養不教,父之過”,在史書典籍中也有“孟母三遷”的教育故事,這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

這種影響,並不是父母長輩所擁有的財富或是人脈權勢導致的,而是父母長輩潛移默化中的一種性格品質的培養,也就是家風。讀《中國家風》這本書,就如同與一位長者在一塊兒,靜靜地聽他述說一個個關於家風的動人故事。當我讀到《父親的遺言》時,我讀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奮鬥是一種家風;當我讀到《媽媽是家風》時,我讀懂了寬厚待人、助人爲樂是一種家風;當我讀到《家中有善風自揚》時,我讀懂了尊老愛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種家風......

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風又是什麼?我想起了我的爺爺奶奶。在我小時候,總會看到爺爺帶着老花鏡拿着一本書讀的很認真,後來爺爺眼睛看不見書上的字了,便會讓我念給他聽。而我的奶奶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爲家人操勞了一輩子,勤勞善良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將愛讀書、樂意助人的特性傳承到了我母親身上,而後又傳遞給了我。我想,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聽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站有站樣坐有坐樣”,“吃飯不能左挑右揀”,“看到長輩要有禮貌”.....

仔細想來,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話同樣是家風的傳遞。一句話,一個手勢,一件小事,舉手投足間,經過一代代的傳遞,就形成了一個家庭的傳承。而一個人人格的起點恰恰是在家庭的傳承中形成的,憑藉着這些點滴傳承,我們才能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傳播的今天,直面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所作出的積極應對,堅守住內心的安寧和純淨。其實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是很重視家風的,國有國威,家有家風。家風會影響社會風氣,家風正,社會風氣自然而然就正了。反過來國風也會影響家風,國家的風氣好了,社會風氣清了,能感染社會中的個體,進而影響他們的家風。正如《雜說“中國家風”》裏談及的“作爲若大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細胞,家庭的風氣、家庭的教養,小則是家傳代繼、香火延續之本,大則是國之興廢、民族盛衰之要。”

可見,家風的意義不僅關乎個人與家族,更是一個古老民族能否延續輝煌的關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我們在好的家風的薰陶下,“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